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华:从历史文化背景解读清代玉器的制作工艺特征

 西一里2l6sluho 2022-03-27

(接上期)

到了公元一六四四年四月二十五日,本来应该是北方春暖花开,阳光灿烂的季节,对于摇摇欲坠的大明帝国而言,却迎来了一群衣冠不整,拿着各式武器的农民起义队伍,他们没有从南门开始进攻,却向北迂回到长城脚下,经昌平而冲入皇城。

一、大明帝国的没落与乱象丛生的历史背景

对于那些曾经辉煌荣耀的大明王朝的遗民来说,这一天是一个令人涕泣的日子。

关于这伙流寇沿途的烧杀抢掠恶行早已在京城传遍,李自成也从一个早期的邮差快递小哥,因为下岗裁员,奋而举事而成为压垮大明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听闻义军已经攻入京城后,明朝遗老户部尚书倪元璐在家中悬梁自尽,全家12人随后自殉了断;其他很多深知无法逃脱,也不想被抓住羞辱杀害的高级官员,也都用自杀的行为表示了对明王朝效忠,据史料记载,留在京城的工部尚书,副都御史,刑部侍郎,大理寺卿等等均自杀殉国,而那些中级官僚者殉身者不可胜数,还有大约200多名宫女抱石跳入护城河自溺而死。

身处皇城的朱由检得知外城已破,皇宫即被攻入的时候,深知大势已去,万籁俱焚,在煤山下以发覆面,以示无颜面对先祖,自缢而亡。

作为大明王朝帝国集团的最后一任CEO,他还是很有骨气和气概的,自杀之前他还给李自成留下一道遗旨称:“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从历史的记载上来看,这位崇祯皇帝到真是想干点实事的主,可惜这艘巨轮已经千疮百孔,并且搁浅在了泥沼,任何的垂死挣扎都只能加快其下沉的速度,却无法挽救其脱离水火。

如果有空游览至今日故宫的景山,山上那亡国之君的歪脖悬颈树早已不是原有那棵,只是在小山坡上留有石碑,标明此地就是约378年前,大明最后一位皇帝自我了断的悲剧终结之处。

由此南望北京故宫皇城内外,垂杨拂柳,护城河与磷瓦相间,此情此景,不仅让每一位到处驻足的旅游者,犹可想见当年崇祯于此处,看到的皇城暮色与帝国余晖的落寞情景。

二、满洲人入关的历史环境与乱象

1644年的春天,是大明帝国走入末路的季节,以当时明军的实力和武装,在明军部队当中,有能力并且唯一可能防制这悲剧演出者, 应该就是驻扎在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

当京城出现危急时,崇祯曾有旨宣召吴三桂率军回京勤王,只因李自成兵贵神速,获得先机,待吴三桂得知京城危机时,皇都业已失陷。

大明帝国在晚期面对关内流寇及关外满洲人的内外侵扰,财政赤字早已破产,无力支付拖欠已久的军饷开支造成士兵怨声载道,对流寇的剿灭失败,加速了明朝政府的崩解。

对于吴三桂的评述也有各种不同的论调,也有传说是吴三桂早就对明朝政府和崇祯皇帝怀有二心,作为统率大军驻守的山海关,就是防备满清大军南下的最后一支武装力量;得知李自成已经占领皇城,成立了大顺王朝,原有意降李而延续其军队的统帅职能,后来听说其留在北京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所掠走,不仅大为震怒,于是改变初衷,将山海关大门向窥视中原已久的满清政权打开,结束了大明王朝的统治,也将流寇李自成等人赶出皇城。

三、清初盛世的历史背景和历代君王的说明

对于普通的大多数老百姓来讲,从公元1644年到公元1800年之间的这156年之间,相当于一个半世纪的时间,是一段和平与繁荣的时代,满清政权最初的四位皇帝因此也在历史上享有“康乾盛世”的盛名。

尽管他们是来自长城外的异族,尽管他们曾因实施薤发令和文字狱,而大肆屠戮汉人,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实际地看到,在他们刻意弭平满汉之间歧异的努力下,并未引发大规模民族冲突。相反的,汉文化在这次统治中逐渐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历经清初四位皇帝图精励志的治理,这艘以农耕文明为显著标志的中原文化巨轮,在清朝统治者的船长和一群汉人船员的共同努力下,重新挂上一幅大清的龙旗的标志,经济和实力又一次开始崛起,成为满族人和汉人共同的帝国大船。

清朝政府入关后不仅继承了大明帝国的江山和皇城,还将沈阳的皇宫迁徙到了北京,除了关外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就是福临,年号叫顺治,在位于1644年至1661年,因为父亲皇太极在1643年殒去葬在沈阳,他幼年在懵懂中被抱上皇位登基,初入关时国政事务由摄政王,也就是他的叔父多尔衮执政管理。

顺治的墓葬也是目前在东陵唯一未被盗掘的皇陵墓葬,主要是其仁心宅后,受宗教思想影响深远,死后在墓碑上注明未使用任何厚葬殉葬物品,免得被盗掘骚扰,他一方面接受西方教会的教育和影响,另一方面对佛教的专研也颇有造诣,这也是他看穿一切的本质所在。

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是玄烨,年号康熙,八岁即位,在位时间是从1662年至1722年,在中国历史的皇位实际执行过程标准上,他被誉为“千古一帝”的荣誉称号,符合了传统中国所谓内圣外王的尺度,他既仁慈也不乏决断力。目前国内对于他的传记和影视剧多以较为正面的形象出现,他不仅睿智果断,也曾有较大的雄心壮志,无论是主持大政,还是带兵领将驰骋于边疆。清初时期在他统治的61年间,也正是满清在中国巩固其统治,打下基础的日子。

康熙雍容大度,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祯却以严苛和工于心计而著称,公元1723年,胤祯击败其他几位皇子获得帝位,年号雍正,这个过程充满传奇和诡异,也给他的即位带来各种谣言。在这种背景之下,注重监视似乎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确有必要,但是我们有时查阅史料,又得知此位君主每日勤政,公文奏折的批阅量大大超于历代君王,至公元1735年因病离去的十一年间,他对康熙晚期的浮夸和经济治理的整庶,使国民经济的基础变得更为夯实,故民间有雍正的图荕励志,才会有乾隆的太平江山一说。

清初四位君王的最后一位就是雍正的儿子弘历,据说康熙见其聪慧,六岁将其接入宫中,他爹即位也是托了他的福,他于公元1736年即位,年号乾隆,至公元1795年,在位60年;为了不超过其祖父康熙的在位时间,他将皇位传位于儿子而自称太上皇,实际仍在幕后操纵国事,一直到公元1799年驾崩为止。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发展历史,从未有过如此的统治过程和时间,在数代帝王的统治过程中,可以延续不断将开明专制政绩保持到150年之久,被后人称为“康乾盛世”之美誉。

虽然四位君王个性不同,却都属于年富力强,精明强干,也都称得上是睿智能劳。作为一个异族统治的管理者,在朝代开始之日,皇位左右都备有大批汉人作为译员,可是到了顺治朝结束之时,汉人译员基本已无必要,皇帝已经熟悉汉语和汉字,史料记载,雍正只在咒骂时才用满语,而这四位君王中,康熙与乾隆本身从小都是汉人老师辅导教育,他们的汉文化教育已经深入骨髓,从他们的诗稿和题写的匾额中也可见端倪,如果抛却皇帝的身份,他们即是学者,只是他们汉学造诣的深浅,历史家并无定论。

四、清初历史文化背景及艺术特征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清代初中期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玉雕手工业在各种有利条件推动下,成就巨大,尤其在乾隆时期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数量的巨大、题材的广泛、工艺的高超,都是前所未有的,在我上一个专题的连载中,对清代的玉器不吝笔墨,做了大量的连载和叙述,有兴趣可以查阅一下以前的文章。

清代中早期的玉器,一个显著特点是,充满了写实性,以逼真地再现为其特点。

作品构思奇妙无比,化腐朽为神奇;玉工丰富的想像力,富有更深寓意。

文人画的立意布局、西方三维空间透视、阿拉伯的民族风格,形成了视野开阔、启迪联想的艺术风格,为清代玉器艺术融进了一股清新怡人的风气。

五、清代早期玉器的基本特征

清代玉器制作十分复杂,以乾隆时期达到顶峰,玉器作坊及全国。

其中两个地方的玉器制作是主要加工点,精细工巧是苏州特征,气势宏大是扬州擅长。

总体风格出现了非玉器化倾向,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时代艺术风格。

已形成了颇具新意的仿古风格的玉器,有取材于自然景物和生活意趣的仿生写意类型玉器,有受中外文化交流影响而兴起的仿痕都斯坦风格的西番作玉器,而玉器本身内涵的表现则不很明显。

选材要求严格,主要采用新疆和田、叶尔羌地区产的优质玉料,有青、碧、白、黄、墨等。

器物追求实用,出现了大量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玉器。

仿古创造新意,仿古而不泥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纹样复杂多样,常见的有飞禽走兽、花卉果实、山水人物等,以及仿自青铜器上的纹饰。

简练的,注重突出玉质的美感,繁琐的,着意技巧而掩盖了玉质的美。

六、清代早期玉器的鉴赏要点

雕琢讲求技巧,注意继承历代优秀传统技艺。

一般有镂雕、立雕和凸雕,多用浅浮雕或平面减地的方法。

纹饰处理还善于在阴线刻划内戗金及在图案上错金嵌宝者,更显金碧辉煌。

采用“开光'的方法,把不同题材组织到开光内外,构成完美的图画。

对复杂图案能够更精确掌握,也更重视细节处理,这些都使清代雕刻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