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岁出书,火遍全网:这本女版《活着》,写透了女人的爱与坚韧!

 张德芬空间 2022-03-27
本期主播丨一朵花
2020年6月,一本名为《秋园》的书籍出版了,无数读者为之潸然泪下。
更令人惊讶的是,作者杨本芬已经80岁了。
她“用笔赶路”,讲述了母亲“秋园”充满苦难但不失坚韧美好的一生。
秋园的经历很坎坷,早年丧父,中年丧偶,晚年丧子,为家庭不停奔忙、操劳。
即使多次掉入绝望之地,仍然不放弃生的希望,因此此书也被誉为女性版《活着》。
很多读者都能在其中,看到外婆、母亲、姑姑等女性长辈的影子。
她们一生被命运裹挟着,却将苦难变成生命的养料,支撑起了整个家庭,继而改变了下一代女性的命运。
 
在痛苦中活着,是生命常态
秋园是一位非常普通且平凡的中国女性,却也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一九三二年,从洛阳到南京。
一九三七年,从汉口到湘阴。
一九六0年,从湖南到湖北。
一九八0年,从湖北到湖南。
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
这便是故事主人翁秋园,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秋园原是洛阳城一家药房老板的小女儿,读了几年私塾和洋学堂,童年生活算得上无忧无虑。
后来家庭遭遇变故,大嫂和二嫂在游船时双双落水身亡。
突遇重大打击,父亲心力交瘁,一病不起,半个月后便病故了。
“秋园的童年时代结束于十二岁——那年春天,她失去了三位亲人。”
大哥也在丧妻,丧父的打击下,一蹶不振,还染上了烟瘾,家庭境况也大不如从前。
母亲让她停了学,渴望读书的她,嫁给了愿意送她读书的国民政府官员杨仁受。
后来,她跟随丈夫到了南京。
她白天到妇女职业补习班学习缝纫、刺绣、编织,晚上跟丈夫读书识字。夫妻琴瑟静好,度过了一段安适日子。
这时的秋园虽已见过生死,却没经太多苦难。
但命运的样貌,谁又能提前探知呢?

1937年,日军攻陷南京,秋园一家三口回到了丈夫在湖南湘阴的老家。
波折的人生,也拉开了序幕。
先是生活的窘境,全家积蓄被亲戚所骗,贫穷和饥饿让一家人愁云惨淡。
在最坏的时候,一家人仍面临饥饿的威胁,喝照得见人影的稀粥,吃糙谷饭,放下自尊外出去乞讨。
除了饥饿,还有身心的忧惧不安,1953年土改复查时,丈夫被划为旧官吏,被关了起来。
一家人的生活再次急转直下,被恶邻欺辱,被乡民栽赃,吃尽苦头。
在动荡不安的岁月中,秋园尽自己所能,扶持4个孩子长大。
白天教书挣一份工资,夜晚做些缝缝补补的活计补贴家用,她从不道一句辛苦。因“家庭成分不好”,秋园一家受到邻居欺侮时,她放低姿态。
正如作家野夫所写的那样:“她不能垮,她要拉扯着这个家一个不少地走进那渺茫的明天。”

在那个年代,面对贫穷、饥饿、歧视、无望,面对不擅农事的丈夫,原本柔弱的秋园没有抱怨、哭泣、退缩,她选择了坚强面对。
对秋园而言,自救、活下去成了她的第一选择。
 
主动承担责任,生命才有力量
倘若仅仅是贫穷饥饿,生活尚且有盼头,不至于崩溃绝望。
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经历毫无征兆的生离死别。
秋园与丈夫虽然生活清苦,但儿女乖巧,一家人团团圆圆,也算温馨。
可美好的事物,一旦被打破,就会成为难以缝补的伤口。
中秋节,小女儿在吃下月饼后,意外夭折。
丈夫仁受,也没能熬过生活的苦和病痛的折磨,死在了饥荒年代。
接连的打击,让秋园悲痛欲绝,可还有四个孩子需要抚养,生活还得继续。
她送大女儿之骅去读书,将三儿子送到当教师的大儿子子恒身边去读书,自己则带着四儿子田四改嫁了。
所幸,她遇到的是新丈夫是个好人,性格开朗,心地善良,让秋园管家,还将四儿子视如己出。
本以为苦尽甘来,15岁的小儿子却意外溺水身亡。
秋园痛苦地号哭:“不知我前世造了什么孽,今生今世要受这么多苦难!”
这一年,秋园五十多岁,经历了人生三大悲事:
少年丧父,中年丧偶,晚年丧子。
在巨大的悲痛湮没下,她感觉活着没什么意思,决心跟随儿子去了。
她穿戴整齐,洗漱干净,准备上吊自杀,却突然想到:我死后的样子,会吓到自己的亲人。
她幡然醒悟:
“我想通了,就是不死了,你能把我怎样?我死了一个儿子,还有三个儿女。
四儿死了,我痛不欲生,我死了,我的儿女也会痛苦不已。
我要为他们着想,决不能给他们带来痛苦。我要活下去!”
心理咨询师崔庆龙说过:“一个人最有力量的时候,一定是ta有所负荷的时候。”
当一个人开始去面对和承担自己的责任,并行动起来,将会给命运带来巨大的转变。
被贫穷、饥饿、歧视、无望侵袭的一生,并没有摧毁秋园的信念。
她靠着读书的信念,对家人的爱,对他人留存的善意,努力活出了坚韧的一生。
第二任丈夫去世后,秋园回到子女身边,度过了通透舒展的晚年。
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也曾经历了艰辛坎坷的一生。
她早年嫁给比她小10岁的丈夫,不久后丈夫去世,婆婆强行把她卖掉。
再婚几年后,丈夫因伤寒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
她日日向别人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精神萎靡不振,以至于令他人厌烦,最后在一个夜里死在漫天风雪中。
祥林嫂同样一生受苦,却始终走不出自己的悲苦剧本。
看了秋园,你会发现:真正获得健康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直面痛苦。
那些能直面痛苦,为自己负责的人,每一次当痛苦来袭,没有被打垮反而成为他们生命的养料,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痛苦和快乐一样,都是生命的养料 
电视剧《大明宫词》中,李治皇帝在临死前,对女儿太平公主说:“人这一辈子要经历好多好多的不如意,上至天子,下至平民,无一例外。”
人生本身就充满喜怒哀乐,顺境或逆境,幸运或不幸,为何只能允许自己过一帆风顺的生活呢?
痛苦或困难,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不能否认,也不用逃避。
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曾说:
“我们试图忘记自己曾遭受的伤害,但忘记越多,我们失去的就越多。
作为一个人,我们就越不完整。
阴影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我们的天赋就沉睡在阴影里,当我们发现它,接受它之后,我们的生命就会苏醒。
我们就会从阴影走向光明。”

每个人经历的痛苦中,都藏着巨大的财富和养料,等待勇敢的人去发掘。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1、放下受害者心态
很多深陷痛苦的人,往往是因为沉溺在受害者角色里无法自拔。
他们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没有人能对自己感同身受,只能顾影自怜。
他们将幸福的希望寄托在外界:都是别人害我这么惨的,我没有这种缺陷就好了,我没有经历那件事就好了,别人不那么对我就好了……
就像祥林嫂一样,虽然诉说痛苦,别人会给予同情和怜悯。
但久而久之,也会变成“可恶”的人,只知抱怨,而无力自救的人。
不沉浸在受害者心态中,不是原谅一切,而是将人生的主动权收回到自己手中。
2、直面痛苦,整合人生的阴影面
冯骥才在《苦夏》中说,“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
苦难中,也会蕴藏生活的甜。
《秋园》的作者杨本芬,也像母亲秋园一样,穷尽一生,只为能够活下去。
女儿章红曾羡慕地说:
“说来奇怪,我每次写点什么都非常困难,好像无时不在写作瓶颈。
但妈妈写起东西来就像拧开自来水龙头,随开随有,文字顺畅地从笔端流出。
我想,那是艰辛生活给予她的馈赠。”
可以说,那些独一无二的痛苦经历,成了作家杨本芬创作的养料。
痛苦或困难,只是包装很丑的礼物。
不抗拒,而是接受痛苦的指引,耐心剥开包装,也许会发现生命给你的馈赠。
3、寻找资源,成就更好的自己
苦难本身,并不能必然促成人的成长。
是奋力成长,还是就此沉沦?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心理能量,还取决于所得到的支持程度。
秋园虽然经历过数次丧失,被多次欺辱,但也总是能得到家人的支持,亲友的帮助。
因为父母的偏爱,她躲过被缠小脚的命运;因为丈夫仁受的宠爱,她有了读书学习的机会。
大儿子子恒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只为离得近一点,能帮衬家里;大女儿子骅很小就像母亲一样,勤劳能干,帮助母亲带孩子,做家务。
丈夫去世后,秋园又遇到了一位对她极好丈夫,周围的朋友邻居也对她帮扶有加。
挫折并不可怕,痛苦的是孤立无援,身后空无一人。
美国企业家理查·狄维士曾说:“人们需要保持着内心积极的力量,从始至终,永不放弃。特别是在人生中不如意、不顺心、不快乐的阶段,更是需要拥有充足的心理资源来支撑度过。” 
这些心理资源,来自先天的气质,童年的滋养,家庭的温暖,亲友的支持,甚至是从书本影视作品中,找到生活的动力。
余华的《活着》一书中有句话: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我们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快乐,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辛。”
我们无法改变生命中的痛苦,却可以决定赋予它何种意义。
参考资料
《秋园》 杨本芬 著
《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第4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