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言近体诗,3-2结构的不完全句,这种句法您敢用吗?

 老街味道 2022-03-26

前言

昨天说的是《五言近体诗中的不完全句,几种2-3结构句式的特点》,今天说的是3-2结构的不完全句式。内容来自于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

前3字是句子形式,后2字是名词。句子形式的特点是有主语和谓语。这种句法,看似主谓宾结构,其实后2字不是宾语。

假如您写过不少五律,可以看看自己作品中,有没有用过这种句法。

一、nN-V+fN

看过昨天的文章,就容易理解下面的话:

这种句式乍一看像主谓宾结构,其实不是。前3字是主谓结构,谓语是不及物动词。后面2字是独立的部分,两个字组成的名词,并不是整句的宾语。

例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这是3-2结构。危石、青松,不是宾语,而是独立的部分。

石头上,或者石头边,泉声呜咽。青松上,或青松边,日色寒冷。并不是泉声呜咽了危石,日色寒冷了青松。

出自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假如用2-3句式的不完全句,可以写过:危石-泉声咽-,青松-日色冷。这就是昨天文章中说的句式:暮钟-寒鸟聚,秋雨-病僧闲。

出自白居易 (唐)《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

不与人境接,寺门开向山。
暮钟-寒鸟聚,秋雨-病僧闲。
月隐云树外,萤飞廊宇间。
幸投花界宿,暂得静心颜。

二、NN-F+nN

至于nN、fN,还是cN、qN都可以,都是两个字组合的名词。同样,谓语可以是动词V,也可以是F形容词。

例如:日色冷-青松,冷,形容词,F。

又如:NN-F+nN,粳稻熟-天风。出自杜甫 (唐)《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

白盐危峤北,赤甲古城东。
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
烟霜凄-野日,粳稻熟-天风。
人事伤蓬转,吾将守桂丛。

同理,粳稻熟和天风是两部分,并不是主谓宾结构。烟霜凄和野日,也是两部分,并非主谓宾结构。野日之下,烟霜凄凄。

三、fN-F+fN

乱云低-薄暮,fN-F+fN。乱云、薄暮,都是fN,低,形容词,F。

急雪舞-回风,fN-V+vN。急雪,fN,回风,vN,都是偏正关系的名词组。下联的谓语是动词舞。

同理,这两句也不是主谓宾结构,前后都是两部分。乱云低-薄暮,薄暮中,乱云低。急雪舞-回风,旋转的风中,急雪飞舞。

原句出自杜甫《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在适合的时候,都可以改为昨天文章里说的2-3结构,f(v)N-fNV:回风-急雪舞,薄暮-乱云低。例如这首诗颔联改为: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回风-急雪舞,薄暮-乱云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这样改的话,平仄对仗一点问题也没有。只是不押韵了。

可以看出来,杜甫没有用3-2句式,其中一个原因是押韵的问题。要么把“低”改为【东】韵,要么用2-3句式。

今天说的三类,其实是一种句法,无非个别位置的词性不同而已。

结束语

前几天有人留言说,看到这么多句法,更不会作诗了。其实真正作诗多的人,不会发出这样的牢骚。

拿“回风-急雪舞、急雪舞-回风”为例,哪句好呢?其实没有高低上下。但是我们在作近体诗的时候,要符合平仄押韵的规律,自然要变换不同的句法来适合。

假如得了好句妙语,偏偏不合律怎么办?熟悉句法的朋友自然可以妙手回春。

特别是对于现代人来说,很多句法似乎不合逻辑,因此不敢在自己作品中使用。如果多学习一些古人句法,知道古人用过,自然就不会徒生烦恼。

举例来说,“日色冷-青松”这句,我们似乎非常熟悉。但是这种句法出现在今人作品中,会不会在网络上被人批判一番呢?

@老街味道

五言近体诗中的不完全句,几种2-3结构句式的特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