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祠博物馆(下)

 hsgzlgg 2022-03-29

      中国古代桥梁多为一字形,惟独晋祠内鱼沼飞梁连通沼岸四方结成十字形,既有我国古桥梁的韵味,又有现代立交桥的构思,可谓独具匠心。十字飞梁的形制构造是国内现存古桥中绝无仅的孤例,令游人叹为观止。


鱼沼

飞梁

       古人对水溏的命名是,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晋祠沼中原为晋水第二大源头,流量甚大,游鱼繁多,所以取名鱼沼;沼上架十字形板桥,古人云:“飞梁石蹬,陵跨水道”,“架虚为桥,若飞也,”所以称之为飞梁。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与圣母殿上翘的翼角遥相呼应,显示了殿翅欲飞之势。


    鱼沼飞梁历史悠久。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记道:“山海经曰,'悬翁之山,晋水出焉’......后人......蓄水为沼......结飞梁于上”。这说明飞梁始建于北魏之前。沼中共立石柱34根,柱顶架斗拱和枕梁,承托十字形桥面与四岸相结,中心渐向下倾如翼,有展翅欲飞之势,蔚为壮观,使游人无不感觉到古人非凡构思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献殿也就是供奉圣母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重修,1955年用原料照原式翻修。

  献殿面宽3间,进深4椽,单檐歇山顶。前后檐明间敞门,四周无壁,只是在槛墙上安直棂栅栏,从形制上看很像一座凉亭。殿顶架构极为简洁,梁身不弱不肥,简单轻巧,四角构造合理,坚固耐久。殿内敞朗,檐头舒展,给人以稳健舒适的感觉。献殿在中国古寺庙建筑中不乏其例,但多为明清建筑,此前极为少见。而晋祠的献殿建于金代。是国内同期现存的古建中所独有,颇具代表性和历史价值,所以被文化部鉴定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对越牌坊

    明代书法家晋祠附近东庄高应元为治其母偏头疼顽症,到吕祖爷面前求签。所求签上写有“添砖加瓦”四个字,意为应在晋祠内建造点什么,方能消灾去病。高应元在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少了牌坊。因此,决定在祠内建一牌坊。计划中的牌坊比较小巧,但动工后不久母亲的头疼病就好了。因此高应元更改计划改建成如今这座高大的牌坊,取名“对越”,并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这就是有“雄伟之笔”美誉的晋祠三大名匾之一的“对越”二字。
    “对越”一词源出于《诗经》,原义是报答宣扬祖先功德,用在这里寓意报答宣扬母德高尚,母亲在这儿既指唐叔虞之母邑姜,又指高应元之母。
    对越牌坊造型优美,结构辉煌,雕刻玲珑,彩绘鲜艳。


牌坊两侧的铁狮子。


    牌坊两侧的钟楼和鼓楼,恰似牌坊的两翼,使中轴线的建筑不显得孤寂,并且为之增色不少。
    钟鼓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同时铸造的还有一高2米,外径1米多,壁厚16厘米,重达9999斤的大钟,名为“九九钟”。

金人台。北宋元祐初年,晋水泛滥成灾,时人认为晋祠为晋水源头,应以金神镇之,方能止住水患。中央这座琉璃瓦小阁是明代建筑,四角各立一尊铁铸武士,身披铠甲,十分英武,因为铁属五金,所以称此台为金人台。


    四神斗志犹存,神采依旧,通高225厘米,头戴冠,身披甲,魅梧壮硕,昂首挺胸,眉梢倒竖,睛眼暴鼓。人物英勇豪迈,于镇定自若中凭添威武气势,是宋代威武军将的写照。





    稍作比较,就会发现,不论是铸造工艺,还是姿势神态,最为杰出的是西南角这尊,而且也是惟一原物保存至今的铁人。  仔细观察,金人手中像是持有兵器,但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呢?大概由于他们手中的兵器是木制的,日久天长,便自然毁坏了。

   据胸前铭文所知是由太原府张元圭等人捐资铸造。据传,为了铸好金人,特地从中岳嵩山请来名师,名师确实高明,他所铸成的金人,不仅神态逼真,体态英武,而且风雨之中不蚀不锈,至今已有900多年仍光亮如初,可见其冶炼与铸造技艺之高。因为这尊铁人是出自外来匠师之手,所以被称为外来户,而其余三尊则是出于当地工匠之手的本地户。

摸其肚子有福。

会仙桥。此桥本身并无特别引人注目之处,可能是晋祠人觉得此桥太平淡无奇,与晋祠的其他景观相比反差太大,所以赋予了它一段动听的传说,以引起游人对这座通向圣母殿必须经过的小桥的注意。

  据传说,此桥是明朝翰林罗洪先与仙女相会的地方,所以取名“会仙桥”。这罗洪先本是明代大奸臣大贪官严嵩的儿女亲家,但他为官清正廉明,与严篙多有抵牾。有一年严嵩造了一座豪华客厅,其中的一根梁是大鱼的骨头。前来庆贺的人对客厅均大加赞赏,惟独罗洪先老实不客气地说:“好是好,就是梁太小。”严嵩以为罗当众侮他“气量太小”,于是准备罗织罪名加害于他。严嵩的女儿不忍未来的公爹大祸临头,但又不便明言,急中生智就泡了一碗茶,命侍女送去。未过门的媳妇敬公爹一碗茶不为违礼。罗洪先揭开碗盖一瞧,内浮两颗红枣一撮茵香,罗沉思良久,恍然大悟:枣枣茴香莫不是早早回乡之意。于是连夜逃走,罗洪先就这样被罢官免职。

  丢了官职的罗洪先云游四海。有一天来到晋祠,当他信步走到智伯渠上的木板桥边时,见桥的西头有一手携竹筐的农家少妇,衣着得体,鬓发如云,楚楚动人,罗不由地随口吟出赞美的诗句:“世人常夸西施美,余视娇妇胜西施。”妇人听罢大为恼火,立马回敬两句:“官丢位去宜收敛,满口秽语怎学仙。”说罢飘然逝去。罗欲跨桥追赶,只见木板骤然起火。罗洪先方才醒悟:村姑并非凡人。从此罗洪先潜心于佛道,成为对佛教道教造诣很深的学者,并写下咏晋祠诗一首:“悬瓮山中一脉清,龙蟠虎伏隐真名。水飘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后来人们在烧毁的木板桥处修了石板桥,会仙桥由此名声大噪。

流碧榭原称白鹤亭,跨晋水智伯渠上,建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是晋祠内八景之一。两侧亭子像白鹤的两翼。

       胜瀛楼据说是喝茶的地方。瀛洲,中国传说中的东海仙山之一,而胜瀛楼自然有胜似东海仙山之意。




“胜瀛楼”旁边的唐碑复制品。

       傅山纪念馆,原为同乐亭,创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位于山西太原晋祠博物馆内胜瀛楼的西南侧,是坐南向北的一座清代建筑的四合院,1990年开馆对外开放。馆内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构形与装饰,是永久性陈列展览与收藏傅山书画精品、文献资料及对外文化交流,举行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

   傅山,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明诸生。明亡为道士,隐居土室养母。康熙中举鸿博,屡辞不得免,至京,称老病,不试而归。顾炎武极服其志节。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精鉴赏,并开清代金石学之源。著有《霜红龛集》等。在文学艺术上他是一位富有批判和创造精神的思想启蒙先驱。在医学上,也有着巨大的成就。他精内科、妇科、儿科、外科,尤以妇科为最。其医著《傅青主女科》、《青囊秘诀》,至今流传于世,造福于人。


    他对颜真卿的人品书品推崇备至,简直是五体投地。他写大字喜用颜体,如《集古梅花诗》,就是写小楷也用颜体,如《逍遥游》。邓散木《临池偶得》中说:“傅山的小楷最精,极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书应人求索,但他的草书也没有一点尘俗气,外表飘逸内涵倔强,正象他的为人”。他的颜体写得非常好,流传至今的颜体大字楹联和榜书多件,皆端庄遒劲,刚健有力。

    傅山在他的著作和书面题款上,也经常署名为公之它,亦作公他,又号石头、石道人、石老人、啬庐、随厉、六持、丹崖子、丹崖翁、浊堂老人、青羊庵主、不夜庵老人、傅侨山、松侨老人、朱衣道人、酒道人、酒肉道人,或径称居士、傅道士、傅道人、傅子,又称老蘖禅、还阳真人、真山、侨黄真山、五峰道人、龙池闻道下士、观化翁、观花翁、橘翁、大笑下士、西北之西北老人。用现代的话说,傅山也许算得上世界上“笔名”最多的作家之一吧,而这些笔名又无不体现了这座“奇峰”的经历、思想和性格。

    反清失败后,一直隐居于晋祠云陶洞。傅山隐居期间,他吟诗作画,潜心著述,并与顾炎武、阎若璩、阎尔梅、朱彝尊等学人考证晋祠,感怀晋史。傅山待友必煮茶,故有人也将云陶洞称作茶烟洞,“石室茶烟”是晋祠内八景之一。景宜园距云陶洞数步之遥,园内“杂树交荫,希见曦影”,此地为傅山饮茶品茗处。云陶洞楹联“日上山红,赤县灵真三剑动;月来水白,真人心印一珠明”之上联中的“日”与下联中的“月”合璧为明字,“珠明”则暗指朱明。

 
 

三圣祠。建在一米半高的平台上,坐南朝北,面阔三间,前檐有廊。两侧的砖砌花栏矮墙与牌坊门围成一个独立的庭院。

坐南朝北,向西俯视难老泉石塘,东临傅山馆。祠内所供奉的是传说中的药王、真君、黑龙王,称三王或三圣。

王琼祠,祠前有一棵古银杏。祠前有两株古银杏树,相传是明代重臣王琼亲手所植。嘉靖初年,已经63岁的兵部尚书王琼获罪谪戍绥德,这是他一生政治生涯中遭到的一次沉重打击。产生了弃官归隐的念头。王琼的长子按照父亲的意思,于嘉靖五年在晋水之滨建造了一座私家花园,称作晋溪园。第二年,王琼被恩准还籍为民,被贬五年的一代名臣终于得归故里。王琼在晋溪园里山水怡情的田园生活仅仅持续了近一年,嘉靖七年,因西北边事紧急,又被朝廷起用以70高龄为安定边防驰骋西北疆场四年。嘉靖十一年,王琼死于吏部尚书任上,建专祠于晋溪园之西。后来,晋溪园改为晋溪书院。

匾额:山高水长。内供王琼像,两边有6尊总兵塑像。门前两株银杏树,王琼手植,左雄右雌。

左雄右雌。

  

对面就是子乔祠入口。


武王二十一传至灵王泄心,生太子晋。太子晋因直谏被周灵王废为庶人,定居太原。其子宗敬为司徒,人恒尊称其家为“王家”,遂以王为姓。
  太子晋也称王子晋、王子乔,是太原、琅邪两个王氏望族的祖先,也是三槐王氏的祖先。1993年,在晋祠晋溪书院旧址上新建太原王氏祖祠“子乔祠”,即为纪念太子晋而建。
  山西太原晋祠内晋溪书院,人称“王家祠堂”。晋溪书院原名晋溪园,是明朝大臣王琼的别墅。王琼生于1459年卒于1532年太原人,字德华号晋溪。王琼明朝成化年间进士,曾任御史、尚书多有军功。晋溪园建成于明嘉靖五年,园内正室翁溪堂曾设王氏列祖灵位,为王氏祖堂。嘉靖十一年王琼死后,晋溪园改为晋溪书院,历经四百余载风雨沧桑。

第一进看见“太原堂”,是子乔祠的享殿(供奉灵位)。

配殿。

过了“太原堂”,二进就看见“子乔祠”。子乔祠正殿门上高悬“子乔祠”等多块匾额。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海外王氏联谊后援会,泰国王氏宗亲总会及社会各界的大力资助下,晋溪书院动工修复辟建子乔祠。修复辟建工程于1993年6月告竣,作为王氏朝宗谒祖的殿堂。


正中有王氏始祖太子晋塑像。

四壁绘有《太子晋史画》二十四幅。









左右耳房供奉着太原王氏十八个分支的始祖牌位,左右配殿陈列着当代王氏后裔书画家的艺术作品与海外王氏社团赠送的文献资料和礼品,王氏历代名人画像。




正殿东面

晋溪书院东面是董寿平美术馆。

董老浮雕像。

1983年3月,董老为回报家乡养育之恩,准备将200幅书画捐献给山西人民的心愿。省委省政府领导研究决定,同意在太原晋祠筹建董寿平美术馆。


美术馆占地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70平方米,展线200米。其建筑青堂瓦舍,广梁大门庭院回廊,彩画雍容典雅,馆内轻钢龙骨,吊顶素色,磨石漫地,设备先进,展柜精良,由日本国文字文化振兴株式会社社长宇佐美公有先生捐赠馆内全部现代化的展展览设备,并派遣日本高级技师精心安装,其资助总额达8000余万日元;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先生、书法巨匠村上三岛先生与旅日华侨林白先生等海内外人士也热情捐赠,意深情笃,感人肺腑,体现了中日人民间深厚的友谊。

馆内还设有小型贵宾接待室、放像厅、小卖部、卫生间及工作人员值班室等附属设施。在北院中央雕刻有董寿平先生汉白玉浮雕像一座,由太原市城市雕塑研究所设计,碑阴刻有袁旭临书、赵宝琴亲自设计并摹勒刻石的《董寿平美术馆碑记》全文,并栽种了松树、梅花、竹子等。馆的西面正门亭上刻有全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赵宝琴设计摹勒刻石的“董寿平美术馆”大型石刻巨幅门额。







  

  

蜡像。


大钟亭位于西湖(留山湖)东畔,翰香馆北侧。钟亭内悬挂6500公斤重的大铁钟。为1153年(金天德五年)清徐县集义乡东社大历寺遗物。元代在徐沟城建萧何祠,将此大钟悬于其山门旁钟楼内。后萧何祠毁,1957年从废址上迁到晋祠,特盖大钟亭予以保护。大钟亭平面四方形,明台高1.26米,每面三间,通面宽8.54米,四周檐柱12根,内设金柱四根,其位置与正侧面明间柱平行布列。从而在平面上形成井字形柱网。金柱柱头直承上层屋檐下,檐柱高3.3米,亭高8.5米,瓦顶为重檐歇山顶,椽飞出檐适度,黄绿色琉璃雕花脊饰,孔雀兰琉璃瓦剪边,造型庄重稳健而挺拔。


钟高2.61米,周长6.65米,钟口直径2.24米。螭首钮,周围铸有8个传声孔。孔呈圆顶直口,钟身分四层铸造,钟口原有风耳10个,现缺1个,另有2个损坏。

钟身一层周围铸莲花纹饰以及通经法器,钟上有1153年(金天德五年)铭文,锈蚀严重,多处字迹不清,此钟为太原市重点保护文物。

大钟亭旁边是西湖。


西湖边可见悬瓮山麓,山顶建有楼阁,山脚有座佛塔。

看到舍利生生塔,前面就是奉圣寺了。

翰香馆建于1983年,与奉圣寺前院及浮屠院相邻,负北向南,四周回廊,围成一处方形院落,东西宽30米,南北深365米,占地面积1095平方米。院门由郭沫若题额,两边挂有杨笃“登高而思此乐万古,立言不袭自成一家”楹联。该联言简意深,高瞻远瞩,颇具哲理意味。翰香馆为晋祠博物馆珍藏书法墨宝之处,门联选用杨笃的作品,足见其在山西书法界的地位之高。

此联小篆乃是集《峄山碑》字而成。《峄山碑》是秦始皇公元前219年东巡至山东邹县峄山时所刻,为秦相李斯撰文并书,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毁失已久。现所传者,为南唐徐铉摹本,由宋代人刻于长安,现存西安碑林。《峄山碑》线条圆润流畅,结体对称均衡,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端庄典雅,故世称为“玉箸体”。


  奉圣寺,位于晋祠的最南部,坐西朝东,全名十方奉圣禅寺,又名释迦厂。我们是从西边的后门进去,向东参观。为了便于叙述,从山门开始。

最初是唐高祖李渊为功勋显赫的大将尉迟敬德所修别墅,但惯于征战冲杀的尉迟公在这里住来并不自在,夜里常作砍杀之梦,睡不踏实。敬德大惑不解,便去请教国师智满。国师告诉他:“将军一生杀戮过甚,血腥气太浓,你必须修建一座寺庙,立佛堂,超度众生,方可解救。不然,会天长日久自因而亡。”敬德听罢,便将自己的别墅捐献出来,改为寺庙。从此,将军日日焚香,天天仟悔,颇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诚意。武德五年(622),唐高祖李渊赐额“十方奉圣禅寺”。从此尉迟恭请智满高僧为主持。奉圣寺屡经战乱兴废多次。金贞佑年间,除舍利塔外,全毁于战火。到元代皇庆二年(1313),高僧洪智重建后,历经希公、深公、一公、间公、浅公、浩公、杲公、昌公、惠公、喜公等十一代禅师,千百年香火未断。元至正十八年(1358)遭火灾,明洪武二十四年,永乐十年由圆觉禅师二次重建,到20世纪50年代被拆毁。
到了80年代初,在原太原市市长岳维藩的提议下,晋祠原景清门南迁,作为奉圣寺的山门,同时将马庄芳林寺大殿(明)、汾阳二郎庙中殿(元),重新组建了奉圣寺。这一作法,在宗教界、史学界颇有微词,但对于文物保护不失为一种有效举措。 
山门:景清门。

匾额:”十方奉圣禅寺“和”景清门“。楹联:”山环水绕无双地,神乐人欢第一区“

景清门前后各有两座塑像,坦胸露乳的两座在门外左右两侧,持剑的两座在门内左右两侧。这些塑像没任何介绍,一位路过的导游讲是四大金刚。对此我有点怀疑,四大金刚基本都有相同的造型,且通常在金刚殿内,从没见过站在门外的。个人认为门外两座应该是哼哈二将。




门内侧的两座我猜测可能是两位迦蓝,甚至也是哼哈二将。本来新建的奉圣寺就是一个拼盘。




穿过山门,即是第一进院落。正殿是天王殿,西南角是舍利生生塔。两侧是碑廊。


碑廊中陈列有唐刻《华严经》石幢。唐圣历二年(699),武则天请西域于阗国高僧实叉难陀在东都洛阳翻译了印度佛典《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并请诗人宋之问经办、书法家吕仙乔等人书丹,于北都晋阳刻成《华严经》石刻经幢126块。本来拟定作为规模宏大的开化寺镇寺之宝,以永存后世,但是发生安史之乱,直至五代群强纷争屡遭破坏,致使石经幢在武则天死后二三百年间残损不全。北汉天会年间才得补刻完整,并移放进风峪口的风洞内。

华严经与华严宗派在日本佛教界影响颇大,所以日本人对山西拥有的唐代文物华严经石幢更加垂涎三尺,久蓄掠夺野心。
  1937年,日军侵占了晋阳大地后,指使劳工动手,挖出石经幢的大部分,准备劫往日本。消息传出,民间震怒。地方各阶层十分关注,积极串联密议,设法抢救。以祖居晋阳地区刘家堡的绅耆王惠老先生为首,他们利用日本人普遍怀有畏神敬佛的心理,传言石经幢乃“镇灾神物”,如被人运往异地,必将遭致祸难。迫使其侵略野心有所收敛。后经多方努力,他们将挖出的部分石经幢易地隐藏。当时,王惠先生精心选派得力人员,出动马车数辆,在夜色掩护下,悄悄抢运石经幢回村,秘密埋藏于田野中。直到日寇战败投降后,王惠先生主动将这批珍贵文物交还晋祠文管部门。
  日寇在其统治期,无法追查石经幢下落,就放火焚洞,致使顶陷塌毁。阎锡山发动内战又将洞内残余石经幢挖出,用来修砌碉堡。解放后,由当地居民和文物工作者搜寻,找回部分零散块件,集中送归晋祠。经整理,选出60块完整者陈列,供人观赏研究。







1500年的油松。

相传是尉迟恭当年的练习武艺时挂盔甲的松树,称“挂甲松”。

天王殿前的1500年的古树,楸树(左)、桧柏(右)。当年尉迟恭亲手植“松”“柏”“杆”“楸”四棵树,喻意李氏的江山如松柏,得保万世千秋。

天王殿。


殿内供奉的是大肚弥勒佛

过殿南北两侧塑像却不是四大天王,而是塑着奉圣寺功德主尉迟恭和奉圣寺第一任住持智满及唐代的八位高僧。每边各塑立像五尊,除一尊为将军外,其余九尊均为僧人。是否因为十三棍僧护唐王的缘故呢?
南山墙依次是:尉迟恭、慧能、神秀、玄奘、实叉难陀

北山墙依次是:智满、窥基、法藏、一行、道绰。

天王是用壁画的形式。



天王殿背后供奉的是韦驮天王,韦陀左手托金刚杵,杵尖指天。




第二进院落。据传,原来这株槐树历史久远,早已干枯,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农历三月廿一日,奉圣寺内集会,人来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个老道士在枯槐下叫卖,出售膏药。口里喊着:“膏药灵应、能汉百病,有福来买,无福不信。”叫卖半晌,没人买他的药。这位老道继续叫卖:“如此仙药,来购无人,凡人无福,枯槐宜生。”说罢,他将膏药贴于枯槐身上.拂袖扬长而去。说来真巧,不到一个月,这株枯槐,死而复生。生枝展芽,甚为茂盛。人们见状,都惊呼这株枯槐叫复生槐。实际上,俗话说得好:“千年柏、万年松,老槐一睡几百春。”这株枯槐复生,大概是因为多年长睡而碰巧苏醒的缘故。


北厢有罗汉朝观音殿。观音两侧是善财和龙女,非常特别的是:两侧分别有8个罗汉,只有十六位,现在大都是十八罗汉,这是因为奉圣寺始建于唐初,当时只有十六罗汉。这十六罗汉的造型艺术非凡值得欣赏。

奉圣寺始建于唐初,故只有十六罗汉,其名字皆如《法住记》,音译文字稍有出入,依图分别为︰
(单数在观音左侧,双数右侧,数越小离观音越近。)
(1)宾度罗跋罗堕阇(Pindolabharadvaja),坐鹿罗汉:曾乘鹿入皇宫劝喻国王学佛修行。
(3)迦诺迦跋厘堕阇(Kanakabharadvaja),举钵罗汉:是一位托钵化缘的行者。
(5)诺矩罗(Nakula),静坐罗汉:又为大力罗汉,因过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无穷。

(7)迦理迦(Karika),骑象罗汉:本是一名驯象师。
(9)戍博迦(Jīvaka),开心罗汉:曾袒露其心,使人觉知佛于心中。

(11)罗怙罗(Rāhula),沉思罗汉: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13)因揭陀(Añgaja),布袋罗汉:常背一布袋笑口常开。
(15)阿氏多(Ajita),长眉罗汉:传说出生时就有两道长眉。



(2)迦诺迦伐蹉(Kanakavatsa),欢喜罗汉: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
(4)苏频陀(Suvinda),托塔罗汉:他因怀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6)跋陀罗(Bhadra),过江罗汉:过江似蜻蜓点水。
(8)伐阇罗弗多罗(Vajraputra),笑狮罗汉:原为猎人,因学佛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此名。

(10)半托迦(Panthaka),探手罗汉:因打坐完常只手举起伸懒腰,而得此名。


(12)那伽犀那(Nāgasena),挖耳罗汉:以论“耳根清净”闻名,故称挖耳罗汉。
(14)伐那婆斯(Vanavāsi),芭蕉罗汉:出家后常在芭蕉树下修行用功。
(16)注荼半托迦(Cūlapanthaka)。看门罗汉:为人尽忠职守。

南厢是地藏殿。正中是地藏王。道明、闵公伺立两侧。

六曹判官分立两侧墙。十殿阎王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杵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分别在地藏王两侧。







正殿是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台基高1.5米,明次间装隔扇门,稍间装槛窗。
释迦善加跌坐结说法印居中,文殊普贤和供养菩萨依序朝列两边,2供养人坐下首,典型的唐代佛殿的布置。殿内壁画,分两部分,正面(西)墙上绘横三世佛说法图;南北两墙绘佛本传图(讲述了释迎牟尼的生平故事),为当代寺观壁画作品。只是现在管理方都不让进去参观,所以看不真切。

后面是浮屠院。

  舍利生生塔是奉圣寺最著名的古迹,相传塔下埋有生生不息的佛宝舍利子而得名。该塔创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公元589-604年),但到清初已毁塌严重。奉圣寺和尚善修决心重修此塔,他四处化缘,终于得到足够的资金,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重建。塔身高38米,8角7层,琉璃剪边,轮廓秀美,挺拔壮观。塔内设有螺旋蹬道,可登塔顶,每层开4门8窗,凭窗远眺,晋祠内外美景可一览无余。如果在夕阳西下时欣赏宝塔,还会出现一天云锦、满塔光辉的壮丽景观,被誉为“宝塔披霞”。  


层层琉璃瓦檐,首层脊饰最为精美,仿宫殿的屋脊设置正吻,脊侧绘双龙戏珠。斗栱双抄双下昂,泥道重栱。瓜子栱、令栱皆为单栱。


转角铺作,悬挂六瓣铃铛。
塔檐覆盖蓝色琉璃瓦,顶部琉璃塔刹。


入口塔门匾题“形明动化”,二级以上每级均有砖匾四块,共二十块嵌与塔壁上,这些匾额均系杨二酉之作。


第一层是“形明动化”,第二层为“遥迎生气”、“慧日腾光”、“平对灵山”、“宝池映彩”,第三层为“法幢高树”、“人天瞻养”、“福地重隆”、“隐迹舒光”,第四层为“熙连绕砌”、“超越三有”、“檀特支轩”、“等视一切”,第五层为“皇图巩固”、“佛慈广布”、“帝道遐昌”、“法轮常转”,第六层为“崇桂籍”,“振云路”,“耸文峰”,“焕桐封”,第七层为“观澜”,“指南”,“望翠”,“射斗”。


舍利生生塔塔院西侧,有座情趣特别的院落叫留山园。规模虽然不大,但小巧精致,别有情趣。20世纪80年代在原伴云洞与柏月山房;旧址扩建而成。园在祠内西南角,南邻十方奉圣禅寺,西接花房,北傍留山湖,东通浮屠院。四周筑墙,开有各种图案之漏窗。

园内假山喷泉,池中游鱼。图中的影壁就是著名的《柏月山房记》砖雕。

松柏榆槐及各种花草点缀其间,筑有紫藤长廊。

 

  

西南隅假山之上建伴云亭,平面云形,四角攒尖顶,亭上梁柱不施砍伐雕凿,亦不施彩画,自然古朴而具野趣。


伴云亭旁的影壁上有大型砖刻,刻有清代书法家杨二酉撰书的《柏月山房记》共166个五寸大字,字为行书,圆润俊逸,堪称佳品,为晋祠三大名刻之一。

其对面西北隅另建一亭,曰“留山亭”,朱柱重彩,平面六角形,圆形攒尖顶。两亭之间,筑一小池,清水一泓,池中筑有假山且设喷泉,睡莲植其中。
晋祠留山园之名的来历,相传在明嘉靖、万历和清康熙年间,悬瓮山曾向庙前移动数步,又有一次乡民见山正在向前移动,便赶紧报知县令,县令祷以猪、羊,山才停止移动,于是便在巨石之上题“留山”二字。后又在此址筑亭,命曰“留山亭”。刘大鹏《晋祠志》载,留山亭檐额原有傅山所题“留山”二字,且末出小字,曰:“山可留乎?不留则溜,谓之留山,其然其不然?”今此匾已失。


至此,晋祠全部参观完毕。再看看导游图。我们几乎走遍了晋祠所有的景点。


三大国宝:圣母殿、献殿、鱼沼飞梁;
晋祠三绝:难老泉、宋代侍女像、周柏;
晋祠三大名匾:“难老”、“水镜台”、“对越”
三大铭刻:《晋祠之铭并序》碑铭、华严经石幢、《柏月山房记》砖刻;
全部都欣赏了。真的很兴奋!

出城了,晋祠雄壮的南大门,城堡型建筑,下面城墙砖垛,同券门甬道;上面两层井字歇山顶楼阁,均为明柱,第一层米字檐十二角,第二层十字檐8角,阁上正面悬匾“气肃千秋”。

我们是乘K903次,开车时间是11:48分。现在时间是10点。老伴觉得时间还早!?在出口的商业街慢慢逛,还买了牛皮糖。在我一再催促下,赶到车站,眼看着一辆公汽开走了!下一辆车直到10:30分才到,我问司机一小时能到火车站吗?早上来只花了50分钟。司机说:早上不堵,现在很堵,肯定赶不上,到市内转的士也许行。果然,车行市内,堵车严重,下车叫的士,只剩20分钟了!司机非常配合,专走没有红绿灯的路线,七转八绕,11:43分到火车站,二分钟内,奔跑状态下取行李、安检、进月台。11:42分登上火车。人还没喘过气,车开了!老天保佑,否则,误了车,即使改签,只能在太原住几天,坐硬座回家了。这是我退休十年旅行中最惊险的一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