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徽书馆》今昔百色粤东会馆

 独特书屋 2022-03-29

2021年冬,在百色解放街39号的粤东会馆前,我久久凝视,想一眼望穿这个深宅大院。这是我无数次来到这里,驻足最久、注视最深的一次。记忆与进进出出的游客旅人擦肩而过,穿越这座气宇轩昂的门楼,落到301年前的时光里。

红七军军部旧址

康熙59年(1720年)的百色虽然没有建城,但是清朝政府却因为这里的水路上通云南、贵州,下接南宁、广州的重要地理位置而委派有驻地官员,负责打理民商事务。当时的商贾梁煜看到越来越多的广东人来到这里“捞世界”,为了给南来北往的粤商有一个投宿、落脚之地,方便大家聚首、洽谈或是存放货物,就想着在这里兴建一座粤东会馆。要建造这样一座大型会馆,自然必须得到驻地官员首肯。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筹谋已久且信心满满的梁煜等人找到本地官员,商量会馆用地事务。听说要建一座大型会馆,官员爽快地说:“要地可以,但须过一关。我出上联,你们对下联。对得上,那地便批给你们!”来自荣华之地、见多识广的梁煜等人自是没把这位本地官员放在眼里,认为他也出不了什么难对的上联,故而立即满口应承。官员随即说出上联:东鸟西飞,满地凤凰难插手。梁煜等人揣摩半天,也没能对出适宜的下联,只得回广东请高人拟出下联:北狮南下,山中猛虎尽垂头。官员对此下联甚为满意,梁煜等粤商如愿获得了土地,建起了这座占地2331平方米,三进九间砖木结构四合院式的院落,称粤东会馆。粤东会馆建成后不久,清朝政府在雍正七年(1729年)设置百色厅,自此,这个由壮语中的原始村落“博涩寨”译变而来的百色从1730年开始建城,真正从“洗衣服的好地方”发展成为祖国南疆的商贸集散地。

粤东会馆建筑传承了南方古建筑的艺术传统和风格,建筑面积2661平方米,是百色现存最大的古建筑院落,也是全国现存保护最好、人气最旺的粤东会馆之一。会馆以前、中、后三大殿为主轴,两侧厢房围合,六院穿插庑廊相连,天井、厅堂、月门、甬道、阁楼布局精巧严谨,青砖、黛瓦、方石、花草、绿树相得益彰,集书法、雕塑、绘画、建筑艺术于一体。整座院落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屋顶、屋脊、屋壁上的花鸟、瑞兽、山水、人物以陶塑、壁画及石、木、灰雕等形式色彩斑斓地呈现了“双龙抢珠”及古代神话中各种人物像群故事,无与伦比巧妙地透着历史的幽深。

会馆正门额,“粤东会馆”几个黑色大字,像一本古籍,沉淀着几百年的时光和智慧,装帧有粤商三个历史性抉择的眼光和胆识。

1860年,石达开部将石镇吉率余部经过百色,第一次攻城失败后,计划再次从东门城墙脚下炸墙攻城。这一密计被粤商探知,他们在粤东会馆里权衡一番后向百色直隶厅密报。同知陶兆恩以“糖浆计”退敌后,“奖励”给粤商近五十年的烟丝生意垄断权,使粤商财富得到空前聚积。1929年,邓小平率武装部队抵达百色。此时,睿智的粤商们坚定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公开支持邓小平所领导的红军,出钱出力的同时还毅然腾出粤东会馆给军部作为指挥所,在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建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段佳话。1946年,百色教育因战争而受到影响。这时的粤商又以粤东会馆为校舍,创办私立“粤东旅色小学”,再次为百色教育作出了贡献。1953年,“粤东旅色小学”改为公办学校,命名为“百色县城厢镇第四小学”,即现在百色市文明小学前身。

在过去200多年的时光里,南来北往的商人在粤东会馆打尖歇脚借宿,众多商品货物在这里贮存、起运、集散,无数粤商在这里洽谈生意、获得商机、创造财富。在300多年后的今天,这座气势非凡的院落,不仅是这条街上粤商“东渐西被”最具代表性的气派存在,更是这座城市百色起义、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建最值得铭记珍藏的红色名片。

会馆正门右边的题字,是邓小平1977年8月17日亲笔题写,“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的毛笔字刚劲有力、熠熠生辉。院落里,百色起义时期红七军军部旧址的原样布展风起云涌。

穿过天井来到中厅,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革命家当年议事的塑像群栩栩如生。“下乡宣传我们的主张,发动群众,训练农民军,杀杀豪绅民团的威风。”“从南昌起义起,历次起义都是'乒乒乓乓’一场血战才见分晓,而我们这次起义,是谋划好了才现爪爪。”邓小平的四川乡音落地有声,犹在耳旁。后厅是军部会堂和饭堂,左右两边的厢房分为上下两层,是军部各处办公室和住室。邓小平、张云逸同住在中厅左侧的小阁楼里,右侧阁楼是李明瑞、韦拔群和雷经天的住处。

沿着黑漆漆的木板楼梯走上阁楼,不足20平方米的空间真实再现了当年的简陋朴实——一人一桌、一床、一被、一盆及一双草鞋、一顶斗笠、一条蚊帐、一个书柜、一盏煤油灯。“作为百色起义的领导人,邓小平、张云逸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官兵平等制度,和战士们同吃同住,睡一样的木板床,吃一样的饭菜,在军队中树立了艰苦奋斗的良好榜样。”讲解员细心向我讲解,声音有些激动,像在讲自己亲历的故事。我的目光落在这些旧物件上,睹物思人,仿佛听到了邓小平得知“中央同意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建红七军”时那爽朗的笑声:“心头这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透过阁楼的围栏看出去,此时的阳光正好打落在清朗幽静的月门里,在翠绿的筋头竹上泛着光芒。“官兵平等”使我们党的领导人在军队中树立了威信,而“部队进驻粤东会馆后,尊重广东商人的风俗习惯,没有对会馆内的摆设做任何改动”的行为,则是我们党的军队在粤商及广大民众心中播下的第一粒红色种子。这粒种子就像月门里筋头竹上的绿波,在正午阳光里发出万丈光芒,照亮了一片民心。

走出粤东会馆,回头望向大码头,冬阳暖日里,微风习习中,化名为邓斌25岁的邓小平仿佛正从1929年10月22日的历史中走来。这是一代伟人邓小平及我们党所掌握的武装部队第一次到达百色,像一江春水,像一粒火种,像一缕和风,给百色带来了改天换地的生机。

冬天是寒冷的,但百色人喜欢冬天。解放街上的老人们说,百色的故事总与冬天有关——1929年12月11日的百色起义在冬天,20年后的1949年12年5日百色城解放也是在冬天。

“那天啊……”老人们总爱把开头说得很慢很慢,像百色的冬天总是慢慢地来一样,“听说解放军要来了,姜保国、兰楚才布阵顽抗,土匪颜炎在粤东会馆逼商人交款交物,威胁下午5点钟前不交清,就把百色城摧毁。但他们哪里想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3兵团38军151师(兰州支队)在曹灿章师长、蔡明政委的指挥下,清晨才从田州出发,下午4点就兵临城下,从东坪、六角亭、那毕渡口、大码头、二码头、五码头,像撒开的一张大网把敌人紧紧包围起来,'轰、轰’两声炮响后仅一个钟,就把百色全城解放了。”话语戛然而止,像百色的冬天,来得慢,去得不但快而且干脆利落。“仅一个钟头就解放了。还俘虏了200多名敌军和缴获了许多武器。”老人们又重重地补充,像百色的冬天,乍暖还寒,回味无穷。

“当年第一面红旗就插在那里。”老人们指向大码头,“解放军大部队也是从这里入城。除了宣传队分散搞宣传外,全都在大街上、骑楼下休息待命,一点不扰民。这可是当年邓政委、张军长、拔哥他们领导的红军终于回来了呀!”老人们说,那天也像今天一样,暖洋洋的。从此,我们百色人就把这条大街改名为解放街啦。

此时,百色解放街上的时光对于这些老人们是缓慢的,慢得让他们常常可以听得到山的呼吸,水的叮咚,路的吟唱。

在广西百色市解放街的骑楼之间,藏着一座古建筑,名叫粤东会馆。该馆始建于1720年,是粤商赴百色经商的落脚点。历经三百年沧桑,岁月抹去了它当年鲜艳的色彩,但坚实的砖木石结构、精美的水墨壁画、栩栩如生的雕塑,仍然透着当年的繁华和气派。

1929年,正是在这座建筑里,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发动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度过了难忘的峥嵘岁月。

革命烈火映红百色大地

1929年7月,受中共中央委派,25岁的邓小平化名邓斌,以广西党代表的身份从上海来到南宁,对主政广西的国民党左派上层俞作柏和李明瑞开展统战工作。同年10月,俞、李仓促起兵反蒋失败,南宁政局陷入混乱。邓小平果断将革命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民运动基础好、敌人势力较薄弱的右江地区。获知邓小平等领导百色革命的消息后,广东商人主动捐让粤东会馆作为指挥部。

粤东会馆前门

粤东会馆以前、中、后三进厅堂为主轴,两侧配以对称的厢房和房廊,构成“日”字形封闭式建筑群。现在已恢复为百色起义时期红七军军部旧址原样。

从粤东会馆大门进入,经过天井,来到正厅,迎面的是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塑像群。“1929年10月22日,邓小平、张云逸等率我党所掌握的武装部队到达百色,进入粤东会馆。第二天,邓小平同志就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党的领导成员会议,商讨和布置百色起义准备工作。”粤东会馆讲解员王咪咪介绍。

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百色起义于1929年12月11日发动。当天,5000多名身穿崭新制服全副武装的军人和各界群众汇集在粤东会馆,一面鲜艳的红七军军旗高高飘扬在会馆上空,宣告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权胜利诞生,右江革命根据地也由此建立起来。

优良作风凝聚磅礴力量

从正厅两侧的门进入后厅,便是百色起义时期军部的会堂和饭堂。“部队进驻后,尊重广东商人的风俗习惯,没有对会馆内的摆设做任何改动。”王咪咪介绍,红七军的统战工作做得十分细致,注意保护工商业者的正当权利,维护商业秩序,不扰商不扰民。他们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赢得了百色各界人士的信任和支持,为后来的百色起义和根据地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粤东会馆两边的厢房,是军部参谋处、经理处、副官处、军医处等的办公室和住室,每个厢房分上下两层,下面办公,上面休息。登上邓小平、张云逸同住的小阁楼,不足20平方米的空间简陋朴实,每人一桌、一床,床是一块木板在两条板凳上搭建而成,仅有的物品是一双破烂不堪的草鞋和一顶斗笠。

“作为百色起义领导人,他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官兵平等制度,和战士们同吃同住,睡一样的木板床,吃一样的饭菜,在军队中树立了艰苦奋斗的良好榜样。”王咪咪说。

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1930年11月,红七军受中央指示北上,部队从广西出发,历时9个月,艰苦转战桂、黔、湘、粤、赣五省,行经7000多里,打破了敌人的重重封锁和步步追击,于1931年7月抵达中央苏区,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红七军的指战员先后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血战湘江、突破乌江、攻占遵义、攻破娄山关、巧渡金沙江等著名战役中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王咪咪介绍,其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战斗作风,得到了毛泽东、彭德怀等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彭德怀称赞红七军是“猛如虎、精如猴”的英雄部队,毛泽东代表中华苏维埃政府授予红七军“千里来龙”的锦旗。

数以万计的红七军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百折不挠、实事求是、依靠群众、团结奋斗的百色起义精神,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夺取更大胜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