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杨||童年趣事之打炒豆

 乡土蓝田 2022-03-28

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平台
散文 / 诗词 / 小说 / 情感 

童年趣事之打炒豆

白杨 

在关中一带,有农历二月二炒炒豆的习俗,不是自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炒炒豆”的说法么?

在我最早的记忆里,每逢二月二前后,农户们都会根据自家所有,或多或少准备些炒料来炒,最常见的还是包谷和黄豆。炒包谷时有讲究,最好选老笨品种,就是那种粒小籽圆的没有改良的品种,炒时为保证受热均匀常要拌和颗粒状、且受热后不易成粉末状的生黄土,同时也是为了炒熟后好筛分开的需要,这样炒出的炒豆不但能蹦的开、蹦的大、蹦的多,还带有一股特殊的土香味。炒黄豆时,不需要什么非常的处理,关键是火候的把握,必须要用文火来加热锅底,火大了、急了,往往会把豆子外表炒糊了而里面还没有熟,当然也有在将炒熟时给锅里放些猪油、羊油的,炒出来的豆子会有别样的香味。也有一些家长好吃不嫌麻烦,会特别地用盐水和上鸡蛋和调料揉在面里,在把面揉匀后擀展铺平,再用刀切成一个个小块,放在油锅里慢慢焙熟,那又是另外一种的香!也不知从何时起,始兴一种机子,不但省了取土、筛土的事还能把包谷粒蹦的更开、更大,老幼都能吃,也能把大米在其里面捯饬熟,一下子便在农村风靡起来,还美其名曰:打炒豆。

其实,不管是打炒豆还是炒炒豆,年年都是自上年冬季就开始有了。每到霜降后,地里的活便少了,村民们便要把挂在树上或房檐下干透的包谷穗子取下来剥成粒装进瓮里存起来。这时,十里八街的生意人为了挣个过年钱,纷纷出动,都拾掇起家伙,到处赶村过街地干起了老营生,有卖米花糕糖的、有卖糖葫芦的…..,打炒豆也是其中之一行,村民们往往经不住孩子们的纠缠便把新剥的包谷端上半簸箕去打几锅炒豆。

那时各家各户的粮食还不充裕,打的最多的还是包谷粒,家里有小孩的才偶尔会打些大米,作为孩子的辅食。现在看来,那时的炒豆机很原始、也很特别,不像现在已实现了简单地自动化控制,加热要用柴火或煤,为防止局部过热的壳体转动也需人工完成,仪表盘也只简单地显示气压,师傅常常会凭经验考量加入的炒料量和气压数据,每次都用一个不大的搪瓷缸子在簸箕里舀上要打的东西,装进那个鼓鼓的机子肚子里后,只见师傅一手拉着风箱,一手摇着转筒约么15分钟左右,师傅开始放慢了转动的速度,还不时地短暂停下,看看固定在摇把框内的仪表盘,感觉时间到了,只见师傅一脚踩在椭球型的罐壳上,一手扳动套在密封盖上连接机关的套筒,随着“嘭”的一声巨响,一团白气喷薄而出,包谷花瞬间便充盈满早已布置在罐体出口的帆布袋或铁笼子里,香气也一时在四周弥漫开来,当然也有漏网之粒飞得老高,时常引得小孩们蜂拥般去搜寻、捡食,往往在迷雾散尽后,纷纷拿起撑得鼓鼓的衣袋展示自己这一役的战果,脸上洋溢着胜利的笑容。

现在城市里生活,已经多年没有看过这种场景了,平时想吃炒豆,可去专门的炒货店里买到各种的豆类炒品;也可在商超或电影院、KTV门口买到多味的爆米花;在城市的街道上,也偶尔能看见小商贩拉着平板车售卖那种老机子打出来的炒豆,但再多味怎么也吃不出原来的味道,时常还回味着那虽带着泥土味但又觉特别甜美的炒豆!

作者简介

乡土蓝田特邀作者:白杨(笔名),蓝田县榆林川人,古诗词爱好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