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玩专家鉴宝不能光收鉴定费,眼里只有钱,真假都该给个明确说法

 扇子9900 2022-03-27

声明:文章转载自腾讯网,仅为转载,侵权可联系删除

近段时间,本报接到一些收藏者的反映,称依托央视《鉴宝》栏目的藏品鉴定会随意收取鉴定费, 并有高价售卖鉴定证书之嫌。为此,《市场报》记者数次亲赴鉴定会现场进行了调查。

有心收费,无心鉴定?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羊坊店路天洋商厦A座四层的藏品鉴定会现场。鉴定活动是从上午9时正式开始,但刚过8点,已有不少人在门口等待,其中大多数人是从外地专程赶来的。记者看到,这天上午前来鉴宝的收藏者有三四十位,但据知情人说,这还不算最多。

9点钟,鉴定会开始。记者征得一位名叫朱承旺的收藏者同意,和他一起走进鉴定室。鉴定室里摆着张桌子,两名专家坐在桌子的一边。朱先生小心翼翼地把一个玉环递给专家。专家对着大灯看了看,与另一位相视一笑,爽快地对朱先生说:“假的,你拿回去吧!”一头雾水的朱先生还想再问个究竟。“我们还有其他的鉴定者呢,您快点!”工作人员已开始催促。“300元,这样就完了?”朱先生纳闷地问。“下一位!”……

  

  

  

  



“说我的藏品是假的没关系,但总要有个假的理由吧,真也要有个真的依据啊。花了300元鉴定费,没告诉任何理由就把我打发了。”对于这样的结果,朱承旺连称自己千里迢迢来鉴宝是做了件蠢事。

朱承旺是专程从贵州凯理赶到北京的,想为自己的宝物“验明正身”。为了方便去鉴定会,他住在了离天洋商厦仅几百米的一间地下室旅馆里。与朱承旺一样,在这家地下室旅馆里住着五六位从外地赶来鉴宝的收藏者。他们告诉记者,来趟北京花去数千元人民币,是因为这个鉴定会是央视《鉴宝》栏目搞的,说白了就是冲着了央视的权威来的,但专家们的敷衍了事,让他们很是失望。一位收藏者表示,那些专家只说句藏品是真的、假的,显然不科学,因为即使是仿品,有些也是有价值的。亲历了鉴定会,他们颇有感慨地告诉记者:“要么那些所谓的专家不具有专业水准,要么是那些专家只有心收费,无心鉴定。”

2000元买一纸鉴定证书

据朱承旺介绍,即使藏品被专家认定为真品,持有者也要做出决定,是否愿意出2000元去换一纸鉴定证书。藏品鉴定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持宝者首先要填一份报名表,然后按每件300元交纳鉴定费,最后才可按照序号进行藏品鉴定。若鉴定出是真品,则可自愿获取鉴定证书,证书每件收费2000元。据工作人员讲,这个鉴定会通常在每周六、周日举办。记者看到,6月30日,大雨滂沱,天洋商厦里仍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持宝者。

广东汕头的收藏者许锦豪也曾到这个藏品鉴定会去鉴定藏品,他告诉《市场报》记者,现在的鉴定费由去年每件200元上涨到了300元,而鉴定证书的费用足足翻了一倍,由原来的1000元增加到了2000元。许锦豪说:“不明不白的涨价,和专家不清不楚的解释都很让人怀疑其权威性。”

许锦豪认为,收藏者缴纳鉴定费之后,就已经与鉴定机构形成了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关系,鉴定证书是鉴定程序完成后必然形成的书面结论,额外收取鉴定证书费用显然是不合适的。何况,这个鉴定证书也仅仅是代表专家的观点而已,只能做参考,不能作为市场交易的依据。

一些藏品鉴定机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即使是仿品,作为鉴定机构,也会根据情况开具有关鉴定证书,并在证书上对藏品做一定的说明。并且只收取鉴定费,不再加收鉴定证书费。

十几年前,艺术品若附有专家的鉴定证书,其身价也会倍增,鉴定证书被认为是藏品的“市场通行证”。但如今,随着艺术品收藏业的火暴,各种鉴定机构的泛滥,鉴定证书也满天飞,其权威性受到很大质疑。

京城一家知名拍卖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拍卖行在征集拍品时,只看东西,不看证书,因为现在的鉴定证书太不可靠了。这位负责人称,由于文物鉴定行为和文物鉴定公司设立的不规范,一些文物研究机构中有职称的研究专家随意涉足商业文物鉴定领域,随意开具文物鉴定证书,导致了鉴定证书的迅速贬值。尽管如此,大多数收藏者对于鉴定证书仍是趋之若鹜,因为人们总抱有这样的心理:有个证书总比没有强。

鉴定工作亟待标准化

除了对高价收取鉴定证书费用的争议外,很多参加过鉴定会的收藏者也对藏品鉴定会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表示了质疑。

近年来,收藏品市场异常火暴,据统计国内从事收藏的人员已达7000万,年交易额近200亿元。火暴的同时却缺少相应的法规制度约束。这也导致了目前的收藏品市场上存在以赝品冒充真品、拍卖过程中的假拍等诸多不良现象。但鉴定环节存在的问题是最突出的。

记者调查发现,近几年,京城的藏品鉴定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保守估计也有一二百家。采访当日,仅与天洋商厦一条马路之隔的京门大厦里,一场鉴定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据说是某权威鉴定机构主办的。

业内资深人士告诉《市场报》记者,我国文物鉴定最高机构是由顶级专家组成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但其服务对象只是国家馆藏文物和涉及公安、海关在破获走私、盗窃案件中收缴的文物,对民间收藏者的鉴定要求不予受理。随着民间收藏的发展,人们的鉴定需求越来越多,鉴定公司的投入成本低、操作简单,可谓一本万利,因此,各种鉴定公司也就应运而生。

除了没有权威的民间鉴定机构外,所谓的“专家”,也都比较杂,业内人士透露,在国外,鉴定行业有系统、分门归类的专业公司。但我们的文物鉴定工作却无标准可依,在行业资格的管理上也没有明确规定。目前中国收藏市场没有职业的鉴定专家,现在从事鉴定的专家多数是“兼职”的。主要由三类人员构成:文博部门的工作人员,具备丰富文博知识的学者以及考古及文物修复人员。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著名玉器专家杨伯达老先生告诉《市场报》记者:“现在的收藏市场又火又乱。这是有一定原因的,一方面是由于收者盲目收藏的刺激,另一方面是受拍卖行胡乱炒作的影响。”杨老先生说,正是由于收藏市场的混乱,直接导致了鉴定市场收费的混乱,“鉴定是一种商业行为,而不是一种义务行为,所以收费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不能乱收费,有的该收,有的不仅不该收,还应该赔,赔给人家实物和精神的损失。但目前,什么该收,什么该赔,收多少,赔多少,没有明确的依据。”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张淑芬女士则向《市场报》记者表示,宝物鉴定专家的收费大多并不是由专家定的,专家一般是通过一些鉴定中心和有鉴宝栏目的电视台作为中介机构去收费的,对于这些中介机构,政府职能部门监督和管理力度不够,使得收费起伏落差较大。张女士还指出,目前宝物收藏和鉴定市场上还存在很大的误区,市面上存在的许多宝物鉴定中心都缺乏严格的资质认定。比如,政府部门一般多是将鉴定中心资格认证标准量化,规定有几名以上的专家等标准就可以进行宝物鉴定工作,但是对鉴定中心的优劣却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

投机是文物鉴定乱象之源

眼下的收藏鉴定圈里流行一句话,叫做“专家满天飞,收费随意定”。可谓是对这一市场现状的经典概括。诚然,相关规定和标准的缺失是导致这一乱象的重要原因,但笔者认为,舆论对文物藏品市场价值的片面过度关注,以及由此产生的收藏者的投机心理,也是衍生文物鉴定市场混乱的根源。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鉴定市场里,把赝品看成真品,隋唐的说成秦汉的,此类事件已经见怪不怪。为何?仔细看看这些所谓的业内权威就不觉得稀奇了。三两个“专家”便撑起一个鉴定中心,四五个收藏爱好者就组成了鉴宝机构。而这些专家要么一心研究理论,对市场知之甚少;要么缺乏最基本的知识支撑,仅凭经验感觉判断,更有甚者,只要肯出钱,什么证书都敢给你开。如此而来,市面上的藏品鉴定机构多如牛毛也就不足为奇。

收藏鉴定市场的混乱,并不是如我们想像的那样,出台几条法令法规进行约束,收藏鉴定市场的乱象就会戛然而止。因为收藏者对鉴定的需求,说白了就是一张纸——在不少收藏者看来,有了一纸鉴定证书就有了高价出售的依据。这种现象反映出藏品文物价值正在被市场价值所遮盖。无论是从电视上,还是从街头巷尾的议论中,人们总能看到听到某某瓷器价值几百万,某某名画拍的几千万。久而久之,收藏圈里已经形成如此的倾向,藏品和人民币直接挂钩,藏品的价值仅体现在估价和拍价的高低。

  

  

  



文物藏品的市场价值在得到极度强调和认同的同时,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却被忽略和淡化。截至目前,全国有艺术品收藏爱好者、投资者7000万人,年交易额近200亿元,而且,参与人员和成交额还在以每年10%至20%的速度递增。在火爆的背后不难发现,收藏正越来越多的体现为一种投资甚至是投机。有需求就有市场,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上,各种花样的鉴定机构,各色所谓的专家也一一粉墨登场,并在全民收藏的亢奋中大行其道。

由此看来,让藏品回归它本原的价值,让收藏者树立正确的收藏观,比单纯的对鉴定市场的整顿更有效。(张子瑞)

辨析

指鹿为马,有些专家比明星还牛

不少电视台的收藏鉴宝类节目近来被指公然造假。比如,某节目中专家为一套齐白石通景屏估价上百万元,其实它只是一个仿造水平比地摊货略强的赝品;某节目中一幅署名郑板桥的竹子画被估价500万元,但它不仅是一件赝品,而且其主人就是担当现场评委的某专家。

估计这样的新闻会让不少收藏者闹心。也难怪,与收藏爱好者热情形成对照的是赝品大规模地流行。有人说,一部中国书画史就是一部书画作伪史,此说或许不乏夸张成分,但赝品的源远流长却是有据可查的。据说早在东晋时期就有人假冒王羲之的真迹了,唐朝时就有了专门鉴定王羲之字迹的专家。当然,其手法同造假技术日益进化的现代人没法比。

但更没法比的,可能是现在形形色色的文物鉴定专家的“黑嘴”了,其中还有一些是声誉甚隆、著作等身的专家。这些专家马不停蹄地参加社会上各种有偿鉴定,或者被各大拍卖公司聘为顾问,为拍品大肆鼓吹,称其为“社会活动家”可能更合适。当今文物赝品之所以流行,其中就有不少这种专家的“功劳”,否则,一些赝品的权威鉴定机构证明书从何而来——谁会料到专家派发的定心丸只是一个表面好看的气泡,一碰就化了呢?还有的所谓专家,不论什么藏品,一律说是假货;不论什么藏品,一律说是真货——以为是考试蒙题呀?

文物赝品要打击,对这种真的伪专家或者伪的真专家更要加以清理。去年文博会期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臣彬应邀来深圳为国家一级文物《古树春溪图》(元罗稚川绢本)鉴赏演讲时说,文物鉴定专家要以德为重,对自己的鉴定负责。这话说得不错,但我们不能仅仅对伪专家进行苦口婆心的道德劝说,或者掷几块道德“砖头”了事,还得建立一个相关惩罚机制才行,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管好自己的嘴。此次全国两会上有代表提出明星不得为假冒产品做广告,否则将承担连带责任,这种指鹿为马、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所谓专家,没道理比明星更牛吧?(李跃)

反思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以前我找过几位鉴定专家,他们都说我这两件藏品是真古董,可北京的专家却说它们是赝品,我究竟该听谁的?”不久前,在央视“2007民间寻宝记——走进武汉”大型活动现场,武汉市民余先生拿着两只精美的瓷瓶,一脸无奈。

可以这样认为,在目前的收藏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鉴定家,其本身就缺乏扎实的文物古玩鉴定基本功,只是略懂皮毛;有的上了几天培训班,混了一张证书,便开始自称鉴定家出来赚钱。他们三五成群打着“著名专家”、“高级研究员”的旗号四处帮人鉴定,“名为鉴定、实为行骗”。只要藏友肯掏钱,无论藏品的好坏都可以出具鉴定证书,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甚至上万元,可以说一张这样的鉴定证书就是一场无形的悲剧。

目前国内的收藏市场形势不错,老百姓把富裕的钱投资到收藏领域无可厚非。但是,大部分投资者目前尚未意识到的一个巨大风险主要来自艺术品评估机构的不完善。应该说,相对于成熟的市场,中国目前的艺术品鉴定主要是传统的言传身教般以民间鉴定为主,因鉴别方式和流派不同,文物鉴定经常变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对藏品的估价更是会迥然不同。而由于文物保护法针对的是出土文物的管理,市场法律法规针对的是商品交易,而全国收藏业并无政府部门专管,整个收藏界的鉴定、评估和纳税长期处于法律真空地带。

人们常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随着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收藏行业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神话,但神话总有被戳破的那一天。据悉,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商讨、制定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我国的艺术品市场并且将艺术品收藏和艺术品鉴定纳入法律轨道,相信到那时那些“伪专家”们将无处藏身。

声明:文章转载自腾讯网,仅为转载,侵权可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