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章:艰难之路 | 解读《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比尔·盖茨)

 生态学时空 2022-03-26

今天,我们接着读比尔盖茨的新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的第二章,艰难之路。一听这一章的题目,大家肯定会觉得压抑,所以文章开头呢就给大家打了预防针。其实是想表达一个含义:路虽然艰难,但胜利就在前方。而且在这个题头上所标注的这句话:


如果没有创新驱动,人类无法实现零排放的目标。

一下子就点出了,这个路走起来之所以艰难,问题的关键是需要创新。要打破一个旧的习惯,其实是很困难的。
具体来说,创新,就需要找到许多实际的解决方案,比如,要加快从曾经的舒适区走出来,面临新的挑战,这个舒适区就是使用化石燃料,我们曾经的许多配套设施,都是针对化石燃料的,现在我们要去寻找新的能源,逐渐过渡到非化石的清洁能源,这就是前面临的最大障碍,需要不断创新。


很明显,化石燃料的使用,是如此的普遍,普遍到了我们都难于觉察,各种依赖化石燃料的产品已经深入到我们衣食住行用,还有玩和乐各个方面,如此普遍,以至于我们都难以全面了解。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比尔盖茨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那是华莱士,在凯尼恩学院毕业典礼上的一次演讲中,所提到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两条小鱼在水里游,碰巧遇到一条迎面而来的年老的鱼。那条年老的鱼朝它们点了点头,然后说:“小朋友们,早上好,水怎么样啊?”两条小鱼听后继续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终于忍不住问另一条:“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这个故事,就说明了:

那些显而易见、普遍存在的,非常重要的事实往往最难以觉察,也最难以言表。

那么,从早上刷牙,吃早餐开始,再到工业生产,农业种植活动,农业机械、畜牧业等等。不管你现在在什么地方,你只要看看周围,还有你自己身上的穿戴,如果没有塑料,这些东西存在吗?


但是,我想说的问题不在这里。刚才说的这些东西,如果仅仅是用于塑料制品,而且还不会很快报废的,也就是说,对于这些生命周期相对比较长的物品来说,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作为燃料直接燃烧排放的。

那么,比尔还举了一个大家一直听得比较多的例子,就是牛打嗝和放屁时排放的甲烷气体。但是,这个量究竟有多大,其实目前并不是特别明确。不同的研究,不同的地区所获得的数据相差很大。涉及到全球,那不确定性就更大了。但是因为牛与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故事,特别能吸引人,所以传播很广,甚至让许多人觉得这个事儿似乎特别重要。

我曾经翻译过一本书,叫做《甲烷与气候变化》,这本书当然也谈到了反刍动物的问题,但是里面的解决方案呢,都很荒唐,如果按照这样的解决方案,你会发现会带来更多其他的问题,有可能是更麻烦的问题。

至于电动交通工具,现在发电的途径很复杂,而且可能会越来越复杂,所以我们现在无法说清楚,新能源车是否真的低碳,但未来肯定会低碳。至于目前的炼钢、水泥生产,他们的生产工艺,决定了这必须是要用到化石燃料的。但这同样,与我刚才说的生命周期较长的物品一样,并不是最值得我们解决的。按照轻重缓急,也是属于之后要逐渐解决的。

所以,这句结论,我非常赞同:

化石燃料无处不在。…无论是哪种产品,在如此庞大的规模下,人类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停用。

化石燃料为什么会这么广泛地得到使用呢?那必须是价廉物美呀。很早之前有人告诉我,在美国,石油比矿泉水还便宜。我刚开始有些不信。直到我到了美国,才知道,这是真的。美国人买车从来不考虑油耗的问题,大白天他们开车都是不带关灯的,或者说他们可能就不知道有这个开关。

所以,这里,比尔盖茨用实际的计算,给我们进行了比较:

一桶石油大约42加仑,2020年下半年,每桶石油的平均价格约42美元,所以每加仑石油的价格约1美元。同一时期,在超市里面,8升装苏打水售价6美元,折算下来,相当于每加仑2.85美元。

当然,后来我发现,美国不仅石油比矿泉水便宜,牛奶也比矿泉水便宜。

那么,化石燃料的价格如此之低,主要得益于储量大,各种开采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又维持了它的低价,但是我们曾经对其环境代价缺乏足够的关注。好在还没有发展到,让人束手无策的地步。

经过这么一分析,我们就很快能达成一个共识:降低清洁能源的成本,降到多少?使之变得和使用化石燃料的成本一样低,或者两者大致相当。而且,我们还需要加快步伐。

人类社会要发展,不可能不使用能源,而且会越来越多。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更快。

从最近30年看,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排放量基本持平,发展中国家,增速很快,我们看到,中国的增速是很明显的。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这么看,因为其实这是中国承担了全球生产的重任,只是欧美国家将高排放制造业转移到了中国而已。

任何国家和人民都有发展的权利,所以比尔盖茨的这段总结,我觉得挺好的:

我们不能因为富裕国家已经排放太多的温室气体,就要求贫困群体一直穷下去,更不要说即便我们有这种想法,我们也做不到。相反,我们要做的是创造条件,在不加剧气候变化问题的情况下,让低收入群体沿着经济阶梯向上攀爬。我们需要尽快实现零排放的目标,我们甚至要生产比现在还要多的能源,但前提是必须不再向大气中增排任何碳。

这就是一个能源转型的问题。在历史上,我们也有过能源转型的情况。在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大部分时间,也就是原始文明和农牧文明时代的时候,我们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我们自己的肌肉,还有帮我们干活的动物的肌肉,我们消耗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食物中的太阳能。所以,在前工业时代,光合作用、风能、水力,就满足了人类所有的能源需求。

之后,开始能源转型,开始使用化石燃料。

但是,到19世纪90年代末,化石燃料在全球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率还未超过50%。虽然我们从19世纪60年代就是开始使用石油,但半个世纪之后,石油在全球能源供应中所占的比例还只有10%,又过了30年才达到25%。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天然气,1900年在全球能源供应中所占的比率还只有1%,70年后,这一数字提升到20%。核裂变相对比较快,从无到有,一直到占比10%,用了27年时间。

那么,列举的这张图,就非常清晰地说明了过去60年间的能源转型问题。简而言之,能源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那么,过去驱动能源转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价格。新型能源的价格更低,这个驱动力就很大。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能源密度更高。什么叫能源密度呢?就是单位体积的燃料在使用中所能释放的能源。具体来看,煤的能量密度是干木材的三倍,而石油的平均能量密度,又是煤炭的两倍。美国电力公司现在更喜欢使用天然气来发电,因为目前的钻探技术,已经大大降低了开发天然气的成本。

天然气的属性其实很特别,天然气本身是温室气体,而二氧化碳也是温室气体。按照我们目前的认识,天然气本身的温室效应的当量更大。所以,天然气开采出来,如果不使用而被泄漏,可能对气候变化的危害更大。

这一章的亮点,马上就来了。比尔盖茨提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能源转型需要如此漫长的过程?

他就说:

燃煤电厂跟计算机芯片厂是不一样的。

说到计算机芯片的转型,我们很快就可以想到摩尔定律:微处理器的计算能力,每隔两年就会提升一倍。那么新能源、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板可不可以呢?

比尔盖茨告诉我们:

计算机芯片是个例外,它们的性能越来越强大,是因为我们找到了可以把更多晶体管封装在单一芯片上的方法,但我们无法通过技术突破,让汽车的耗油量降到先前的百万分之一。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同样,太阳能电池板的性能,也不可能提升100万倍。太阳能电池从曾经的光电转换率只有15%,到今天提高到接近30%,已经进步很大了,但很难说是符合摩尔定律的。

另外,能源行业无法实现快速变革,还有一个就是规模问题。能源行业规模巨大,任何巨大的东西,就会变得更加复杂,惯性也很大,都会抗拒变革,所以,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能源行业内,养成了很强的惰性。就是我前面说的化石燃料使用的舒适区。

这里,比尔所举的两个行业例子呢,我觉得他就比较权威了:一个是有关软件的更新换代,一个是有关药品和疫苗的开发。

在软件行业,你的产品不需要任何监管机构批准。即便你发布了一款不甚完美的软件,但只要它的净效益足够高,客户依然会对其给予热烈回应,并积极给出改善意见。而且,在这个行业,成本几乎都是预付成本,完成一款产品的开发之后,生产更多该产品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

新药上市远比新软件上市难。

一种新药在最终被用到病人身上之前涉及基础研究、药物开发、药物测试的监管批准等诸多步骤,这一路下来需要很多年。然而,一旦证明新药是有效的,那么在之后的成药制造过程中,其成本极其低廉。

而在能源行业呢,要投入庞大的成本。那么就是因为这个资本投入多,所以成本回收的时间也就必然会拉长,你要不断转型,那么就没有人愿意这么干,甚至会阻碍你开发新的技术。

还有一个呢,就是我们对能源行业安全性的担忧。核电技术很早就发明出来,但是几起核电站的事故之后,反对核电的声浪越来越大,使得这个技术的使用很是艰难。尽管现在,一年之中死于燃煤污染的人,可能远比死于所有核事故人的总和还多。

所以,如何改变这些固有的想法,打造一个新的能源体系,既保证了我们所喜欢可靠性和安全性,并消除了我们不喜欢的东西,比如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这是一个理想,但这条路走起来真的很艰难。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法律层面的事儿。比尔盖茨认为:

我们的法律法规已经严重过时。

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他认为:

当今很多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在起草时并没有把气候变化考虑在内,它们的施行是为了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而现在我们试图用它们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好比用20世纪60年代的大型计算机尝试开发人工智能。

比如,1970年通过的《清洁空气法》,几乎没有提及温室气体。因为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呀。还有许多类似的法律,也是如此。

那么,再后面的说法呢,其实就暴露了美国现行体制的诸多弊端,美国两党之间的政策变来变去。这一点,我就不引申了,也不举例了,因为关注新闻的人,都知道这一点儿特别明显但是他说到的另外一点呢,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当前的能源政策,对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也就是说,人类如果不彻底改变目前的能源结构,仅仅依靠努力而减排的那一部分,对于整个气候变化需要达到的目标相比,几乎是杯水车薪。另外,

人们在气候问题上的共识,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多。

97%的科学家认为,气候正在因人类活动而发生变化。但是,仍有一部分人并没有被些科学家说服。所以呢,就会存在这样一种情况:

即便你接受气候变化的事实,也未必就认同这样一种理念:我们应当大规模投资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突破性技术。

比尔盖茨列举的一种说法,很有代表性。

有人会说:“是的,气候正在发生变化,但这不值得我们花那么多钱去阻止或适应这种变化。相反,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到那些对人类福祉影响更大的事项上,比如健康和教育。”

而比尔盖茨对这个论调的回应是:气候变化问题是在持续恶化的,如果不发生在我们身上,也会发生在下一代,所以理应受到与健康和教育同等程度的重视。

还有一个论调。

“是的,气候变化是真的,它的影响也是糟糕的,但我们有阻止它的一切手段。凭借太阳能、风能、水能,以及其他一些工具,我们足以应对气候变化。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只是看我们有没有意愿部署这些工具。”

比尔并没有在这一章回应这句话,说放到第四章到第八章中去解释,他为什么不认同这一观点。我现在读这本书,与大家一样,我也没有提前预习后面的章节。这样想留下一个悬念,避免剧透,可能更有意思。但他说了一句话,我大体能体会其中的意思。他说: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我们是具备一些所需的工具,但还远远不够。

最后,说到气候问题的共识,国际合作是个大难题,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单独为碳减排买单。所以,超过190个国家签署的《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但美国任性地退出这个协定,还是让这个问题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