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癌症能自行消除?在被称为“恶魔”动物的身上,科学家发现了秘密

 guohfy2012 2022-03-25
文章图片2

癌症”这个词令人谈之色变,因为一旦与癌症挂上钩,几乎就是站在了死亡的边缘,高昂的治疗费用,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对于人们来说都是难以跨越的鸿沟,但是世事无绝对,世界上不是只有人类这种高级的动物,自然界里还有许多我们所不了解的动物。

世界上就有这么一种动物可以自行抵御“癌症”,那么这究竟是传说,还是确有其事?它们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人类是不是可以从它们身上找到治愈癌症的突破口呢?

文章图片3

袋獾,是一种存在于澳大利亚的大型有袋食肉动物,但现在袋獾仅分布于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州,因此又一个称号为'塔斯马尼亚魔鬼'。

这是欧洲人为它取的名字,因为他们觉得袋獾的叫声很可怕,非常吓人且恐怖,声量非常大,就像发自比袋獾大上 10 倍的动物,它们会散发出不同的恐怖叫声,为的就是吓跑其它的动物,因此,才会被人们称之为“恶魔”。

文章图片4

它们的体型矮胖且粗壮,头大尾巴短,和小狗差不多的体型,用来储存脂肪的尾巴是它们健康与否的象征,尾巴粗,说明它们的健康情况良好,尾巴瘦削则代表它们的健康情况不佳,袋獾的毛发呈黑色,不过胸部和臀部往往带有小块白色的毛,看起来有点呆萌,但是你千万不要被它们的外表给迷惑,袋獾的战斗力非常强悍,脾气也非常暴躁,一旦它们张开嘴巴,咬上猎物,那么这个猎物就是必死无疑

袋獾的咬合力是世界上和它同类型的食肉动物中最强悍的,下颚能够张开 80 度,有足够强的咬合力来咬碎骨头,并且无论是笼子还是坚硬的金属,它都可以咬断,因此被当地人们称为“大嘴怪”,

文章图片5

它们会吃掉猎物身上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据相关数据显示,袋獾每天平均能够吃掉相当于其体重15%的食物,并且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它们也会在半小时内吃掉相当于其体重40%的食物,食量相当大了。

袋獾的生活习性就是昼伏夜出,比较有趣的是,它们虽然不在白天捕食,但却非常喜欢晒太阳,通常吃的都是腐肉,昆虫、蛇和鼠类等,偶尔也吃些植物。

文章图片6

在这里给大家说一个袋獾非常“恶心”的吃法,那就是身形娇小的袋獾,喜欢在腐肉里面睡觉,也就是说,那些身体比袋獾大的动物死后,袋獾会在它们的身体里住下,因为醒来就可以继续吃肉,听起来是不是感觉非常恶心呢,但也有一种好处,那就是吃腐肉的袋獾,间接的保护了环境,不会让那些腐烂的动物尸体生蛆。

如果遇到袋獾,看到它它灰白的耳朵开始泛红,那就要赶紧跑路,这意味着它要开始攻击,脾气暴躁的袋獾,不是在战斗,就是在战斗的路上,吃东西要打架,抢夺领地要打架,哪怕是同类,一言不合也会撕咬对方的脸,丝毫不顾忌同类这个因素。

文章图片7

那么如此凶狠的动物为何会跟“癌症”扯上关系呢?

前面我们也说了,袋獾喜欢战斗,并且喜欢在同类打架的时候咬脸,这也就造成了后面一些列的事情发生,在袋獾还没有成为保护动物之前,人们的猎杀导致袋獾的数量急剧减少,而意识到这种问题的澳洲人。

在20世纪40年代把袋獾列为了澳洲保护动物,在人们的保护下,袋獾的数量有了逐渐的增多,然而,一场“灾难”悄无声息地降落到了袋獾的头上,让它们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

文章图片8

1996年前后,科学家们发现了袋獾出现面部溃烂脓肿,并且这些脓肿还会扩散到其它的淋巴部位,一旦得了这种病的袋獾,会慢慢的无法进食,倒地不起,直至死亡,感染这种病的死亡率达到了百分之百,有的甚至感染没几天就死亡了,袋獾出现的这种癌症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认知。

刚开始的时候,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一种由寄生虫和病毒引起的疾病,但是到了2006年的时候,研究人们发现,这些袋獾身体中的肿瘤是一种施万细胞瘤,并且在DNA分析中显示,不同袋獾身上的肿瘤都是同源的,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只袋獾感染这种疾病,那么只要是和它撕咬过的动物都会患上这种疾病,

文章图片9

科学家们发现这种在袋獾身上爆发的疾病名为“袋獾面部肿瘤(DFTD)”的疾病,这是一种通过咬伤传播的癌症,感染这种癌症之后,肿瘤会在袋獾的口腔里逐渐长大,因为袋獾喜欢战斗,并且喜欢在打架的时候咬对方的面部,也就造成了在同类之间的疯狂传播

短短几年的时间,袋獾的数量就下降了百分之五十左右,就算是比较强壮的袋獾也逃脱不了被感染后死亡的命运,有些地方的袋獾因为全部感染,导致全部死亡

文章图片10

科学家们有非常大的疑惑,按照常理来说,癌症是不会传染的,为何这种癌症会通过伤口传染,为何没有排异反应呢?

后来,科学家们猜测,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和特殊性,袋獾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近亲繁殖,也就是说它们的体内有近乎相同的基因,在这些癌细胞的眼里,这些数以万计的袋獾身体里都有着几乎相同的基因,狡猾的它们也因此躲过了排异反应,肆无忌惮的在袋獾的身体里横行,只要袋獾撕咬同类,它们就可以毫无阻挡的进入到对方的身体,这也是为何袋獾在几年之内数量下降太快的原因吧。

文章图片11

为了能够保护袋獾不灭绝,澳洲的科学家们费尽了心思,2012年,科学家们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考察就把袋獾引入塔斯马尼亚东面的一个面积为116平方公里的小岛——玛丽亚岛

袋獾到这里是天堂,对于企鹅来说确是地狱,因为科学家们并没有考察实地情况,就把这些没有感染的袋獾放入,在这里,没有疾病的困扰,又有美味的食物,它们的生命得到了延续,从刚开始的23只壮大到了100多只。

文章图片12

科学家们高兴之余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岛上的企鹅没有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科学家们发现袋獾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年轻的企鹅,越年轻越好,只要饿了就吃,饿了就吃,因此这里对于袋獾来说就是天堂,而玛丽亚岛的企鹅就这么灭绝了。

不得不说,澳洲人的神操作让许多人都觉得无奈,不仅企鹅受到了侵害,连岛上的其它鸟类也受到了迫害,数量上都是大大的减少,因此,无论是引进什么物种,都还是要了解清楚才行,不能想一出是一出,不然就会像文中这样,给其他动物带来灭顶之灾。

文章图片13

更为讽刺的是,袋獾的神秘疾病竟然自行消退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就在人们研究为何癌症还会传染的时候,袋獾又给人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研究人员发现,在这些感染的袋獾中,大概有20只袋獾体内的肿瘤自行消退了

是的,你没看错,肿瘤的出现让一些雌性袋獾的性成熟提前了,能够在死亡之前进行繁殖,这也间接地为袋獾不被灭绝争取了时间,并且经过这么些年发现,有些袋獾感染之后,已经可以存活两年以上了,还有20多只身体里的肿瘤自行消退,恢复了健康的身体

文章图片14

那么这种在动物身体里可以自行消退的癌症肿瘤,如果研究明白,是不是也可以用在人类研究癌症的领域呢?会不会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种突破呢?

于是他们就把这些患病却又自行治愈的袋獾带回去研究,在它们身上,科学家们发现了能使肿瘤自行消退的变异基因RASL11A,不仅没有对动物的身体带来危害,而且还会抑制肿瘤的生长基因,当这种变异基因开始起到作用的时候,就会让这些肿瘤慢慢消失

文章图片15

当科学家们对这种变异基因研究之后发现,RASL11A变异基因作为抑制肿瘤的天然机制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有可能人类攻克癌症的一个突破点。

毕竟如果真的能够研究出来这种“抑制剂”,那么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最好的消息,现在人类对于癌症还是一个只能控制,并不能彻底消灭的状态,无论是化疗还是什么,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都是一大伤害,身体也只会越来越不好。

文章图片16

当然,这些结果都得继续研究,只有彻底确保它们无害,才能用到人类身上,毕竟,身体健康才是第一位的,如今,科学家们也是不间断的在研究,为的就是能够早一点攻克癌症这个难题,让人们不再惧怕癌症。

不过对于癌症,一般情况下,人们大可不必担心会传染,因为美国科学家Chester Southam曾经给150名健康的囚犯注射了海拉细胞,海拉细胞是什么?它是一种经过人工培养,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细胞,在医学上,海拉细胞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研究、细胞培养或者生物实验,并且已经成为医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之一。

文章图片17

而这些被注入海拉细胞的囚犯,并无一人患上癌症,就算是有一些例子是人类中的肿瘤传播案例,也只是存在于母婴关系,或者是器官移植和HIV患者这样的免疫抑制人群中。

不过还是有一些能够致癌的微生物会通过人类的日常生活传播,比如幽门螺杆菌、HPV等,因此,讲究个人卫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得不说,大自然实在是太奇妙了,人类束手无策的癌症,却在这些小动物身上吃了瘪,这可能就是大自然的平衡,给了人类无限的可能,却让我们在疾病上犯了难,咱们从这些小动物上找到灵感,相信未来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疾病再也不会难倒我们,而我们也要好好感谢这些小动物,保护它们,保护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