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教学照亮生命前程 ——以一组“时间”主题的教学为例

 成都大学陈大伟 2022-03-29

用教学照亮生命前程

——以一组“时间”主题的教学为例

 陈大伟

刊于2016年3期《教育视界》

什么是学生?教育干什么?……

当我们回到教育原点,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追问和思考的时候,我们就在不断建构自己的教育哲学,就在为自己的教育实践寻“根”。

就我自己而言,我现在的认识是:狭义的学生是在学校里,在成人、同伴帮助和影响下,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的人。杜威认为:“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种: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课或和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将自己的教育哲学和相关教育理论付诸实践,笔者曾先后执教北师大版教材《扫一室与扫天下》、《和时间赛跑》、《欲速则不达》、《匆匆》,以“时间”为抓手,形成有关联的教学,并用教学活动照亮自己和学生生命的前程。

 

一、在《和时间赛跑》中领受生命的本质

【教学片段一】:

师:我们常常听、也常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但我们没有觉得可怕。为什么小作者会觉得可怕呢?这就成了一个谜语。大家看一看,小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感到可怕的?

生:爸爸给我说了一段话,这段话就像谜语。

师:那么爸爸说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爸爸说的话。

(生读第4自然段: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

师:想一想,爸爸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番话?

生:作者的外祖母去世以后,作者非常伤心。他的父母不想骗他,就给他说了那些话。

师:你说得很好。爸爸说了什么呢?现在,老师来读读爸爸的话,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这段话中哪句话最关键?

(师读第4自然段)

生:我认为最关键的一句话是:“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师:我也同意这是一句关键的话。请同学们读读爸爸的话,猜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读第4自然段,思考)

生: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时间里的事物,永远不会回来了。

师:对,时间里的事物不回来了。那么,它们到什么地方去了?

(生迷茫)

师:不会回来,就是被带走了。想一想,谁把它们带走了?

生:(齐)时间。

师:时间会带走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爸爸是怎么说的。请大家再读一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带走了什么?面对带走的这些东西,你有什么感受?

(生再读第4自然段)

师:现在谁来说一说?

生:“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这句话的意思是时间带走了我们的昨天,昨天被带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师:你分析得很好。接着——

生:“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这就是说时间带走了爸爸的童年。

师:带走了爸爸的童年。想一想,会不会带走我们的童年?

生:也会带走我们的童年。

师:再接着说。

生:“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是带走了我们的青春。

师:“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这是带走我们的——

生(齐):生命!

师:是啊,在时间里面我们都会变老,谁也逃脱不了。陈老师今天在这里上课,随着时间流逝,陈老师会老,某一天,时间就会带走陈老师的生命,陈老师就会死去。同学们在这里上课,随着时间流逝,同学们在成长,在变化,当你度过了你的时间,你就会死去,而且永远不会回来了。

(静默)

【教学说明】:“陈老师在时间中会死,同学们在时间中也会死。”这就是人生的归宿,我们需要学生得到生命有限性的感受和认识。从语文本身的角度讲,也只有让同学们体会到时间的无情和时间的残酷,学生才可能体会小作者的恐惧和忧伤。

议课时,也有老师提出:对于小学生,进行涉及“死”的生命教育是否残酷?我自己不这样看。一方面,文章有这样文字:“他们知道与其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这里的实话就是通过外婆死的例子,告诉孩子:人在时间中会死亡,死亡了的人就永远不会再回来。这是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死亡是不可取代和不可超越的,它是人的最固有的可能性。周国平在《守望的距离》中说:“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收获到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世间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英国诗人戴﹒赫﹒劳伦斯则说:“一切无序的根源就在于人们不能承认死。”让学生更清醒地认清人生的本质,认清死亡的不可超越性,有利于学生选择更加积极、更有意义的人生。

【教学片段二】:

师:想一想,第8自然段主要写的悲伤吗?

生:不是,主要写的和时间赛跑。

师:对,主要写和时间赛跑。作者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生1:他和太阳赛跑。

生2:他和西北风赛跑。

生3:他抓紧时间做作业。

生4:他提前做作业。

师:看来还会有很多。现在我们主要看一看小作者第一次和时间赛跑,请大家读一读和太阳赛跑的句子。

(生读)

师:想一想,和太阳赛跑以前,小作者下决心说:“我要比太阳更快地回家。”我们该怎样读?

生:我认为要读得坚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下了决心,他一定要做到。

师:对,应该读出决心。再读一读。

(生读)

师:和太阳赛跑的结果是什么?

生:跑赢了太阳。

师:跑赢了太阳。想一想,小作者有什么样的心情,对于“我高兴地跳跃起来,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我们又该读出什么样的心情?

生1:读出兴奋。

生2:读出快乐。

生3:还要读出胜利。

师:老师觉得还要读出自豪和骄傲,还可以读出一种伟大,因为我们赢了太阳。

生读:“我高兴地跳跃起来,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

师(禁不住)读:“我高兴地跳跃起来,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

师: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一句。

(师生充满感情地读)

【教学说明】:

仅仅停留在对生命有限性的认识既不是本文的追求,也不是生命教育的目的。生命教育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人认识到有限以后,意识到生命的宝贵;是在明知时间有限、生命有限的情况下选择超越和抗争,这就是和时间赛跑。当人赢得了和时间赛跑的胜利——“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我高兴地跳跃起来”,这是人类的欢呼。它体现了人的超越,人的胜利,歌颂了人性的伟大,暗示了人应有的积极向上的生命选择——“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而在时间的限制中突围,在环境的羁绊中不屈,使渺小而短暂的生命高贵而伟大。

 

二、在《匆匆》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教学片段一】:

生:老师,课文中有“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作者两次说到“痕迹”,什么是痕迹呢?

师:我们先查一查字典,看一看什么是“痕迹”?

(生查字典交流)

师:这儿的“痕迹”是什么意思呢?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说了一个非常有名的相声段子“逗你玩”,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不知道。

师(模仿马三立口气“逗你玩儿”):这就是已经去世的著名的相声演员马三立。(板书:“马三立”)你们知道马三立为什么叫“马三立”吗?

生:不知道。

师:有一次,一位记者去采访马老先生,问他的名字“马三立”是什么意思,马老先生说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他的父母期望他能够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所以给他取名“马三立”(板书:立德、立功、立言)。立德、立功、立言是作出大贡献、留下大痕迹。“逗你玩儿”就是马三立先生生命中的痕迹。

师:刚才我们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是因为杨柳、桃花可以再生或者再现。想一想,人能不能够再生和再现?

生:不能!

师:我觉得能!

(同学们吃惊)

师:你看,马三立先生死了,但他的作品留了下来。当我们听“逗你玩”的时候,当我们用他的语气说“逗你玩儿”的时候,你会不会想起他?

生:会!

师:你看,我们这不就唤醒了他吗?他不是就在我们心中再生了吗?想一想,他是怎么再生的?

生:留下了痕迹!

师:对,只要我们在生命过程中留下了对他人有意义的痕迹,尽管我们死了,我们也可能被他人想起,这就使我们获得了再生。

(同学们的眼神和表情变得兴奋)

师:现在大家想一想,“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是什么意思?

生:对过去没有留下痕迹后悔。

师:以后作者有什么样的思考呢?

(生迟疑不语)

师:“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生:不能白来一遭。

师:也就是说,以后的日子要留下什么?

生:痕迹。

……

(下课玲声)

师:大家下来想一想,我们一起上了两节课,度过了80分钟,我们留下了什么痕迹呢?

【教学说明】:

人生有限,但人不能白来一遭。人不能不死,但人又渴望“不死”和“永生”,“不死”和“永生”的方式就是留下“痕迹”,所谓“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长伴屈原生”。

上课结束后再想一想,我们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吗?没有,我们常常忆起童年,童年活着我们的记忆中。我们的昨天不在了吗?也不是,我已经把昨天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珍藏在自己的脑海里。那今天我要干什么呢?此刻我要干什么?我要为生命留下游丝样的痕迹!从这里,我自己也获得人生的启示,开始了让生命留下“痕迹”教育行走。


 

三、在《“扫一室”与“扫天下”》中理解生命的选择

《“扫一室”与“扫天下”》最后两个自然段是:“听着陈蕃的回答,薛勤心里暗想: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于是他盯着陈蕃反问道:'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薛勤走后,陈蕃沉思起来,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薛勤的话真有道理吗?通过认真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扫一室”的“扫”是扫地,“一室”是一间屋子;而“扫天下”的“扫”主要是治理、管理的意思,“天下”并非指天下的房间,而是指国家大事,或者说天下不平之事;两个“扫”并不指同一类事件,这里“小事”和“大事”中的“事”也并非同一类事。在概念内涵不一的情况下,是不能这样推理的。薛勤的话从逻辑分析的角度看,是没有道理的。所以,这里的“扫一室”与“扫天下”就不是“小”与“大”、“多”与“少”的累积关系,而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有限的生命中的兼顾与选择问题。于是,在教学中,我致力引导学生讨论“薛勤的话有没有道理”以此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得到“没有道理”的结论以后,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生一方面要有所选择和兼顾,另一方面又要有所兼顾和平衡。

课后议课,一线老师对我不引导学生体会“小事做不好,大事做不了”进行批评。但我认为:一方面,教语文我们不能为了德育目标忘掉了语言本身的逻辑和文字内在的规定性;另一方面,人生选择与取舍是更大也是更重要的德育问题。可以说,选择问题、取舍问题是生活策略的问题;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是生活方法的问题。选择问题更为重要,教育应该教学生选择,因为在有限的人生背景下,生活就是选择,每一个人都在面临选择。可以说,做学生的时候选择问题教得不够,成人的时候对此体会不透,所以很多人在生活中什么都想得,什么都想要;没有选择、欲望泛滥的结果是对己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对人则眼红妒忌、怨天尤人,以致人生痛苦不堪。


 

四、在《欲速则不达》中学习抓紧时间要遵循规律

上完《和时间赛跑》,在整理教学笔记时,我发现紧跟在后面的是《欲速则不达》。这使我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和时间赛跑》说要“快”,“欲速则不达”是什么呢?从字面上讲是不能快,处理得不好就会让学生糊涂。这两课的内容怎样才能更好地统一起来呢?这使我思考该怎样教《欲速则不达》。

琢磨文本,我体会“欲速则不达”是在特定情景下出现的特殊现象,不能作为普遍的结论。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抓紧时间,积极地“欲速”;“欲速”并不必然“不达”,这里的“不达”是在不遵循规律的情况下出现的。这样,我在教《欲速则不达》的时候,教学的重点就应该讨论怎样才能更好地抓紧时间,那就是要遵循规律。也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人应该积极主动,但人的积极主动需要认识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这是更有效地利用时间的方法。带着这样的思考和设计,我又一所学校上了《欲速则不达》。

 

这一组课文在教材中有各自不同的目标和主题,而且分布在不同年段。我上课的时间跨度也有三年,回顾上这些课文的缘由,可以说纯属偶然。但我选择了从“时间”切入,并在不知不觉中有了生命本质、生命意义、生命策略、生活方法的体系。想一想,这之中似乎又有一种必然。这种必然给自己有什么启示呢?还是要心中有“根”,眼中有追求。这里的“根”是引导学生“学习生存,学习生活”的教学之“根”,眼中的追求是要“用教学去照亮师生生命的前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