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三部门推广中国农大这个模式!

 昵称37581541 2022-03-28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网站(2022年3月27日)

图片

让研究生扎根乡村擦亮“科技小院”金字招牌!

 3月22日,教育部官网公布由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图片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通知》原文

《通知》指出,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把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这种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培养模式,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辐射带动全国涉农高校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生动阐释了研究生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命题。

 十几年来,中国农大在首创并推广“科技小院”模式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为宗旨,以“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服务农户和农业产业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新路子。

 从2009年开始,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福锁院士就带领中国农业大学师生,每年300多天扎根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零距离接触农民和农业生产。在一个又一个科技小院里,张福锁的团队建立了从种到收解决农业生产所有问题的保姆式技术应用方式,而农民朋友也从最初的不信任到天不亮就来小院给植物“挂号”看病,让科技小院成了远近闻名的金字招牌。

“在科技小院,逐渐形成一个政府、企业、农民、科技四位一体的平台,不断创新、不断应用。”张福锁表示。

图片

“科技小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极具特色。在科技小院,研究生被赋予多种使命,通过多角色转换,使其专业知识、适应能力、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得以有效提升,有理想、肯奉献、懂农 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情怀得以塑造。

图片

科技小院遵循“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的原则,深入田间一线和产业前沿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布置试验,探究科学规律,并与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企业一起对技术进行修正与验证。针对区域发展“卡脖子问题”,依托“政产学研用”综合平台, 开展“四大板块”研究,以“六大体系”为支撑,助推县域农业绿色发展。既解决了农户的生产问题,又锻炼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并且发表了文章。

图片

不仅如此,“科技小院”也在其他各类人才培养中表现出了很大的优越性,如为大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和科研训练提供了理想场所、开办农民田间学校推动农民科技骨干成长、参与基层村务工作强化村干部现代化基层治理能力、组建“一带一路”中非科技小院创新创业班助力非洲农业绿色发展……

图片

在中国农大,专门增加招收三年制“科技小院专业硕士研究生”,他们有两年时间必须待在农村一线,结合实际完成导师布置的研究任务。

“学制定为三年,因为考虑到农业生产周期比较长,两年的周期能够得到一个稳定的规律可以借鉴,让我们把这个体系更加优化。”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陈范骏介绍。

 图片

在社会服务方面,科技小院打通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 通过建立示范方展示,让农民看到技术的增产增效效果,对技术产生兴趣;通过多元化的宣传方式让农民了解并理解技术;通过建立多元化的组织和服务方式,集政府、企业等之合力,提高技术到位率,推动技术由点到面扩散,实现大面积示范推广。

图片

科技小院还根据各个区域的特点,因地制宜建立了贯穿户、村、乡、县四级,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服务体系,满足了不同区域、不同种植规模、不同涉农企业和不同类型农户对技术的需求。

图片

科技小院以党建引领助力脱贫攻坚。师生每年驻村200多天,通过“调研贫困根源-建立脱贫信心-制定帮贫方案-多形式精准帮扶”,提供了一条科学家与农民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的科技精准扶贫新路径。师生先后在河北曲周、吉林通榆、陕西洛川等地建立了“一对一户”、“三个一”、“一对一村”等精准扶贫新模式。自2009年至2020年期间科技小院累计服务596贫困村,48567贫困户, 177578贫困人口。2018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