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颐和争鸣 | 著名外国摄影师与北京西郊皇家园林

 涧水常蓝屋 2022-03-27

比托还为包括清朝全权大臣恭亲王奕訢、英军统帅额尔金、法军统帅孟托班、英军将领格兰特等此次战争交战三方的高官拍照,为我们现代人更好更直接的了解这次战争的主要人物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战争后的1863年7月,比托在日本横滨定居了下来。第二年又跟沃格曼合伙开了一家以绘画和摄影为主要业务的公司。但可惜的是,公司仅开了两年,在1866年10月26日的一次横滨大火中,比托的早期日本摄影作品的底片和比托在印度及中国的大量作品均被烧毁。我们现在在全球范围能看得到的西郊园林及北京的早期照片都是1861年11月,比托将一本集有85张照片的相册带到了伦敦,并将它卖给了一个名叫亨利·赫林的肖像画画家兼商人,亨利·赫林复制了这些照片,并将它们跟比托在印度所拍摄的部分照片一起做成了目录,从1862年夏天开始公开让顾客们进行订购。迈克尔·威尔逊和简·威尔逊的夫妇当时所订购的一整套比托中国照片相册现在得以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不过最近几年世界各地又发现了少量怀疑可能是当年比托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应该是当年比托在中国拍完照片后零散地卖给部分英法联军中的官兵,以作为他们在中国打仗和旅行的一种纪念后流散出去的部分照片。

昙花阁 摄于1860年

文昌阁 摄于1860年

2、已知圆明园被毁后最早拍摄西洋楼残迹老照片的摄影师厄恩斯特·奥尔末

厄恩斯特·奥尔末(Ernst Ohlmer),德国人,1847年出生在希尔德斯海姆附近的伯瑟恩,家里是经营旅馆生意的,十几岁加入19世纪欧洲的最后一波探险潮,随一支商船队前来远东,船在中国海岸失事,他就留在了中国东南沿海。他曾任天津海关总督,1867年—1879年前后,奥尔末曾旅居北京。在京期间,奥尔末与朋友到圆明园西洋楼游览并拍了不少西洋楼残迹照片。这些残迹照片也是目前为止拍摄时间最早的圆明园西洋楼毁后残迹照片。他去世后,其夫人将这些照片赠给专攻中国建筑的德国柏林工科大学教授布尔希曼。20世纪30年代初叶,中国人藤固先生得知布尔希曼教授家有这套西洋楼早期老照片后,经过努力,终于被对方容许出版发行,藤固先生便在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了《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一书,终于将布尔希曼教授保存的一些西洋楼残迹照片公布于世,也为后人研究西洋楼建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英国摄影师托马斯·查尔德

托马斯·查尔德(Thomas Child,1841-1898) 1841年出生于英格兰的一个建筑学世家。他在伦敦当过老师教过工科,直至1869年他才成为一名非职业的摄影师,1870年的五月,他被雇用负责设计北京地区军事管辖区的煤气系统,1874年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也来到了北京。1889年,他们一家回到英格兰,住在伦敦南部的乡村,查尔德于1898年死于意外。托马斯·查尔德是唯一一位曾经学习过早期摄影技术并在圆明园和清漪园毁后残迹上拍摄的摄影师。托马斯·查尔德与约翰·汤姆森不同,托马斯·查尔德集中拍摄清代官方建筑,他的作品并没有涉及到私人住宅。他使用的湿胶棉摄影技术十分复杂,通常只有专业的摄影家才会采用。此前来到中国拍摄西洋楼的德国人奥尔末的平板摄影技术与之相似,虽然也能达成同样的摄影效果,却不能适应北京冬天室外寒冷的天气。有一次在寒冬,托马斯·查尔德万寿山清漪园遗址为寻找一个从湖上拍摄的最佳视角,不得不走到冰面上拍照。也这是因为拥有冬天拍摄的摄影技术及专业精神,托马斯·查尔德才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冬天清漪园及圆明园的照片,由于冬天植被较少,遗址和建筑相对空旷,这对研究清漪园和圆明园早期建筑及毁后残迹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大报恩延寿寺遗址

智慧海遗址

玉带桥

4、“俄国科学贸易考察团”摄影师阿道夫伊拉莫维奇鲍耶尔斯基

阿道夫・伊拉莫维奇・鲍耶尔斯基 (Adolf Erazmovich Boiarskii),俄国人,生卒年不详,1874-1875年俄国来华科学和贸易考察团随行摄影师。鲍耶尔斯基等人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出发,深入我国西北、华北以及北京城,在沿途各地大量拍摄了实物照片。回国后,考察团将这些照片整理成册,以《中国之旅:俄国科学贸易考察团》为名发表。该书公开发表的照片有一百三十多幅。这些照片中就包括了清漪园遗址、静明园遗址、静宜园遗址等珍贵照片。阿道夫·鲍耶尔斯基其实是以商业为借口,军事探察为主要目的的拍照,所以照片拍摄的很具体全面,针对一些重要建筑拍摄的更是详细。这些照片拍摄完后立即冲印,如果发现残次,就立即补拍。所以这批照片比较全面细致的展现了三山五园早期风貌

残破的石舫基座

5、携带相机走遍中国的约翰·汤姆森

约翰・汤姆森和河南绿营兵 摄于1871年

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1837~1921),1837年生于英国爱丁堡,是杰出的旅行摄影师和中国问题专家。他起初是光学和科学仪器制造商的学徒,但他还是抽出时间在爱丁堡艺术学校学习,并于1858年获得学位。1862年至1872年间,约翰・汤姆森遍游了柬埔寨、中国和远东地区,拍摄当地的风土人情。在北京的时候,他通过丁韪良的介绍,认识了总理衙门的很多官员,其中就包括总理大臣、恭亲王奕訢。因此,约翰・汤姆森被批准在西郊皇家园林内拍照。约翰·汤姆森拍摄了许多毁于战火、荒废多年的清漪园照片,这对今天研究清漪园的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

铜亭

5、儿童股骨头坏死病发现者、德国军医格奥尔格·佩尔特斯

格奥尔格·克莱门斯·佩尔特斯(Georg Clemens Perthes1869-1927)1869年出生于德国,他的父亲是一位教师,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但卻不幸死于肺结核。经由亲友的介绍,格奥尔格·佩尔特斯成为当时骨科权威特伦德伯格的学生,他在30岁左右的时候作为德国随军医生和德国军队一起來到中国参与1900年德军对清军和义和团的战争。这次中国之行,他开始对盛行于中国的肺结核进行更深的研究。格奥尔格·佩尔特斯是儿童股骨头坏死病最早的发现者之一。在北京逗留期间,和一些德国军人游览了长春园部分遗迹和颐和园,拍摄了不少珍贵照片,尤其以长春园琉璃塔最为珍贵,这张照片对研究长春园法慧寺琉璃塔的具体毁坏时间有很大参考价值。格奥尔格·佩尔特斯在华期间写的日记1903年在德国出版,德文书名为《Briefe aus China》,英文书名则是《Letters from China》,书中收录了不少颐和园和长春园1900年前后的老照片,此书对我们今天研究德国军队在1900年占领北京期间对颐和园和长春园占领的情况提供了很多重要参考资料。

6、西郊皇家园林彩色胶片最早的拥有者,法国人肯恩和摄影师斯提芬·帕瑟

阿尔伯·肯恩(Albert Khan,1860一1940) 出生于法国东部阿尔萨斯省一个买卖牲畜的犹太劳动家庭,靠自学进修而成为法国金融界巨子。在肯恩事业颠峰的时候,他就立刻开始了他的第一个事业——建立环球基金会,使他资助法国大学和中学的年轻教师以及师范院校的大学毕业生了解各国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想法付诸实施。肯恩于1909年的1月15日至2月6日来到中国。他在周游世界之前,对他的私人司机阿尔费德·迪泰特AlfredDutertre进行了摄影和冲洗技术的培训,在中国拍了一千多张照片,大多是北京城区的老照片,由于当时还是清王朝当政,肯恩等人没有机会进入西郊皇家园林拍摄,只在1909年拍了畅春园东北角的恩佑寺和恩慕寺及正觉寺山门。1912年,阿尔伯·肯恩聘请史蒂芬·帕瑟(Stephane Passet 1875—?)为 “摄影操作员”,参与1909年开始设立的“地球档案”工作。肯恩随后又请斯提芬·帕瑟于1912年至1913年,再次来到中国各地拍照,前后两次共在中国拍得黑白片1111张,彩色片655张。其中斯提芬·帕瑟于1913年5月3日和6月29日两次来到颐和园拍摄彩色正片54张,6月27日拍摄静宜园3张,碧云寺26张,7月9日拍静明园16张。1934年,阿尔伯·肯恩先生不幸破产,1936年塞纳河省收购了其包括“地球档案”在内的产业。1986年建立了阿尔贝·肯恩博物馆。1940年阿尔伯·肯恩去世。斯提芬·帕瑟拍摄的这批西郊皇家园林彩色正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北京西郊皇家园林老照片,当时彩色技术刚发明不久,价格昂贵,一般摄影者是买不起的,阿尔伯·肯恩当时是金融家,所以才买的起如此昂贵摄影器材,这才使得我们今年能够更直接更准确的了解二十世纪初期西郊皇家园林的彩色景色,也对这一地区的研究提供了高贵的资料!

仁寿殿

湖光山色共一楼

苏州街遗址

7、一个出色的德国女摄影师赫达·莫里逊

赫达·莫里逊

赫达·莫里逊(Hedda Morrison,1908-1991)赫达·莫里逊娘家姓哈莫(Hammer),生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父亲是个出版商。赫达在十岁刚刚出头的时候就有机会开始摆弄起一架照相机,由此影响到其后的一生都对摄影发生执着的兴趣,而最终成为摄影大家。赫达·莫里逊会讲英、法、德语。赫达二十四岁那年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中国北京有一家德国人开设的哈同照相馆正在招聘一名会讲英、法、德语的女摄影师。赫达·莫里逊只身一人来到了神秘而又好奇的中国,并在中国居住了13年。我们现在见到的西郊皇家园林照片就是这个时候拍摄的。1940年,她与阿拉斯泰·莫里逊相识并结婚。阿拉斯泰在中国出生,他的父亲就是赫赫有名的英国记者乔治·厄内斯特·莫里逊。1946年,由于中国爆发内战,莫里逊夫妇离开了中国,这一走就是三十年,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才再又回到中国。1991年赫达·莫里逊在澳大利亚逝世,根据其遗愿,将1933年至1946年共13年里她在中国所摄的一万多张底片、六千多幅照片,以及二十九本影集全部赠与哈佛大学的哈佛—燕京图书馆,其中就有大量颐和园的珍贵照片。赫达·莫里逊拍摄的颐和园照片不但清晰度很高,而且很具有艺术性,是少有的把皇家园林艺术和建筑历史完美结合在一起的西方摄影师。

后山四大部洲遗址

注:文中摄影师照片源自维基百科英文版

编-颐和园研究室

*图文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