分享

紫气东来函谷关

 新用户8926AVU2 2022-03-25

陕西的中部平原之所以叫关中,是因为陕中平原在东南西北方向上有四大关隘,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其位于四个雄关之中。有了这四个关隘的庇护,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得陕中平原这块土地肥沃,河流纵横,物产丰盛之处成为一方宝地。自西周起,先后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成为华夏古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

而四大关隘中,以函谷关名气最盛。那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初就是用来形容这座雄关的。函谷关最大的作用,就是牢牢把控着从洛阳到长安的要道。

文章图片1

函谷关景区

当初的秦国,正是靠了函谷关之险,才能阻挡中原各国西进讨伐,还能在时机成熟之时向东出兵,逐鹿中原。公元前318年,楚怀王统领楚、赵、魏、韩、卫的精兵强将攻秦,虽“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却被秦军阻挡在函谷关外;公元前211年,楚、赵、魏、韩、卫五国再次联合攻秦,结果又在函谷关下被秦国打得大败。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守军的奋力阻击下,日军始终未能突破函谷关(潼关),使得古都西安得以免遭日寇的蹂躏。正所谓一关在手,可挡十万雄兵。

但函谷关虽险,毕竟也只是一座关城,并非永不可破。

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96年,齐、韩、魏三国攻秦,苦战3年,终于攻破了函谷关;公元前209年,秦朝大军也没有抵挡住陈胜吴广的造反大军。后来,刘邦从南面的武关进入关中灭秦后,虽也曾派重兵把守函谷关,却被项羽的大军一冲而破。唐代安史之乱时,唐军主帅哥舒翰坚守函谷关,采取坚守的策略,屡挫安禄山叛军的攻击。要不是在奸臣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再三催促哥舒翰主动出击,致使哥舒翰遭到伏击,不仅函谷关不会丢失,帝都长安城也不会放弃,杨玉环不会再马嵬坡上吊,那段历史也会重写。

由于历史环境的变迁,函谷关的位置也有所变动,先后有秦关、汉关和三国关三处。秦代的函谷关位于今河南三门峡市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函谷关镇王垛村;汉代的函谷关是汉武帝时所建,位于今洛阳市新安县以东,西距秦关130余公里;三国时的函谷关在秦函谷关北5公里处的灵宝市函谷关镇孟村,也称“大崤关”。

说来,汉代函谷关的东移,还有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由于帝都长安位于关中,所以当时就称函谷关以东为关外,当时的人们也以关中人为荣。当时的大将军杨朴,功勋熏天,而他的老家却在函谷关以东的新安县,他就觉得自己是关外人,低人一等,于是就在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上书,提出由自己出资,把函谷关从灵宝迁往新安县,这样一来,杨朴也就属于“关中人”了。自此,函谷关还真就迁建至新安县。不过,如今,杨朴所建的汉关早已毁圮,仅剩关门遗址。而三国时曹操为西征马超,又在黄河滩上新建了一座“函谷关”。不过,于今,这座函谷关也早已坍毁,仅只留下个名字。

而真正让后世认识并记住函谷关的,却并非它的险要和惨烈的厮杀,而是那位睿智慈祥,骑着青牛缓缓而来的老子。

老子,是出生于河南鹿邑县的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春秋末年,此时的老子正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皇家图书馆长)。公元前491年,看到天下群雄纷争,周王室日益衰微,其势力仅限于洛阳一地,老子便弃官西走。要离开洛阳,就要过函谷关。

关于过关这事,《史记》记载:“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就是说,这天一早,驻守函谷的长官尹喜站在关楼上,发现东边紫气蒸腾,霞光万道,素识天象的尹喜惊喜地说:“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于是,他连忙到关门外恭候异人。没多久,就见银发飘逸的老子,骑着一头青牛向关门缓缓走来。尹喜上前迎接,并对老子说:“既然您就要隐居去了,那就再给我们留下一篇您的大作吧。”于是老子就在函谷关撰写了一本五千多字的《道德经》,阐述了他对道德的认知,然后才悄然离去。

正因为有了这个故事,后来的人们大都在自家的门楣上张贴上“紫气东来”的红纸条,表示随时迎候贵人前来。

文章图片2

函谷关地图

不过,我也有个疑团一直不解:既然函谷关如此难以逾越,那为什么不能绕开函谷关?

直到我来到函谷关,查看地势后,这才茅塞顿开。原来,中原西北部属于黄土高原,这里有一种独特的地貌,称为“塬”。塬就是一种高台上的高地,其顶部平坦,四周因河流冲刷而形成数十米高的陡立峭壁。在今灵宝市北部,有一个面积广大的塬,叫稠桑塬。稠桑塬北临黄河,塬上有一条被水流冲刷而成的南北向的裂缝(也就是峡谷)。裂缝长约7.5公里,深50米到70米,谷底宽约10米,最狭窄处不过三五米宽,史称这里“车不分轨,马不并鞍”,秦国时函谷关的关城就设在这条裂缝东端。这里曾被称为“丸泥可塞”,意思就是用颗泥巴蛋子就能把这条函谷通道给牢牢堵住,任谁也难以通过,足见其险要。

后来,由于黄河水位逐渐下降,函谷关北端黄河出现大片滩地,行人车马可直接从河滩上经过。这样一来,函谷关就失去了作用,逐渐被西边的潼关所取代。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名声很大,秦昭襄王就想请孟尝君来秦共图大谋。可孟尝君到了秦国后,却遭到秦国丞相樗里疾的忌妒。听信了樗里疾的谗言秦王就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后来在门客的帮助下,孟尝君一行逃到函谷关,正值半夜,当时规矩是“鸡鸣开关,日落闭关”。后边追兵将至,形势十分危急。此时,孟尝君的一个门客就学鸡叫。附近的公鸡听到后,也都跟着叫了起来。听到鸡叫,关吏便打开关门,孟尝君一行匆匆出了函谷关。等到追兵赶到,孟尝君早已出关远去了。

如今的秦代函谷关,被开辟成了一个景区。景区内,新建的函谷关城甚是恢宏。亭台楼阁,比肩而立。不过,这些“现代”建筑,对我都没有什么吸引力,我只是想去看看那条函关古道,有多宽,有多深,有多长。

古道在函谷关关楼后面,其横穿关城向西,直至古桑田(今稠桑)。进函谷关关楼,便是那条天下闻名的函关古道。

古道宽约10米,小道两侧,绝壁陡立,地势险恶,令人不禁颤怵。人行其中,有如被两侧崖壁裹压,竟有一种强烈的窒息之感。虽说,这古道是后人新建的,但我又总觉得,路面上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很可能会有一块就曾沾染过古时的战火浴血,很可能目睹过那无数悲烈的战事,经历了无数历史沧桑。如今,它们无不缄默不言,冷眼不争,无不看淡了万千兵器的碰撞,凝结着历史的厚意。

文章图片3

函关古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