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对与绝对,群体与个体,我们本该求同存异——《第一滴血》

 昵称8Z856hqm 2022-03-26

本公众号作者:任彧——专注14年的文字匠人。喜欢看电影聊人生。

作家,北京作协会员,影评家

《第一滴血》可算是相当著名的一部电影了,我想它的大名比IMDB上评分第一名的《肖申克的救赎》还要响亮吧,不过实际上它的原版小说在各方面要远远胜于电影,因为电影简化了小说中太多的内容。

我最近得空把原著小说给的第一部给看了,今天就结合小说与电影来说一说这部作品。

我们最近都知道,在世界的一个地方,战争打得是愁云惨雾,好像曾经动乱的时代又回到了文明的舞台上,而《第一滴血》的创作背景就是越战之后。

越战是美国历史上打得最二也是最惨的一次战争,或者说败仗,诞生了无数悲剧和奇葩的事情,好多经典电影都围绕这一场战争进行反思,比如《野战排》、《猎鹿人》还有《现代启示录》。

《第一滴血》将故事背景选在了越战之后,视点集中在刚回到和平世界的特种部队战士兰博,以及一个参加过朝鲜战争的小镇警察提索,他们之间的矛盾。

故事主要梗概非常简单,就是提索看不上留着胡子和长头发的兰博,不想让这个像流浪汉一样的人进入自己管辖小镇,他不想知道兰博是谁,更不想理解兰博为什么成这样,加上生活的不如意,他对于这样一个陌生人怀有不小的敌意,两人的矛盾就因为这样越闹越深,可谓是因为根本没有意义的小事,最终演变成了一场相互之间的仇杀。

小说和电影有好几个点是完全不同的。

第一就是对于反派的塑造,在电影里,警察提索是一个纯粹的反派,对于他的背景以及内心的描述都没有,但在小说里,你很难说兰博和提索之间,一定有一个超级大反派,故事也是分成两个人物来写,兰博的视角以及提索的视角,其实两个人都算主角。

提索在小说中,是妻子刚刚离开自己不久,然后早年丧父,有一个养父,还参加过朝鲜战争,他早期回归和平之后和兰博一样迷茫,算是适应了一段时间,才能融入生活,

作者之所以加上这样的背景,其实也在诉说就算是曾参加过另一场战争的老兵,也无法在最开始就理解兰博,更何况普通的民众了,当然这也是为最后两人的反思做一定的铺垫。

电影里这个警察很浅薄,表情有点猥琐,小说中则显得更加愤怒与迷茫

第二个不同就是电影中的兰博基本没杀人,就算偶尔死一两个警察,也属于他的无心之失或者迫不得已的反击,而且电影中兰博的表现,显得更加稚嫩,似乎并不是一个经历过越战,并且还被俘虏,徘徊在生死之间的幽灵,内心的纠结也远不如小说版来得真实,小说当中,兰博一直在和自己对话,就好像科幻故事中的意识二分论,他头脑中有一个声音一直在提醒自己,在反驳自己,甚至在嘲讽自己,但兰博又一直在用各种理由去说服另一个自己,让自己减轻负罪感。

看到死人,兰博感到很震惊,这明显不应该是越战老兵的表现

其实我们人类就是这样行动的,我们很多时候说的话,就是脑海中的那个声音告诉我们的,我们可以自己和自己交流。

但人的大脑,尤其人情绪的控制,并不完全由我们的理智来决定,情感更多的时候是由多巴胺,内啡肽甚至肾上腺素之类的东西在控制,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人类做不到绝对理智,大脑机能的运作并不像我们想得那么简单。

所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表现,很多时候,也并不是基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电影中,兰博强调是对方让自己流的第一滴血,所以自己才会反击,小说中,他也是要挣夺一个对错,虽然他觉得提索已经比他之前遇到的很多人要温和了,但他依旧认为提索做的不对,有问题,所以自己的反抗有理有据。

可当故事的最后,兰博也明显有了后悔的迹象,毕竟他和提索之间的矛盾,其实用一些简单的解释就可以化解掉,但两人就是一个不问,一个不说,都觉得自己有一点小问题,但绝不是主导事情的那一个。

电影和小说在心理层面,聚焦的矛盾点不太一样

虽然从完全客观的角度来说,提索明显歧视性要更明显一点,对于兰博的装扮,头发大胡子都带着明显的偏见,这也是诉说着更大的社会阶层的矛盾,对于退伍老兵,对于那些无法融入普通社会的人的偏见。

小说中描绘的形象,远比这个造型狂野得多

比如我曾经也是头发比较长,还带着自来卷,在街上走着的时候,大多数时候如果警察临检,无论我身边有多少人,基本只有我一个人被查,这种对于人外在的偏见,确实绝大多数时候都存在,无论哪种社会形态。

但小说中描绘的提索,他并不这么觉得,就好比检查我的人一样,他们在挑中我的一瞬间,肯定不能是因为觉得自己带着歧视和偏见的眼光,而是一种经验上的认定,普通装束的人没啥问题,但头发比较长,或许能盖住眼睛的人,他有问题的概率会大一些。

但兰博毕竟不是普通人,提索也敌意更明显,提索最大的个人问题在于经验主义导致了盲目的自信,他认为一个流浪汉能搞出什么花样来,他认为一个流浪汉应该被自己正义的大锤制裁,但当他知道兰博居然是一个越战退伍的特种兵时候,当他的朋友一个个被枪杀的时候,他也产生了自我怀疑。

因为这时,他才发现,兰博其实就是当年的自己,他们俩一个因为待在和平久了而倔强,一个因为待着战争中久了而倔强。

他们本应该都是社会中的一份子,甚至兰博也很喜欢钓鱼,正巧提索小镇的河水里被放养了大量的鱼,两人如果没有误会,没有那种对自己认定的世界的执著,或许能因为钓鱼而成为无话不聊的好朋友。

作者也提过他为什么要把提索设定成一个中年人,而且没有孩子,就是要和兰博像父子一样对比。

很多父子都是这样,两人天天生活在一起,但就是水火不容,其实在很多时候,父子之间的关系,就像父亲提供了一种家庭体制,儿子则是生活在这个体制中的臣民。

这绝对是表现父子关系最血淋淋的一部电影

那体制绝大多数的行为方式,是要用法律,法制,或者一些手段压制自己的臣民(提索就是经验主义判断兰博不是好人),让臣民懂得权威的厉害,要听自己的,但实际上,儿子又不是臣民,是一个自由的个体,当这个权威所描绘的东西不是儿子能理解的时候,又或者是错误的时候,双方的矛盾自然就会被激化,权威想要压制,儿子想要反抗。

这之间的较量,有些时候没法说出一个完全的谁对谁错,不过大多数时候,权威肯定不会流《第一滴血》。

这个世界本就应该是求同存异,没有所谓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现在网络上,群体对着个体群起而攻之的现象简直不能更多,网络暴力其实就是一种想要统治别人观念的延伸。

最后再说一点,小说中还描绘了很多自愿去抓捕兰博的志愿者,在提索的话里,类似的志愿者以前也出现过,对于真相根本是一知半解,听了媒体的煽动,就一哄而上,还各种闹事,这就是在比喻着在媒体的洗脑下,对真相一知半解,却越发狂热的民众,

《第一滴血》的小说,要有着远比电影更高的深度,如果有兴趣补一补这个传世名作的话,大家还是看看小说更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