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关 谁都知道,位于河北省渤海边的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不过,北京西北端的居庸关关楼上,也挂着一块“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这里是皇城的屏藩,规矩大,想来也不会有假。而在山西雁门关的关楼上,也高挂着一块“中华第一关”的匾额;在甘肃嘉峪关的城楼上,同样挂着一方“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天下有四座号称自己是“天下第一”的关隘,到底哪一座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呢? 山海关是万里长城的东段起点,直通渤海,从东往西数,它当然是“第一关”;雁门关位于恒山山脉,自古中华就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说法,雁门关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毫不为过;居庸关自秦代建关,后又身负拱卫京城的“第一”重任,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理所当然;而嘉峪关位于万里长城西端,从西向东,它当然是“天下第一雄关”。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些雄关在不同的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论个短长,争论谁是天下“第一关”,毫无必要。 我出生在燕赵大地,对这里的一切,皆深怀情感。数十年中,我也几乎膜拜遍了燕赵大地,就是那座号称“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我就先后去了五次。 最令我记忆深刻的就是山海关城楼上的那方巨匾。五米长的匾上写着“天下第一关”五个一米见方的大字,笔力雄浑,气势豪壮。遗憾的是,匾上没有留下题写人的姓名。有传说,题写人是明代的一位进士萧显。说是萧显擅长书法,受请为山海关关城题匾。萧显大笔一挥,倾尽全力写好”天下第一关“五字后,便坐在椅子上欣赏。突然有人说:“大字好是好,就是'下’字上少了一点。”萧显一看,果然,“下”字写成了“丅”字。萧显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扯过一张宣纸,揉成一团,丢进墨缸。然后,他把占满墨汁的宣纸团朝哪个“丅”字掷去。那墨纸团不偏不倚,正好击中“丅”字的右下方,留下一团墨迹。再看,那一点的周围虽然墨渍四溅,却气韵十足,竟成神来之笔。以后,这也就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轶闻。 不过,也有人说,这匾其实是明代的奸相严嵩所写。严嵩人品恶劣,却精通书法,写的一手好字。一天,严嵩与他的同党饮酒,几杯酒下肚,这帮人便拍起严嵩的马屁来。得意洋洋中,严嵩命人取来笔墨,乘着酒兴,挥笔写下“天下第一”四个大字。意思是自己出处都是天下第一。 这事很快就被当朝的嘉靖皇帝得知,一怒之下,传严嵩进殿问罪。严嵩闻讯,吓得六神无主。他的儿子严世藩悄声对严嵩说:“听说山海关城门正在征求题词,父亲不妨在'天下第一’这四个字后再添个'关’字,就说是为山海关题的匾额,不就没事了吗?”严嵩听后连连点头,赶忙拿起笔在“天下第一”的后面补了个“关”字,然后,捧着大字进了宫。嘉靖皇帝一见“天下第一关”的匾额,写的大气磅礴,内容也正合自己的心意,大喜过望,严嵩也就转危为安。从此之后,山海关的城楼上就挂上了严嵩题写的“天下第一关”的匾额。 山海关始建于明代。朱元璋夺得天下后,为防止被推翻的蒙元残余势力反扑,就命令大将徐达在这一带修建城垣,加强防范。以前,此处有一座榆关,但榆关的位置略显偏僻,难以起到防御的作用,徐达便在榆关以东六十里的渤海边修建了新的关城。因此处北靠燕山,南通渤海,故而起名山海关。 从地理的角度看,山海关的位置确实十分险要。它东接东北平原,西连华北平原,从海边到燕山山脉,只有十公里宽的通道,是扼守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咽喉”。当时,先有外蒙部落的虎视眈眈,后来又是满清的崛起,直接威胁着中原,因而,数百年来,在山海关一带,发生过无数次战事和冲突,明代镇守山海关的主将,很有几位都是死于激战之中。 山海关关城周长4公里,城高14米,厚7米;城垣上分别建有靖边楼、牧营楼、镇东楼、临闾楼和威远堂。这五座关楼,被称为“五虎镇东”。 山海关外城垣南自渤海边的老龙头,北到九门口,全长26公里,分布着南海口关、南水关、山海关、北水关、旱门关、角山关、三道关、滥水关、寺儿峪关、九门口关等十座关隘。 山海关作为明长城东端第一座关隘,其军事上的重要性,主要集中在明朝中后期。当时,北方的瓦剌人是明朝的主要威胁。公元1449年,瓦剌人南侵,明英宗率军亲征,结果却被瓦剌人俘虏。随后,瓦剌人又挟持着明英宗,进逼到北京城下。好在明军在于谦的指挥下,击退了瓦剌人。自此,明朝也开始了对长城的大规模修筑。 明朝后期,迅速崛起的后金(满清)成为明王朝的主要威胁。当时,明军和后金军(后来的清军)就兵戎对峙于山海关一带。由于明军的全力防守,后金军一时无法突破山海关。此时的山海关,对明王朝而言,是防守后金的最后一道防线。失去了山海关,后金铁骑就可以畅通无阻,横扫中原。 1644年三月,得知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不愿归顺,已占领北京的李自成便亲率大军抵达山海关,欲以武力迫降吴三桂。为抗拒李自成,吴三桂以献出山海关为条件求助于清军。清军借机打败了李自成,并得以从山海关长驱直入,攻占了北京城。 1644年清军入关后,山海关一时没有了战事,却又成为关内外物资流通、商贾往来的关隘。而且,这里也是通往满清贵族们“老家”的唯一通道。为了防止大量汉人进入东北而淡化他们的“祖居之地”,清政府曾修筑了长达千里的“柳条边”,禁止汉民进入关东,山海关也就成为防止汉民进入东北的主要的关隘。但后来,清政府发现,大量汉民进入东北,对东北的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便于咸丰年间撤销了“闯关东”的禁令。 到了1900年8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又北上入侵山海关。10月2日,六千余联军从山海关老龙头强行登陆后,大肆烧杀抢掠,澄海楼、宁海城被毁于一炬。各国随即在山海关建起了六个营盘,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全部撤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退入山海关内,以何柱国为旅长的东北军第五十七军独立步兵第九混成旅负责驻守山海关。 1933年1月1日,兵临城下的日军突然向山海关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守军奋起反击。次日上午,日军向山海关城发起猛攻。1月3日,日军的炮火炸塌了山海关南门城楼,致使关城失守。此战,守军官兵阵亡400余人,负伤300余。日寇登上山海关城楼后,摘下“天下第一关”巨匾,中华民族的屈辱由此进一步加深,直至抗日战争结束。 长城从山海关向南延伸5公里,一直插入渤海之中,这里便是老龙头。严格地说,老龙头才算是长城最东端的起点。之所以把这里称为“老龙头”,就是因为人们把万里长城比作一条横亘神州东西的巨龙。这条巨龙起自渤海,向西蜿蜒,走燕山,穿太行,跨越大青山、阴山、贺兰山、祁连山,过大漠,迤逦万里,直达大漠中的嘉峪关,串联起一座座同样是沧桑无限的城隘关口,沉积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耀眼的阳光下,迎着扑面而来的海风,凭垛远眺,思绪情不自禁地依着那饱经沧桑的城垣而感慨万千。 ![]() 老龙头的制高点是澄海楼,也是长城东端第一座城楼,其建于明朝,1900年毁于八国联军的炮火,1987年复建。 |
|
来自: 新用户8926AVU2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