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分完美,皆为“虚伪”|《人世间》启示录(五)

 新用户1096clAp 2022-03-28

电视剧《人世间》的主旋律无疑是崇扬向善的。但每个人物向善的路径不一样。最主要的一对夫妻周秉昆和郑娟,虽然平凡却近乎至善至美。即使秉昆几次“动粗”,其动机都是向善惩“恶”的。这里就不赘述了。

作为剧中次要人物,因利忘义的德宝和春燕,也因善的力量而被唤醒,最终得到了发小们的原谅;秉义兵团战友老姚,在反腐高压和秉义的正义感召下,也准备自首,弃恶从善;唯一在政治生命和道义上没有善终的公安局长“小龚叔叔”,他从政经历的早期,也是充满善意,温暖底层的。

作为周家女儿的周蓉,她的向善,由于充满了极端的完美主义和不可自制的浪漫主义,让她的向善不食人间烟火,身边的人总是逃不脱她以“虚伪”视觉的严苛审视。

从贵州回到北京,后调到东北吉春的著名诗人冯化成,其诗作堪称“一片冰心在玉壶“,但为了生计,却不惜向世俗低下高贵的头。在19岁奔冯化成而弃家的周蓉眼中,这是虚伪。当初被自己崇拜的诗人丈夫仿佛变得不堪入目。就是这个”虚伪“,摧毁了冯化成的自尊,把他逼向了跃跃欲试的第三者,最终婚姻破裂。

被蓝颜知己蔡晓光点化开悟的周蓉,把婚姻破裂的经验教训运用到改善与女儿玥玥的关系上。她带玥玥到菜市场去买女儿十分喜欢吃的鲜鱼。当鱼贩子用刀为鱼开肠破肚时,女儿即刻背过脸去。女儿以为妈妈会说自己这是“虚伪”,不料此时的周蓉说:“这很正常,人之常情。”妈妈有些意外的接纳与理解,让女儿释然,与母亲多年分居造成的隔膜进一步化解。

周蓉带玥玥到贵州山区去散心。周蓉当年怎样在这儿一人撑起一座学校,在深山里点亮知识的星火,后来自己努力学习考上北大,奔向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两岁之前出生或生活在这里的玥玥,这趟旅行不仅听到了,而且看到了。周蓉问女儿:“你是不是觉得妈妈很虚伪呀?”玥玥笑而不语。但从玥玥离开贵州后,一直暗暗坚持资助这里的贫困儿童来看,她没有认为妈妈是虚伪的。正如周蓉所说:当初在山里教书是充实快乐的,后来努力考上北大离开这里,也是发自内心的,两者都是真实的。

周蓉给冯化成贴上“虚伪”的标签,是用思维的逻辑规则去苛责现实生活中人的多面性,导致事情向坏的方向发展。对女儿喜欢吃鱼却不敢看人杀鱼认为很正常;回忆自己耕耘山区学校与考出贵州上北大的价值都不否认。用唯物辩证法看待客观世界,用形式逻辑的规则来把握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所谓“虚伪”就会脱敏,事情都朝好的方向发展。

“我是一个追求完美主义的人,但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就准备接受一个不尽完美的结果。”在北大读哲学的周秉义与周蓉就不一样。他对面临拆迁的光子片居民是这样认识的。他们既是在物质生活上急需拯救的平民,又是有着种种不同需求,并附着某种劣根性的市民。不能因为前者而统统“打包”,也不能因为后者而无所作为。在处理他们的利益补偿和分配时,除了与被拯救者“斗智斗勇”,根本的办法就是按政策办事,遵守执政的“不矛盾律”。把现实矛盾和逻辑矛盾相区别,两者不能混淆,更不能相互代替。周秉义最终实现父辈关于光子片拆迁改造的夙愿。

想起了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中的一段话:“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于后,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些英勇战斗者的血,不是白流了吗?这是非常不妥当地发问。吃饭在前,又拉屎在后,不是白吃了吗?睡觉于前,又起床于后,不是白睡了吗?可不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呢?我想是不可以的。吃饭就一直吃下去,睡觉就一直睡下去,英勇斗争就一直打到鸭绿江,这是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幻想,在实际生活里是不存在的。”

指责别人“虚伪”很容易,但要正确有效地解决问题就不容易。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里解决现实矛盾,在逻辑范畴里理清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解决逻辑矛盾,我们就能做一个像周秉义那样兼顾完美和现实的清醒者。

电视剧《人世间》系列评论:

《人世间》是城市版《平凡的世界》

不要轻易解剖别人|《人世间》启示录(一)

秉昆吼得最畅快淋漓的一段台词|《人世间》启示录(二)

父母别错过了孩子的成长期|《人世间》启示录(三)

公仆周秉义的九重生存困境|《人世间》启示录(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