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时,历史牵引我们前行 ——西南联大时期的社会科学拾遗

 liubenzi 2022-03-25

西南联大全称西南联合大学,由三校组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在日寇燃起的战火中南迁,1937年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后迁至昆明。

这是一所永不消失的学校,大师云集,学脉传承,更有“西南联大精神”。因为它植根于我们民族深厚的土壤,它有一个核心的价值,即为这个民族寻求富强,指导自强之路。社会科学、人文理想是支撑西南联大这个学校和学人的一种灵魂的力量。

张曼菱老师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学者和教育研究者,致力于西南联合大学历史资源的抢救、整理和传播,采访西南联大人物计有200余人,二十多年来,保护传承了最真实的西南联大历史,并用人物故事的方式讲述这段历史。

2022年3月5日张曼菱老师受邀在清华大学进行线上讲座。讲座上张曼菱老师讲述了国难当前,西南联大的老学者们勇于担当、切磋砥砺、传承学脉的精神,分享了闻一多、费孝通、任继愈、赵宝煦等学者在社会科学方面的重要观点和对后人的启示。以下为讲座的节选内容:

图片

图为张曼菱采访导师友人

闻一多的人格理想

闻一多先生是学文科的,那为什么他会赢得理科和文科学生的共同爱戴?因为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可以说近乎完整完美的、属于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

其中有一件“步行团”事件。

七七事件后,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长沙临时大学组成了步行团继续西迁昆明。当步行团走到贵州一个很穷的地方,有一天负责总务的黄子坚先生和其他炊事员怎么也买不着食材了,结果学生都饿着肚子没饭吃。而这个时候县长知道名校和名师来了,就备下了一桌盛宴邀请教授先生,学生一听就很激动了,闹起来抗议。

这时候闻先生站出来了,事实上他并不是管总务的,闻先生在这种时候总是格局很大。他说,大家听我讲,我已经四十来岁,四十来岁的人跟你们这些二十岁小伙子们一块走路;现在你们都去闹黄子坚先生,因为学生饿着,老师却去赴宴,这个事情很让人气愤,但是这个结果并不是谁有意造成的,现在是抗战时期;我就跟同学们一起坐着,我也不吃。

闻先生和学生们都一块坐在那儿,不食不眠。第二天又继续上路,当天晚上传来了台儿庄大捷的捷报,师生欢庆。

闻先生的这种挺身而出的阐述,和学生们共坐一夜的行为,实际上证明了:这个学校血脉相连,有师生之谊;不像抗战前在北平,教授喝咖啡,学生去打工,现在师生是一个整体,相濡以沫。

闻先生的行为不仅巩固了步行团,这种精神也使得联大人能够一直相守,师生相敬相爱。这就是闻一多,敢于担当,闻一多先生是真正爱自己的学生。

什么是导师?什么是人文?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是美的?什么样的人是让人喜爱的?闻一多先生给出了答案。

图片

图为张曼菱采访闻一多先生子女

费孝通的“钻石”精神

费孝通先生的贡献也是有两方面。首先他在抗战的这种危难的时候作为一个社会学家提出了“乡土中国”的概念。

“乡土中国”一是说明了中国那时候的现状,中国的经济就是建立在土地上的,“乡土”实际上就是农耕,大部分的人口都是被束缚在土地上的,虽然有城市、有知识分子、有大学,但是他们的先辈也是从农村走出去的,所以中国在那个时候是一个乡土性的社会。

二是为什么学者们会热爱昆明和云南?这些地方的文明程度相比北京来说很差,但是因为战火,因为失落的土地,人们逐渐感受到感觉到人民的可爱和土地的珍贵,所以学者们把这片没有沦落的土地当做自己的家园。费孝通先生为云南做了大量工作。

费孝通说,我们有乡土契约,这就是我们的凝聚力,在一个家族、一个氏族、一个村里是很少发生欺骗的,因为知根知底,一揭穿你就不能立足了,而且让整个家族蒙羞。所以费孝通认为中国人的这种契约感就是“说到做到”的一种信义,这种信义是很牢固的,是在血脉中的,不像西方所认为的那样没有社会契约就不行。

费孝通头衔很多,后来他参加了革命,但是他的心仍属于社会学,他说“我要用最后时间尽量做一点,让后人省一点劲儿”,他是有一种钻石一般的钻研精神的。

图片

图为张曼菱采访费孝通先生

任继愈:生于忧患,犹重气节

任先生说过,一个学者如果不爱国,他是不踏实的,他们没有根基。

任先生谈到西南联大,一下子就把这个题材拎高起来了。任先生他站在一个民族的高度,说气节和统一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西南联大就是传承(继承)和维护这两个精神标杆。

他说中华民族自古骂人最厉害的话是“汉奸”,比如秦桧,其实秦桧的字也写得很好,但是在民间是没办法收集到秦桧的字的,大家觉得这是汉奸,就不收藏,没有人愿意重金购买;还有就是文天祥当宰相的时候已经快亡国了,他也没什么文治武功,也没办法抵抗,但是他有一首正气歌——天地有正气,这不是今天的这种谁强谁弱,而是一种凛然正气,就凭这个正气,我就不能投降。如果没有这种正气,我们早就亡国了,没有中华民族的文化了。所以文天祥就是凭借着这种正气受人民崇敬,我们需要这种正气,这个正气使这个民族代代相传和延传下来。

任先生说诸子百家其实都是在围绕“统一”这个命题作文,探讨怎么统一、用什么观念统一、统一以后怎么办。一定是要统一的,不统一的话就是连年战争,老百姓没法休养生息,就是只有落后和饥饿,统一以后就集中力量做很多事;现在也是这样,好多方面都已经证明了我们这个民族,只要团结起来集中使用好我们的力量,我们是可以对付任何挑战的。

任先生所强调的气节和爱国,正是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操守和品格。

图片

图为张曼菱采访任继愈先生

赵宝煦:“教育理想”体现了社会科学

赵宝煦先生是政治系的,擅长讲一些小故事来表达他对现实教育的不满意之处。

比如柳仲元的散文,有关种树的——我们中华文化,从文学里头可以看到历史,也可以看到很多哲理——《郭橐驼种树》,说有一个驼背很会种树,他种的树一定会活。人家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种下去,按时浇水清理但是我不过多地干扰他,不像你们今天种下去了,明天把它拔起来,然后又埋起来了,嫌它太矮了,又把它揪高一点,过几天又在担心它为什么不发新芽,刨开土看看……这树不就会死吗。

赵宝煦先生指的就是现代的教育。现在的学校和老师人为干扰太多了,事实上学子、青年、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规律,给他一个好的环境,就像树需要的阳光、雨水一样,让他吸收,他有自己的节奏,你不能觉得你能代表他,代替他处处使劲。比如搜查学生的日记,弄得孩子们成长就没有了空间,这对他的思维和性格的养成都是有害的。

这就是赵宝煦先生讲的对教育的一种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