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佰》的背后——文明精神之所在

 知易行难nev5ph 2022-03-29
电影八佰取材于淞沪会战中的四行仓库一战,国军谢晋元部孤军奋战,困守于四行仓库,一个孤岛,虽然,这场战斗有关于国民政府抗战策略的因素——即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引起对中国抗战的同情。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在明知身处绝境毫无希望的情况下,依靠什么样的信念而坚持下去,这种信念又是如何渗透到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之中。
什么是文明?什么样的文明才能永恒存在?这样两个问题,其实答案只有一个。当人在绝境当中,在茫茫黑夜之中,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支持他活下去的那个事物,就是文明之所以为文明的东西,这个东西即是一个文明的核心价值,行为正当性的终极依据,在中国,就叫做道德。
正是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确立了道德作为中华文明正当性的终极依据,所以古人才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之后,历代读书人都致力于让这样一套价值观念能够扩展到整个文明的人群当中,渗透到文明的血脉当中,直到有宋一代,随着理学创立,升华了孔孟儒学,同时,士大夫们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做着“一道德,同风俗”这样的事情,努力把理学的价值秩序实践在世俗生活当中,这也才有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才有了岳飞的“精忠报国”,才有了崖山之战,十万宋人军臣跳海殉国,这在宋代之前是不多见的。
在影片当中,处处弥漫着如此之精神,即使那些本来只把当兵看做混口饭吃的老兵油子,来自地方保安团懦弱的普通士兵,最终依然被激发了潜意识当中的文明精神。影片当中有一个镜头,英租界的妓女们为四行仓库的战士们捐款,其中一个白俄血统的妓女,说了一句话“我父亲也是中国人”,让人想起明末名妓柳如是劝丈夫大文人钱谦益自杀殉国之事,以及五四运动中上海妓女为了支持学生而全行业罢工的告示,这样一种精神,在宋代初步萌发了民族意识,并最终在抗日战争当中达到高潮,完成了蜕变和升华,从士大夫的阶层意识,成为国人普遍的主体意识。
这样一种价值观念又是如何从士大夫精英阶层一步步下沉到普通民众当中,成为他们日用而不知的常识呢?影片当中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那就是戏曲之类通俗艺术形式,影片当中,那个戏班子的舞台上,浩然长存四个字矗立其上,而团长谢晋元的皮影戏关羽,士兵心中的赵子龙形象,都是通过戏曲的形式塑造并传播开来,而戏曲其实是宋代以后,普通民众获取社会常识,型塑价值观念的主要途径。浩气长存四个字正代表了这一群中国士兵能够如此担当的精神之所在。
当然,这仅仅只是从《八佰》当中看到的一个小小侧面,影片本身还有更多的内涵值得我们去挖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