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雪窦山,闻名浙东的应梦名山

 寻梦游仙 2022-03-27

雪窦山位于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镇西北,是四明山支脉的最高峰,自汉代以来就有“海上蓬莱,陆上天台”之美誉。人们常说“山以仙而灵,景以史而名”,任何景点倘若没有丰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当不过百年,而雪窦山就是一座有着众多历史故事的浙东名山。

传说,北宋时期,宋仁宗梦中游玩山水,醒来后为梦中美景所吸引,就派人到各地画天下名山供他对照。当他看到雪窦山的景观图时,认定雪窦山就是他梦见的仙山,故赐名雪窦山为“梦名山”,并下令免除山民徭役,禁止上山采樵,以保护山林美景。

驱车来到半山间的雪窦寺停车场,在停车场不远处有一口汇聚了雪窦寺东、西两条涧水的山中池塘,这是雪窦寺方丈足庵禅师于南宋淳熙年开挖的古池塘,南宋诗人张良臣称之为“锦镜池”。池塘的另一侧修有一座水闸,水闸外就是著名的浙东第一瀑布“千丈岩瀑布”。

跳过水塘中用石块组成的踏墩,我来到了通往妙高台的入口,入口处的亭子上挂着“浙东第一瀑”的匾额。雪窦山森林茂密、危崖耸立、幽谷飞瀑。这里环境清幽,空气清新,景观错落有致,景色更加迷人。

走过关山桥,来到千丈岩旁的悬崖边。千丈岩也称飞雪岩,崖壁如削,高千仞。锦镜池中的水涌出闸口,自崖口而出,形成落差达186米的瀑布跌至潭底。瀑布至半腰撞击突出巨岩,顿时水花四射,再折而崩泻,经阳光折射,五彩缤纷,蔚为壮观。

千丈岩瀑布早在北宋时期就以雄奇壮观而闻名,宋真宗赵恒曾赐名为“东浙第一瀑”。北宋文人王安石在《观瀑诗》中赞千丈岩瀑布:“拔地万重青嶂玉,悬空千长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

在千丈岩西侧的悬崖边建有飞雪亭,飞雪亭的平台突出于悬崖之外,这里是供游人观瀑的绝佳角度,自古以来飞雪亭就是观赏千丈岩瀑布的佳之地。因千丈岩瀑水状如飞雪,古有飞雪瀑之称,因此此亭取名叫飞雪亭。

站在飞雪亭上,可以看到千丈岩瀑布一侧的悬崖峭壁上刻有“千丈岩”三个大字,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绮先生所写,1992年凿成。站在平台上向下俯视,一挂白练直泻谷底,一时间轻雾涌起,山水隐现。

瀑布自崖顶泻下,喷薄如雪崩,犹如银河落九天。南宋文人楼钥在诗中赞:“惊见银河空外翻,湍流千丈有余寒。下流不用长劳望,只向悬崖顶上看。”南宋诗人郑清之,也在此留下了绝句:“圆峤移来东海东,梵王宫在最高峰。试将法雨周沙界,千丈岩头挂玉虹。

俯视之下,因为与谷底相隔甚远,瀑布冲到谷底,只见白雾升腾,而水声不闻。谷中水击成潭,潭水碧透,寒气袭人,潭边的小桥上游人如蚁般大小。若是下到谷底,立于桥上,水气弥漫,余沫扑人,仰望飞瀑,惊心动魄。

据说,宋代文学曾巩站在千丈岩西边山坡上观瀑,很想写一绝句,想了半天,找不到超过王安石的诗句。便顺山道下坡,走到底下观瀑,写下了“玉虬垂处雪花翻,四季雷声六月寒。凭栏未穷千里势,请从岩下举头看”的诗文。

据说,流传民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典故出于此处。传说,唐代时,雪窦寺内有一条大蚯蚓,每天天不亮就会吱吱地叫。方丈就让小和尚每天凌晨在蚯蚓时,要起床诵经做课。可是时间一长小和尚就厌烦了,他忘记佛门戒杀生的规矩,把蚯蚓弄死了。

老方丈大为震怒,要小和尚从千丈岩瀑布上跳下去,以命赎罪。这时,有一屠夫经过此地,问明原委。屠夫认为死于他手的猪羊无数,自己已罪恶深重,要跳岩,应该由他先来。屠夫毫不犹豫,扔下杀猪担子,纵身从悬崖上飞身跳下。

可是,万没想到,突然间天光四射,大地生辉,香风阵阵,鼓乐齐鸣,一只白色仙鹤从岩底展翅飞出,托住屠夫,消失在云天之中。原来,佛祖念小和尚早起晚睡,青灯黄卷,准备在小和尚赎命之时,接他上天,不料却让屠夫捷足先登了。

归云亭距飞雪亭约百米远,亭子建在路旁的悬崖一侧,此处也是观看雪窦山景色的佳处,许多登山的游人常在亭中小憩。这里一面临崖,常有云雾飘浮于山间,如置仙境。凭栏远眺,远处山岚青翠,近处松竹蔚然,山风阵阵,凉爽宜人。置身于此,恍然如仙,妙不可言。

走在密密的树林中,耳边传来的是铺天盖地的蝉鸣,一条碎石铺就的山道蜿蜒向前,渐走渐高。在浓荫蔽日的树林间缓缓而行,贪婪地呼吸着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忽有一阵微微的山风吹过,身上竟感些些凉意,顿使人觉得神清气爽,身心欲醉了。

沿步道拾级而上,道路两旁古木参天,蔽日荫翳。前行百米后,便是乳泉亭,也许乳泉亭的名字与雪窦山的名字有关。据史记载,雪窦山的山上有乳峰,乳峰有窦,水从窦出,色白如乳,故泉名乳泉,窦称雪窦,山名亦因此得名。

走过乳泉亭,我来到了雪窦山最著名的景点妙高台。妙高台又名妙高峰、天柱峰,是雪窦山景区中的主要景观。海拔虽然只有396米,但它背靠大山,中间凸起,三面峭壁,下临深渊,地势十分险峻。

清代初期,妙高台北首曾建有一座栖云庵。据说,蒋介石在九岁时,跟随母亲第一次来到妙高台,从此他就和这里结下了密切的关系。1927年,蒋介石在栖云庵的旧址上建造了一幢中西合璧的别墅,作为他度假的行宫。

蒋介石还亲自手书“妙高台”三字匾额,挂于门楣。据说,此“妙”是有意将女字旁下重笔,意为“女子少管闲事为妙”。以后,蒋介石每次还乡都要来此小住。1949年1月,蒋介石下野回到溪口,妙高台就成了他局势、指挥国民党作战的幕后指挥中心。

在此期间,蒋介石在妙高台接待了孙科、张群、阎锡山、张治中等几十名国民党高级官员。1949年4月25日,蒋介石不得不告别风光秀美的妙高台,携全家与溪口不辞而别,在象山港登上“泰康号”军舰,永远离开家乡。

这座不大的建筑曾经也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整座别墅分为二层,上下平房共六间,用西式平台连成一体。走进大门,一楼中间是个天井,两边平房各一间。二楼水泥走廊与阳台相连,中间是会客室,东边为卧室,西边为书房。

在别墅的天井中,耸立着一座石塔,这座石塔是雪窦寺方丈石奇禅师的舍利塔。清顺治八年石奇禅师重建雪窦寺,使雪窦寺佛光重开。禅师圆寂后,后人为纪念其功绩,于雍正四年建造了这座石塔。

走出别墅,来到妙高台的悬崖上,这里是一座天然的观景平台,平台四周有着清馨宁静的环境,碧山秀水的自然风光。妙高台东西南三面均是峭壁,站于台上凭栏四眺,清风迎面,松涛盈耳,远山连绵,别有风情。

在妙高台正面不远处,有一四面环山的大湖泊,湖泊如一面明镜嵌于群山之间,这是一座人工建造的山川湖泊“亭下湖”。湖的四周群山拥翠,峰峦叠嶂,山间梯田层布,湖中岛屿罗列,波光潋滟。

妙高台最绝妙处是高台两侧各有一条深沟直达崖底,从前方亭下湖上吹来的山风受到高崖的阻挡,顺势而上,到达高台之上。此时,风动林喧,无论是多么酷热难当的暑天,若站在妙高台上,也就暑气顿消,满身清凉。

在妙高台伸出的平台上有块突出的石块,称为“晏坐石”。传说蒋介石九岁时跟他母亲王采玉到妙高台敬香,他坐在晏坐石上不愿回家。后来,他发迹后,每次回到溪口,都要在石上坐一会,朝东南观望,见远处群山起伏,心中忧愁,荡涤一空。

关于在这块天然形成的小石凳,还有个“山虎听经”的典故。相传,宋代高僧知和禅师经常在清早坐于晏坐石上讲经说法,居住于山中的两只猛虎看到知和禅师后,为禅师所讲的法理而感动,常伏于两旁听经论道。

在别墅右侧山岩上并列着两座形式各异的亭子。栖云亭属中式结构,亭子四周青竹古松郁郁葱葱,竹树蔽天成荫,扶栏探首下望,林木密密,层层相叠不见底。在许多的影视作品中,蒋介石与宾客休闲聊天的镜头,都是在栖云亭里拍摄的。

晏坐亭位于妙高台西侧平地上,在众多亭子中,无论从亭名,还是亭子的构造,晏坐亭算是比较特别的。晏坐亭只有左右两堵墙,分别有梅花型窗台,前后没有遮栏,西面危临悬崖绝壁,坐在亭上,与对面的青山相对,听万壑松风。

雪窦山高处,无限风光在险峰,这里风光甚好,确当得上“妙高”二字,苍松绝崖,重峦叠嶂,群山包围着碧色的湖,山与水交错着远逝。入眼间,一座座山岩,一方方田野,一道道溪流,一株株翠柏,都一一收入眼底,顿使人胸襟豁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