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蒙田哲学随笔《心灵的歌咏》随想

 成都大学陈大伟 2022-03-29
读蒙田哲学随笔《心灵的歌咏》随想
  这个五一,回中江老家和父母一起。其中,看到李镇西兄写的《心灵不设防——陈大伟印象》(https://mp.weixin.qq.com/s/-932-nEW61mPsK-UK1tO7g),很是感动,也对镇西兄的笔力佩服。其关注好友的留言中,有“成伦”的“大伟老师的牛就在于他有一颗风轻云淡的善好之心”,以及“山在那边”的“智者谦卑多静气,赤子澄澈不设防。和光同尘怜同道,桃李无言字芬芳”等等都是谬赞,但给自己的未来生活提供了路标:“风轻云淡”“和光同尘”“善好之心”……谢谢镇西兄和参与的朋友。
上午回到成都,为准备写的一篇文章找资料。翻到在《我的教育道路》(此书应该很难再找到)中读法国哲学家蒙田哲学随笔《心灵的歌咏》的随想,发现还有一些意思,在这里推送一下做观课议课的,可以特别关注一下,体会其中的思想。
1
 “西塞罗曾说,探讨哲理就是为死亡作思想准备。”
“死亡是人生的目的地,是我们必须瞄准的目标。”
“死神在哪里等待我们?这很难说了。我们要随时随地恭候它的光临。对死亡的熟思就是对自由的沉思。”
“谁学会了死亡,谁就不再被奴役,就能无视一切束缚和强制。谁真正懂得失去生命并不是件坏事时,谁就能坦然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
看完这些,似乎更坦然,做的一件事是告诉女儿,什么时候我“去了”,怎样对待自己的这些文稿。女儿笑笑。
以后和老师讲课交流,也常和老师讨论死亡,鼓励“向死存在”。
2
“我发现,要找一个对自己的评价较低的人,或找一个对我的评价低于我对自己的评价的人,很有难度。”似乎自我评价很高,但紧跟的文字是“我觉得自己平淡无奇,和别人惟一的不同点是,我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这些缺点比一般的缺点都要恶劣,但我既不想否定他们,也不想为他们辩护”。
“我从不以别人的看法来约束自己,只按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些看法的意义。”
面对这些特立独行的解剖,我心戚戚……
为自己喝彩!
走自己的路!
我的看法,人的成长总是伴随自由度的扩大。别人的看法不是不对自己产生影响,而是这种影响总要经过自己的理解和选择,也就是不能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办,总是要经过自己理性的分析和审视。
3
 “人的价值不在于爬得多高,而在于品行端正;人的伟大不在于心有多高,而在于有节制、有分寸。”
知道节制便容易满足,容易满足则容易幸福。这是防止贪婪,达成身体和心灵、劳作和闲适和谐的必由之路,也是形成端正品行的基础。
中国有一种说法是“无欲则刚”。
4
“生活是一种不均衡、不规则、形式多样的运动。……人最美好的行为方式正是那种最放松、最自然的行为方式,最好的工作是最不勉强的工作。”
工作和生活的道路多种多样,蒙田在这里提出了自己的选择标准——“最放松、最自然”“最不勉强”。实际上,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不是被驱使,不是被异化,是与人的愿望、兴趣、能力、潜力相称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相称了,就事半功倍;不相称,就事倍功半。
5
“与书本的交往伴随我的一生,时常给我力量。它是我的环境和孤独中的安慰剂;它能解除我的忧郁和烦闷,并能帮助我摆脱令人讨厌的一些朋友。”
书是人的环境,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我们总是生活在一个环境中。环境如阳光,如水,如空气。借助书摆脱令人讨厌的朋友,这是很难让人想到的一个好处。我理解,用书可以构造和形成一个圈子,不读书者“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黄山谷),进不了这个圈子。
6
“我的愿望是通过学习、思考,提高我这种无动于衷的特权,这种东西在我身上已有了进展。”
  所谓发展,最根本的是发展自由。“无动于衷”是什么,是对另外一些事情的有动于衷。在“无”和“有”中能有选择的特权,这便是一种自由。努力活,活到可以不装逼。
7
“我认为,人要顺应他人,也要献身于自己。”
只为自己活,几乎不可能;只为他人活,又没有意义和幸福。所以,最好的法子是统一起来。这就是“也要”。
8
“能实现的欲望,就是自然的欲望。一直引诱我们往前走,使我们找不到尽头的欲望,便是妄想的欲望。”
这里区分了“自然的欲望”和“妄想的欲望”;也许还可以区分生活本身的需求与生活以外的需求。生活本身的需求当然必须尽力满足,不然我们就无法生活。但现在我们受的很多奴役其实是被生活以外的需求控制。
该想一想了:我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欲望?应该努力满足什么样的需求?
9
“伟大的芝诺曾这样说死亡:'任何痛苦都不体面,死亡却是体面的,所以死亡并不是什么痛苦。’”
  把经历从生到死的过程看成痛苦,把濒死看成痛苦,这在一般人恐怕很难根绝。
这里的“体面”是什么含义呢?难道是有意义,有尊严……
10
“古希腊有一条格言:人通常是被那些对事物的看法,而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困扰。” “一切事物的价值都是由我们自己的看法决定的。”
事件、环境本身并不害怕,但我们会对事件、环境赋予意义,在赋予的意义时又往往从自身的需要、自身的现状出发。这样,赋予的意义与自身就脱不了干系。正是这种与自己关联的意义使我们产生困扰。所以“如果我们所面临的烦恼和痛苦并不出自事物本身,而来自我们的想象,我们自己就能改变这种现状”,于是,“身体只是一种方式,一种状态。心灵却多姿多态,它让身体的各种感觉和一直听命于它的状态。”“需要对心灵进行研究和探索,唤醒它的强大活力。”
奥古斯丁说得好:“他们感到痛苦,是向痛苦投降的缘故。”
“所以说,痛苦不取决于人的本性,而在于人的看法。”
11
“衣服可以暖身,但热量并不来自衣服,而来自我们的身体,衣服只是用来维持和增加热量。”
财富、荣誉等等,亦如衣服。
蒙田说衣服可以增加热量,是这样的吗?——似乎有问题。应该只是维持热量吧?
12
“我的目的不是要说明真理,而是要探求真理。”
我的言说实际上只表明我做了什么,讨论过什么。我想说明事物,但事物却未必就如我想。我在探索真理,但我未必能发现真理。我致力思想,并不提供思想。
歌德则说:“我歌唱,就像那/栖息枝头的小鸟。/从喉咙里发出的歌声,/已经是丰厚的酬报。”(歌德:《歌唱者》)能思考,能言说,本身就是快乐!
表达是一种生存,表达意味自身的实现。
13
“正如塞涅卡所说的:无法肯定的坏事对我们的折磨最大。”
确定的,能控制的最多只能成为问题;
不确定的,难以控制的东西才会成为灾难。
问题我们能够预测和解决;
灾难因为不确定,也才具有魔力。
14
“亚里士多德认为,心灵的高尚之处在于能公开说出自己的爱、恨,能十分坦诚地评论各种事情,能为了真理不顾别人的赞成或反对。”
我觉得,这既是对高尚心灵的一种界定,又指明了一条导向高尚心灵的通途。“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似乎也是此公的宣言。
15
“普鲁塔克曾说,兽与兽不如人与人的差别大。……我认为,有些人之间的差别,要比人与兽的差别更大。”
那差异从何而来?它不是先天的遗传,而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同时,差异还源于人比兽又具有更大的可塑造性。
教育的意义就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16
“人幸福的并不是拥有,而是去享受。”
怎样通往幸福?这似乎就是蒙田给出的答案。
但需要明白:享受什么呢?
17
“我们不可能凭借过去或将来的知识成为真正的学者,而只能靠现在的知识。”
强调当下知识的价值固然重要,但是否过于强调知识的有用性了呢?
18
“知识若不能改变思想,使之臻于完善,最好还是放弃它。拥有知识,却毫无能耐,不知怎样利用,还不如什么都没学。”“学问不能教我们怎样思考和行动,真是一种遗憾呀。”
孔子则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第十三)
殊途同归,都在强调必须重视知识的内在价值:不仅有一种改造人的价值,而且有一种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工具价值。
19
“学问是良药,但任何良药都会变质,保持时间的长短要看药瓶的质量。”
什么是药瓶呢?难道他把人看成药瓶?他的意思是同样的知识在不同的人身上作用是不一样?
20
“当然,我也希望对事物有全面的了解,可是我付不起那些昂贵的代价,我的目的是闲适地而不是辛劳地度过一生。”
表达的话语平常,但做起来却非常困难。整个社会如此贪婪而不满足,已经没有谁能挽住时代的这竞争的缰绳。
中国古代的智慧是“舍得”:不舍不得,有舍有得,先舍后得。老子则主张“无为”,无为则无不为。
21
“我对一切事物,包括超过我的理解和不在涉猎范围内的事物,都喜欢无拘无束地表达我的意思。我所表达的,并不是指事物本身是什么,而是指自己有什么感受。”
言说者不是真理的拥有者,只是真理的探索者,言说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家认识和思考另外可能。
意识到不拥有真理,在言说时就需要预留对话和被别人批评的空间。
22
“如果能从最平常、最普遍、最熟悉的人们中得到启示,那么最伟大的自然奇迹和最出色的范例都可以形成,尤其在人类活动方面更是这样。”
愈是实践的、愈是普遍的,也就愈是典型的。
“真理是伟大的,所以,我们不能轻视通向真理的任何道路。”“要从事物的相似性中,得出正确的结论,那是不能相信的。”
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感受和认识事物——“从事物的相似性中”,这是类比研究——“道法自然”。
但类比只能推测,只能受到启示,却不能确定。
确定需要证明。这样,类比可以成为,而且也只能成为发现的前奏。
23
“大自然只能创造不相似的东西。”
这样,关注特殊性就应该是普遍的真理了。
对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的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给教师的谈话》)
24
“求索之路是没有止境的,我们的终结在另一个世界。满足和厌倦是智力衰退的预兆。高瞻远瞩的人从不自我满足,他永远有所追求,勇往直前,超越自身的实力。”
真理具有相对性,应该对事物保持谦虚和恭敬的探询。
人应该永远活在希望当中,活在突破和超越中。
25
“耳朵必须极度灵敏才能听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胆敢评价我们的人对我们表现得特别友好,只有对人进行有利的刺伤与冒犯才称得上真正的爱。”
耳朵灵敏首先需要耳朵开放。对自己,这句话具有真理性。对别人,“进行有利的刺伤与冒犯”则需要看人看场合。《论语中》有孔子的教导:“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第十六)
26
“我体内最优秀的禀赋是能屈能伸,从不固执,我的某些爱好比别的爱好更正宗,更使我愉悦,但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放弃,而且如果反其道行之亦易如反掌。”
老子说“上善若水”,若水则能屈能伸,随物赋形,既能因势,又能浸润。
在自己最得意处、最得意时能舍,能抽身,是人生的一种智慧、一种境界。
27
“在所有哲学主张中,我乐意选择最实在的,即最富有人情味、最适合我们的。”
好的哲学本来应该是对人充满关怀,最富有人情味。
不仅仅是哲学,任何表达,亦应该首先考虑是否富有人情味,是否实在。
28
“最美好的人生,是向普通模式看齐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是有序的,虽无奇迹,却不荒唐。”
陶行知说,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人下人”,也不要成为“人外人”,而是要成为“人中人”。
“人中人”的人生就是一种向普通模式看齐的人生。
29
“倾听别人的语言,哪怕是最不中听的语言也对自己有好处,至少是反面教训的好处。以错误的语言改正我的语言更有效力,别人的愚笨行为时刻提醒着我、告诫着我,痛苦的事物比愉快的事物更能刺激人、警觉人。”“通过不协调比协调更能使人改善。优秀范例对我的教益很少,我习惯运用坏典型,因为从坏典型的惩戒中得到的收获更大。”
“吃一堑长一智”,学会从自己吃“堑”中长智固然重要,学会从别人的“堑”中获得“智”更为宝贵。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善者”为师从其“善”;以“不善者”为师防其“不善”,改其“不善”;以不同者为师知其可选可变。人人都是我的老师。佛语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道德经》里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而言,天地万物都是我的老师。
30
“我们可以对事物作出判断,却无权作出判决;我们可以从容不迫地看待不同意见,即使我们还不能判断,也还应宽容地听取那些意见。”
“判断”是自己内心的,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判决”很多时候是外在对别人的。
终究别人的命运和前途还是还给他自己处理才好。正如我不能把自己交给别人判决。
31
“不管在何人手里寻到真理,我都会表示欢迎和亲近,并且会轻松愉快地向真理缴械。当我看见真理远远向我走来时,我会立刻作出投降的姿态。”
“向真理投降”并不是丢人的事,但我们常常为一己私欲,如面子、权威等等固执己见和狡辩。
    “向真理投降”的基础,就是“让我们记住柏拉图的这句话:我认为什么东西不正确,其实就是我自己不正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