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讨论|怎样把读一本书变成一次学习活动

 成都大学陈大伟 2022-03-29

       今天是网络“观课议课研习营”活动的最后一天,中午,有“秋水伊人”入群“电影与教育人生”。TA说:“陈老师,很想跟您交流一下你的一个观点,把把读一本书变成一次学习活动,这种做法我一直想在教师培训中实施,但是呢,就感觉很难。”有群友“安静到忧伤”建议:“可不可以让大家先读,然后开读书分享会,每个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想,或者先让大家读,然后主办人去领读,建立框架,分享观点。”

     稍后,“秋水伊人”分享了他们的具体做法:

     2018年的时候,在新教师的培训当中,我们实施了下面五个步骤:

     1.小组观电影,分享自己的思考;
     2.小组把观影感悟做成PPT,推荐3到5人在班级中发言;
    3.班级上主办人先领读陈老师《影像中的教育学》的序言精华——数年磨一剑,观影悟人生;’
     4.各小组在班级汇报观影感悟;
     5.主办老师再进行点评。
    从小组们老师们或在咖啡厅,或深夜在自己教室里,或在自己家里观演情况,再到小组汇报,老师点评,感觉非常有意义!
     这样的活动好像感觉少了点什么。

      感谢这位朋友对《影像中的教育学:从电影中体悟教育与人生》的关注和运用,这里再附带发下昨晚一位微信网友的信息。

    下午的课上完后,翻看《影像中的教育学:从电影中体悟教育与人生》,在前言中,我有过这样的表达:

      在写作生活中,我一直在做着让读者把读一本书变成一次学习活动的努力,这次也不例外。具体而言:一是整个表达要形成一种参与召唤——“我期望和你讨论相关问题。”二是自己的角色要努力从思想提供者转变成思考的促进者,引导读者把阅读转化成对话活动。我期望启发您进行一段思考,进行一场探索。特别建议大家先看电影,提出自己的讨论问题并进行思考,以抵制我的影响,然后再读书,完成和本书中的我的对话、以及和自我的对话。(3)提供思考平台、脚手架,引导后续讨论。在书的体例上,案例本身提供了对话材料,文后的“观影讨论区”的问题期待能引起后续的思考和讨论。

       把阅读变成一种学习活动,这里有写作定位的改变,写作者不再是一专家和觉悟者做教育,而是努力争取“让学习”。确立这样的理念得意于新课程改革的学习,2001年,我买了一本《后现代课程观》,被后现代思想撞了一下腰(链接:我被后现代撞了一下腰)。内中,有如果后现代教育学能够出现,我预测它将以自组织概念为核心”的观点,从此我对自己定位调整为读者促进自组织,把交流由提供思想转变为促进思想;我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让我们共同漫游,向那'产生于上帝笑声回音的,没有人拥有真理,但每一个人都有权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的想象的王国’前行。”(链接:我的写书“自白”

       有了这样的定位变化,我更倾向于在书中(在讲座中)设计学习活动。自己认为,较为成功的是我和深圳黄爱华老师主编的《新时期校本研修:教育生态与教师自我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8月出版)。前言中,我有这样的表达:

在体例上,五个研修话题下各有二到三个研修主题,每一研修主题主要有如下线索:(一)用切实的案例引出研修问题;(二)设计研修活动,提出研修建议引导读者自己研修。研修方式主要采用先个体反思,然后在同伴中集体分享交流,体现在学校生态环境中成长的特征。(三)编写者针对相关主题的突出问题提出意见、观点和参阅资料。这是在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基础上,引进外来(这里,我们不敢以“专业引领”的说法自大)的观点、方法和研究,。(四)读者在理解编写者提供的观点和方法后,完成与研修主题相关的作业,实现原有经验的改造和提升。这样的线索是“问题”——“自我经验挖掘”——“同伴经验互动”——“外来经验映照”——“对原有经验的进一步改造和提升”。我们相信,这样的线索,是有效促进教师成长和改变的路线。从这种意义上,本书是一本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操作手册。

要实现这样目标,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条件,那就是您的倾情参与。我们对自己编写时的要求是,不仅仅提供思想,更要促进思想,促进思想比提供思想更加重要。因此,本书有很多需要您参与的活动,我们统计了一下,在研修主题下共有48个诸如“想一想,做一做”、“阅读建议”、“想一想”、“做一做”的研修任务,它算得上是促进思想和实践的作业。如何对待这些作业呢?我们相信,参与者比旁观者得到的东西更多。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经验的反思和改造离不开相异信息的介入,在共同生活与专业成长中,您都需要和您的同伴共同交流、碰撞和分享,促进彼此提高,以形成彼此培养的“合作性同事”(佐藤学)的关系。冯大鸣在《沟通与分享》中指出:“我国的相关研究大都集中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方面。似乎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是一个能力提高的问题。其实,在学校营造一种环境和气氛,让教师有足够的发展空间,鼓励教师教学创新,这可能比单纯提高教学能力更为重要。”我们相信,共同建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对您的生活和成长至关重要,对此,您和同伴都负有责任。所以,我们提出的研修作业,既定位于改变您自己,也定位于促进您和同伴认识和改善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学校与此相关的制度、措施和方法等)。

最后,还想给组织研修的朋友们提出如下建议:这不只是一本供阅读的书,而是一本提供了研修方案,设计了研修活动的研修手册。它强调要搭建校本研修平台,营造共同成长的生态,然后在此基础上行动研究,实践反思和同伴互助。如果您愿意,您完全可以根据我们提供的路线和方法用一学期、甚至一学年时间引导教师踏踏实实完成本书提出的研修任务,我们自信,踏实完成全部的研修任务后,参与研修的学校和教师会有一个更加理想的面貌。当然,您也可以补充另外的内容,设计另外的活动。但需要提醒的是,您不是去培训,而是去组织研修,您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本书中,我们对研修组织者的角色定位是,首要的任务是促进思想,而不是提供思想。我们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以促进思想的身份出现,对我们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帮助更大。

所以说较为成功,是听山东省淄博市高新区实验小学的晏校长说,曾让老师们每月一个主题单元,把阅读变成研修,效果还不错。另外,这里用较长的篇幅引用,也想提供“把阅读变成一次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参考。

       除《新时期校本研修:教育生态与教师自我发展》的方法介绍。这里试着说说其他的一些考虑:

      1.就大多数教师而言,专业发展的方向是面向专业实践的。因此,学校组织的“把阅读变成一次学习活动”,书目的选择还是需要有针对实践、面向实践的取舍,这样更能激起大多数教师的参与兴趣。

      2.教育可以有一定的强制性,学习则更强调自觉性。学校需要激发教师的学习自觉性,教师更需要怀有学习和专业成长的自觉性。在《教师怎样专业地“读”电影》(链接:教师怎样专业地“读”电影)中,我有过这样的表达:“对于书,看书可能更随意,读书的自觉性更强、任务更清楚,读出其中的意思和意味才是目的。对于电影,也有两种对待方式。一种是消遣性、休闲性、娱乐性的,这可以叫作看电影。另外一种是研究性、批判性、发展性和成长性的,从中发现对自己的意义,这可以称为读电影。人生需要幸福,人生追求幸福。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的观点'幸福是一种能力’,提供了认识幸福、追求幸福的一些启发:幸福生活需要能力,追求幸福从提升能力开始。从这种意义上,对于书和电影,我们都要有从看到读的转变。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的专业,在有限的时间背景下,教师还需要专业地学习和成长。”

       3.从方式上,我觉得还是要以问题导向(《影像中的教育学:从电影中体悟教育与人生》讨论了教师认同、教师幸福、教育观念、儿童理解、课程开发、生命教育等问题)。好的学习是对文本有一些好的提问,形成问题以后才有深入研究的可能性,所以好的学习是善于提问的学习。杜威说教育即经验改造。个人愚见,学习的实质更是经验的获得与改造。有了问题,可以先唤醒自己的经验,对问题思考一番;然后再看看别人的思考;就彼此的异同、方法、价值对比一番,理论一番,结果是自身的经验或丰富、或调整、或补充、或修正、或批评……如此种种,学习发生,经验改变。在《教师怎样专业地“读”电影》中,我有过相关建议:要“以研究方法读电影”、“以学为本读电影”、“面向实践读电影”。愚以为,把“电影”换成“书”似乎也是可行的。

      4.要有一定的任务要求和自查。在这次“观课议课研习营”的六个单元学习中,我对每一个单元(2.5小时)的学习都提出如下的任务和自查要求,我相信,自觉的学习者按图索骥,当有所获。

      5.把阅读变成学习,关键还在于实践,在于知行合一。《道德经》上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如何“勤而行之”,这是关键和难点。

                                     写于2020年8月8日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