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模式语言管理:实现管理软件的三大突破(一)

 场景学社 2022-03-27

发表时间:2005/12/29 20:13:0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顾客(Customer)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竞争Competition)日益加剧,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Change),使得整个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3C”是顾客需求多样性与市场变化不确定性的根源。企业面对这样一个迅速变化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不得不改变传统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采用大批量定制生产、单元化生产、供应链管理等新型制造和管理模式,以求快速响应顾客不断变化的个性化需求;与企业所处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相适应,企业组织结构也从金字塔式的多层管理结构开始向充分自治的、分布式的、可以快速重构的协同工作的管理结构演变;不确定性增加还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对战略、流程、方法等进行实验、调整、改进,借以实现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演进。

对于企业管理实践的快速变化,目前流行的企业管理套装软件显示出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软件的大量生产模式难以适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二次开发的困难和高昂成本难以适应实际需求的不断变迁,软件的“刚性”和“大一统”格局又限制了企业管理试验和管理实践的经验积累。平台软件(业务基础架构平台)的出现从技术上为管理软件突破上述困境提供了条件,但在传统管理软件开发思想的指导下,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模式语言管理”是管理软件实现根本性突破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一)

“模式语言”是美国建筑学家亚历山大提出来的建筑和城市设计概念(参看《建筑的永恒之道》,[美]C·亚历山大著,赵冰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亚历山大认为,每一个充满活力的完整的社会都有它自己独特而清晰的模式语言。他的思维方式给了人们认识事物的一个新的视角,也为软件开发推开了一扇新的窗子,近十年来,软件工程领域学习亚历山大的思想,总结“设计模式”,用设计模式提高软件开发生产力,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对于企业管理领域来说,模式语言是描述管理活动中特定场景(context)、特定约束(force)下以具有“无名特质”(亚历山大语)的方式解决特定问题(problem)的方案(solution)的专用语言。它首先表现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事件模式、空间模式、时间模式,然后才能转化为软件设计模式,而对管理的模式语言的研究却一直无人涉足。2005年4月,张西振、王甲佳、刘玉龙在《企业管理》杂志发表了《模式语言管理》一文,首次将“模式语言”概念引入企业管理领域。

模式语言概念下的模式“描述了某种环境中反复出现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求解方案,它可以被反复地使用而不必从头做起”。也就是说,一个标准的模式包括三个主要成分:(1)问题的特定场景和约束条件;(2)问题本身;(3)问题的解决方案。通常,一个模式还包括对经验证据(案例)的描述,也可以包含对原理、机理的说明,以及尚待实验证明的疑点、应用中的注意事项等等。

在每一个领域中,都有几代人积累下来的解决各种问题的经验,这些成熟的经验一旦被识别出来并按照特定格式撰写为模式,则可以指导同类问题的解决而被反复使用。在企业组织中,当这些模式被有机组合成适用于特定领域的模式系统的时候,便形成了亚历山大所说的“模式语言”,如果该语言在应用领域中被充分共享,并且成为解决特定问题的可积累知识库的一部分,则模式语言的建立对一个组织的能力提升具有巨大作用。

模式语言的效用源自于模式的适度抽象和完整、准确、实用等特点。模式描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一再发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员工通过学习模式,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性方法和他人的经验。模式语言中的每一个模式都是一种以故事体表达的正式化的语言,其优越性在于,它既能够描述各种容易编码的显性知识,也能通过故事化的叙述和案例记录来传达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因为提供了故事诠释上的弹性而防止了整理编码过程中隐性知识的流失),同时,其结构化的格式可以方便检索和管理,使组织内知识共享和转移更加流畅。

模式语言系统中任何一个模式均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依赖于其所包含的更小模式,并且帮助形成较大的模式,还要与相关的模式交互作用。基本模式的有机组合形成了能够对整个应用系统进行体系结构描述的模式语言。模式语言就像自然语言为每一个人的言语实践提供词汇、语法、惯用法等“材料”和规则一样,在员工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可以在模式语言库中对不同的可行方案作评估和选择,并加上对具体环境因素的考虑,产生出适合于“此时此地”的具体方案,而不是“每次设计汽车的时候都重新发明轮子”。

由于模式语言能够使应用它的人省去摸索的时间和麻烦,能够通过模式语言库共享他人或前人的经验,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完善各种模式,能够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逐步形成组织的核心能力,因此,模式语言的积累就成为组织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模式语言管理实务体系主要包括:

1.建立个别模式的积累机制。

2.建立模式语言系统的形成机制。

3.建立模式语言管理流程。

模式语言管理的具体内容请参考《企业管理》2005年第4期。

我们将视线从企业管理领域再次转回到管理软件开发领域,就会发现很多过去仅仅停留在“设计模式”时所看不到的东西。应该说,任何一个类型的企业或者企业中任何一个专业领域,都有自己的模式语言,要直接总结出一套统一的模式语言还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如果作为企业管理软件供应商,专注于某一个企业管理领域,总结出一套管理模式语言则是完全可能的。管理软件开发的任务首先应该是发掘目标领域的模式语言,然后使用这个目标领域的模式语言来思考将要构建的管理系统,在积累管理模式语言的基础上,再抽象和提炼“设计模式”,用以描述软件系统。

     /张西振  王甲佳    

“支点网”经营管理专栏2005年12月29日首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