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槠山旅游资源

 丰城市王洲尚群 2022-03-27

      槠山位于丰城市区东南30公里,从山中往东走,到抚州市、临川区的路程40公里,往北走至樟树市大概也只40公里,向南走至南昌市50公里左右。山如巨龙,“龙头高仰向前冲,龙腹圆挺大而空;龙尾盘踞似苍松,龙腾虎跃此山中。"。呈东西走向,大约长13公里,宽5公里,面积约4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556.2米。因生长着大量株树,从古至今名字都叫:槠(株)山。

       主峰三角山的高峰在东首,往北连结集岭岗(又名集贤峰),为丰城市袁渡镇与抚州市临川区大岗镇界山。山的东面为大岗镇魏坊圩,山的西向为袁渡镇的佛岭圩。株山中段南边为丰城市淘石圩,北向而则为佛岭圩的雷徐、尧家村。而尾部属地乃丰城市的白土镇了。 

       丰城市国营株山林场,在株山中西尾部,成立于1958年8月,总面积20平方公里,有一条公路上山,是1998年林场负责勘测设计,山上寺庙出资9万元,修筑了一条长4.5公里的山区简易公路,使得游客开车可抵达山顶,避免了徒步登山之苦。

       康熙三年《丰城县志》山川篇记载“槠山距縣六十里,山產槠木。有磬石平敞,可坐百人。徐孺子讀書臺在焉,旁有三角山,中有石殿,時传王郭二仙,寻其師浮丘。公尝憩於此。"

       清代《临川县志》云:山雄伟峭拔,多奇花异木,东汉高士徐孺子尝结庐于此。据传方士丘(浮丘公)、王(子乔)、郭(寻虎)在山顶建“集贤观”、作炼丹修道之所。

      唐开元间,释法玄僧在此建“集贤寺”,为临川县禅宗之始,以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因天災人祸,寺庙多次损毁,又多次重修,到解放初仅保留一座残破古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宗教政策,二十世纪80年代,附近善男信女重修扩建了寺庙,,重修“株山古寺",扩建了“大雄宝殿”。目前寺庙相连的有4--5间殿堂,供奉着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佛及普贤、文殊等菩萨,都是用整棵巨大的樟木雕刻而成,全身装金。听说寺内现有一个主持师父,经常有善男信女到庙朝拜,也有护法居士看庙。

       民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株山有个山谷名曰“龙泽坑",天上的神龙经常来此戏水,故又称“龙泽山"。据说这里是龙脉穴地,能诞生真龙天子,古代帝王为了保江山,让子孙万代相传,有人夜观天象,看哪里会有真龙出生。一天,观天象人告知皇帝说,江西豫章之东南,有帝星出现,云现五彩,可能诞生新帝苗。皇帝听后立即派人去找,结果找到江西株山,发现该山形似巨龙,经风水先生推测,真龙天子即将诞生,必须采取措施让其夭折。

       这时山脚村庄,确有农妇怀孕,说来也怪,怀孕不久,肚子大得象要生产。一天清晨,听到小孩在肚内说话:“娘,我是帝星下凡,再过三天就要出来,可当今皇帝派了大兵来杀我们,你赶快逃到龙泽坑,跳到水里,到时我会有超常的力量,打败追兵并保护好你。你只要抓一团泥巴,见追兵快到就扔,就会变成小山挡住追兵。”

      农妇按照小孩的话做了,由于肚内怀着小孩又惊又怕,走不多远见追兵赶上,扔出一个小泥团,立马一座小山挡住了追兵,眼看龙泽坑就要到了,这时追兵又逼近过来,农妇一慌张,泥团扔到自己前面,变成一座小山挡住去路,此时筋疲力尽,无法逃走被杀在那里。

     “龙种”就这样夭折了,风水先生再看脉气,说还可能出 “真龙”,必须拦腰砍断龙脉,于是在株山中部挖了个缺口,只见龙脉直冲上天,再也出不了天子。后来许逊真人到此修炼,连称可惜,留连几日离开株山,后来选择西山为修道之所。

      株山龙脉虽断,出不了皇子,但能出文臣武将。因而附近的丰城、临川县等地,确实出了许文臣武将。历史上记载的著名人物,简介以下:         

      (1)"南州高士"徐稚,字孺子,东汉隐士。生于公元97年,殁于公元168年,享年72岁。为江西历史第一位著名贤士,丰城市白土镇隐溪村人。

       少学经史,兼通天文;家贫务农,自食其力。公府征辟皆不就,陈蕃为豫章太守时,不接待宾客,特为他设一榻,去则悬之。后以"悬榻"比喻礼待贤士,王勃《滕王阁序》所云:"人杰地灵,徐孺子下陈蕃之榻"即用此典故。徐稚卒葬南昌进贤门外。今南昌孺子路、孺子亭、孺子公园皆因纪念徐稚而冠名。

       据考证徐孺子祖父徐宣言,为避战祸携家从浙江龙游县,迁徙到今株山脚下。清道光年间《丰城县志》也注明了徐孺子世居楮(株)山之麓,徐孺子家祖坟也在楮山。

      (2)唐代诗人、江西首位状元王季友,名王徵字季友,景肃公之幼子。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甲寅三月十一日午时生,与兄仲友公同由豫章东湖徙居于丰城云岭里。

      公少有大志,颖悟绝伦,家贫卖履,博览群书。杜甫称为通经论道。李勉目为道德真儒,且好友著闻。

       登开元廿四年(公元736年)进士首第,授洪州司议,为御史中丞兼太子宾客。李勉,于邵作送行序,陈救时之策十条,君国重务九章,忤帝旨,遂休于家。日与生徒讲道于龙泽坑智度寺,有龙泽遗稿千余篇。著四书要说,六经通义,士大夫咸称慕之。

       会讲圭峰,帝寻复用之。累升至河西郡守、御史中丞、金紫光禄大夫。与李十五、李十六、郎士元、于邵、张九龄唱酬来往,赋诗不一。又有赠辜子春、沈千运、李季友、崔高士、于舍人等诗。

      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甲戍十二月十八日殁,享年八十有一,赠豫章伯。宋代塑像于儒学,立达尊祠祀之。又立像于龙泽书院祀之。其时黄次山称曰:足继尧舜仲尼之道。葬株山南龙泽坑智度寺后。侄仲舒撰墓志,陆贽撰祭文。今崇祀理学名宦祠。

      (3)丰城县志宋代首次编修总编纂人,王孝友字顺伯,号平庵先生,璞公之长子,王季友公之十四世裔孙。丰城东山村(即今丰城市白土镇屯溪村东山)人。    

      公少有大志,補太常弟子员,事详丰水志有传。受春秋於大父西溪公,凡陰阳造化之奧,性命道德之蕴,必洞究其原文。清公李宗勉不妄交纳,屡致书帑聘之,说齋李堕鹤山,魏了翁與之定交,鹤山称为修士,自号平菴泉谷。     

      徐鹿卿誌其墓曰:博学而老於文,識明而而裕於才,使得階一命,以行其志,经术吏事,当不在董仲舒、雋不疑下,弟孝恭字敬伯,有益於後學。

       王孝友公生年不详,於淳祐辛丑(公元1241)年,殁葬北濠金鼓山。

     (4)元朝文学家、书法家,揭傒斯(1274年—1344年8月19日),字曼硕号贞文,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杜市镇大屋场村)人。

       延祐元年(1314年),揭傒斯由程钜夫、卢挚荐于元仁宗,因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撰功臣列传。元文宗时,任奎章阁授经郎。曾上《太平政要策》,为文宗亲重。又与赵世延、虞集等修《经世大典》。元顺帝时,历任翰林待制、集贤直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等官。

       揭傒斯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在朝廷任职三十余年,既做官又做学问,文学造诣深厚,为文简洁严整,为诗清婉丽密。作诗提倡和平雅正,讲究作诗法则。与虞集、杨载、范梈同为“元诗四大家”之一,又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其散文有强大的艺术魅力,深深影响了元代散文。善楷书、行、草,著有《文安集》。  

       至正二年(1342年),升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宴事。次年,参与修辽、金、宋三史,任总裁官。至正四年(1344年)《辽史》编成后,揭傒斯因寒疾逝世,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  

     (5)明代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邓子龙,生于1528年殁于1598年,江西丰城落星桥茂溪邓村(今江西丰城市杜市镇)人,字武桥,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杰出的抗倭将领、军事家、民族英雄。

       邓子龙先于福建、广东沿海抗倭,由小校升至把总。后又参与镇压江西、广东等地的农民起义军。万历年间,又平定了金道侣起义和五开卫兵变。万历十一年(1585年)于攀枝花痛击缅甸军队,升任副总兵,后因偏袒军卒,导致军卒叛变而被夺职。

       邓子龙善书法、好吟咏,著有《风水说》、《阵法直指》和《横戈集》等,自题“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在书房匾额上,足见其文武双全。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邓子龙参加万历年朝鲜战争,于露梁海战中战死。

      (6)清代断案如神的“袁青天"名袁守定 ,生于公元1705年殁于1782年,字叔论,号易斋,晚号渔山翁。丰城县(今丰城市袁渡镇袁坊村)人,出身贫苦家庭,3岁丧父,靠母亲做针线活拉扯大。贫苦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培养了他朴素的生活作风,使他在以后的从政生涯中保持了廉洁本色。

       雍正二年(1724) 入县学,两年后中举人,雍正八年(1730)中进士,颇受朱轼和杨锡绂等,江西籍高官的重视。首次分派在湖南参与撰修《通志》,任湖南会同知县,即有“除牛税”、“革小甲”、“免银工”3项改革。后又任洪江知县、芷江知县。

       乾隆三年(1738)任桂阳知州,被民众称为“袁母",足以证明其勤政爱民,断案如神;建义学,兴教化,被誉为“袁青天”。乾隆七(1742)年 ,袁守定37岁时以孝养老母为故,辞官归故里,侍奉老母12年直至寿终。乾隆十二(1747)年主政豫章书院,选拔学子30余名,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乾隆二十一(1756)年再度北上任官。临行前撰文发誓:“一家衣食,仰给在官,外如持一钱归者,当获天谴”。被委任为八沟(府)同知,办案出长城2000余里。后任直隶曲周知县等,升礼部主事。乾隆二十四(1759)年,告病辞归。在乡20余年,造桥修路,施舍棺木,荒年赈济。

      袁守定是一位大诗人,擅诗,以五言律诗见长,题材多为民疾、勤劳之事,有《莅民诗》19首,以见其体察民情,与咏赞乡村生活。其五律出入陶、谢之家,天然冲淡。蒋士铨评其《游岳麓寺》诗为“炼字大方,是老杜本事”。咏史诗则转入苍凉一境。著有《雩上诗说》《地理啖蔗录》《读易豹窥》《图民录》《占毕丛谈》,附《劝学危言》1卷、《时文蠡测》卷。足以证明其勤政爱民。其实他未到桂阳州上任前,其断案如神的名声就已大振了,而且他擅长习青鸟书,会卜算,是风糜一时的著名风水大师。

       以上介绍的历史名人,自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王朝。也就是前面介绍的东汉高士徐穉(97-168),历经唐、宋、元、明、清均出生于株山脚下。另外株山周围,如临川县大岗、桐源、进贤县李渡、文港等地也出了很多名人,明、清时期进士就有数十人之多,有人说是株山龙脉养人。  

       株山曾留下许多文人墨客、名公巨卿的足迹,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等在临川任地方长官时,均曾至此游历,宋时晏殊、王安石等乡人也曾慕名至此,登临揽胜,并题下了许多名辞佳句。

       据说清朝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时,也微服上槠山游玩,见到槠山如此美丽的景观,龙颜大悦,并亲筆题写“株山古寺”溜金字青石匾额(可惜被以后的战火被毁)。

       下面摘录康熙三年《丰城县志》艺文篇中,有关槠山诗二首,以饷读者欣赏。

        《槠山》

                袁守定

仲春宿雨霁,理策出蓬户。

逐旷意方赊,距陆日亭午。

陵缅越山崦,洄没遵水浒。

枯崖峭可攀,哀壑下难俯。

土门及半空,石磴乃太古。

登顿客情惊,岖险我志树。

弱草乱空蹊,寒烟恋深屿。

岫云既相招,松风亦可睹。

众鸟欣查冥,群木迎晴煦。

遥碧恣延览,积气供含吐。

矫迹万山巅,余清入心腑。

         遊槠山(山在五坊距城入十余里)

                   袁 潜

山高半入天,日出云未了。

攀援到云中,舒折寻古道。

峰顶豁然開,卓立麈世表。

风聲無時無,四顾失飛鳥。

不觉所历高,但見羣山小。

斜陽動歸思,步步穷幽渺。

下山如入渊,回首石压腦。

歸來梦亦驚,身犹在林杪。

       槠山景色秀丽,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山间奇花异草,山峰嵯峨竞秀;奇石造化无穷,似人似物似兽。

      这里有许多著名景点:如孺子台、桃花岩、洗墨池、燕子古岩、雷公泉、棋盘石、雄鸡斗蜈松岭、九龙蟠珠岭、獅子摇铃、七岭岗、龙泽坑、龙泽书院、智度寺、鲶鱼槽、流水石、水帘洞、滴水岩、粽子岩、一线天、仙人洞等,这些景点还流传着许多动人故事,下面介绍如下:

        (1)孺子台

       株山古寺旁有个面积不小的平台。相传为东汉隐士徐稚(公元97—168年),字孺子,曾在这里吟诵诗书。 据考证徐孺子祖父徐宣言,为避战祸,携家从浙江龙游县,迁徙到株山脚下,即现丰城市白土镇隐溪村。清道光年间《丰城县志》也注明了徐孺子世居楮(株)山之麓,相传徐孺子年青时,在此修台读书。后来徐孺子成为天下闻名的高士,人们就称这为“孺子台"。 

        (2)桃花岩

       位于株山东北部山间,系一天然石洞,深五米、宽十四米、高四米左右,形状似船,洞内可纳百人。据传,原桃花岩内有个小洞,每天都流出白米,仅够一僧食用。后来,一庸僧想多得些米,就去钻凿洞,结果,钻断了,洞塞了,米再也不出了。

       岩顶有一线清泉下滴,水质清凉,长年不绝,洞外有十余株桃树,据说初时为徐孺子所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每年到了四、五月雨季,洞外的桃花、杜鹃花及其他各种奇花异草,争相开放,争奇斗艳,岩顶水势也陡然大增,形成一道天然水帘,正好遮住岩洞入口处,游人到此,活象走 进了吴承恩笔下的花果山水帘洞。

        (3)洗墨池

       相传为宋代太学博士、经学家胡安国(1074—1138年),字康侯,在此读书、磨墨洗砚的地方。

       他潜心研究《春秋》,著《春秋传》三十卷,明初年定此书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

          (4)燕子古岩

       位于山中的一块峭壁的岩石,其中央有一天然石洞,洞峭高不可攀,洞深不见底,无人敢进去看,只见大量燕子飞进飞出,无法计算多少,究竟里面多大有什么东西无人知晓,人们便将这洞,叫“燕子古岩"。

          (5) 雷公泉

       位于株山主峰三角山下约十米处的一个泉洞。该洞嵌在一片巨大岩石中,洞中流出一股清泉,长年流向一池,池水清澈见㡳,常年水位不变。

       株山寺庙僧众饮用水及生活用水全靠此供应,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株山庙会有来自四县八乡的善男信女,人数达数千人之多,用水全依赖于此,可池中水位未见下降,天若下大雨,水池水多也不见溢出。

       关于雷公泉还有一个民间故事,传说晋时方士丘、王、郭等在山顶建“集贤观”之初,观周围两华里都没有水源,观内道徒炼丹、喝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这时候,国家动荡不安,连年战乱,因株山离南昌很近(120华里),散兵游勇四处骚扰,百姓流离失所,纷纷逃到山上躲避,瘟疫又横行,道人为拯救百姓,拼命练丹施粥需要大量水,由于取水困难,很多人还是含恨离世。   

      此时天上的千里眼、顺风耳将此事报告玉帝,玉帝念其修道心诚,派雷公为其劈山放水。刹时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只听得一声惊雷之后,天空飞来一块巨石,朝观下的岩壁猛撞,刹时在岩壁上开出一个洞口,洞下又被巨石砸出一个大坑,一股清泉从洞口喷射而出,洞口下的坑则形成水潭。说来也怪,人一喝这水,有病的病愈,无病的增精神。于是人们都说,这是上天赐的神泉,就取名叫“雷公泉"。         后来游玩的书法家题写“雷公泉”三字,被人凿在石壁上。1994年有一伙地痞,强佔庙里钱财被拒,竟将巨石推下山,实属可恶可惜。  

          (6)棋盘石

       株山古庙前侧,有块大石,上面刻有棋盘,年代久远模糊不清。相传为浮、王、郭三真人走棋盘,后来三人成仙,棋盘石就保留到现今。 

        (7)龙泽书院

       龙泽书院座落在龙泽坑智度寺旁,唐开元时期,由唐代诗人王季友创办。开元廿四年(公元736年)登进士首第,授洪州司议,为御史中丞兼太子宾客。在朝任职不久,与当朝奸相李林甫不合,遂辞官于家创办《龙泽书院》。

       槠山作为丰城与临川县的界山,不仅荟萃自然风光,而且沉淀厚重的人文历史。清代丰城名儒甘凤翱等,在槠山重修庙宇时,洋洋洒洒嵌字挥联:“棋局旧常新,问山中樵夫,有谁观此中胜负;桃岩流不尽,看峰头仙迹,令我想自在修行。”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皆爱登山留览追思,实在胜不可数。从临川登者有之,从白土登者有之,从淘沙登者有之。

        然而,株山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实在让人着迷,甚至产生归隐山林,去寻觅隐逸世外桃源的生活。

       株山实乃高士隐者的天堂,现在人们生话不断提高,为了缓解身心压力,提升生活品质。自驾游、团队游和民众自发上山游览人员不断增多。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株山作为“风水宝地”,建议丰城、临川两市区应该携手合作,尽快作出归划,为株山作为旅游景点开发而部暑。


                七宝老翁

                           2022/3/2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