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贝柳斯

 阿里山图书馆 2022-03-27

让·西贝柳斯一生都伴随着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芬兰为摆脱沙皇俄国的统治而斗争,由此产生了西贝柳斯的伟大民族艺术。它引起了世界的注意,宣告芬兰的音乐艺术已经成熟了。

图片

西贝柳斯饱读本国文学,尤其熟悉民族史诗《卡莱瓦拉》,从中汲取交响诗的题材以及声乐曲的歌词。他的音乐灵感来自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来自北国特有的大自然景色。从另一方面讲,他并不引用或模仿民歌,作品中很少有民歌影响的痕迹。

民族史诗《卡来瓦拉》渊源于芬兰古代民间诗歌,只不过在古代民间诗歌中,《卡莱瓦拉》中的几个男主角如万奈摩宁,伊尔玛利宁和勒明盖宁均被赋予迥然不同的特征,他们的英雄业绩在芬兰东部地区的卡累利亚和西部地区的民歌中往往被张冠李戴,相互混淆。万奈摩宁时而以天上的造物主的面目出现,时而以巫师的姿态表演。他是功绩卓著、战无不胜的豪杰,但他不是情场失意、垂头丧气,就是老态龙钟,成为某个水精和少女揶揄的对象。

图片

与格里格正好相反,西贝柳斯的音乐创作是在古典乐派和浪漫派传统的规范中形成的。格里格擅长民族风味浓郁的抒情小品、歌曲和戏剧配乐,西贝柳斯的不朽才华则是通过7部交响曲、若干交响诗和1首小提琴协奏曲来体现的。

西贝柳斯的交响曲虽然不含有标题,但它们的情绪—形象结构和音乐体现手法各不相同。西贝柳斯将交响曲当做用乐器来表演的戏剧处理,它概括地揭示了广泛的形象群,其中有英雄史诗性、戏剧性、抒情性、田园诗意性、深刻心理描绘性等多方面形象。

西贝柳斯在作曲家当中算是一个长寿者,他虽然在1957年去世,但自1925年之后便再无重要的作品问世。他的7部交响曲第一部完成于1899年,最后一部作于1924年。

图片

许多音乐理论家都认为西贝柳斯最初的两部交响曲受到俄国民族乐派和德国浪漫乐派的强烈影响。D大调第二交响曲在形式上虽然遵守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的传统,但充分发挥了芬兰的乡土特征。这首宏伟的英雄史诗性套曲用不断变换的形象—悲壮斗争、北方传奇、勇士壮举—来表现祖国主题。

第一乐章

聆听指南:没有引子,双簧管和单簧管在弦乐器宁静地拨动重复和弦之上奏出朴实无华的民歌式曲调,再由圆号和另一只单簧管与之呼应。整个乐章充满田园风光情调,但似乎山雨欲来,隐约的戏剧性背景上是略带凄婉游园的情绪。


完成于1905年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无疑是20世纪的经典杰作。这部具有真正交响曲气质的协奏曲在结构上既像浪漫派那样自如,同时又显得严整精致,它不仅有深刻独特的音乐性,旋律的气息也是宽广浩瀚。西贝柳斯曾有志成为一名小提琴家,他对独奏乐器的细致了解使小提琴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华丽的技巧和演奏效果。

伟大的民族主义音乐作品也许就是《芬兰颂》:一首用芬兰民歌和故事以及忧伤的旋律组成的音诗。与第二交响曲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两者在精神层面颇有内在的联系,主旨是“芬兰为政治自由而斗争”。

创作背景

1899年夏,处于沙俄统治下的芬兰人民不满于统治者的压迫和独裁政治,掀起了一场捍卫芬兰的自由和维护宪法权利的运动,人们为了声援被迫相继停刊的报界,组织起为新闻记者募集资金的义演活动,在义演最重要的一次晚会上,展示了以芬兰神话和历史主题组成的在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系列生活画面,这个节目称作“历史场景”。西贝柳斯为这一“历史场景”所写的配乐,包括一首总的序曲、每一场的前奏曲,为诗朗诵而作的柔和伴奏,以及一首最重要的总结性音诗《芬兰颂》。

西贝柳斯公园

西贝柳斯公园(Sibelius Park)位于登贝里奥基欧教堂西北约1.5 公里处,是为了纪念芬兰的大音乐家西贝柳斯而建,公园内鲜花怒放碧草如茵,是市民休憩的好地方。西贝柳斯纪念碑是以铁管组合成超现实意象表现的造型,洋溢着浓厚的现代气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