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火折子为什么一吹就冒火?原理比火柴还有智慧

 历史与健康 2022-03-27

清朝末年 ,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国门。在沿海城市开设了诸多口岸,开启了中国市场,并开始对我国进行商品倾销。海量洋货作为"新鲜玩意儿"。

以其低廉的价格和生活必需品的地位,迅速地挤占了中国市场,导致中国本土的轻工业难以生存,国货崛起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同时,也有许多我国人民传统使用的东西被逐渐取代和淘汰了。这其中,就有一种叫做"火折子"的东西。

火折子,经常出现在各种古代小说中,尤其是盗墓小说中,火折子简直和黑驴蹄子、洛阳铲一样,成了摸金校尉的标配。这种东西是使用厚重的粗制纸张卷成一个严实的纸质卷,用火点燃以后,再吹熄火苗,一个待机状态的火折子就这样形成了。

这个时候,火折子表面看起来是没有明火的,但是内部仍有火星在缓慢地燃烧,就像烟卷一样,又像是余烬一样,这个时候,只要用力一吹,它就会恢复燃烧。


火折子一般有两种用途,有的是军用,古代军人夜行军的时候,会随身绑着火折子,用来随时引火。同时,由于火折子待机状态下,没有明火,所以夜行军的战士们也不会被敌人发现。有的是民用,从前有的地方老人家抽水烟的时候,晚辈就会在身边备着一只火折子,用来给长辈随时续上火。火折子和蜡烛一样,被广泛使用,富贵人家用的火折子制作精良,外面是坚实的竹子,经久耐用能够反复使用,讲究的还会雕上各种花纹,里面的内物更是五花八门。

棉花、芦柴作为火引,硝石、磷火等作为助燃剂,这样精心制作的火折子容易点燃,保存时间良好并且复燃极快。穷人家的火折子就是竹筒里套个粗糙的草纸卷,性能上自然也就逊色许多。

火折子实际上是运用了物理学上"复燃"的原理。在燃烧状态下的物质,会因为氧气的缺乏处在一种缓慢反应的状态中。当这种反应中需要的氧气突然增加的时候,便会重新进行剧烈的反应。

此时,蜿蜒的火星也就会复燃成火苗。这就是通过控制燃烧反应中的含氧量来控制反应的速度,直至今日,这种反应仍然常见于各种化工产业,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多么富有智慧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