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秀芬:赏析崔根乱先生作七律•幸读《乡韵》有感

 梅君小苑 2022-03-26

















赏析崔根乱先生作七律·幸读《乡韵》有感

近日,看到崔根乱(原衡水市政协副主席)先生的一篇新作。因武邑县的常振恒先生,将该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刋2011年2期《乡韵》,赠送给他一本,岀于感激,写了一首七律回赠。在这里,我把崔先生的这一新作介绍给大家,并作一番赏析。

七律·幸读《乡韵》有感(通韵)

欣得雅韵速躬身,目览奇葩一片新。

金笔为犁耘大事,银宣作徵谱乡音。

诗情浩荡篇篇秀,画意吟哦字字珍。

盛世之年人不老,云涛李杜现观津。

“注”:徵,zhǐ,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5”,此处代表乐谱。

崔根乱先生的这首诗巧妙地融合了诗词创作中的诸多技巧。比如起承转合的技巧、虚实相间无理而妙的技巧、工笔曲笔白描用墨的技巧、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技巧、含蓄直白各具秋色的技巧、运用修辞言我心志的技巧等等。现在,我们对崔先生此诗中各种技巧的运用进行一番赏析。

律诗的构成分作首、颔、颈、尾四联。这四联在起承转合中各有分工。首联是起,颔联是承,颈联是转,尾联是合。其中颔颈两联要求对仗。

明确了这些,我们先赏析崔根乱先生这首诗的首联:

“欣得雅韵速躬身,目览奇葩一片新。”

因这首诗是诗人得到并欣赏了《乡韵》之后有感而作,所以首句便直奔主题,以“欣得雅韵”点题,“欣得”表达了诗人得书后的喜悦心情,“雅韵”赞了题目中的“乡韵”。“速躬身”则表达了对赠书者恭谢与感激之情。“躬身”一词,也表现出崔根乱先生作为一名退休领导干部,礼贤下士,与民为伍的一贯作风。第二句,“目览奇葩一片新”,乃是诗人的点题之笔。“目览”点了题目中的“幸读”,“奇葩”则是对所览之书的总体评价。“目览奇葩一片新”是全诗的诗眼。同时以此引出下文。此联是本诗“起承转合”中的“起”。诗人在“起”中巧妙地完成了点题、交待写作缘由、表明心迹、引出下文的作用,实在是一箭而中数雕之“起”!

赏过首联,接下来的颔联就是“承”了。何为承?就是承接上文。具体到此诗就是承接首联的“目览奇葩一片新”。我们看崔先生的诗是如何承接的:

“金笔为犁耘大事,银宣作徵谱乡音”。

这两句,形象而具体地说明了首联中提出的怎么“奇”又怎么“新”。“金笔为犁耘大事,银宣作徵谱乡音”,这是对“目览奇葩一片新”最好的诠释。一下子就把“奇”和“新”给承起来了。此联写得非常精彩。你看,这笔是金的,纸是宣纸,事是“大事”(意指诗作都是正能量的),音是乡音。乡音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社会的共情共识。诗人又用“犁”去“耘”“大事”,用音乐“徵”去“谱”乡音。此联中的“金笔”“犁”“耘”“大事”和“目”“览”“奇葩”“一片”“新”,均为实词,但一经把这些实词都串联起来却出现了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即这些实写都神奇般地变为虚写了。我们想一想,金笔怎么是犁?地可以犁而“事”怎么个犁法? 银宣本是用来书写的工具,什么时候又成了音乐符号了呢?说“金笔为犁耘大事,银宣作徵谱乡音”还不是“奇”?还不是“新?”当然,初之看来,这种奇和新未免荒唐,但我们读起来却无荒唐之感,反而觉得生动形象,趣味盎然。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诗人分别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金笔为犁”是比喻,所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金笔为犁,也会收获万颗籽的,这万颗籽自然是指的武邑诗友们的《乡韵》了。看,不直接赞美而收获赞美,这就是含蓄。

同样,“犁大事”是拟物。大事不是可犁之物。在这里,诗人把“大事”比拟成可犁之物“田”了,这是把这一物比拟成了那一物。“银宣作徵”是暗喻,让银宣去“谱乡音”,是拟人。诗人是借助这些修辞方法,才使得这些本来荒唐的事物的组合,读起来并不觉得荒唐,这就是诗的无理而妙。一味地直白是写诗的大忌。崔根乱先生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事物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可圈可点!

颔联之后,就是诗中最重要的“颈联”了。颈联是诗中起承转合中的“转”。起句了,也承句了,如果只顺着承句一味地顺下去,就成了流水账。所以承之后即要转,通过“转”去制造波澜,去避免平铺直叙。现在我们看看崔根乱先生是怎么“转”的:

“诗情浩荡篇篇秀,画意吟哦字字珍”。

很明显,这一联诗人没有顺着颔联的“金笔为犁耘大事,银宣作徵谱乡音”爬下去,而是从创作方法和成果的角度赞赏和肯定武邑诗友们在诗词创作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乍看上去此联似乎偏离了所应表达的中心。但细细品来它是“似离还连”的。因为它是对同一问题即“奇”和“新”不同角度的说明,是通过评价来说明“奇”和“新”的,把其内在的联系紧紧地含在了里面。如果两联都从一个角度说就合掌了。反之,如果颔颈两联“你拉风箱我捣蒜”,毫无关联,就跑题了。颔颈两联的意思既不能近,又不能远。怎样才合适呢?最好是“似连非连”“若即若离”。崔根乱先生的颔颈两联正是做到了这一点。 

此联在写作上,崔根乱先生同样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情”是实写,但说“诗情浩荡”就是虚写了。这是因为诗情是一种情怀,情怀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既然看不到摸不着,怎知其“浩荡”呢?这又是一种“无理而妙!"

诗到第四联就是“合”,也就是结尾部分,这部分同样非常重要。合是承“转”而合,对全诗作个总结。有就题作结的,有抒情作结的,有赞美作结的,有用志向、期望作结的,有以景作结的……我们再看看崔根乱先生在这首诗中尾联是如何作“结”的吧!

“盛世之年人不老,云涛李杜现观津。”

这分明是以赞美作结的。“盛世之年人不老”,既歌颂了当今社会,盛世之年嘛,又赞美了武邑诗友们的艺术人生青春永驻。“云涛李杜现观津”句中的“李杜”是用典,用的是人典,指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意思是说,武邑县(古称观津)涌现出了一大批如李白、杜甫般的诗人,这显然是一种赞美。

从律诗的其它角度来看,崔先生的这首律诗也堪称美妙。除粘对平仄合律之外,写律诗最大的难点是对仗。颔颈两联必须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对、词性相同、短句相同、意义相关。如此诗中的金笔——银宣(偏正关系),为犁——作徵(动宾关系),耘大事——谱乡音(动宾关系),诗情——画意(偏正关系),篇篇秀——字字珍(主谓关系),浩荡——吟哦(动词),所有这些,都对应工整,准确无误。在对仗上,也刻意避免了雷同。对仗的断句也富于变化之美。

美中不足是,颔颈两联的“金笔”“银宣”“诗情”“画意”都是偏正关系,四平头了。这虽算不上什么大错,但太整齐划一,就会显得缺少变化美。但瑕不掩瑜,崔根乱先生的《七律·幸读〈乡韵〉有感》确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

“注”:梁秀芬:衡水师院退休教授、衡水市老年诗词学会会长,市老年大学教师。


红梅欢迎您把身边的小欢小喜小幸福或者所见所闻以文字或者图片的形式发送过来。

1。关于投稿  投稿须原创首发,本平台谢绝一稿多投。投稿自愿、文责自负。投稿一周后没有收到用稿通知,可另行他投。

2。关于读者赞赏   文章发出一周内阅读量超过300,读者赞赏归作者。

  邮箱 13473831355@163.com

  微信 13473831355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