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荔文学·游记·闫孟秋】女子探看洛河

 新用户8249cTO6 2022-03-26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833

之长城村


如果说河流是一个地方防御外来侵略的天然屏障,那么长城,则是用人类智慧和血汗构筑的军事防御工事。   
探看洛河,一定不能绕过洛河岸边的长城村。   
长城村,不用说,一定有古长城。   
是的,确实有。是魏长城遗址。   
长城村所在的地方是一个黄土台塬,当地人叫“段家梁”。这里沟壑纵横,交通不便,人烟稀少。   
村子里很安静。   
问起魏长城,他们说,就是个土疙瘩么,没啥看头。   
是的,真正宏大深邃的东西,开始和表面都是波澜不惊,风平浪静。比如,长江黄河的发端就是一涓涓细流。比如,坐下有七十二大贤的伟大教育学家孔子,也是从一人一地开创私人教学之风。   
段家镇长城村的魏长城是防秦和防戎长城,又叫河西长城,是利用西部边境洛水的堤防扩大而修筑的。   
这里所说的洛水,发源于陕西榆林定边县,流经吴起、志丹、甘泉、富县、洛川、黄陵、宜君、白水、澄城、蒲城,到大荔汇入渭河。整个魏长城在洛河以西,故叫河西长城。   
河流是一个流动的生命,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在段家长城村,魏长城是在洛河的东岸。   
长城是攻与守,战争与和平的产物,它不是一蹴而就,或者单凭极少数人之力就能完成的事情。也许开始就是隘口,就是要塞,就是方城,就是土堡,就是一城一池的自我防护。随着时间延长,随着战事发展,慢慢产生了连接起来的需要,就有了烽火台,有了更大的规模,更严格的管理维护,更有效的战争功能。   
是不是想起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不是想起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是不是想起了那些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是不是说这一切太久远,而且已经家喻户晓?   
罢了,罢了,不提也罢。   
数千年的时光和曾经的狼烟四起,曾经的烽火连天,此刻全部化作暖暖的春阳铺撒在洛河上。河距离长城村还有一段距离。一百多米高的河岸上面,是安静的长城村,安静的坐在门口晒暖暖的男人女人。他们面目安详,说话柔和。   
是的,那些血雨腥风,那些战鼓声声,那些战马嘶鸣,那些马革裹尸,那些白骨露野,一切都随着洛河水静静地流去,最终汇入浩渺的历史烟云里。   
站在长城村边崖上,放眼望去,一条大沟直伸向村南,对面纵横交错的山山岇岇,沟很深,也稍微有点宽。几个老人说,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沟里的庄稼和果树耕种管理都不方便,都放弃了,垣上面的土地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问起古长城,一个热心的女人说话清朗,干脆利索。她说,你向南看,那一条从北向南端端的明晃晃的土路左边,有一条土楞楞,有300多米长,就是长城遗址。上面有石碑,说是国家保护文物。   
顺着她说的方向看去,明晃晃的大太阳下,是有一条她说的端端的路一直向南,左边,是高于周围土垣的土楞楞。   
打开百度,看到了一个叫申威隆的被称为90后“陕西文博一哥”的小伙子用无人机航拍的魏长城,极其震撼!   
为尊重作者,我摘其一段原文如下:    
依地理条件建成,形状规整,略呈直线。墙体为夯土筑成,呈黄颜色,土质坚硬,夯层高度为4至7厘米,夯窝直径为5至7厘米。   
向这个90后小伙致敬!   
我问村里人知道不知道古长城是啥时候修的,谁修的。他们说,咱不管那些,咱只管把自己日子过好就行。   
想了想,我还是给他们说,这是魏长城,南起陕西华县华山北麓,过渭南的华阴、大荔、蒲城、合阳、澄城和韩城市,北面一直到内蒙古。这一段是魏长城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我还给他们说,修的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是魏国的魏惠王当皇上的时候,距离现在2000多年。  
其实,我知道我是说给自己。 
在长城东高垣段,我看到了一块碑,原文如下:   
魏长城修筑于战国时期。该段墙体分布在大荔县境内,呈南北走向,洛河在此处形成弧形弯道。墙体南起党川村,北达长城村,夯土筑成,周边有长城村遗存、东高垣1号、2号遗存等,墙体全长6,41千米。   
魏长城遗址是战国时期秦魏河西之争的历史见证,对于研究战国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有着重要意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长城资源编码:610523382101020001-610523382101020006保护范围:遗址本体外延5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0米    
陕西省文物局  制    
遗址旁,有一古城堡,是缩小版的长城。  
我最终没有走近那条原来气势磅礴,现在依旧恢宏壮观的魏长城,甚至没有抓一把长城上的黄土感知一下历史的温度。   
历史是浩瀚的,也是吊诡的。在进攻和防御中,夏商周去了,春秋战国去了,秦汉魏蜀吴去了,唐宋元明清去了。再坚固的长城也挡不住历史的洪流。我想,在进攻和防御中,一定有另一个可以平衡的因素能留住时间,留住人心。 
那个东西,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岿然不动,坚不可摧,那就是“道”,为君之道,为臣之道,为民之道。
 

之解放村

树有根,水有缘。   
假如你问到一个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大荔的本地人,你的老先人在哪里?如果他回答你,在段家镇解放村甜水沟。那么,请你一定相信,他不是开玩笑。   
当然,这里的“先人”一定不是指某一个人,某一个家族的先人。是指“大荔人”。   
大荔猿人遗址在大荔县段家镇解放村甜水沟。甜水沟在铁镰山和洛河之间,是洛河岸边地形比较宽阔的地带。   
崖底下,有两块碑。一块是甜水沟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块是大荔猿人遗址,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是“谁”第一个站在岸边眺望这一弯河流? 
是“谁”第一个采摘尝吃了野树上的第一颗山果?  
是“谁”第一个在岸边肥沃的土地上撒下了第一粒种子?   
是“谁”在崖下搭起了第一座茅屋茅舍?   
可以确定,一定没有人能说清楚。   
是的,时间太久远了。久远到距今大约20万年。  
 纵使脑洞大开,也无法具体想象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   
我们要感谢那些考古学家,他们从完整的头骨化石断定,大荔猿人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早期,距今约18万_23万年。   
这是一项伟大的发现,它填补了我国历史上人类由蓝田人向丁村人过渡的空白;对研究中国古人类的演化很有价值。从文化遗物可以得出打制技术的原始性。从动植物化石判断,那里的气候是温和的。表明在大荔人生活时期,当地属森林—草原型环境。   
以上是专业人士的表述。   
太阳偏西。巷里有人端了饭碗聚在门口吃饭。没有人关心20万年以前这里是什么,发生了什么。等待他们的,是去年洛河施虐后要清理的水渠、果树地、庄稼地和要整修的生产路。   
没有人诅咒洛河。河水湍流不息,生命就在。人在,希望就在。   
村里人说,荔北战役国民党溃退的部队都叫洛河挡住了,受个灾算个啥,两年就翻过身了。多硬气的话!多硬气的解放村人!   
站在岸边,视线最北尽头是一架桥,东西方向,连接蒲城大荔。桥附近,是一座退水大坝。  
遇水架桥,遇山开路,这是我们远祖教给我们的生存技能。后来,成了我们生产生活致富的宝贵经验。   
河岸对面,蒲城人正在加固堤坝。  
《道德经》云: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地人同理。   
洛河从北向南在这里宽阔了许多。它携带着历史,也走向更远的土地和人民。它是在向我们的远祖致敬,也是在祝福勤劳朴实的甜水沟人民。   
河流是一弯水,它经过了什么就一定留下了些什么。前提是,你一定先给予了它什么。   
洛河,在解放村留下了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慰藉了人类历史的空白,照亮了人类历史的天空。
 

之船舍村

       船舍,一个一说出来就会让耳朵怀孕的名字。       
河流,渡口,老船,屋舍。当然,还有垂柳,或者送别。   
这哪里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它分明是一首诗,一幅画。也许,还会是一个故事。  
村牌介绍,明洪武时,居民由晋迁此。因西洛河上设有渡口,行人在此住宿,故名船舍。  
有河就有渡口,就有房舍,就有村落。可是在这里,村落不属于任何一个人,任何一部分人。它很大气,也很原始,只于河流,于是,称为“船舍”。   
想了想也对,再大的村庄它也像一条船,像一个家,有远行,有归程,有别离,有烟火。   
明洪武,是那个历史上最勤奋的皇上之一朱元璋执政时期。   
他们迁此是落实朱元璋实行的移民屯田政策?可能是吧。   
那是一个多么英明的措施。把人口多的地区部分居民迁移到人口稀少的地区,国家免费发放耕牛和种子,鼓励这些无地的老百姓开拓荒地,规定凡所开垦荒地永远为开拓者自有,且三年免税。 
这样的抚农护农政策,老百姓谁人不喜,谁人不爱?   
再一看,晋人。哦,长于经营生意的山西人竟然也给村子起了这么一个风情万种的名字,作为他们的乡党,我暗自小小骄傲了一下。   
春雨新霁,空气是清新的,土地是松软的,连人也是抒情的。   
船舍村西头,洛河从西向东,再向南,过大蒲桥,然后再继续向东,带着三月旖旎的春风,兜兜转转,摇摇曳曳。   
岸边有几株桃树,一簇一簇的桃花挨挨挤挤,密密麻麻。桃树虽不是成片成林,却也是满目春色,千种万种风情。  
想起了那句古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想起了同州碗碗腔名段《桃园借水》,那咿咿呀呀真假声并用独特的唱腔,那杨柳摆风,轻柔动人的身姿。  
那是三月桃花盛开的季节,就是现在。  
河岸边地里是一架架白色大棚和春耕的农人。  
有一块地约不到两亩,比两边的地低一尺多深。六十多岁的男人在用铁锨一锨一锨翻着地,女人闲坐在地头三轮车车帮上。车跟前,卧着一条小黄狗。过了一会,女人背着手在地里转悠,小黄狗跟在后面,尾巴一摇一晃的。   
这肯定是一个被男人宠着的女人。   
男人平静地说,去年涨河把坝里地淹了,后来把这块地扒开了一个泄洪口,地里的水才流到洛河里。   
问他收拾地准备种啥。他说准备栽茄子。  
他说,村里地就在洛河跟前,种菜方便。家家都有水泵,浇地随时从河里抽水。  
他说,村里温室大棚多很,有人统计说有400多架。大棚规模大,管理好。村里人靠种菜脱了贫,致了富。   
他说,冬天大棚里都是一片绿,黄瓜长得好很。黄瓜就不愁卖,销到城里,销到外地,价好很。   
“很”是一个程度副词。我知道,他是在表达一种非常喜悦和非常自信的感情。   
他说着话,翻地却一下都没有停。   
不远处,一个年轻男人和女人正在给河里下水泵和水管子。  
看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这里是用得上的。   
路过村碑再看了一下,船舍村主导产业为设施果蔬,约3100亩。   
毫无疑问,这一切应该归功于洛河。
 

往期回顾

【大荔文学·游记·闫孟秋】洛河之似仙渠村

【大荔文学·游记·闫孟秋】探看洛河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老屋(续)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老屋

【大荔文学·读书笔记·闫孟秋】《明朝那些事》之于谦和李贤

【大荔文学·抗疫文苑·闫孟秋】疫情与妻书
【大荔文学·评论·闫孟秋】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 之秦并天下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梁启超眼中的李鸿章
【大荔文学·散文诗·闫孟秋】一壶浊秋
【大荔文学·散文诗·闫孟秋】秋之语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秋雨龙泉山庄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墙  绳子和珠子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婚礼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百家院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立秋记事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我在德令哈和海子对话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沙窝里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春天的窗外话
【大荔文学·书评·闫孟秋】荐读《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从古城墙边路过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站在断流的河岸
【大荔文学·散文诗·闫孟秋】月亮是黑夜的心脏
【大荔文学·游记·闫孟秋】访耀州林徽因故居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龙首渠:中国水利发展史上的一只不死鸟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尧头窑,有大哥味道的地方
【大荔文学·随笔·闫孟秋】一年里所有的心事都会在除夕打结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父亲写春联
【大荔文学·随笔·闫孟秋】和苍穹握手  和流年言和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撷英
【大荔文学·随笔·闫孟秋】冬天的呢喃
【大荔文学·随笔·闫孟秋】渭河随想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从左宗棠送曾国藩的挽联说起
【大荔文学·随笔·闫孟秋】日子就像竹子
【大荔文学·诗歌·闫孟秋】冬日
【大荔文学·诗词·闫孟秋】诗觅《红楼梦》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来的路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我家附近有鸡叫声
【大荔文学·诗词·闫孟秋  王凌琴】今日小雪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初冬碎语
【大荔文学·书评·闫孟秋】一草一叶总关“情” ——荐读谭文德老师散文集《草叶集》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渠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一条河,从遥远的地方来,到更遥远的地方去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在河边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朗然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十月一烧寒衣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迎着生命里的那束光好好活着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想起我的图画王老师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食摞”门户
【大荔文学·诗歌·闫孟秋】渭水秋涨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劝慰
【大荔文学·诗歌·闫孟秋】苍穹之下
【大荔文学·诗歌·闫孟秋】知了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借得酒家一壶酒,年年清明年年殇
【大荔文学·散文·闫梦秋】立秋·吃面
【大荔文学·诗歌·闫孟秋】立秋(同题1)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在山里:听雨,赏竹,吃面
【大荔文学·散文·闫梦秋】那时候
【大荔文学·散文·闫梦秋】回家
【大荔文学·散文·闫梦秋】“贼”不走干路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二十四节气杂写(下)
【大荔文学·散文·孟秋】二十四节气杂写(上)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又到清明,父母总是在某一瞬间跃入脑海,挥之不去
【大荔文学·诗歌·闫孟秋】漠北行
【大荔文学·游记·闫孟秋】东北之旅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走进西藏
【大荔文学·诗歌·闫孟秋】诗歌八首记《红楼梦》人物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做饭和写文章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上会走

作者简介

闫孟秋, 喜欢用文字记录平淡的生活。有文字在《检察日报》《西部法制报》《渭南日报》等媒体发表。

总编:夏春晓

顾问: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杨荔佳  

小说编审:田小勇

散文编审:常盈  杨发兴

诗歌编审:官华  高明

主办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