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青霞享年99岁,笔锋老辣,得形入神,有“鲤鱼吴”之雅称

 kenu 2022-03-27

《画人传》~第522篇

吴青霞享年99岁,笔锋老辣,得形入神,有“鲤鱼吴”之雅称!

文/卢秀辉

吴青霞(1910--2008),学名吴德舒,号龙城女史,别署篆香阁主,江苏常州人。

文章图片1

吴青霞的祖父吴亮采经营农庄,家住在常州古运河畔麻巷,乃书香世家。

吴青霞父亲吴仲熙,是江南著名收藏家、鉴赏家,吴仲熙心向书画,不喜贸易,受家庭熏陶,自幼喜爱绘画艺术,先后临摹家藏宋、元、明、清名迹,勤学苦练。

吴青霞家附近有一裱画店,年幼的她喜欢观看那一幅幅绘画作品。父亲见她对绘画如此痴迷,便试着让她学习国画,临摹一些简单的工笔画,没几年她就能自己创作小幅作品了。吴青霞六岁就读于武进女子师范附属小学,随后升入师范中学,在这期间父亲惊喜地发现了她的天赋,常督促她学习书法绘画,临摹家藏宋、元、明、清各派各家工笔画,并深得其精髓。

1922年,在常州公园内曾举办过一次书画义卖赈灾的画展。在琳琅满目的作品中,有两幅设色妍丽、活色生香的花鸟和仕女扇画引起了人们的注目,而作者就是刚满12岁的小姑娘吴青霞。吴青霞的作品首次亮相即崭露头角,在当时得到了观者的广泛好评,人们纷纷称赞其为“女神童”。两年后,她进入常州女子师范求学。

文章图片2

1928年初秋,上海画界贺天健、张聿光、方介堪、熊松泉、马企周、张善孖、张大千等人在上海宁波同乡会举办雅集,大家合作《九秋图》。张善孖看见年轻的吴青霞站在一边没动笔,便对她说:“小姐也来画吧。”吴青霞听见张善孖在招呼她,便毫不怯场地提笔挥毫。不久,一枝婀娜多姿的菊花慢慢绽放,在座的各位名家高手纷纷夸赞,张善孖更是点头称是。吴青霞由此声名鹊起,此后她经常与郑午昌、张善孖、张大千、冯超然、吴湖帆等名流切磋技艺。

1934年4月29日,吴青霞与李秋君女士、陆小曼女士、和潘玉良女士等当时一批颇有才华的女性书画家,组成了“中国女子书画会”,何香凝女士曾担任该会名誉会长。书画会会址在上海中正北二路(今石门二路)158号,一直到1949年才停止活动。其间,该会编辑出版《中国女子书画》特刊四期,会员发展至200余人,堪称中国美术史上规模最大的一个女子美术团体。画坛多数是以男性为主体的美术社团,而以女性性别称谓的,就只有中国女子书画会。女子书画会定名冠以中国二字的魄力,较一些冠名“中国”的美术社团,在旧中国时期,突显了女性社团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也体现了社团创办的初衷和理念。可以说,中国女子书画会是中国美术社团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文章图片3

吴青霞女士一直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画家富华自英国归来,就提起吴青霞做的善事:上世纪50年代上海中国画院筹备阶段,吴青霞知道了画院个别老画家安家和生活困难,就主动联系了12位画家,每人帮助10元钱,聚集了120元钱给予资助。在那时,这笔钱能解决不小的困难。1956年,吴青霞受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在第二年就和朱梅村、汪大文同去上钢三厂深入生活,吴青霞先生穿上炼钢工人的服装,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还辅导工人业余创作,相处得十分融洽。画院的大型画册里还记录有她当时手搭着工人业余作者杜家勤,和工人同志欢愉地在一起的照片。

1964年,在三年困难时期的艰苦日子里,吴青霞经常请人吃饭。她家生活比较好,她的丈夫吴蕴瑞长期担任中国现代体育教育的发祥地南京大学(中央大学)体育系主任,儿子吴承砚与儿媳单淑子均为画家,且均毕业于民国时代之中央大学艺术学系。所以,没有其他画家过得紧张。一次,画院有一些画家和行政人员去南京参观展览。中午时分,吴青霞请大家在玄武湖用餐,还特意另外花5元钱买了一条鲥鱼让大家尝尝。在那时5元钱买一条鱼是很奢侈的了。

文章图片4

吴青霞和许多中国老太太一样,也很节约,尤其是对国家的财物是非常爱惜的。1987年,市政协组团赴陕西西安、延安等地交流、访问、学习,大家住在宾馆里。吴青霞说,卫生间的牙膏才用过一次服务员就丢掉了,太可惜。吴青霞把用过一次的牙膏还是照样放到盒子里,像原封一样,还可以继续用,这样就不浪费了。

吴青霞对年轻人也是非常关心的,经常鼓励后辈。1996年12月,吴青霞在上海美术馆举行个人画展,她也特地冒着寒冷赶来参加开幕式,那年她已经87岁了。她原来是民革上海香山书画社的社长,为大家做了不少事。民革上海市委考虑到她年事已高,让她担任名誉社长,她听到以后很乐意。

在耄耋之年,吴青霞怀着对故乡的眷眷深情,把自己的绘画精品以及其丈夫吴蕴瑞先生共同珍藏的名家书画一百二十余幅无偿捐赠给常州市政府,并捐出人民币100万元用于艺术院建设。2000年常州吴青霞艺术院正式落成。当她在电视里得知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损失惨重,心里非常难过。第二天,她嘱咐家人向上海中国画院捐出了一个月的工资支援抗震救灾。吴青霞一生淡泊名利、勤俭持家,却慷慨大方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她热心公益、扶弱济贫的高尚品德,与矢志艺术、追求完美的治学精神一样。上海博物馆征集国宝,她毫不犹豫地把家传的宋哥窑笔洗和清康熙年间的青瓷花瓶捐给了第二故乡。

文章图片5

吴青霞驰骋画坛80多个春秋,她的挂笔之作是一幅《清白图》。《清白图》画于夏天,那时常州将举办“当代著名中国画家吴青霞艺术研讨会”,并隆重出版《篆香映霞》画集。常州电视台为拍摄《“龙城女史”吴青霞》专程来到上海。当时吴青霞92岁,手脚不太灵便,已多年不作画了。但当编导提出请她“随意画两笔”时,吴老二话不说,出人意料地甩开轮椅站了起来,手扶画桌,面对雪白的宣纸略作思考,便饱蘸墨汁大笔挥洒起来。不一会儿,一幅水墨淋漓、笔锋老辣的《清(青菜)白(蘑菇)图》画成了。

吴青霞99岁时,来自常州家乡的记者到病房采访她,当时的吴青霞思维清晰,心情特别高兴。因股骨胫骨骨折住院半年多的吴青霞,早上还轻轻地哼起了《苏三起解》。微笑地指着送她的鲜花,用常州乡音说道:“哦,百合花,康乃馨,我喜欢的。”这,竟是吴青霞生前接待的最后一批媒体记者。

2008年6月8日的上午10时25分,吴青霞于上海仙逝,享年99岁。她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文章图片6

1956年 吴青霞作品选送芬兰赫尔辛基世界女子画展并获奖。七十年代作品《万紫千红》刊于日本《世界名画集》第十册。八十年代初被评为一级美术师。吴青霞善画鲤鱼,以鱼为师,得形入神,有“鲤鱼吴”之雅称,喜用生宣画水墨鲤鱼。又善写芦雁,师边寿民,大笔落墨,洒脱精准,得“江南水阔,漠北沙寒”气象。又得张大千,汪亚尘等先生指点。作品《万紫千红》入选日本《世界名画集》。

吴青霞是一位全能型的画家。在她的创作中,山水、花鸟、人物,各类题材都有涉及。她的作品以工笔和写意相间,笔墨劲挺流畅,色彩明洁秀丽。吴青霞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鲤鱼和芦雁,这一方面源于她对这两种动物发自内心的喜爱,另外也是她长期悉心观察和对前人作品不断揣摩的结果。她在创作中注重深入生活,因此在一些细节的描绘上,处理的更加严谨细腻而不失特色。

吴青霞的花卉画在题材选取上极具个性。她喜欢画的花卉大约有四五十种,如紫鸢、绣球、兰草、水仙、杜鹃、虞美人、扶桑、向日葵、紫丁香等,几乎全是野花。而紫色是萧淑芳的最爱。生长在东北沼泽边缘的鸢尾花是她深爱着的一种野花,颜色为深紫色。她研究出的紫色是一般人很难调配出来的,似乎成了她色彩的专利。为了突出带有飘逸感的花朵,她删繁就简,有意将长而繁多的叶子加工为疏密有致的短小状;画面洋溢着令人赏心悦目的质朴。

文章图片7

卢秀辉有《为吴德舒青霞歌》一诗,诗曰:

幼童书画传,少女惹人怜。

府本收藏富,古今相伴眠。

红颜诗句下,丹阙结缡前。

气运思生动,师承仗策鞭。

贤才素佳馔,胜迹知延绵。

骨法椽栾惜,应时象纬迁。

身累同业背,困苦抚膺肩。

高士风流出,推篷浩瀚偏。

持家勤旦夕,助力补晴天。

清绝净吾性,狂痴还道年。

笔锋辛辣在,就简节繁眩。

工写仍从中,心头爽畅烟。

百龄修敬急,含梦壮怀捐。

随类奇踪兆,严渊细腻全。

江南寥阔照,沙麓杜啼鹃。

吟唱鲤鱼起,新枝月向圆。

文章图片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