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没有目标,就什么事都做不成

 韦海生 2022-03-29

这是「书邦人」的第 190 篇原创文章

我在视频号更新了一张读书卡片,标题是《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引用自王阳明的《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的第一句。

1508年,36岁的王阳明在环境恶劣的贵州龙场驿任驿丞。当地人在与王阳明日益亲近之后,不忍心看着他居住在糟糕的环境里,便集体出力为他建了龙冈书院、何陋轩和君子亭等。

王阳明深受感动,当时就写了一篇名叫《教条示龙场诸生》的文章,是为龙冈书院成立后追随他的学子们而写的。

这篇文章比较长,有1100多字,王阳明从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四个方面写的。

我就从最重要的立志说起,解读王阳明为为何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意思说是如果一个人不立志,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立志,通俗一点说是树立目标,即做成什么样的事,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一点我们在小时候就被老师和父母问起过,还写进了课堂作文里,可是一晃许多年过去了,极少有人还记得自己当年的理想和目标。

若有人问起,就有人用一句时髦的话搪塞:「别和我谈理想,戒了。」说出这句话的人,都是从来不立志,或什么事都做不成的人。

其实不管做任何事情,不立志都是无法做成的,正如王阳明在文中说的:「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

他说的是,即使想成为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也没有一个人不立志的。而当今一些学人荒废学业,懒惰散漫,虚度光阴,最终一事无成,究其原因都是不立志的缘故。

不过谁不喜欢别人对自己说教,教自己立志、订立目标,你这样做的话可能遭到对方的耻笑,甚至认为你脑子有问题,才不厌其烦地说这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毕竟谁都不肯承认自己从未立志。

但是当我们去分析身边那些一事无成之人时,就发现这样一个惊人的事实,即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饿不死就过一天算一天。

实际上这也是许多人的通病,他们不知立志为何物,你若说多了就引起他们的反感,说你多管闲事。而那些早早过上理想生活的人,他们比别人都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且每天不停地去做,为自己的理想添砖加瓦

因为有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就不会让一个人迷路,正如他迷失在森林中,可以借助北极星的指引而走出来一样。

正如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他虽然是个悲剧人物,也让人喜欢不起来,可是他有明确的目标——光复大燕。

慕容复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他走南闯北忘却儿女情长,一有机会就拉拢人才,参加西夏驸马的竞选,认大恶人做义父等,无所不用极其。

这样的角色在读者眼中是可怜的,甚至令人讨厌,可是在他身上有一个大多数人都没有的闪光点——早立志,努力去实现目标。虽然失败了,手段也不够光明正大,但他曾经全力以赴去努力过。

在他活着的日子里,至少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并想方设法去争取。至于结果如何则是另一码事,不能因为没有实现目标就否认目标的存在,他也是一个为目标认真活过的人

相反,如果你没有人生目标,就不太可能从这片迷失森林中走出来,即使你做了很多尝试,也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代价,却像一头非洲草原上的角马一般四处乱窜,不知今夕何夕,不问前路何方,最终活活累死也找不到出路。

这也是许多人穷其一生都弄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辛苦劳作一辈子,却依然做不成任何事情,原因还是不立志。

而一旦你有了清晰的人生目标,只要为此而努力,每天一点一滴的行动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也是股神巴菲特说过「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可他的滚雪球理论再完美,也是一个人有了目标之后才发挥作用,否则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人,不可能让自己的雪球变得越来越大。

因此,圣人王阳明当年对追随自己的学生特别提出的四项教规,把立志列为第一项进行劝勉,并不是无心之举,而是藏有深意。

在他看来,一个人不管将来在各行各业里做什么,都需要先立志才能谈其他的,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以至于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常驻小尾巴
我建了一个知识星球社群,每天更新个人成长与提升认知方面的文章,欢迎加入,一起读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