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空厂:三十年后在鄙市又得“大典”名头的画作

 自由书画谈 2022-03-26

鄙市漯河,原为隶属河南郾城县的螺湾河镇,大约上世纪五十年代改为县级市,名漯河(改“螺”为“漯”音,此字多不被识,常被读作“累河”,“漯”字另有“漯”ta河”水名,在山东),归许昌地区管辖。鄙市书画凋零,没有出过“大典”名头的书画家。《民国书画家汇传》(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亦未有鄙市(不含辖县)的书画家收入。加上下辖三个县,也仅有郾城县一位名田曼诗的女山水画家被收入《汇传》,还是作为男画家收入的,可知名头较弱。并且田曼诗女史定居在台湾,留学德国慕尼黑艺术大学,又取得韩国圆光大学哲学博士,山水投师“渡海三家”之一黄君璧(另两家是张大千和溥心畬),成长成名过程与鄙市亦极不搭界也。拍卖会上碰到过田女士的山水,因仆之祖籍山东文登,只视山东和文登的书画家为乡贤,遇到机会才会去追捧竞拍,所以从未动过念头去竞拍田女士的画作,尽管价钿不高。

因鄙市未出像模像样的书画家,所以鄙市的画廊一是少得可怜,再是几乎见不到民国(1912-1949)及民国以前的书画真迹,略见几件,亦几乎皆是赝鼎,只是脏眼而已。常有南北拍卖公司登陋室征集书画拍品,来之前皆会倩仆约几位玩老书画的藏家,仆总是不好意思的说“没有”,只能从我这里取走几件。上个月江苏无锡和镇江有两家拍卖公司的老板打来电话,说要过来征集作品,仍是“约几个藏家”,仆云“没有”。伊们仍坚持要来,仆允之,但终于是被所谓的“疫情”阻止了,只应了挑几件书画快递过去。

上面简述鄙市的书画市场,看官应该明白了标题“三十年”才寻到两件像样画作的缘由了。

三十年前第一件大概是1991年,仆从鄙市油滑的老收藏协会会长手上买得了一堂湘人雷恪的四尺整张山水。

雷恪(1881-?)字恭甫,晚号南郭翁,长沙人,山水画家,与兄悦、弟恺被称为“湘史三杰”,又称“三雷”。

拙著收进雷恪山水

仆买得后,撰成《与建华兄合演双簧——雷恪〈层峦叠嶂图〉归入无住庵记》投至《中国书画报》,之后又收进拙著《近代名家书画藻鉴》书中。拙文刊出后,油滑老会长觉得卖亏了,还打电话吵闹过几次,让我在《中国书画报》中申明不是从他手上买的,渠怕别人看低了他的智商,反倒是贼喊捉贼了。仆在文章开头说道:

五年前,我的挚友方建华兄还在世的时候,常在我家聊天。有一天正在无住庵闲聊,漯河市收藏家协会会长持一卷物什造访。会长先生说他带了一幅山水旧画,不知作者姓何名谁,让我看看,并估个价。他边说边打开卷着的画,我一看画面,便一下子被作者高超的画技吸引着了,心中暗暗叫了一百声好,激动的心中砰砰直跳。稍许平静之后,看落款署名是雷恪恭甫⋯⋯

方建华兄1996年去世,“五年前”即1991年。

白驹过隙,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买画时与建华兄演“双簧”的那一幕好像还在眼前。而今建华兄绝尘而去,与我相隔天上人间,此画颇使,我睹物思人。就像建华兄去世后,我不再看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一样,我越来越怕看到这幅画了,思念故人太黯然神伤了!

雷恪小传被“大典”《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收入,故称伊为“大典”名头。

三十年后的2022年3月21日,这天将是载入史册的日子:东航客机莫名其妙的坠毁山中,一百多个鲜活的生命顿然逝去,让人叹堪!此时,仆赴某装裱店去送先师写在红宣上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小对联装池,看到店铺墙上挂着一轴设色花卉,颇有几分入眼,遂细审款印,行书署款:“癸酉七月上浣写此,绿邨八十七岁。”钤印“潘氏”朱文、“绿邨”白文,引首“八十五岁后作”长方形朱文。“潘绿邨”略有耳闻,据画笔气息,癸酉是1993年。再看画笔,有岭南画派的风神,但白梅的点粉很有些神似张书旂。据此种种,仆问价,店主报价,店主云此画是收废品者送上门的,亦请教过某老师,不知画家名头,所以店主半卖半送与了仆。

笔者题记《潘文经画集》

回家查“潘绿邨”,先是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增补本)中查出了潘氏的辞条,曰:

潘文经(1906-?)字绿邨。壮族。广西鹿寨人。擅花鸟,喜画梅,所作构图严谨,点粉轻匀。

复在百度输入“潘文经”三个字,头条跃出较为详细的介绍:

潘文经(1906-2008),广西百岁著名画家,别号雪笙,字绿邨,壮族,1906年12月12日出生于鹿寨县中渡镇一个小商家庭,排行第四。幼时初入私塾,新式小学兴起后接受现代教育,1921年毕业于中渡县立两等小学⋯⋯

“雪笙”似在哪里看到过,遂翻开《民国书画家汇传》(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果然查得了“潘雪笙”的辞条:

潘雪笙广西人。民国三年生(1914)。广西艺术师姿训练班毕业。工画,擅长翎毛、花卉、师承张书旂,兼工诗词。曾任柳城县立中学训导组长兼图画教席。

虽然生卒年有差别,应该“大典”(增补)、“百度”、和“汇传”是一个人,即广西鹿寨画家潘文经。为了更确切,在“孔网”上够得了一册带套封的精装八开带套封的精装本《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潘文经》,内页中潘允剑的《潘文经小传》写得明白:“潘文经(1906—2008),中国画家、教师,别名雪笙,字绿邨,壮族⋯⋯”接着的《仁者寿 艺长存——潘文经先生艺术探析》一文中有曰:

⋯⋯1926年他入桂林第二师范,较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美术理论和绘画技能。后来他又有幸遇到了张书旂、徐悲鸿两位艺术家。张书旂画花鸟的用笔、用色、用墨和构图是十分讲究的,成为潘文经这一时期学习的范样。特别是用粉,对他后来成功创出“潘氏梅花”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徐悲鸿(这里免了,尽是套话,徐氏西画浅尝辄止,未学成;中国画可以说不值得一提,惟长袖善舞会炒名声罢了,所以不予录“徐思想”)⋯⋯(潘文经)通晓诗律,酷爱京剧,对传统文化有较深的认识⋯⋯

《潘文经画集》中的《白梅图》

因仆寻得的是潘文经的梅花,下面就从画册之《梅花风骨凝画魂——潘文经先生的艺术人生》文中摘录些赞善潘氏画梅的评论,曰:

爱梅,赏梅,画梅,点缀了他的人生,也点化了他的人生。先生高寿而高节,他画梅数十年,人与梅花,梅花与人,早已互相融入了。我们解读潘文经先生的梅花,就是解读他的心灵史。清人龚自珍说:“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潘老以画梅著称,其艺术历程亦如梅枝般曲折多姿,充满了无限的艺术情趣。

          
⋯⋯

他的画梅融合古今于一炉,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仔细欣赏他笔下的梅花、红、黄、绿、白,各色皆备,争奇斗艳,美妙可人。风、雨、晴、雪,嫣然怒放,傲然挺立⋯⋯

寥寥几笔就能把傲霜斗雪而独秀天地的梅花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那盛开的梅花以及羞答答的花骨朵,在他的笔下,疏密相间,繁简相宜,挤挤挨挨,热闹喧哗,单单散散,自在悠闲。张扬的,艳若舞娘,羞闭的,雅如淑女;红梅艳丽得没有丁点俗气,黄梅淡雅中又蕴含有几分娇艳,绿梅清韵格调里又多伴有雅致,白梅清雅中透着灵动。

 ⋯⋯梅花古干繁枝,花朵万千⋯⋯颇有“白粉大家”张书旂流派的韵味,博得广泛的好评。

潘老先生画梅,笔墨遒劲,自成一家。他曾自题:“老朽画梅未有师,风声腕底走龙蛇。横斜潇洒非欺世,顺理成章自得宜。”

⋯⋯可以说,潘老先生画梅,是借生命气质对象化的反映。梅花暗示他孤傲独立的生命个象,是他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他的梅花表现出的“骨气”,整个画面的“大气”,皆是他人生“豪气”的倾诉,唯有君子之风。也可以说,潘老对于艺术的坚持,缘于他艺术的禀赋,更源于他做人所崇尚的境界,那就是一一人生若梅。

笔者购得潘文经的《白梅图》96X31om

下面具体到仆手上的这轴白梅。此轴96X31cm的设色纸本,图上未署标题,但据此梅与《潘文经》画册中有两幅白梅图,笔墨和构图极其相似,一幅署题“梳风洗雨”,另一幅虽然亦未有署标题,但画册图片释文以“雨梅”,前者“戊寅三月九十又三”,后者“八十又三”,据此,仆手上这轴白梅直拟画名就是“雨梅”,文言点儿便是“梳风洗雨”,署款“癸酉七月上浣写此,绿邨八十七岁,”亦与上述两幅白梅为同一时期。钤印除了上述三方,右下还押着一方“玉消琼碎”白文印。“玉清琼碎”句出自宋朝无名氏《好梦令·今夜荼风起》词,词曰:“今夜荼风起,应是玉消琼碎。淡荡满城春,恼愁破人春睡。须醉,须醉,莫待梅黄两洗。”

潘文经此《白梅图》,以没骨法勾皴劲写枝干和点苔,挥洒自如,纷披淋漓。淡墨圈花,清灵恣意。重笔点粉,是师法“白粉主义画家”张书旂 ,能得“粉分五色”之妙。亦有“岭南画派”撞水撞粉的影子,笔致娴熟,生动传神。雨意的呈现,是画面以淡花青阔笔皴刷,后以白粉斜笔勾线,表现出来荼风斜雨。通观全图,除了用粉是张书旂的风格,其他笔墨意趣多具“岭南画派”的特点,构图新异,色彩鲜明,这是潘文经尝从师“岭南画派”代表人物之一容大块。《潘文经先生的艺术人生》有载:“到桂林二师读书时先后师从上海美专毕业的帅础坚,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的弟子容大快先生学习中国画,打下坚实的美术功底⋯⋯”但岭南画派的花鸟画习气较重,且所谓的中西融合略显不伦不类,为迎合市场,又有着明显的市气,既丧失了中国画的传统,创新又太浮华花哨,所以很快就没落了。

好在潘文经此幅白梅中以“粉”取胜,得了些张书旂画笔中的典雅明丽,显现了粉与笔墨兼施的清新流便的风致。若不是张书旂的“粉”拉了他一把,极有可能会堕入岭南画派市井气之中而难以自拔。

画家在87岁耄耋之年仍砚耕不辍,且笔力劲健,亦实属不易者也,这里也就不过多的求全责备了。
        
2022年3月23日于空厂晨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