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张补腎固精,健脾祛湿经典方,一张出自药王孙思邈,一张出自医圣张仲景

 凡凡人人人 2022-03-28

一、药王“孙思邈”祛湿秘方千金引:(湿气重的朋友可以看看)

说郭老中医这个千金引配方出自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百年郭氏中医世家结合《千金要方》推出独家配方:

桑叶、白扁豆(炒)、赤小豆、薏苡仁、白茯苓、甘草、陈皮、玉竹、山药、芡实、玉米须、百合各10g 

方解:千金引配方中的桑叶、赤小豆、茯苓、薏苡仁、炒白扁豆、百合等都有祛湿健脾的功效,能祛掉脾脏最怕的湿邪,同时也有不错的减肥效果!

图片

祛湿需温,赤小豆、薏米皆属寒性,祛湿需理气,赤小豆、薏米都是寒性,寒性的药方阻碍行气,祛湿需排汗,赤小豆、薏米不排汗,祛湿先健脾,但薏米炒过可健脾,因此赤小豆薏米不能健脾。


千金引除了用到祛湿的6种药方,还有陈皮、山药、甘草、芡实、玉竹、玉米须都属温性食物,能补肾固精,养脾止泻,止带祛湿。此12种食材一起,既祛湿又补脾。

二、张仲景的苓桂术甘汤:

这个方子仅仅只有四味药:茯苓20g,桂枝15g,白术 10g,炙甘草10g

你看,这个茯苓就相当于利湿,把我们的湿气从小便排出去。

这个白术呢就相当于燥湿又补脾,把我们身体可以利用的水气化成水蒸气,就像火炉烘烤毛巾一样。

这个桂枝呢就相当于渗湿,可以强壮我们的心阳,可以解表发汗,让我们的湿气从体表毛孔渗出去。

这个炙甘草呢就相当于健脾,牢牢守住我们的脾胃。

这个方子紧紧扣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个思想:桂枝从脾胃走到肌肉皮肤;白术从脾胃往上走,升发清阳;茯苓从脾胃往下走,降掉湿浊;炙甘草稳固脾胃。

有的小伙伴用了这个方子汗多了,这正是祛湿的效果出来了。有的小伙伴用了这个方子排便次数多了,排便之后感觉非常舒服,当然了,把身体里的垃圾排出去了当然舒服喽。无毒一身轻嘛。

张仲景祛湿利水经典方:五苓散

【症状案例】:口渴,总想想喝水。但仍然口渴,这个病她找了很多医院检查,并且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效果。


【辩证】:看舌苔,厚白苔,满布舌体,而且舌苔上面还都是唾液。这种舌象,就是体内水湿重的表现。同时还怕冷。


还有一些奇怪的患者,比如,每年的一个固定或多年,在固定时期一定会发烧,低烧,这样的我也遇到过几例,反复低烧,最后我分析也是水蓄膀胱,气化不利。


最后我运用了张仲景五苓散加味三副之后开始喝水量减少,后来又加服了几副,最后都基本恢复正常。这就是经方的魅力。

图片

水蓄膀胱,寒凝于此,无法气化,身体没有得到灌溉,于是告急,就需不断喝水,可是,喝进来以后,膀胱不起作用,水直接被排出,身体还是缺水,这就是为什么这种患者不断地喝水,却仍然口渴的缘故。 如果全身出冷汗不停,全身冰凉潮湿 ,还需要大补元气,回阳救逆。


五苓散的组成是: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大家可以看到,苓桂术甘汤里面,除了炙甘草,其他的三味药都在里面,茯苓祛湿,白术补脾,桂枝温阳化气。五苓散增加了猪苓、泽泻两味药。主要起到温阳化气利水渗湿,泻膀胱经和肾经水湿。也就是说:五苓散主要是治膀胱蓄水证的。


可随症加减黄芪,党参,陈皮扶正脾阳。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所述配伍、方剂药方、验方等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仅供专业中一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