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子共读 | 与“哈利·波特”的第二次访谈

 爱语文红泥火炉 2022-03-28

儿子最近又把《哈利·波特》看了一遍,而且看得津津有味。震惊之余,我也好奇,“哈利的魔力究竟在哪里,也想促进他对作品再做一点思考。于是,我约他进行一次访谈。他并不反对。我提前把问题给他,供他思考。

也许是他不想受折磨了,这次主动约我“答题”。

以下是我们今天的对话:

问题一:

《哈利·波特是大部头的作品,总共7部,估算下来接近三百多万字。你怎么想到再读一遍的,没有畏难情绪吗?

答:因为,无聊,所以再读。因为想读,所以没有畏难情绪。

追问1:为什么还想读?

答:作品很长,怕第一遍会漏读一些内容。另外,我个人就喜欢这一类的魔幻类小说。

追问2:这类作品与《草房子》《马可瓦尔多》之类的相比,你认为它的迷人之处在哪里?答:《马可瓦尔多》也很好,有趣。《草房子》觉得最后很真实,也很好。而拥有魔法是每个人的梦想。《哈利·波特》就是一本关于魔法的书,所有巫师都有魔法,他们可以依靠咒语打扫房子,保护自己。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可能有魔杖的。书上的魔法讲得很细致,读起来,有情景再现的感觉。似乎自己也拥有了魔法。 

问题二:

前面你提到怕第一遍读的时候有遗漏。那么,再读第二遍时,有没有捡漏”的感觉呢?

答:《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第35章介绍了哈利为什么遭遇阿瓦达索命咒后没有立即死去。因为,当哈利主动找伏地魔让他杀掉自己时(他知道伏地魔有一部分灵魂寄托在自己身上。这部分灵魂不灭,伏地魔就不死),他其实不会死于伏地魔之手。因为,哈利的血里有他母亲的咒语,流淌于哈利与伏地魔两人的身体里。只要伏地魔不死,哈利就不会死。这个内容就是第二遍读时弄明白的。

追问:经典常读常新。再次阅读,除了捡漏,还有哪些收获?

答:我对作品的人物形象认识更加全面了。举两个例子,一是斯内普,一是马尔福一家。先说斯内普。第一遍读,哈利说,斯内普与邓布利多是他见过的最勇敢最好的人,但我感觉斯内普并不那么勇敢,也没那么好。但第二遍读,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第33章中,邓布利多让斯内普杀掉自己,并把他派到伏地魔那里当间谍。因为邓布利多是老魔杖的主人,斯内普杀了他,斯内普就成了老魔杖的主人。伏地魔很想要老魔杖,因此,他必须杀掉斯内普,老魔杖才能为他效力。这意味着,斯内普也要面临死亡。而斯内普同意了。由此可见,他是勇敢的。另外,格兰芬多宝剑是唯一能灭掉魂器的宝贝。为了既满足伏地魔的要求,又让哈利得到宝剑,斯内普用掉包计,让哈利得到真宝剑。由此可见他的“”。再说,马尔福一家。本来我认为他们都是个反派。再读,我的观点就改变了。他在伏地魔手下缴获到哈利来验证真假时,他回答伏地魔的时候,模棱两可,这样就让哈利再次逃生。而且,他的母亲在最后检查哈利是否真活着的时候,也给哈利留了活路,尽管她为了找到儿子。

问题三:想对创作了《哈利·波特》的作家J.K.罗琳说点什么呢?

答:我想先表示敬意:您生动地塑造了哈利这一人物形象,您淋漓尽致地描绘奇幻无比的魔法世界,您也通过故事告诉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的道理。

追问:有什么问题想问罗琳吗?

答:我想问这几个问题:1.德思礼一家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2.一些咒语为什么是这样的呢?3.哈利后来怎么样了?

访谈小结:

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我直接问儿子,他也能回答,不过一定零碎的。这样的话,不如早一点进行“任务驱动”。这样,他的思考会更加成熟一点。我的追问也可以少一点。

二、多少保留些阅读成果。我现在逼着自己在读完一本书后写点东西,哪怕只有七八百字。也许以后我不会再读,但是我知道写读后感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的深化。儿子目前还不愿意写读后感,可我可以通过访谈的形式帮他留下读后感。这也是一种阅读成果。

三、阅读访谈是极好的思维训练。儿子在回答问题时,能简化,就简化,能少说,就少说。而我就要通过追问,“逼”他多说点。有时他言不及义,我会试着纠正,他基本上认同,然后在我基础上再说一遍。另外,我会给他做些示范,如围绕中心说话,或用典型事例证明,他都能及时消化并更加完善地表达。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喜欢,所以他没有畏难情绪。

五、同伴的影响,很重要。这部作品我曾经向他推荐过,但他没有读。后来,班级有几个孩子读了,他了解一二后,我又建议他读。他才捧起书来。

六、适当搞点“饥饿营销”。7本书,我不是一下子都买给他的,而是两本三本地买,都是他想看了,再买。甚至,我还借机提点要求,如“省着点读啊”。越这样讲,他越读得起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