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南区陈孝文-借助课后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以《草船借箭》教学为例

 浅酌低吟1 2022-03-27
编者按

为了用好统编教材,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连续3年举办论文评比活动。今年,重庆小语选送的18篇论文,11篇被推荐为一类。这是重庆小语人立足课堂研究,深耕单元整体教学的成果。我们将刊发这11篇在实践沃土中“长”出来的论文,供大家阅读探讨,反复品鉴。

重庆市巴南区教师进修学院 陈孝文

摘要:本文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实践为例,提出如何借助课后题落实语文要素:分析课后题,理解语文要素分布及具体能力指向;解读课后题,明确教到什么程度;设计学习活动,实现学生有过程的学习。

关键词:课后题;语文要素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全面推开使用以来,由于实施过程中对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理解不到位,导致课堂中落实语文要素时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学习过程模糊化。本文试着以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借助课后题正确理解并落实好语文要素。

//
一、分析课后题,认识理解语文要素
//

《草船借箭》是五下“走进中国古典名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走进中国古典名著”单元意在带领学生走近中国古典名著,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交流平台”对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做了归纳和小结。

(一)纵向梳理单元课后题,明确语文要素分布

具体要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哪些方法呢?本单元编排的四篇课文的课后题或课前导语集中体现了编者的意图。(见表1)

表1 第二单元课后题或提示语纵向梳理

图片

从表1可知,语文要素“初步了解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在具体为以下几方面: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人物特点,对人物要有自己的评价;遇到不懂的词句,能猜测大致意思来读。从语文要素分布和教到什么程度来看,四篇文章均有涉及但又有所区别,“读名著,要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个方法上,《草船借箭》只是说一说主要内容,而《景阳冈》要求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要求有提高。“读名著,要初步评价人物形象”,《草船借箭》主要通过人物言行的关键句子推测人物内心,从而了解人物特点,而《景阳冈》需要对人物作多元评价,并说理由。两篇略读课文及语文园地则是迁移运用多种方法来阅读名著,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

除此外,“交流平台”还告诉我们,可以借助资料来读名著,如读《景阳冈》的时候,可以借助资料袋加深对武松进一步的了解。也可以结合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横向分析《草船借箭》课后题,理解要素能力指向

《草船借箭》课后编排了四道练习题,每道练习题都有清晰的语文要素具体能力指向。(见表2)

表2 《草船借箭》课后题具体能力指向

图片

从表2可知,语文要素在本课的具体指向为: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能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能通过阅读前后对比,加深对人物的认识,产生阅读原文的兴趣;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可以定位为完成课后1、2题。需要说明的是,本课的常规目标部分(字词部分),可以通过完成预习单线上线下交流自主 反馈的方式完成。

//
二、解读课后题,明确教到什么程度
//

课后第一题为“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落实的语文要素是“读名著,要初步把握内容”。关于把握主要内容,四年级上期学习了“了解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四年级下期“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五年级上册八单元“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综上所述,五年级下册的学生起点是阅读叙事性作品能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草船借箭》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学生要把以前的知识迁移到复杂情境中来运用,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的生长点是学生能够迁移运用以前的知识初步把握较为复杂的叙事性作品的主要内容。

课后第二题是“能通过关键语句,从人物言行中初步了解人物的特点”,落实的要素是“读名著,要感受人物形象”。四上六单元学习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四年级下册七单元的学习中,学习了“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本课重在根据人物言行表现推测内心,从而了解人物特点。读懂人物言行背后的内心想法,思维层次更高,需要关联信息来读。学生的生长点是让学生贴着文字读出具体丰富的有血有肉的人物特点。

//
三、设计学习活动,实现有过程的学习
//

落实要素时如何避免概念化标签式的讲解与机械训练,而是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习得学习、积累学习经验呢?这就需要我们依托课后题设计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由学习任务、学习客体、学习主体、学习共同体、活动规则、学习工具及活动评价组成的动态系统。统编教材课后习题就是很好的学习情境和任务,学习客体(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教师教学用书上也较明确,但活动规则、学习工具及活动评价没有明示,需要老师来设计。遵循学习规律,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好学习活动,在学生困难处顺着学生思维搭设支架,方能实现有过程的学习,落实好语文要素。

“默读课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课后第一题,提供了具体的学习任务,明确了要做什么。学生完成这道习题时,会有什么困难?我们又该提供哪些必要的工具学习呢?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新知识,四年级上期已经学过,此次只是知识的迁移运用,但迁移运用的情境更为复杂。统编教材体系语文能力发展是螺旋上升的,有梯度的,能力的习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只需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支架(见学习活动一),就既减轻迁移运用的学习难度,又能让学习过程清晰可见。

图片

课后第二题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读名著,要初步了解人物特点”。以下为课后第二道习题与转化后的学习活动。

课后习题提供的学习任务一般都是指向结果的,需要我们对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设计出有效的活动程序。

图片

以上三个活动,形成活动链,后一个活动在上一个活动的基础上开展,这样富有逻辑的程序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搭设了层层递进的台阶,路径直接指向目标。

如,在完成“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这一任务时,遇到的困难是:学生不知道从何思考,缺思维路径。为此,在活动设计时为学生提供了问题链——周瑜知不知道几天之内根本不可能造出十万支架,如果他知道,为什么还要提出这样的要求?诸葛亮知不知道几天之内根本不可能造出十万支架,如果他知道,为什么还要主动立下军令状?学生顺着问题链去思考,做起来就容易多了。(详见学习活动二)

图片

再如,在完成“课文里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这一任务时,学生遇到的困难是不能贴着具体文字去读具体的人物特点,而是会想当然地给人物言行处贴一个“神机妙算”的标签。为此,活动设计时为学生提供思考路径会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详见学习活动三)

图片

活动设计时,提供学习流程和学习支架,在学习支架的帮助下,学生思维有了脚手架,在学习,真学习,读出来的人物特点就不会是标签,而是具体的。学生在一次次的言语实践中习得学习经验,不仅落实了“读名著,要初步了解人物特点”这一语文要素,还感受到了学习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1

[2]牛玉玺.从“好习题”到“好活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使用建议﹝J﹞《语文教学通讯》,2020(10).

图片

(点击图片可放大)

图片
在重庆小语
与美好的人
一起行美好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