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湄潭党氏家族的昨天与今天

 新父母在线 2022-03-27

一、起源

贵州湄潭党氏家族起籍于陕西省大河边(1905年修谱记载),具体地址不详。来黔的一世祖党正荣祖公一路跋涉,经四川到贵州的赤水,辗转到湄潭县高台镇的洛淇水,随后又迁到高台镇的杨通坝暂住一段时间,接着又迁到石莲乡的沿江渡居住,最后迁到石莲乡的黄莲坝定居落户至今。

湄潭党氏家族本为夏后氏后代,因夏王朝末代皇帝夏桀暴虐荒淫而亡国,其子獯带一部分族人向西北逃窜,至党项地方居住,后一部分以地名为姓,故姓党。因此我族中一直流传着“桀王无道,窜之党项”之说。

一世祖党正荣祖公是于明末清初时来黔的,那时正值全国大移民运动,从一世祖到现在已有18代,约三四百年的历史。

黄莲坝位于北纬26o30',东经107o乌江河谷北岸,海拔630米到850米之间,三面环山,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水丰佩,宜农宜居,故一世祖定居于此。

随着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党氏家族饱经风霜走到了现在,在1865年到1866年间,黄莲坝党氏家族遭受了一次大的匪患,土匪来了抢劫、杀人、放火、无所不为,家族人丁损失惨重,那时唯一的抵御方式只有上山构筑营盘,在那些地势险峻的山头构筑防御工事,各姓氏都有自己的营盘,因此保住了一部分族人,没有来得及上住营盘的人便选择了外逃的办法来躲避土匪的杀戮;比如党家沟的党家和罗甸的党家都是当时为避匪患而离开了黄莲坝,还有部分逃出去躲了一段时间后又返回到黄莲坝的;比如青杠坪的党朝科等逃出去后第二年才回到黄莲坝重建家园。

匪患过后,人口又逐年增加发展起来,先辈们辛勤的耕耘解决了温饱,同时也认识到提高文化素质的重要性,也考虑到人文教育的问题,族中的两位秀才开始以传统的私塾模式办学,但这种模式只注重文科,有很大的局限性,看到外界十分先进的文理并重的教学模式,于是产生了办新学的想法,为了适应新教学模式的要求,几位秀才联合起来酬建新的校舍,建校的资金不够就借口建鲁班庙为由,调动民间人力、物力、捐资、捐物积极性,木匠、石匠不计报酬,就这样建好了民国石莲中心小学,鲁班庙便成了校舍,为发展本地的教育事业奠定了一定基础,对推广新型教学模式起到了积极作用,相应的提高了族人和乡民的文化素质。

在清朝时湄潭党氏族中有举人1人,秀才3人,有毕业于民国保定军校后任国军团长1人,民国湄潭县参议长1人,县直棣区区长1人,乡长1人,建国后有乡长、书记3人,中小学校长3人。

二、党氏家族的现在

现在的湄潭黄莲坝青山绿水,水陆交通发达,四条公路在这里汇集,乌江内河航运已开通,离余遵高速出口只有4公里,家家住上喜庆阳光的民居小楼,小学、幼儿院就在家门口,这里有着乡村的静谧,也有城市的喧嚣。

我们正处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在这优越的社会制度下,各族人民都有大的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同时并进,日新月异。建国前黄莲坝党家只有几十家人,经2022316日统计,现在有250户,1132人,有1个博士后、硕士4人,大学本科60人、大学专科8人、中专4人。(附统计表于后)

有国才有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铭记这一点,让我们的党氏家族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更加繁荣昌盛。

2022318

党氏家族报——汇天下党氏,报家族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