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立身处世,贵在方圆自如;交际待人,贵在宽严适宜

 人杰地灵h8p9lk 2022-03-29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明]洪应明

《菜根谭》一书,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思想精华的汇集。汇人生感悟之精粹,聚生活智慧之精妙,可谓处世立世之宝鉴,修身养心之真经。

网上,对《菜根谭》虽有很多不同的解读,但大都过分拘泥于字面的解释,而不能站在中华文化基因和思想融贯体系的坐标上,作以追根溯源上的诠释和理解。这样的解说,往往难以把握其中的思想真谛和精神实质,有时不免出现与本意相背的误解。我的诠释理解,仅限于学术上的探讨和心得上的交流。

围绕《菜根谭》“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的思想论说,下面谈一谈处世接人的人生价值问题。人生立身处世,贵在方圆自如;交际待人,贵在宽严适宜。

从字面意义上看,说的是人生的处世之道:当政治清明清正之时,待人接物应采取“方”道;当政治昏庸无道时,待人接物应采用“圆”道;处在叔季之世一样的末世将乱之际,待人接物就应选择“方圆并用”的策略。人生的待人之方:对待善良之人宜宽厚,对待邪恶之人当严厉,对待一般大众应做到宽严并济。

从内在价值精髓上言,旨在揭示:人生的立身处世,贵在行时中之道,方能左右逢源,而不失其宜;人生的待人接物,贵在得时宜之方,方能各得其所,而不失其可。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

在人生的立身处世上,既然要面对不同的世道和生存情境,就要有不同的应对之方和相对应的适宜之策。这一道术方略,便是“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在立身处世的方略上,或用“方”,或用“圆”,或是“方圆并用”,皆在时措其宜。

方、圆之道的价值内涵,可以从“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易·系辞上》)上加以揭示。唯变所适,权宜变通,为圆之道;各有所止,立不易操,为方之道。“立不易方”(《易·恒卦·大象》)的方道,便是坚守正道而不迁。

在“处治世宜方”的道术方略上,蕴涵着“天下有道则见”(《论语·泰伯》)的价值意旨。“治世”者,为清明有道之世。“宜方”者,是贵在坚守、坚贞,亦即是施展道德抱负,弘扬正义,有所作为,止于至善。此时,若是不能弘毅道义,坚定原则,而甘于平庸,便是可耻之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就是这一价值观的体现。

“处治世宜方”的道术方略,乃是“尊德乐义”(《孟子·尽心上》)而无不自得的坚定不移。“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便是“立不易方”。不得志,则“修身见于世”,独善其身;得志,则推扩仁义,兼善天下。坚守道义而矢志不渝,便是“宜方”的价值真谛。

在“处乱世宜圆”的道术方略上,蕴涵着“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价值意旨。面对无道昏暗之乱世,既要坚守“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邦无道而富贵则耻的道义原则,又要在立身修身和诲人不倦上有所作为,尽人事之所当为。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若是“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论语·宪问》),就是人生之耻,而非为变通之宜。“邦有道”则富贵,固然可以;“邦无道”而富贵,便是同流合污。“宜圆”之方略,是在坚守道义原则的基础上,权于变通而不惑执功利富贵的价值。

在人间无道的乱世中,既要达致保身、生存,又要不失道义原则,的确需要一种变通的智慧。在坚守原则底线的同时,灵活应对,力争做一些有益的事,明哲保身,便是“圆”道之用。在现今,可以作为人生暂时不得志时的应对策略。既然不得志,就要反思反省,改变一下自己已然的生存策略,或换一种环境和职业岗位,也许就会海阔天空。

在“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的论说上,“叔季之世”一说,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原文是:“穆后及大子寿早夭即世,单、刘赞私立少,以间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图之!”伯、仲、叔、季四者,原为长幼之称;“叔季之世”的价值内涵,是形容争权夺位的末世将乱时代。

于末世将乱时代而“方圆并用”的道术方略,体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价值坚守。在“方”的方面,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在“圆”的方面,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在不违反大的原则基础上,得志能为民做一些事情,也不失有所作为;不得志而坚守正道,忠贞不渝,也不失独善其身的价值宗旨。

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在人生的交际待人上,既然要面对不同的人物和人品,就要有不同的处置之策和相适应的对待之道。这一道术方略的价值意旨,便是“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在交际待人的道术上,或用“宽”,或用“严”,或是“宽严互存”,皆旨在各得其所。

宽、严之道的价值内涵,可以从《论语》的“恭、宽、信、敏、惠”(《阳货》)的“五德”以及“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的论说加以揭示。待人以宽,方能得众。“待善人宜宽”是仁者的“好人”;“待恶人宜严”,是仁者的“恶人”。善恶分明,各当其分,方是待人之正道。

在“待善人宜宽”的价值坚守上,“宽”之德行,是宽厚、宽容和宽大的价值意旨。“善人”者,是有志于道而品行正直之人。着眼于这一践行道德价值的“善人”之对象,方可说“宜宽”。劝其善而使之自勉,故不必责其恶而“宜严”。

待善人宽厚,是付出真爱和赤诚,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待善人宽容,是包容善人性格上的缺点和不足,正确看待其素质上的短处和缺项;待善人宽大,是对善人出错、有过的宽大处理,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

在“待恶人宜严”的价值坚守上,“严”之品性,是严肃、严格和严厉的价值态度。“恶人”者,是心存恶念而悖德乱理之人。正是基于扶正止恶的原则底线,方可说“宜严”。“恶人”者不能自省而悔改,故必得严格约束、制止,而不可宽恕放任。

待恶人严肃,是认真看待恶人的所作所为,认清其存在的危害和祸患;待恶人严格,是使其坚守人性的底线,守住做人的红线,而不可突破;待恶人严厉,是在对恶人的处理上,坚持惩前毖后的原则,发挥震慑、警示作用。

在“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的价值坚守上,“宽严互存”,是既要宽厚温和,又要严格要求。“庸众之人”,往往立场不定,或是为善,或是为恶。正是基于劝善惩恶的治理原则和要求,方可说“宽严互存”,而刚柔相济。

待庸众之人当宽,是从劝善、鼓励和感召上采取“宽”之道。藉由仁义爱敬,进行感召感动;藉由宽厚温和,进行鼓励引导;藉由宽容宽恕,进行劝勉疏导。待庸众之人当严,是从止恶、震慑和警戒上采取“严”之术。通过禁暴止恶,严以制止越界;通过震慑畏惧,严禁触碰雷区;通过警戒警示,严格教育改造。

处世待人,贵在方圆自如,宽严适宜,而各得其所。

在“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的道术方略上,彰显了灵活变通、权宜之道的价值意旨。孔子的“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正是这一智慧运用的典范。

古代贤者伯夷,作为“圣之清”者,可谓“方”之用的古代楷模。“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适逢于乱世,而不忍居其中,不得已隐居于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此便是居乱世用“方”而不能用“圆”的历史人物。  

古代贤者伊尹,作为“圣之任”者,可谓“圆”之用的楷模。“治亦进,乱亦进”,内涵变通之道。伊尹之为人,是看到天下之民有不被圣道之泽者,则视若己将之推于沟中,可见自任天下之重。此便是居治世用“方”者而处乱世不能用“圆”的历史事例。 

古代贤者柳下惠,作为“圣之和”者,可谓“方圆并用”的楷模。“不羞污君,不辞小官”和“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是用“圆”。“进不隐贤,必以其道”和“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是用“方”。此便是处乱世用“方”又用“圆”的历史人物典型。 

孔子作为“圣之时”者,以自身的德操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人生示范和人格榜样。孔子的这一德操,便是“进以礼,退以义”(《孟子·万章上》)的价值要义。“进以礼”,体现在立身上,便是“处治世宜方”;“退以义”,体现在处世上,便是“处乱世宜圆”。

孔子的“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孟子·万章下》),便是这一德操的圣格体现。比如,“可以处而处”,是“圆”道之用;“可以仕而仕”,是“方”道之用。孔子在得邦家之治理上,是“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论语·子张》),彰显了方圆运用自如而适宜的人生境界。

在与人交际“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的道术方略上,可用雷锋的“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和“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的观念主张加以诠释。对待恶人严肃严厉,正是为伸张正义,保护善人,劝诫人们向善;对待善人仁厚宽待,正是发挥正向示范效应,引导向善,激励从善。

在人生的立身处世上,做人“宜方”,就是要弘毅正道,坚持原则,弘扬正气,而不可圆滑世故;为人“宜圆”,便是要权宜变通,灵活应对,而不可刚愎自用。坚持“方圆并用”,乃是达致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在人生的交际待人上,“待善人宜宽”,就是要行仁恕之道,待人宽厚、宽容和宽恕;“待恶人宜严”,便是要用攻其恶的严惩之道,待之以严肃、严格和严厉。坚持待众人的“宽严互存”,是既要责善以严,又要关怀有加。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