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柏石曼清末中国行(29)1909年的杭州、嘉兴老照片

 新用户8926AVU2 2022-03-29

前言

1902年至1904年,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以东亚地区驻防旅建筑监察员的身份,被德国政府派遣到中国,对中国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06年8月,时年33岁的柏石曼成为德国驻北京公使馆官方科学顾问,耗时三年对中国进行全面考察,走遍晚清中国的十二个行省,行程万里,拍摄了大量的中国古建筑与景观,此后他撰写多部相关著作,@图游华夏网以其原版照片,按照拍摄地域与时间进行归集解读,与喜爱历史的读者朋友们共同研究。

第29篇行程

文章图片1

柏石曼将其三年的行程在当时的中国地图上逐一标明,从1906年秋到1909年,沿着直隶、山东、山西、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几乎走遍了中国。

文章图片2

本篇为1909年,柏石曼离开苏州经过嘉兴前往杭州所拍摄的照片(部分为其搜集),上图为1905年的江苏省地图(蓝线为柏石曼的行程路线)。

一、嘉兴境内

文章图片3

1、柏石曼来到嘉兴府,他拍摄的这张照片并未注明详细地点,看图中应是在城外拍摄,远处的右侧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寺庙,寺庙后方可见一座佛塔,不过塔顶并无塔刹,塔与寺具体名称则期待熟悉的读者朋友们指正。

文章图片4

2、位于嘉兴府西门外京杭大运河之畔的嘉兴三塔,其后面的寺庙为茶禅寺,唐朝时始建为龙渊寺,北宋时,传说苏东坡曾在此处取水煮茶,到清乾隆年间改名为茶禅寺,至于为何在寺前建有三座佛塔,目前未有定论,根据已有史料,大致推测此地临水有白龙潭,水流湍急,舟船常沉溺,从而陆续修建了三塔而镇之。可惜建国之后三塔均被拆除,如今已重建。

二、海宁境内

文章图片5

3、柏石曼来到海宁州(今海宁市),他在钱塘江畔拍摄了临江风光,为了躲避大潮,船民已将大小船只停靠在海塘边,用缆绳再进行固定,远处的宝塔就是占鳌塔,始建于宋代,明代又进行重建,为镇伏潮神所建,又名镇海塔,清乾隆帝曾登临此塔,写了一首诗:“镇海塔旁白石台,观潮端不负斯来;塔山潮信须臾至,罗刹江流为倒回”。

文章图片6

4、柏石曼在海宁期间,竟然拍下了壮观的钱塘潮的照片,这张112年前的瞬间,也许是钱塘潮最早的影像。

文章图片7

5、柏石曼在海宁州海神庙广场前拍摄的西侧石坊,门匾上的四字依稀为:仁智长宁。两侧都是深宅高院,坊门下方有两位男子交会走过。

三、杭州西湖

文章图片8

6、柏石曼登上西湖南岸的南屏山,他在慧日峰的高处拍摄了西湖的全景,右下角的庙宇为净慈寺,寺前的一条石阶蜿蜒而上,著名的雷峰塔屹立在夕照山上,美丽的西子湖一览无余,三潭印月浮在湖面,对岸的保俶塔依稀可见。

文章图片9

7、柏石曼在前图的拍摄位置,镜头偏向右侧的西湖东岸,远处的点点白色就是杭州的民居,右上的高坡应该是吴山。

文章图片10

8、柏石曼这张照片,从拍摄的位置来看,极可能是离开南屏山,前往吴山的高处所拍,照片左边的高塔为雷峰塔,百年前的杭州民居就建在西湖之畔,大部分宅院的院墙都刷着醒目的石灰,杭州的古朴之美令人向往。也可以遥想苏东坡的那首名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文章图片11

9、柏石曼来到了西湖旁,他拍摄的这张照片可以看到远处的保俶塔,右侧的一座半圆形石拱桥,从位置来看可能是在苏堤之上,具体是何桥则有待读者朋友们考证了。

文章图片12

10、柏石曼作战西湖的游船上,此时恰好另一艘小船经过,一位年轻的船夫持篙站立在船头,船舱内坐着两位游客,对面的茶楼和酒楼沿河而建,掩映在绿树丛林中,原图未注明地点,看地形有些像是在孤山。

文章图片13

11、西湖之畔的荷花池,柏石曼同样未注明拍摄地点,如果不是曲院风荷,那么极可能是三潭印月的九曲桥。

文章图片14

12、柏石曼在西湖旁拍摄的一处牌坊。

四、雷峰塔

文章图片15

13、柏石曼在净慈寺内,拍摄了夕照山上的雷峰塔,寺庙是五代时期的公元954年,当时的吴越国王钱弘俶为永明禅师所建,初名永明禅院,至南宋时改名为净慈寺,因其寺内的一口大钟长鸣,使“南屏晚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文章图片16

14、离开了净慈寺,柏石曼沿着石阶登上了夕照山,他在雷峰塔下拍摄了百年前的原貌,此塔仍为吴越国王钱弘俶在北宋太平兴国二年的公元977年所建,此后历经毁建,明朝嘉靖年间遭遇战火,全塔的木质结构被焚烧殆尽,只剩塔芯,到清朝末期,百姓谣传取塔土能治病,导致破坏益重,1924年轰然而塌,鲁迅先生就此写下了著名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杂文。

五、保俶塔

文章图片17

15、柏石曼来到了宝石山下,山腰处除了中国的传统民居,还有几处醒目的西式别墅,山顶上的保俶塔高高耸立,其左右两侧亦有两处西方建筑。

文章图片18

16、柏石曼来到了保俶塔下,古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时期的吴越王钱弘俶年间,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此后历代多有修建,在雷峰塔倒掉之后,西湖之畔仅存的保俶塔引起了当时人们的关注,在上海闻人杜月笙等的资助下,1933年对古塔进行了保护性修缮。

六、灵隐寺

文章图片19

17、柏石曼来到了灵隐寺,照片左侧的佛塔为理公塔,旁边的石窟都是不同时期的佛造像,一位身穿白衫的男子站在塔前。

文章图片20

18、另一个角度的理公塔,理公是指东晋咸和年间从天竺国而来的僧人慧理和尚,他云游至浙江,在当时的武林(今杭州)山中,发现一座山峰神似天竺国灵鹫山的一处小峰,便在此建成灵隐寺,明代时期便建成此塔,名为灵鹫塔,塔下葬有慧理和尚的遗骨。

文章图片21

19、这张理公塔的雪景照片可能并非柏石曼拍摄,因其出现在他的著作中,笔者从而一并呈现给读者朋友们参考。

文章图片22

20、灵隐寺附近的石窟佛造像。

文章图片23

21、灵隐寺的庭院内,前文已经提及,灵隐寺是天竺来华僧人慧理在东晋年间所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至南朝梁武帝时进行扩建,此后历代多有增建,清朝时期灵隐寺成为东南之冠。

文章图片24

22、灵隐寺庭院内的经幢,苏轼在杭州期间,灵隐寺是他常来之地,曾写下:“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的诗句

七、圣因寺

文章图片25

23、柏石曼在孤山的西湖岸边,左侧的建筑是圣因寺,根据《清一统志·杭州府二》记载,这里原为清康熙帝的行宫,雍正时期改为寺庙,临湖的一座门楼是文澜阁牌坊。

文章图片26

24、圣因寺内的贯休画《十六罗汉像》刻石,这是清乾隆帝来圣因寺时,发现寺内藏有唐朝贯休所绘的《十六罗汉像》,便命人刻成石画像保存,现存于杭州碑林。

八、文澜阁

文章图片27

25、文渊阁在圣因寺内,其所在之地正是清康熙帝的行宫,乾隆时期将圣因寺的藏经阁改建为文渊阁,藏有《古今图书集成》,此后乾隆帝又将四库全书送藏。

九、张公祠

文章图片28

26、柏石曼来到宝石山下,位于断桥东侧的张公祠,这里是祭祀晚清山东巡抚张曜的祠庙,今已不存。

十、岳飞墓

文章图片29

27、柏石曼来到了岳飞墓前,拍下了岳飞与其养子岳云的坟茔照片,南宋时的绍兴十一年腊月廿九,公元1142年1月27日,岳飞被秦桧害死,当时的狱卒隗顺背负其遗体,逃出临安城,葬之于北山,宋孝宗即位后,四处搜寻下落,后来隗顺之子告知地点,重新启棺以礼改葬,此后历代均对岳飞墓重修。

十一、苏小小墓

文章图片30

28、柏石曼在这张照片的注释中提到墓的主人是一位在公元420年期间一位叫苏小的女诗人,从他的描述中应该是指苏小小,不过如今苏小小的墓是在西泠桥之侧,照片中明显是在一处山坡附近,期待熟悉的读者朋友们能够释疑解惑。

十二、六和塔

文章图片31

29、柏石曼在钱塘江畔的沙滩上,拍摄了六和塔的照片,六和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的公元970年,由当时的吴越王钱弘俶根据延寿、赞宁两位禅师的建议,根据佛教六和敬之意,开建九层高塔以镇钱塘江潮,取名为六和塔,又因天上、地下、四方东南西北称为六合塔。

文章图片32

30、柏石曼站在塔下,拍摄的六和塔雄姿,此塔初建之后的岁月里,不断从九层到七层,再到清末修成十三层木檐廊至今。

十三、场口风光

文章图片33

31、柏石曼来到了杭州富阳的场口镇,拍摄了江边的一座古塔,岸边有几个百姓正在往镇上走去。

十四、其他建筑

文章图片34

32、柏石曼在杭州城内拍摄的一处建筑,可惜原图未注明拍摄地。

文章图片35

32、柏石曼在杭州城内的一处祠庙内拍摄的内景,他在注释中提到这里供奉着宋高宗的神像,具体是何处则有待读者朋友们分析指正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