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脑病、肩项强急疼痛,清肠热

 FyssqzhOk 2022-03-29

下面不堵,上面就不胀

吴先生开清中汤加通便润肠的药。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甘草5克。菖蒲10克,川黄连6克,白蔻仁5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元胡10克,枳壳10克,火麻仁15克,草决明15克。

吃完三剂药后,大便通,胃舒服,病人再拿三剂药,然后就没来了。

几个月后,病人再来看感冒。病人不以为苦,反而高兴,见面时,喜形于色,说,服此六剂,15年胃痛,奇迹痊愈,不知如何感激。

吴先生说,后来凡属湿热中阻的胃痛,都以清中汤加减,屡用屡效,若大便不通,必用通便之品,肠通胃就不会胀痛。

清中汤乃脾胃湿热中阻胃痛方,黄连栀子白豆蔻,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等组成,主要是清热除湿降浊和胃。

扶阳不如通阳,滋阴不如清肠

    大肠热结旁流,热耗膀胱,膀胱热更急,常常得前列腺肥大,西医叫前列腺炎。为什么前列腺这么多?尤其是老人,有的痛苦半生,痛苦的带着前列腺炎过日子。他没有湿热这个概念,他不知道湿热下流,这个前列腺就算治不好了,开刀也开不掉。要是开刀的话,好比大树挖掉心一样,错上加错,不但这个热去不掉,可能就毁了患者的膀胱。

    大肠热大了,腿档里常常发热、冒热气,肛门烫、肿、胀、坠,不敢穿衬裤,不穿衬裤腿档出汗,穿衬裤更严重。女人的内裤常常腿档烂,裤子都没烂,就那一块烂掉了。为什么裤裆这块容易烂,这就是湿热毒气。湿热就是高酸强碱,能腐蚀衣服。在当今很新的内裤,裤裆烂就不要了。在过去想做个内裤都做不起,裤裆烂了女人常常补裤裆,裤裆烂了反反复复去补,舍不得扔掉。

    我们看这个湿热多么可怕,布都能烧的烂,何况子宫的肉、大肠的肉、内脏的肉,这个湿热不除后患就是大肠生大病。在当今膀胱癌、子宫癌、大肠癌、子宫出血、大肠出血、膀胱出血、肛裂、肛门癣,肛门常常痒,肛门水汲汲的。有多少男女走在街上常常用手抠肛门,就是肠道长期带着湿热,肠道不干净,这叫肠热,又叫便毒。这类病人太多了,这种湿热困扰了人类几千年 ,到如今没有很好的治疗法。

    你知道人类有多脏?世界上最脏的就是人类。为什么?那就是大肠热,热结旁流,常常大肠起热,伤害了二阴,伤害了整个脏腑,耗伤了整个脏腑的津液,所以湿热才爆发,人无阴火必生,阴不足必起内烧,这个内烧就很难除掉,我们人类这一关都要过。

    有这个内热的人都在数难逃,不论大人小孩,富贵贫贱,高官强人,你都逃不掉内脏热。贵人穷人的病都是一样的,死的痛苦也是一样的,人间最公平的就是得病和死,再贵的人也是那种死法,再穷的人也是那种死法,这是最公平的,人类就是这一条非常公平。    

脏腑诊断要问清

    二阴病就是湿热造成的。我们在临床诊断上,问诊一定要问到,如果问不到湿热病的话,有可能误治误判,错用处方那就苦了病人。临床上如果不知道湿热的话,用扶阳的方法,大量的附子、干姜、细辛用上去,那就误治了,就是扶阳的罪过。你知道扶阳在当今毁了多少人?治坏了多少患者?患者问医生,身上难受,问医生是怎么回事,医生回答说是排病的反应。糊弄了患者,患者治坏了,患者也弄不明白,这不就是扶阳的后果吗?

    扶阳不知道是当今哪个门派创造的,我们的古人没这个说法,张仲景只有个壮火法。张仲景是这样说的,只能少火升气,不能壮火矢气,他讲的是可以用附子壮火,但用的很少,用多了就是壮火矢气,那就不是少火升气了。少火升气好比烧饭一样,锅底下就这么大,柴火要填多了火更大,火大了那就是壮火矢气。

     张仲景强调脏无它热的人,才能给他壮火,还不能壮多了,壮多了会把整个脏腑烧坏。首先烧坏大肠、烧坏肾脏、胰腺、脾脏、肝脏、子宫,热病本来就缺津液和水,再用干姜、附子去扶阳,那你就是个放火人,你这个扶阳家能没有罪吗?这样扶阳下去你只会毁了病人,对病人没有任何好处。

    你们知道人类的痛苦是什么?那就是湿热,常常在脏腑里烧,这是人类最大的痛苦。不论男女大人小孩,大部分热病都带在内脏,你还给他去扶阳,你这个医生,等于给患者肚子里面放了定时炸弹。在当今多少大病,多少癌症,内脏都是热,这个热不是一朝一夕得的

    长期不发烧的感冒,三阳经常常带热,大肠经带热,三阳经热带在脏腑,加上大肠为四阳,那就是手阳明大肠经,它更热。毁脏腑都从大肠说起,大肠有热就怕附子、干姜和细辛。附子干姜用过,大肠热爆发,热更热,肠道里起烧,腰天天疼。有的患者说吃的腰疼,躺在床上起不来,这个腰疼就是扶阳造成的结果。

    你知道在当今用扶阳法有多少人吗?毁了多少人?没人知道,没人去计算,真要有结果和数字的话,你看扶阳可怕不可怕。我常听说有很多扶阳的中医,没活到该活到的年龄,他自己也不知道自身的结果是附子吃坏的。要说他不知道我看他是装糊涂,他早该知道扶阳是个错误,这个错误他也不敢承认了,错就错下去吧。

    有些人说腰疼就是寒,就用附子、干姜、细辛,其实不然,越用内热越大,大肠热更大,腰疼就越严重,疼起来浑身出汗,浑身冒热气。这种患者本来大肠就有热,再扶阳就是火上加油,大肠热把脊柱和脊髓耗干了,腰能不疼吗?见到这种腰疼的话,不论男女用桃核承气汤赶紧补救,还能来得及。不然的话说不定能烧成白血病,能烧成败血症

有多少热病都毁在大肠上?大肠没有热毁不了内脏,大肠热大了,热过急在脏腑里不注的燃烧,肠子里的热气大了,热气外漏、热气外流到整个脏腑,这就叫热结旁流。

什么叫热结旁流

有学生问我,什么叫热结旁流?我跟他这样说的,东家失火,西家受牵连,虽说火苗没烧到西家,但东家的热气窜到西家,东家的热气烤到了西家,东家的热气窜到西家屋里,把西家屋里的墙也烤热了。东家失火西家被火烤,热气伤到了西家,西家整个屋里热气烤人,把西家墙烤热、烤红,屋里就不能住人了。如果屋里有人的话,这个人也能活活的烤死在屋里,这就叫热结旁流。人的脏腑里热结旁流就是大肠热形成的。大肠一有热,整个脏腑全部都有热,热结旁流得名就是这样来的。

作为一位临床医生,一定要知道热结旁流。有几个患者没有热结旁流的?除非百岁的老人他们热结旁流很少。如果有热结旁流的话不会活到百岁。有人问长寿秘诀是什么?那很简单,一是这个人是天命。他该活到这么大年龄,二是没有热结旁流。

    大家看热结旁流多么可怕,对人类的伤害多么大。我们在临床上见到患者,首先想想有没有经热携带,有没有热结旁流。有没有胀肚子,有没有气不通、放屁多不多、臭不臭,再问患者大便好不好解,通不通。你能问的这么详细,治病就不会有错了,就不会毁了病人,千万不要考虑扶阳。

    同道的把扶阳这个词汇去掉吧,不能再用扶阳这个概念了,扶阳就是毁灭人类。你知道它给人类带来了多大的痛苦?我们不能执迷不悟了,错了就是错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医是救人的,你创造的门派是个错误,思想是个错误,怕丢脸、丢面子,你就不知道人的生命可贵,你的面子算个什么,你知道生命可贵的话,面子要不要那是无所谓,你的面子有生命可贵吗?不要再执迷不悟了。

人间的痛苦就是临终死的时候,都死在热结旁流上,临死一肚子大便,大肠热没有清掉。虽说患者还有最后一口气,那就是说热结旁流还没把心脏烤透、烤毁,整个脏腑烤毁。心脏里盛一点血液,最终还是烤干。你看热结旁流多么可怕,这个热结旁流,人类的痛苦都是它造成的。

虚不能强补

我们临床的医生,都有个习惯性的怪毛病,只要病人来了就说他虚,肾亏,要强补。患者也不懂,医生说虚,患者就认为虚,患者说给我用点好药,我不怕花钱,正好符合庸医的想法,用好药就能多加价,好了医生坏了病人,在当今这类庸医太多了。他只管用好药加钱,没考虑人得病不是虚造成的,第一种人类得病,就是长期带着不发烧的感冒携带久了,化经热了

    经热长期带着,毁了十二经,讲经热大家有可能不太明白。经热就好比那电热毯一样,电不拔掉,电线里长期带热,能把被窝里烤热,烤的人不能入眠。再严重超过人身上的体温,能把人身上烤烂,再不然的话有可能引起电线失火,这就是经热携带。这个经热长期带在电线上,好比人身上的十二经,带经热一样。

    人到了成年,感冒不发烧,这个经热常常带在人的经络里面,经络里化热,就往里传,传给脏腑,传到胃坻,传给十二指肠,烧成胃窦炎、肠道炎、十二指肠溃烂、十二指肠肿胀。烧狠了十二指肠又肿又烂,十二指肠就不通

    十二指肠一不通,谷疸在十二指肠的里边,就被十二指肠活活的包围,胰腺里就生热,胰腺生热,谷就毁。谷就叫胰腺,谷一毁,整个十二个脏腑全部毁。整个脏腑就成了一片火海,高酸强碱就在脏腑里到处乱窜。窜到某个地方,把那个地方烧成了肿瘤、结块、癌变,这就是热病的结果。

    诊断清楚问问大肠可有热?可有热结旁流?可有结肠炎?问问肛门可坠胀,问问子宫、大肠可坠胀,肛门可细小,再问大便可好解,再去扶阳那量也不能用大,病终即止。

    扶阳古人没这个说法,在当今不知是哪个门派说的,张仲景只说少火升气,不能壮火矢气。也没说扶阳,什么叫少火升气,就是附子少用一点,慢慢启动脏腑的阳气,不能用多,用多就是矢气扶阳不如通阳,滋阴不如清肠,大肠常常干净,没有湿热,大便能通顺,不扶阳这个阳就能回,大肠通顺了阳自回。

  误用热药伤害脏腑的津液,津液被伤,脏气不下泻,常常肚子胀,放屁难,肚子听不到响声,这叫热气闭脏腑胀到最后患者痛苦,不敢吃饭,吃点饭更胀,多吃一口能胀的死去活来。你看癌变的人最后都是肚子胀,特别肝硬化、肝癌的人,最终一口水都不敢下咽,喝一口水能胀的死去活来。

    饭更不敢吃,这个热气在脏腑里边,把整个脏腑烧毁了。热气血液逆转,该下不下,该降不降,最后弄成内脏出血。西医有个说法叫门静脉大出血,就是脏腑热造成的。热大了血就不归道了,热气膨胀,血气也在膨胀,到了门静脉,把门静脉胀破,来了个大出血,你看内脏热多么可怕

    如果再扶阳的话,你这是叫患者死的快一些,唤醒同道、唤醒患者、唤醒中医爱好者,扶阳这句话不要再用了。中医是救人类的,我们不能给患者加负担、搞破坏。扶阳就是把患者病情加重,病人的痛苦不知道,他说是该死病,这样的中医他怎么都要说出理由来,患者也是无奈,死就死了,死了也不知道是扶阳造成的结果。

如果医生还不知道,继续用热药,能把脾脏烧烂、肝脏耗干,热气解不掉。热闭小便少,高酸强碱中毒,把肾经烧坏,能引起肾衰竭,肾坏死,尿毒症,能引起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糜烂。湿热困扰了谷疸,谷疸就是现在西医所谓的胰腺。十二指肠肿胀、胰腺肿胀、胰头坏死,胰腺里藏着高酸强碱,能引起胰腺酸中毒。酸中毒胰腺溃烂,毒气和湿热外溢,这个湿热泄露,那就是核泄漏,整个脏腑都能烧烂,人几个小时就死了

本人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对脏腑的诊断,总结了六个方子:

安魂汤、定魄散,锅底汤

四季代谢经方茶,醍醐灌顶汤,脏腑再造汤

这六个方子,以代谢修补脏腑为主。代谢就是脏腑热过急,脏腑不通,常常便秘,以通为顺。修补法就是长期带着老病,常常的犯病,要把老病修补好,不让它犯病,这就叫修补脏腑法


猪蹄甲5克,艾叶5克,苦参5克,火麻仁20克,大血藤(红藤)20克,鸡矢藤30克通肠六药,合上通气散柴胡12g,制香附9g,川芎12g,这样肝气能够升发条达,肠气能够下顺。

阳明大法:清肠热三方!(阳明的重要性自己体会)

《伤寒论》里有三个清大肠热治疗泄泻、痢疾的方剂,分别是葛根黄芩黄连汤(简称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这三个方子在临床上使用的几率很高,这是因为大肠热比较多见的缘故。

  大肠有热可致大便不调

  大肠,中医称为“传道之官,变化出焉”,指大肠是主管传导糟粕的。大肠将小肠吸收后的水谷糟粕中的水分再吸收,使之变成粪便,并排出体外。如大肠有热,就会出现大便的异常,表现为两类现象:一是热注大肠后,迅速地损伤大肠的阴津,而由热化燥,表现为大便秘结;一是热在大肠,由于热性急速,使大肠蠕动加快,并迫使大肠内的津液外出,表现为大便泄泻,多见于各种肠炎。中医治疗前者要通腑泻热,即用泻药通下大便,用《伤寒论》里的承气汤(包括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而后者的中医治疗要采用清肠止泻的方法,可以分别用葛根芩连汤、黄芩汤或白头翁汤等。

  葛根芩连汤主治热性腹泻

  葛根芩连汤是治疗热性泻利的良方,包括各种急、慢性肠炎,只要是大肠有热的,用之即效。肠炎有寒有热,如果拉出的大便松松散散不成形状,气味腥而不臭,甚至是吃什么拉什么,俗称为“直肠子”,多是寒证,《伤寒论》用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四逆汤等治疗。如果拉出的大便是糊状,黏黏稠稠,粘在便盆上冲不下去,或拉出的虽为清水,但臭秽异常者,都是属于大肠有热,用葛根芩连汤治就最好。

  葛根芩连汤治热性泄泻,效果非常直截了当。有一30多岁男性病人,本患再生障碍性贫血,一日因饮食不调突然腹泻,当天达9次,恶心呕吐,腹痛,肛门处很热,像抹上辣椒的感觉,拉出的粪便很黏,舌苔厚腻。此为急性肠胃炎的表现,多因饮食不节或饮食不洁而发病,夏季多见,中医认为多由热邪下注大肠所导致。此病案即如此,用葛根芩连汤,1剂腹泻即止。

  葛根芩连汤

  葛根芩连汤,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4味药物组成,方中最关键的药物是葛根、黄连两味。

  葛根的妙用

  葛根有升阳止泻的作用,是肠道、消化系统的常用药;葛根既入太阳经,又入阳明经,所以身体前后的疾病都可以治,如治头痛,既可以治前脑门痛,也可以治后脑勺痛。

  葛根通过升阳气的作用,可以治疗重症肌无力症,轻的如眼睑松弛下垂,可以配合健脾胃的黄芪、山药、白术等。

  葛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够生发阳气,又可以舒经解痉。眼睑松弛眼睛睁不开用葛根,眼肌紧张眼睛闭不上也可以用葛根,有些孩子夜晚睡觉眼睛半闭,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都可以使用葛根,可加一些钩藤、秦艽等祛风解痉的药物一起使用。

  葛花可解酒,对不胜酒力,或酒后头痛、头重不爽,可用葛花10克(没有葛花可以用葛根15克)煮水饮用。

  黄连是上等的“消炎”中药

  黄连是清热燥湿药,善于清除肠胃中的湿热,且能保护大肠的传导功能,中医称为“厚肠”,所以黄芩、黄连是上等的“消炎”中药,能够有效清除肠内炎性物质而不损害肠胃。

  葛根芩连汤治疗的其他病症

  酒泄(肠激惹综合征):葛根芩连汤还可治喝酒或过食辣椒引起的泄泻,属于“肠激惹综合征”类,中医称为“酒泄”。这类泄泻临床很是多见,现在的人们酒量都见长,爱吃辣物,这些东西刺激性强,肠黏膜细胞受到刺激后分泌增加,肠蠕动就加快,于是就会拉肚子,从中医角度而言,属于大肠湿热的较多。

  一患者,男,50多岁,腹泻几十年,每于饮酒后大便即泻,所泻时为糊状,时为清水,被诊为“慢性结肠炎”,舌苔白腻。我给他用葛根芩连汤,合上平胃散,并嘱咐一定戒酒,不食辛辣之物。14剂后来复诊,腹泻基本未发。该病人后又因饮酒复发一次,还是用本方得到控制。

  经常喝酒拉肚子的人,可自行服用葛根芩连汤加马齿苋:葛根1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炙甘草6克,马齿苋30克。

  牙龈肿痛:大肠与胃同属于阳明经,所以大肠热是阳明经热的一部分,大肠有热可以影响到胃,热可以到阳明经的任何一个地方,比如牙龈,上牙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下牙属于足阳明胃经,肠胃有热常是牙龈肿痛的一个原因,偏于胃热的用白虎汤,或清胃散,偏于肠热的就用葛根芩连汤。

  鼻疾:手阳明大肠经“上挟鼻孔”,所以阳明大肠经有热可致鼻疾,鼻炎、鼻窦炎等。属于大肠热者,都可用葛根芩连汤治疗。有些鼻窦炎经常流鼻涕不止,因热而致的,使用葛根芩连汤非常有效。有人用葛根芩连汤治酒糟鼻,也是这个道理。

  泌乳素增高症:妇科泌乳素增高症,属内分泌失调病,该病或见乳汁自溢,甚至没有结婚、生孩子就分泌乳汁,严重的伴有闭经。因乳头属于阳明经所过,若阳明有热,逼迫津液外泄,在外为汗出,在下为大便泄泻,在乳就表现为乳汁自溢,泌乳素升高。故像《伤寒论》的白虎汤、葛根芩连汤等清阳明热的方剂,都可治这些疾病,我曾用葛根芩连汤或白虎汤,或二方合用治泌乳素增高症,有确定疗效,伴闭经可加一些补肾、通经活血的药。

  黄芩汤治热性腹痛泄泻

  黄芩汤由黄芩、芍药、甘草、大枣组成。黄芩汤也是治疗大肠热利的,本方的适应症也与葛根芩连汤一样有大便黏泻,肛门灼热,所不同是黄芩汤治热利腹痛一症比较明显,这是因大肠热是从肝胆而来,气机壅滞较明显,所以内用芍药与甘草相配,是缓解平滑肌及神经痉挛的有效方剂,黄芩汤一边用黄芩清除胆热、大肠热,一边用芍药甘草汤缓解大肠痉挛,故大便前腹痛明显的热性泄泻用黄芩汤较好,如泄泻严重的,也可用葛根芩连汤加芍药变通。

  黄芩是“天然的消炎药”

  黄芩被奉为“天然的消炎药”,主要在于它的清热作用,当然只有炎症属于热时才能使用它。黄芩汤中用黄芩,主要是清除胆热,以斩断热痢的来源,兼清肺热、肠热。

  黄芩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清肺热,作用于呼吸系统,用于痰热咳嗽、气喘及一切由肺热引起的病症。

  黄芩也是妇科常用的药物,可以治疗月经病、倒经、带下病。明朝有个医家叫武之望,编一本书叫《济阴纲目》,里面有许多方子用到黄芩,其中还有个“一味黄芩汤”,治疗妇女倒经。金元时代的李东垣认为黄芩与白术配伍还有安胎的作用,很多大夫在安胎的方子中喜欢用,但前提是因热导致的胎动不安较为适合。

  中药“三黄”

  黄芩与黄连、黄柏并称为“三黄”,可以清两种热,一种是火热,一种是湿热,但三者的作用有所不同。治火热时,黄芩偏于清肺热、胆热,黄连偏于清心热、胃热,黄柏善于清肾中虚热;治湿热时,黄芩偏于清上焦湿热,黄连偏于清中焦湿热,而黄柏偏于清下焦湿热。

  白头翁汤治热性痢疾

  《伤寒论》说:“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热利,就是热性的下利,在这里主要指因大肠湿热导致的痢疾,在《伤寒论》里,腹泻、痢疾统称为“下利”,现代临床区分为泄泻、痢疾两种,二者表现不同。泄泻时大便一泻如注,没有脓血;而痢疾表现为大便泻下不爽,脓血夹杂,腹痛下坠,专业术语称作“里急后重”,《伤寒论》这一条所说的“下重”,就是指的里急后重。这种表现是腹痛时急欲大便,但跑到厕所大便时又拉不出来,肛门处下坠感、灼热感。

  白头翁汤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4味组成。临床用于治疗大肠湿热型痢疾,这4味药物都是清湿热的药物,组合在一起,治大肠湿热力量强大,尤其是白头翁,杀肠道细菌的作用非常明显,是清大肠湿热、止痢的王牌药物。秦皮清湿热而又具有收涩以止痢的功能,是本方的特色。白头翁汤,常作为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的首选方剂。

  白头翁汤的广泛运用

  白头翁汤总以清大肠湿热最为擅长,有时大肠湿热并不表现为泄泻或痢疾,只是大便发黏,大便后肛门灼热感或肛门瘙痒,一样可以使用白头翁汤。一中年妇女,患肛门瘙痒症,夜里痒的难以入眠,已两个多月,曾按肠炎、痔疮治疗过,解大便时黏滞不爽,肛门发热,用白头翁汤7剂而愈,继服7剂巩固。

  此外,白头翁汤的这四味药走中下焦,可以广泛用于下焦湿热的病症,其中治疗泌尿系感染就很好,对尿频、尿急、尿痛者,可加上茵陈蒿、车前子等。

附:自学中医快速入门法

 最近有不少师兄弟以及网友给我提问,问我如何学好中医,我一直想做一个统一的答复,这个时候恰好看见了阳光网友对于如何学中医的解说,阳光博主的回答深得我心,把我一直想说的掏心窝子话几乎全部说了出来,我就把阳光师兄的文章略加修改,统一回复大家:

     我学医时间也不久,仅就自己感受略微做个汇报,以后还需要不断摸索。有了新的感受,再给大家汇报。

如何学好中医?

   什么是中医?

  中医是古人在生活中观察、思考、证实出来的一套治疗疾病的思维和方法,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古人云,修学要经历“信,解,行,证”四个阶段,首先要相信古人做学问写医案是比较严谨的,认真学习中医是可以治疗相当一部分疾病的,这是第一个阶段“信”。在自己学医没有这种信心之前,就要多多参访临床名家,阅读古今案例,观察被中医治好的病人,增加自己的信心。有了信心,就可以开始学中医了。

  中就是不偏不倚,不靠左也不靠右,走中间的道。走中间道路的医生就是中医。我心目中的中医是,主学中医,但是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一定要懂得,西医的副作用以及中医的纠正办法也要懂得,有一些特定的疾病,西医有非常明确有效的治疗办法,并且副作用也很小,这个时候不要一味顽固死守中医。西医学一百年来取得非常大的进步,世界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也主要是西医的功劳。不要用信仰宗教的态度去学习中医。中医是一种非常务实的,疗效较为确切的临床医学,比一定非得弄很多玄学的道理在里面。

   学习好中医的关键?

   我认为有两个

  第一个:学习中医的发心(可以叫做发愿,立志等等)是学习好中医的第一关键。张锡纯讲过:“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一介寒儒,伏处草茅,无所谓建树也,而其愿力固不可没也。老安友信少怀,孔子之愿力也。当令一切众生皆成佛如来之愿力也。医虽小道,实济世活人之一端。故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这样子的愿力就是我们学医的榜样,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是为了救济广大病苦的患者而学中医,以不贪的心学医行医,自然良师益友渐渐会聚集到您的身边(这是一个神奇的阶段),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化解。

     我从09年开始发愿力学医,三年多以来,每天我都会读诵,忆念我的发愿文多次,我把我的发愿文做成电脑桌面背景、做成手机开机问候、贴在天花板上,躺着也能看见,每天都有十几次的机会忆念起我学医的愿力,这期间发生很多看起来幸运的事情。我遇到了并且坚守了我觉得非常切合临床实际的“张仲景经方医学”,遇到了很多学医有成的人,给我很多教育和点化,我的思想翻越一座一座山峰,各路美景难以言表。

  坚定的发一个善愿,这个善愿就会慢慢成真,一切都是这样的自然,我越来越感觉到愿力的神奇。

   务实临床,广结善缘啊,愿我常念常愿!

   第二个:一心一意学临床实用的中医

  中医就是解决一个问题:如何面对当下患者的实际情况,给出一个最佳的治疗办法?如果是开药的话,每一味药是如何来的?吃药后病人会如何反应?针灸推拿的话,为何一定要选择这一些部位?理由是什么?要能够精确不含糊的表达出来。这是临床实用的中医。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传统医学的知识广博精深,只能选择一种或者几种学起来最容易在临床上见到实际疗效的医学流派来学习。

  就我个人而言,曾经翻阅过五运六气,周易河洛象数之类的书籍,但是发现自己智力远远不及能够理解和熟练运用的程度。各位看官若是智力有余,也可以学习研究这一类学问,或许在这方面能够取得一定成就。我大概暂时没有这个缘分。

     我的目标就是学习临床上足够使用的中医学,这个愿望最终使我选择了久经考验的仲景医学,仲景医学把人类疾病分为六大类,每一大类包含数个主要方证,学习起来较为直接明快,处方简易,效果宏大。所以成为我的首选。

  每个人学习切入点不同,比如喜欢温病的学者会让你学温病,喜欢李东垣的学者会劝你学习李东垣,喜欢黄元御的学者会劝你学习黄元御,还有一些人喜欢现今流行的火神派等等,不同的建议扑面而来,你究竟跟随谁呢?

我的答案是:跟随你的发愿。你的发愿最初是务实临床的,那样就永远不会走偏。万万不要轻轻地就忘了你的根本发愿,那样在现代信息丰富的社会,最容易糊糊涂涂。

  你即使学了李东垣,黄元御,温病学,照样有人会来指点你,给你这样的那样的建议,你还要学习朱丹溪啊,你还要学习张子和啊,你还要学习周易八卦啊,等等,人的建议是无止境的,你听从别人的建议究竟听从到什么时候?

  我不愿意落入这个给别人建议的窠臼之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子走,如果你看见了我的文章,觉得眼前一亮,那是你自己内心本来就是这样想的,不是我的建议,我只是帮你自己明确了你自己的想法。如果你觉得这个文章水平很差劲,那也是你自己本来就有一把尺子横在你的心里。

   哈哈,本来如是

   建立人体简单化的形象:

  近来我参悟到,我们可以一起来想象人体从简单到复杂:哦,人就是一个容器,容器中是体液,再加个心脏,心脏跳动,体液在容器中流动,体液流动性好,体液在容器内循环的就快,反之亦然。孩子为什么身体好?体液流动性好,心脏跳得快而有力,所以孩子皮肤好身体好。然后再想象容器中加入五脏六腑等人体的脏器,脏器与脏器间用各型管道(血管、淋巴管、经络等)连接,再加上各种电线(神经系统),控制管道的线与开关,人的体液就在管道中流动。容器时时刻刻在做三件事:一是思维,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二是,呼吸。三是,饮食。五脏六腑是这个容器内的工厂,工厂内住着各种职业的工人-体细胞,确保呼吸、饮食、情绪在容器中正常运转。三件事运转的过程中,会产生垃圾,垃圾由容器内清洁工(免疫细胞)负责清理。容器内常有外来入侵者搞破坏-外感病,这时容器内的军队(也是免疫细胞)负责抵御入侵和消灭已经入侵的敌人…大家可以任意地联想,人为什么生病?内伤病--管道不通了。外感病--敌人入侵,工人不工作了……

  了解人体,从整体到微观,有大概念,学习就成为有机整体了,看很多医书就可以贯穿了。 

  学习仲景的六经辨证,时间久了,也会形成类似的活生生的人体观。这是非常有趣味的一件事情。

   原来人体就像一个热气球,有了火力,并且不漏气,就是正常。。。。

  原来人体就是一套大楼的供暖系统,底下有个火炉,嘟嘟冒热气,推动整个大楼的水循环,大楼里面才会温暖如春。。。。

   原来人体就是一堆堆积的煤炭,时间久了,自己就会生出内热来。。。。。

   这样的一种感受,在一个中医的心里面,要比解剖学更现实。

   如何开始学习中医:

  建议您学习从背诵《伤寒论》原文和方剂开始,先不必学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为什么从背诵伤寒论开始,因为背诵伤寒论是仲景先师在亲自教您辨证,这是捷径。起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因为这是后世医家编辑的,混合了多家理论方剂,前后不连贯不统一,很多概念不一定正确。通过背诵《伤寒论》一是古文水平会提高,这是我诵读《伤寒论》的体会;二是你就能逐步理解仲景先师条文后面隐藏的含义;三是遇到病人,根据患者症状,《伤寒论》中的条文自然就会浮现;四是现在明医难遇,我们不跟仲景先师学习又能跟谁学习呢。五,仲景医学本身是一套比较完整的思维系统,建立一套久经考验的思维系统益处是非常巨大的。

读伤寒的过程要经历几番大死大活,很多观点会不断地受到冲击和改变。

  这是最难的一个阶段,我介绍多人背诵伤寒论,没几个人完成。人总会为自己寻找轻松的借口,

   常见的借口如下:

   借口(1)背书会成为书呆子啊,背书会成为死读书啊。

   借口(2)只要理解就可以了,不需要背诵,我的某某老师就是这样告诉我的

   借口(3)我这个人呢,必须理解了才可以背诵的,不然我记不住

   借口(4)没有必要全背吧,只要记忆重点条文就可以了

   借口(5)背诵是很好,我以后有时间再背吧。。。。。

   借口(6)。。。。。。

   借口(7).。。。。。。

本文来自:徐风瑞

​*清腹腔

火麻仁 猪甲 苦参 艾叶 鸡屎藤 红藤

香附 郁金 玫瑰花

枳壳 桔梗 木香

很多女士说,我们真倒霉,为什么男人老得就慢?因为他们8年转一圈,女人7年转一圈,女的28岁相当于男的32岁。男人的顶峰年龄是32岁。过了32岁以后发福了,其实是代谢缓慢了,体内存积的东西多了,看似发福,不是个好现象。男人过了32岁,女人过了28岁,这时候就要注意了,早上、中午的饭要吃得好一点,晚上的饭要尽量少吃,因为代谢的缓慢主要在晚上,老年人尤其如此。

*“肠痹宜开肺气以宣通,以气通则湿热自走。”

治疗肠痹每用栀子豉汤加杏仁、瓜蒌皮、郁金、枇杷叶等开宣上焦肺气,认为肺气宣通,宣降自如,则湿热宣化,下焦肠痹可开。


华医世界

图*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曰:“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也”。

如果六腑发生闭塞,就必然引起五脏的病变,导致五脏生理功能不协调。

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的方法并不局限于肺与大肠相为表里的脏腑之间,可以运用于整个五脏六腑。

通腑治脏法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一种体现,临证中恰当运用该方法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熊继柏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六十余年,通晓中医经典,谙熟方药,其在临床运用通腑治脏法治疗疾病的方法治疗各种疾病,疗效非凡。

今天,小师妹将其运用通腑治脏法治疗疾病的3则病案分享如下,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01

通腑治脏法

熊老指出通腑治脏法的理论依据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曰:“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也”。如果六腑发生闭塞,就必然引起五脏的病变,导致五脏生理功能不协调。

脏腑之间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的关系,如手少阴心经属心络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心与小肠构成表里相合的关系,其他脏腑亦是如此。

在生理功能上脏腑之间相互配合,如肺气肃降,则有利于大肠的传导、糟粕的排出。大肠正常传导则有利于肺气的肃降

病理上脏腑之间相互影响,如肺气肃降失常可引起大肠传导不畅,出现便秘。大肠传导不畅亦可以影响到肺的肃降,出现胸闷、咳喘的症状。

后世亦有很多医家运用通腑治脏的方法,如吴鞠通《温病条辨》曰:“喘促不宁,痰涎奎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

宣白承气汤由杏仁粉、瓜蒌皮、石膏、大黄组成,用于治疗“喘促不宁,痰涎奎滞”,即痰热引起的气喘,该方最特殊之处在于加入大黄治疗喘促,通过通大肠以治肺脏之病。

“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的方法并不局限于肺与大肠相为表里的脏腑之间,可以运用于整个五脏六腑。

治疗心火上炎引起的口舌生疮所用的导赤散中的木通就是通过利小便通膀胱来泄心火

又如治疗肝火上炎引起的头痛、目赤、烦躁所用的当归芦荟丸中的大黄就是通过通大肠来泄肝火。

02

验案举隅

1.麻杏石甘汤加大黄治疗小儿急性肺炎

It's a Title

患儿某,男,2岁,长沙人。

2013年2月5日初诊。

主诉:发热、气喘2日。

患儿2日前因受凉出现发热、气喘,到西医院就诊,测得体温39.5℃,可闻及左下肺有细湿啰音。胸部X线片示:左下肺炎。诊断为“左下肺炎”。

服用抗感染药物之后好转,至夜间又高热持续不退、气喘,次日到门诊部就诊。

症见:发热、咳嗽气喘、鼻窍煽动、呼吸困难,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西医诊断:左下肺炎。

中医诊断:喘证。

辨证:邪热壅肺。

治法:清泄肺热。

主方:麻杏石甘汤加大黄。

处方:

炙麻黄3g,杏仁8g

生石膏30g,生大黄4g,甘草3g

3剂,水煎服,日1剂。并嘱停用西药。

次日,患儿大便次数增加,热退,气喘明显减轻,继服2剂,其病痊。

按:

熊老指出暴喘发热为急症,小儿多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肺炎,其中包括病毒性肺炎,常发热高达40℃以上,西医治疗需1周以上。

《黄帝内经》曰:“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

即说明凡是病邪伤人会从表向里传变。

与大人相比,小儿感冒之后的变证特别快,且变证多端,发热不退容易马上变成惊风,感冒不愈随即就会引起咳嗽、肺炎喘促等,故治儿科病要立取速效。

小儿是纯阳之体,虽感风寒之邪却会迅速传变到肺,邪从热化壅遏肺气而成暴喘发热,故该小儿发热喘促就是由于风寒入里化热所引起的急性肺炎所导致的。

《伤寒论》曰:“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汤,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的功效,能顺肺宣发之性,使邪有出路,向外透发,善治疗邪热壅肺引起的暴喘,故选用该方。

在运用麻杏石甘汤时,药物用量是非常关键的。张仲景创立此方的重点在于清泄肺热,故一定要重用石膏,借助麻黄宣发之力宣散肺热,增强其清泄肺热的作用。

熊老强调《伤寒论》麻杏石甘汤原方中石膏的用量二倍于麻黄的用量,而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和摸索,石膏的用量应该随着热势程度的增高而逐步增量,一般热势石膏与麻黄的比例是5:1

热势更高时用到10:1才会有很好的效果。

但如果高热一直不退,或是患者有大便干结症状的时候,可以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特点,加大黄以将壅遏在肺的邪热从大肠泄出,即通腑治脏。该小儿热势高且持久不退,故用麻杏石甘汤加生大黄后,迅速好转。


2.银翘散加大黄治疗急性乳蛾

It's a Title

患儿某,男,3岁,长沙人。

2015年6月11日初诊。

主诉:发热1日。

患儿精神萎靡、肌肤灼热,体温40℃,服用感冒清热颗粒、银翘散等,热未退,遂来门诊求治。

症见:高热,咽部扁桃体肿大,大便干结。舌边尖红,苔薄黄,纹紫。

西医诊断:急性扁桃体化脓。

中医诊断:乳蛾。

辨证:风热邪毒。

治法:疏风清热解表。

主方:银翘散加大黄。

处方:

银花10g,连翘10g,防风10g

牛蒡子6g,黄芩6g,薄荷8g

荆芥10g,桔梗6g

芦根10g,生大黄2g

2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5年6月13日):

服上方1剂后,连解2次大便,体温降至38.5℃,再进1剂后体温正常,扁桃体尚有微肿,微咳,食少,舌苔薄黄,纹淡紫。

予桑菊饮加味治之。

桑叶10g,菊花8g,芦根10g

薄荷8g,桔梗8g,杏仁5g

连翘10g,甘草6g,神曲10g

山楂10g,炒枳壳6g

3剂,水煎服,日1剂。遂愈。

按:

熊老指出急性扁桃体炎乃西医之病名,属中医“乳蛾”之范畴,每以咽喉肿痛、高热、咳喘为主要临床表现,

大多是风热感冒以后引发扁桃体肿大,严重的可出现化脓,疏风清热本为其常治之法,然此患者服用类似方药却无效,是因为患者除感受风热邪毒之外,兼腑实之证。

正如《喉科集腋》所述:“凡喉之症急者,一二日未必发热病尚轻,缓若至第三日发者,其病必重,须问其大小便通与不通如二便通利,症候虽大,不过浮火上攻,服消风散火之药即愈。如二便不通,内必有实火。非用降火解毒及通利二便之重药,其毒火从何而出,病从何而解……凡喉症必俟大便去后方可望痊”。

扁桃体位于咽喉处,“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司天气者,肺之所主。司地气者,胃之所主”,扁桃体的肿大与肺胃密切相关。胃中素有燥热,感冒以后,外邪郁闭壅遏肺气,则燥热郁遏上冲咽喉,便会导致咽喉红肿,引起扁桃体炎。

故该患者的扁桃体肿大是由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郁于肺胃,客于咽喉所致,治宜宣散肺气解表,内清胃热。

《温病条辨》云:“太阴风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此案为风温初起兼有阳明胃热,故治以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合大黄通腑泄热,釜底抽薪,服用之后高热即退,扁桃体红肿迅速好转。

《温病条辨》曰:“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故二诊治高热退后的咳嗽以桑菊饮清肺之余热,善后收功即可。

3.温胆汤合酸枣仁汤加大黄治疗不寐

It's a Title

患者某,女,32岁,长沙市人。

2016年10月27日初诊。

主诉:不寐5个月。

患者数月来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夜不能寐,寐而不酣,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数。

西医诊断:失眠。

中医诊断:不寐。

辨证:痰热扰神兼阴虚。

治法:泻火涤痰,安神定志。

主方:温胆汤合酸枣仁汤加大黄。

处方:

炒枣仁30g,茯神15g,知母15g

川芎10g,甘草6g,大黄5g

陈皮10g,法半夏10g,枳实10g

竹茹10g,柏子仁15g

15剂,水煎服,日1剂,遂愈。

按:

熊老指出《中医内科学》治疗失眠的辨证选方

第一个是心肾不交证,主方是交泰丸

第二个是阴虚火旺证,主方是黄连阿胶汤

第三个是肝阴虚证,主方是酸枣仁汤

第四个是痰浊内扰证,主方是温胆汤如果有热就用黄连温胆汤

第五个是胃中不和证,主方用保和丸等。

教材上的内容是纲领性的知识,而临床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因此临证的关键在于把握病机,灵活运用。

温胆汤所治的胆郁痰扰证的实质在于与胆相为表里的肝之气机失疏,肝气郁滞而津液运化失常而生痰,蕴藏于胆。

正如《三因方》曰:“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其病源于肝,表现于胆。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普济本事方》云:“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

说明不寐与肝的正常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

温胆汤治不寐的机理在于化痰通利胆腑使肝不受邪扰,则魂归于肝而神静,故可眠安。

该患者心烦失眠,夜不能寐,小便黄,舌苔黄,大便秘结,痰热内阻是其本质,用温胆汤以清化痰浊通利胆腑,加大黄通腑泻热导痰热下行,即通腑以治脏。

患者兼有手足心热的症状,故亦有阴虚,《金匮要略》曰:“虚烦虚劳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故合酸枣仁汤以安神滋阴,诸药合用,故获佳效。

熊老根据《素问·通评虚实论》:“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也”的理论,论述了通腑治脏法的观点,

突出了中医的诊疗思维注重整体观念的特点,并通过3个典型案例来具体说明通腑治脏的具体运用。


.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由葛根30g、黄连5g、黄芩20g、炙甘草5g组成。

加减:湿热并重,选加白鲜皮15g,苦参9g,栀子9g;

湿重于热,选加佩兰12g,防风9g,猪苓15g,茯苓15~30g;

热重于湿,选加连翘30g,滑石20g,栀子9g;

心烦失眠,选加竹叶9g,滑石15g;

恶心呕吐,选加旋覆花15g(包),竹茹15g,芦根15~30g;

口干口渴,选加天花粉15g,北沙参15~30g;

湿热夹痰证,上方加半夏9g,牛蒡子15g,栝楼15~30g,以清化痰热;

湿热夹瘀证,上方加丹参15g,川芎12g,僵蚕15g;

湿热夹郁证,上方加郁金15g,川贝母9g,香附15g;

湿热伤阴,加石斛15g,天花粉15g,生地15g。

        若患者胁肋不适或胀痛,心烦易怒,则为肝胆湿热,宜合用茵陈蒿汤、白头翁汤或大柴胡汤加减。此外,还要随证加入理气、醒脾、化湿的药物。

受了风寒造成的太阳症的葛根芩连汤。大便你主观会觉得烫屁股,然后比较臭,上半身是有点喘喘的,而且常常是拉肚子的时候是满头汗的。

    那肚子剧烈绞痛而拉肚子的黄芩汤症,大便也是偏烫偏臭的。

    那另外还有呢,就是厥阴病的那个白头翁汤症啊,大便也是偏烫偏臭的。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一个人如果一直水泻,口一直没有很渴的话,那就是单纯标淮的太阴病,给他开药呢,就开理中汤、四逆汤之类之类的。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这四位药一样多就可以了,如果觉得这个人气比较虚,党党参加倍也可以。如果你觉得这人比较偏湿,你白术要换苍术

*如果你水泻拉肚子,觉得是太阴病,一把脉根本就是的,那这个病邪它主轴还是在太阳区块,就算沾到了太阴病,你还是不用太阴治,如果脉是浮的,就算这个人再吐再水泻,你直接开桂枝汤。有一些方剂是介于太阳和太阴之间的,比如理中汤可以加点桂枝啦,或者,桂枝去芍药加伏苓白术汤之类。

*黄芩汤症的脉一定是偏洪,偏浮,偏滑,偏弦。

    太阴病脉是沉沉塌塌的,太阴病的感觉,通常是不会有很明显的那个大便烫屁股的感觉,就是哗啦啦那样子水泻水泻水泻,拉的水比较多,食物比较少。

    厥阴病的白头翁汤症,拉出来是那种你好像噗叽一坨黏黏的大便,里面或者有带脓带血,然后偏烫偏臭。白头翁汤,病缘热利时思水,下重难通此药珍,三两黄连柏与秦,白头二两妙通神。

.脑病、肩项强急疼痛与葛根芩连汤

葛根芩连汤在脑病中的应用

 葛根芩连汤具有表里两解、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发散郁火、益气和中等功效。临床上除了治疗五脏六腑湿热,还可以随证加减治疗郁热、瘀热、痰热、火热证。临床中,湿热、痰热、郁火、瘀热等阻络蔽窍、生风扰神引发的头痛、眩晕、中风、健忘、口僻等脑病,用葛根芩连汤随证化裁,常可获满意疗效。

       葛根芩连汤分析

       葛根芩连汤中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辛味能散,长于通达,可以发散郁热、郁火,然升散太过则有耗阴之虞,是以叶天士有“葛根耗胃汁”之虑。黄连、黄芩苦寒降泻,清热燥湿。炙甘草补益中焦。全方清利湿热、泻火解毒、解表清里、宣透气机。

       表里两解 葛根配炙甘草辛甘合化,轻扬发散,能疏风透表。芩连苦寒,清热燥湿,能祛除在里之火热、湿热,合用则有表里两解之功。既适宜于外感之协热利,也适宜于内伤之实火、郁火、湿热内蕴、气机不畅的多种病证。

       清热燥湿 方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与辛散理气之葛根配伍,辛开苦降,畅利中焦、帮助气化,治疗肠胃湿热壅滞之泄泻、痢疾、腹痛等病证。

       泻火解毒 黄芩、黄连苦寒,既能清热泻火,又可清热解毒,善治热毒为患的病证,除胃肠、肝胆、心包络蕴结之火热。葛根合炙甘草辛甘发散,疏透内郁之火热,寓有“火郁发之”之用。甘草生用甘缓和中、解毒、调和药性。故本方可作清热、泻火、解毒之用。

       清热凉血 火热内盛,易于窜扰血分,发生疮疖、痈肿或动血诸症。黄连、黄芩苦寒清热泻火,又能凉血止血。痤疮、便血、肠痈肿痛以及牙龈疼痛、出血多责之阳明火热壅滞血分,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颇为适宜。

       发散郁火 葛根芩连汤能疏散郁滞,透达阳气,清热泻火,用于脏腑失调,气机郁滞,生热化火的病证。

       葛根芩连汤适应证

       根据葛根芩连汤组方,可以看出本方具有清热泻火、疏利气机、清热开郁、清热安神、清热活血等功效。凡五脏六腑湿热、郁热、瘀热、痰热、火热证,皆可随证加减应用。

       适应证

       湿热证 湿热常犯三焦,其中最易累及中下焦,胃、大小肠、肝、胆、肾、膀胱、女子胞常受其害。葛根芩连汤长于治疗胃、肠湿热证。症见腹痛、大便黏腻、小便不利、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利湿,畅利气机。葛根芩连汤合二竹方(竹叶、竹茹)加味。常加竹叶、竹茹、半夏、茵陈蒿、白豆蔻、杏仁、桔梗等。

       痰热证

       (1)痰热瘀结证。症见头痛头晕,健忘失眠,颈动脉斑块,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治宜清热化痰,化瘀散结。葛根芩连汤合小陷胸汤。常加瓜蒌、半夏、桔梗、夏枯草、贝母、丹参、川芎等。

       (2)痰热上扰证。症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厚,脉弦滑。治法:清热泻火,降逆化痰。葛根芩连汤加竹茹、天麻、牛膝、夏枯草、瓜蒌、栀子等。

       (3)痰热阻络证。症见喎僻不遂,肌肤麻木,语言謇涩,口干口苦,急躁失眠,大便不爽或便秘,口气臭秽,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厚,脉弦滑。治法:清热泻火,化痰通络。葛根芩连汤加竹茹、天麻、乌梢蛇、僵蚕、丝瓜络、忍冬藤、丹参、土鳖虫、旋覆花等。

       郁热证

       (1)上焦郁热证(肺、心郁热)。症见心烦躁扰,坐卧不宁,失眠头痛,口舌生疮,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治法:清热开郁,除烦安神。葛根芩连汤加炒栀子、淡豆豉、竹叶、石膏、生地黄、连翘等。

       (2)中焦郁热证(脾胃郁热、肝胆郁热)。症见脘腹胀满,胁肋疼痛,口干口苦,饮食减少,排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热利湿,和中降逆。葛根芩连汤加半夏、竹茹、苏梗、枳壳、枳实、炒川楝子、郁金等。肝火配龙胆草、栀子、夏枯草、牡丹皮、白头翁等。

       瘀热证

       症见头身疼痛,肢体疼痛,肌肤麻木或周身不适,健忘失眠,舌质暗红或见瘀斑、瘀点,苔黄,脉弦。治法:清热开郁,活血通络。葛根芩连汤加丹参、忍冬藤、牡丹皮、当归、红花、郁金、枳实、桔梗、姜黄、威灵仙、生地黄、栀子、桂枝、土鳖虫、桃仁等。

       火热证

       症状见心烦急躁,口舌生疮,痤疮,便秘、头痛、眩晕、中风、失眠,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滑。治法:清热泻火,开郁除烦。葛根芩连汤加竹叶、夏枯草、白头翁、栀子、淡豆豉、生地黄、怀牛膝、石膏、知母等。

       脑病临床应用

       葛根芩连汤能治疗郁热、郁火、湿热、痰热、瘀热等证,可用于脑病之痰热、湿热、郁热、火热证、风火上扰清窍证治。

       头痛

       阳明湿热证。症见头痛身重,胸脘痞闷,溲赤不畅,大便不爽,口中黏腻,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法:清热利湿,和中化浊。葛根芩连汤加炒栀子、滑石粉、竹叶、蝉蜕、僵蚕、羌活等。

       眩晕

       湿热中阻证。症见头晕昏重,脘痞满闷,腹胀纳呆或恶心呕吐,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缓或弦滑。治法:清热化湿,和中降逆。葛根芩连汤加茵陈蒿、天麻、菊花、桑叶、牡丹皮、白鲜皮、旋覆花、泽泻、半夏、竹茹、瓜蒌、薤白、枳实、生山楂。

       中风

       阳明湿热、痰热结滞证。症见喎僻不遂,言语謇涩,脘闷胀满,大便不爽,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治法:清热利湿,化热通络。葛根芩连汤加瓜蒌、半夏、夏枯草、竹茹、陈皮、天麻、泽泻、郁金、远志、僵蚕。半身不遂,加乌梢蛇、僵蚕、地龙;语言謇涩,加郁金、石菖蒲、全蝎、薄荷等。

       人迎脉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火热灼脉,痰瘀结滞。症见头痛头昏,头目不爽,健忘,伴耳鸣、耳聋等。颜面唇红、口干、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溲赤便黏,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治法:清热泻火,活血通脉,化痰消积。葛根芩连汤加丹参、天麻、玄参、牡蛎。痰热重,加瓜蒌、牛蒡子;瘀血明显,加当归、桃仁等;便秘,去牡蛎,加瓜蒌、决明子等。

       健忘

       火热上扰,困蒙清窍证。症见记忆力减退,心烦少寐,躁动不安,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治法:清热泻火,清心化痰,醒脑开窍。葛根芩连汤加郁金、远志、生山楂、石菖蒲、天麻、丹参、麦冬、玉竹、鳖甲等。

       口僻

       阳明湿热壅络证。症见口眼歪斜,口气秽恶,脘痞纳呆,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濡。治法:清热化湿,和胃通络。葛根芩连汤加茵陈蒿、栀子、竹叶、秦艽、当归、天南星、蝉蜕、僵蚕、天麻、防风、荆芥等。初起颜面疼痛,加升麻、白芷。

        

       张某,男,27岁。2009年11月17日初诊。

       主诉:头痛1月余。

       现病史:患者1月前登山后出现发热,体温达38。伴头部隐痛,无鼻塞、流涕,无周身酸痛,于社区门诊静滴药物治疗,体温下降至37.5°C左右。但头痛加重,无恶心、呕吐,就医于山东某医院,拟诊“脑炎”,予抗病毒治疗,症状改善。经2次腰穿,排除“结核”,确诊为“病毒性脑炎”。11月初出院。

       刻诊:患者两目及两颞侧隐痛、部位不定,伴头目昏沉,微感乏力。入睡难,睡眠浅。食欲近常,食量减少,泛酸。二便正常。既往健康。

       体格检查:血压116/82mmHg。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头颈无触压痛。

       舌质红略紫,边见齿痕;舌苔中根黄腻,脉弦细滑。

       中医诊断:外感头痛。辨证:阳明湿热蕴络。西医诊断:病毒性脑炎恢复期。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处方:葛根30克,黄芩12克,黄连3克,炙甘草9克,白鲜皮15克,菊花18克,僵蚕12克,苦参3克,当归15克,天麻18克,防风12克,酸枣仁20克,荆芥穗9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反馈,上方服2剂后,诸症尽失。7剂服完,身体恢复,可以正常参加工作。

       按:方中用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加白鲜皮、苦参以增其清热燥湿之力;葛根、荆芥穗、防风辛温疏散透达,畅利气机,疏通经络,通络止痛,兼取风能胜湿之意;天麻、菊花疏透通络,善治头痛;当归、酸枣仁、炙甘草养血补虚,缓急止痛。(丁元庆)

肩项强急疼痛
葛根芩连汤
杂谈
病脉证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寒论葛根汤证之所谓「项背强,几几然」,其作病部位即现在解剖学之「僧帽筋」,包括板状筋,肩甲举筋,甚至包含菱形筋。换以经穴名,其位置相当于上自风府、风池,下迄身柱、心俞。病邪集积于这一周围,以伤寒论原则是以葛根为主剂。此种症状以现代的病名分类言之,常见于脑炎,高血压。所以,五年前我出版「高血压症自己治疗法」一书,曾将葛根黄芩黄连汤编入。物换星移,五年后之今日(1962年4月)始得竹马友林xx氏报告其本人服用此方之经过,爰详记之以备参考。
男,57岁。身材魁武,气力充沛,组织结实,血色佳良。虽有轻症之痔出血,但不太重视。平素嗜好杯中物,三年前曾一度患肝病,服西药后壮健如常时。饮酒仍不间断。二月患感冒,照例由其本人开出发表剂(病者精于中医学,唯侧重时方)数剂而愈。然余邪未尽,数日后发病。突感视力锐减而复视,旋部头痛,项背,肩胛强急疼痛,不唯不可转动,即坐起亦需旁人扶持。同时大便不通,幸而精神仍健,乃自开九味羌活汤服用数剂不效。遂经友人严氏推荐用葛根汤,依然不差,苦楚难堪。嗣经严氏忆起拙著「高血压症自己治疗法」有葛根芩连汤加大黄,乃以该书示之,经林氏读后认为此方最适。葛根芩连汤,第一帖即感大差,第四帖始泻大便,通计六帖而霍然。
葛根芩连汤原来为大阳病误下而招致喘或下痢(赤痢状之禀急后重)之剂。如「太阳病中,桂枝证,医反下之,遂利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大阳中篇),实际上此方之运用,不必拘泥于曾经误下,亦不仅用于喘或下痢而已。要之,以肩项强急为主要目标,则齿痛、风火热目、不眠症,亦有应用机会。日本名著「类聚方」有加大黄之法,以治高血压症之有表证者,与泻心汤异曲同工。

葛根芩连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第三十四条: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葛根芩连汤的组成:

生葛根 60、生黄芩 30、炒黄连 9、炙甘草15。以上方量是我根据自己经验编撰而成。

其实这个方子我还是蛮精通的,而且别有心得体会,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尊重我的注解,别天天拿原方原量说事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又不是可悲的事情,干嘛舔古呢?

首先必须是“喉咙干”这里的干不是渴,就是平常所谓的干哕而已。

其次是“口苦”,可能很多患者都不知道啥叫口苦,所以问了也是白问,还不如拿手电筒照一下他或她的喉咙是不是“”红或肿”呢!我认为这个判断方法更符合实际。

最后看一下患者是否有鼻炎类疾病感冒的时候是否“眉棱骨痛”,若有这个痛证,百分九十就是葛根芩连汤证,再结合“口苦或咽喉或红或肿”,最后再结合“喉咙干”,那就是百分百的铁证了!

太阳病,桂枝证”,这里的症状就是风汗痛痒四个字。

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这里的反下之,就是作恶手法。其结果就是腹泻不止阳寒闭表,用下法必然会导致,内热阳闭于里岂能不利遂不止呢?”

脉促者,表未解也”,脉促者,胃热阳闭于里,以致,阳不及四末,解表升阳,清热于里,脉促顿解。

喘而汗出者”,汗喘连说,就阳明里边有热证啊!多么浅显易懂的道理啊!这不就是我常显摆的:“内热阳闭于里”嘛!

葛根芩连汤合一贯煎对治疗胃热导致的口臭或胃热导致的无食欲,倒是挺好用的

其实葛根芩连汤加酒白芍30克,对月经提前的痛经倒是效果蛮不错的,但若是结合“口苦喉干”的主证去治疗“崩漏”,那更是神来之笔,信我者,不妨一试,看我放屁否?


葛根芩连汤的方证表达
见于应酬多,工作压力大的中年男性。
(1)葛根证
体格肥胖壮实;
项背部肌肉厚实,竖脊肌挛急 压痛,项背僵痛不适;
全身困重 疲惫 嗜睡;
自下利,大便不成型,易腹泻。
(2)黄连证 黄芩证
唇 舌 咽 眼红,满面红光
舌苔黄腻;
心烦焦虑失眠;
口干 口苦 口臭;
大便秘结
脉滑数有力。 

原以为葛根芩连汤就是一派热像,但黄师处理两例遇凉屁多腹泻,即用此方我问,无颈背症状也可?
师曰:有时症状不显,或感疲劳而已,照用此方。但必须是“热人” 
一38岁西医专业人士,空腹血糖高,运动量大,但一动即汗,小腿有溃破,口干。黄师处以葛根芩连汤加肉桂、制大黄,葛根用60克。并未言后背如何。

先看有关葛根芩连汤的四个医案:

(一)葛根芩连汤治疗肩背不适、失眠案。

患者男,24岁,因肩背部不适,失眠一周前来就诊。

症状:易上火,耳朵疼痛,口渴想喝水,大便溏,秽臭难解,3次/日。小便黄,失眠,易自汗。舌质红,苔黄腻,左脉滑,右脉弱

处方:葛根60克、黄连15克、黄芩15克、炙甘草10克、茯苓30克。

反馈:此方服一剂,诸证皆消。

辩证:

(1)自汗、肩背部不适,太阳病,葛根证;

(2)大便秽臭,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左脉滑为阳明证,故用葛根芩连汤。

(二)葛根芩连汤治疗大便粘腻案。

患者男,23岁,大便粘腻1周前来就诊。

症状:平素大便稀溏,因食狗肉后出现大便秽臭,粘腻难解易矢气;口唇干燥,口渴欲饮水,颜面部多发痤疮,色鲜红;颈椎不适,眠差;舌质红,苔薄白,双寸脉浮紧有力,双关尺沉细弱。

处方:葛根60克、黄连15克、黄芩15克、炙甘草10克、茯苓30克。

反馈:服药1剂后,大便恢复生病之前状态,虽稀溏,但顺畅、气味不再秽臭;颈椎不适明显缓解,睡眠状况良好。

辩证:

1)颈椎不适,太阳病,葛根证。

(2)大便秽臭,粘腻难解,易矢气;口唇干燥,口渴欲饮水,颜面部多发痤疮,色鲜红;舌质红,阳明证,故用葛根芩连汤。

(三)葛根芩连汤治疗腹泻案。

患者男,23岁。腹泻1日,前来就诊。

症状:前两日出现全身酸痛,肩背部不适等症状,服用布洛芬后症状消失,就诊前晚出现腹泻,至就诊时已大便7次,除第一次大便明显秽臭滚烫外,其余均为水样便,夹杂不消化食物。颈背部轻微不适,口渴欲饮水,轻微咽痛,精神佳;舌红舌根部苔薄黄,双寸关脉浮滑。

处方:葛根60克、黄连20克、黄芩20克、炙甘草15克、苍术30克、茯苓30克、泽泻30克、猪苓15克、桂枝15克。

反馈:上方服用1剂,患者恢复正常。

辩证:

(1)患者自述饮食清淡,与平素无甚差别,考虑近期,流感肆虐,患者得流感后,出现全身酸痛,肩背部不适等太阳证,经布落芬发汗治疗后,病邪未驱逐干净,邪热内陷,表现为典型的“协热下利”,即葛根芩连汤证。

(2)颈背部不适,双寸关浮滑,为太阳葛根汤证;

(3)口渴欲饮水,舌红苔薄黄,双寸关滑为阳明证,因出现水样便,伴口渴,兼用五苓散。

(四)葛根芩连汤治疗婴儿腹泻案。

患者婴儿,11月。腹泻2日,10次/日,鸡蛋花样便。

症状:病情由患儿父亲描述。患儿反复发热4日后,体温恢复正常,但出现腹泻,饮水、饮奶后出现腹泻,鸡蛋黄样,秽臭,屁股红,纳可、精神佳。

处方:葛根24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炙甘草10克、苍术20克、茯苓20克、泽泻20克、猪苓12克、桂枝12克,一剂,水煎服。

服法:嘱咐患者家长,药熬好后,每次喂药5ml,半小时服用1次,观察患儿腹泻情况,如下利频率降低,即延迟服药间隔为1小时或2小时,后患儿父亲反馈,患儿服药3次,共计15ml药物,当日未再腹泻,次日亦未腹泻,遂嘱咐患者父亲可停药。

辩证:

(1)此病例与上一则医案一样,亦为协热利,起于外感,表邪夹热内陷,发为葛根芩连汤之下利,在西医里属于流感中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

(2)饮水,饮奶即诱发下利,属五苓散证,故两方合用。

从以上医案可以看出,葛根芩连汤在临床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那么把握好葛根芩连汤的临床应用呢?

葛根芩连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第34条说“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由葛根、黄连、黄芩、炙甘草四味药组成。

黄煌教授在《经方使用手册》一书中,定义葛根芩连汤为解酒止利方,有清热止泻之功效,可应用于急性肠炎、痢疾、小儿中毒性肠炎、肠伤寒、麻疹、乙脑、流行感冒等急性病,也可用于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脑中风、心律不齐、颈椎病等慢性病。

应用指征包括:下利、心中烦闷而悸、心下痞、项背强急、身重、汗出、口渴、舌红、脉滑数为特征的疾病。

对该方的应用体会:

第一,关于葛根芩连汤的方证。从药物分析,葛根属于太阳经用药,黄连、黄芩属于阳明经用药,因此该方属于太阳阳明合病证。太阳病,葛根指征包括项背强急、身重,特别是项背强急,其指向性极强,一旦见项背强急,必定指向葛根剂。那什么是项背强急呢?通俗说就是脖子、肩背部的不适之感,如发酸、发紧、疼痛、转动不利等等。这个症状在临床上表现也五花八门:比如落枕是项背强急常见的一种表现;有的患者在主诉症状出现的前几天,出现脖子的扭动不利,背部的发紧不适感,也是一种表现,但是这种表现容易被忽略,患者会认为是自己太过劳累,加班久坐导致,属正常表现,不一定会主动提及,医生如不仔细问诊也会忽略。“心中烦而悸、心下痞”,属于黄连,黄芩证,这一点我在临床上的应用体会还不深,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黄连、黄芩属于阳明经用药,那么就会出现阳明热证的表现,比如口渴、舌红、脉滑数,这是《经方使用手册》中提到的。“大便秽臭、粘腻,便之不爽,肛门便后的红肿热痛”等等,也是阳明热证的常见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使用这个方剂一定是抓住太阳阳明两个方面去应用,病人表现出典型的太阳证,汗出怕风、腰背疼痛,同时又出现口渴、大便秽臭,便之不爽等阳明证表现,就可考虑葛根芩连汤。

第二,关于药物剂量和比例问题。药物的剂量基本按照《伤寒论》经方药物的组成比例开,葛根芩连汤方中,葛根、黄连、黄芩、炙甘草药量的比例为8:3:3:2。上述四个病案中,前三个医案,药量是按该比例乘以7,为抓药方便,药量均取整数;后一个医案,按比例乘以3。在实践中,我个人开方的药量虽然比较大,但是因个人煎药习惯,一副药熬出的药量,按每次服药400ml,一日2次,可服用2天。也就是说,患者一日服药的剂量为原方除以2,与市面上流行的中药服用方法基本一致。经反复实践证明,该煎药服药方法有效可行。当然,病情较重的情况下,我也会嘱咐患者,增加用药频次,在一日内服完1剂药,随着病情的减轻,减少用药频次,直到停药。

第三,关于婴幼儿用药剂量的问题。大家普遍接受的概念是,小儿用药剂量易轻易小,用量不宜过大。经韦安理老师指点,小儿用药剂量可按大人剂量出具处方,但服药时要减量、多次服用。试想一下,一副药,如果每味药只开3-5克,煎药困难且不说,熬出的药汁会寡淡无味,药效锐减,达不到治病救人的目的。比如上述第四例医案中的婴儿,药量虽为大人药量,但每次服药的剂量远远小于成人,同时将服药的频次与病人病情的进展相结合,病情初始或者尚重时,加大服药频次,一旦病情减轻,即减少用药频次。一次用药剂量,则根据患儿年龄大小进行调整,不失为治疗幼儿疾病的用药服药的好方法。

韦安理

江西中医学院 伍炳彩教授“葛根芩连汤临床应用体会”。
今天我讲的是方剂,是经方,是经方的临床运用,那么在没有正式讲课以前,我首先要声明一下的是,方剂的使用应该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求得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从而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剂,对疾病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如果方剂的运用脱离了中医的理论,脱离了辨证论治,那么我们就将会陷入到唯方唯药,这是非常危险的。比如说我今天讲了葛根芩连汤可以治疗很多病,可以治鼻炎,可以治鼻子出血,那么你不能够凡是鼻炎就用葛根芩连汤,凡是鼻子出血就用葛根芩连汤,这就错了,而一定要通过望闻问切,得出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后,如果属于葛根芩连汤证的才能够使用葛根芩连汤,否则你就是把它做为一个验方来使用,就完全错误,所以方剂的运用一定要辨证论治。
葛根芩连汤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方剂,大家可能临床上也用的很多,不过我想大家可能主要是用于腹泻、痢疾这些病,如果用葛根芩连汤来治疗其他的疾病,有些人可能就不太熟悉。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葛根芩连汤除了用来治疗泄泻和痢疾以外,还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其他疾病里。葛根芩连汤见于《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这个条文大家都非常熟悉,就是讲,太阳病本来应该使用桂枝汤,应该是用解表的方法,但是医生错误的使用了下法,因而造成利遂不止,就是大便拉稀,而且拉的比较厉害,如果还有脉促的,那就是表未解,就要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促就是指脉搏跳的很快,并且有停止、间歇的情况。葛根黄芩黄连汤是四味药组成,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方剂非常简单,我们说《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一个是药味少,另一个是疗效非常高,用对了的话,疗效非常高,这个葛根芩连汤,就是属于药味少、疗效高的方剂之一。

一、葛根芩连汤证的诊断及鉴别
因为我们今天不是讲《伤寒论》,而且《伤寒论》大家也都学过了,所以我这里就把这个条文稍微简单的解释一下。太阳病桂枝证,医生错误的使用了下法,那么出现了利遂不止,就是大便拉稀,这个变证会出现在什么情况下呢?在临床上,像这个桂枝汤证,大家应该还是比较容易认识的,怕风、出汗、脉浮,真正的中医使用下法的还是比较少的,如果桂枝汤证使用下法,那这个医生水平就太低了。但是,现在临床上很多中医喜欢开西药,一感冒就喜欢用点抗生素。北京有一位蒲辅周老中医,他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真正的中医,他曾经说过,使用苦寒药太过,就等于使用了下法。现在好多人喜欢用板蓝根这类的药去治疗感冒,这些苦寒药用的太过了的话,就等于是使用了下法,如果身体好的,可能还没什么问题,如果身体不好的,轻的可以出现食欲不振,重的可以出现下利,这是使用中药。那么使用西药呢,现在药品流通领域里有好多不正常的现象,在坐的恐怕也挺清楚,这些抗菌素都有回扣,所以有些人为了荷包里面鼓鼓的,也不管该不该用,感冒病人一来就吊针、就打抗菌素,抗菌素都是苦寒药啊,不信你们自己拿嘴巴去试试,哪种抗菌素都是又苦又凉的药,所以既使不用大黄、芒硝或板蓝根一类的药去治疗,使用抗菌素也可能会产生误下,也会出现利遂不止。
去年,我到一个省级医院会诊了一个病人,九十岁的一个老同志,正省级的医疗待遇,他是春节受了寒以后发烧,然后又咳嗽,于是就住到医院,住在干部病房。进去以后验血,白血球总数稍微高一些,医院里面就给他打了三天菌必治,打了菌必治以后,马上就出现了大便拉稀,一天拉四五次,还出现了口疮,口腔溃疡。因为他是高干,正省级了,所以医院很重视。那么西医检查又发现有霉菌感染,不好再使用抗菌素了,于是就叫我去会诊,看能不能用中药治疗。这个是肺部的炎症,打了三天菌必治以后,有所好转,但是并没有完全清除,还有发烧,我去看时是38.5℃左右,大便拉稀,一天四五次,口腔溃疡,不能吃东西,只能喝点稀饭,西医每天给他用输液维持能量。我就跟他们提出来抗菌素不要用了,他们就问我用中药有没有把握解决,我说哪里敢谈把握这个事,治病不谈把握,只是尽力而为,他们对我还是有点相信,于是停掉了抗菌素,抗霉菌的药也没有用。这个病虽然不是太阳病桂枝证,但也是医反下之,是用苦寒药太过,毕竟他也九十岁了,阳气是不足的,所以用了菌必治以后,就出现下利,口腔溃疡,我就给他用了葛根黄芩黄连汤,四味药,另外他有痰,就稍微加了点枳壳、桔梗、半夏、陈皮、茯苓,一共九味药,吃了十多天,肺部炎症就控制了。
举这个例子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说这个葛根芩连汤证,不一定只是桂枝汤证错误的使用了下法才可以发生,用了大剂量的抗菌素同样也等于使用了下法,这是大家一定要搞清楚的,抗菌素也是一种苦寒药,按照蒲辅周讲的,这就是一种下法,也是误下,也可以造成利遂不止。
这个利遂不止,就《伤寒论》来讲,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个是表证已经解了,但是中焦的阳气也已经虚了,这个应该使用理中汤。
第二种情况,如果是太阳证表虚证,错误的使用了下法,表证还没有完全缓解,但是中焦的阳气又虚,那就应该使用桂枝人参汤,就是理中汤加上桂枝
第三种情况,就是太阳阳明合病,病由太阳转入阳明,便会产生大便下利,这就是葛根汤症。
所以不一定都是太阳病错误的使用下法才会出现也不一定出现下利都是用葛根芩连汤,这个还是要辨证使用。这是有关条文的第一个问题。
关于条文的第二个问题,条文中说“脉促者,表未解也”,这是什么意思呢,促就是脉搏跳的很快,同时有间歇脉,西医讲是有早搏,脉律不整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什么脉促是表未解?第一种情况是正气未伤,虽然错误的使用了下法,但是正气没有完全损伤,还能够向外抗邪;第二种情况,脉促就说明了里面的邪热很亢盛。那么“脉促者,表未解也”就是说明表邪没有完全解除,阳气还是比较旺。
关于条文的第三个问题,我谈一下“喘而汗出”,有气喘和汗出,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邪热内迫于阳明,由于大肠跟肺是相表里的,阳明的邪热上迫于肺,所以就产生喘而汗出。这里面又有需要注意鉴别的,在《伤寒论》里面,提到“喘而汗出”的有两个条文,一个就是34条,我们讲的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这个是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邪热上迫于肺,肺气不宣而造成,它病变的中心在大肠
另外还有63条,麻杏石甘汤证,是由于邪热壅肺、肺气失宣造成的喘而汗出,这个病变中心本身就在肺
所以葛根芩连汤病变中心在肠,麻杏石甘汤病变中心在肺,都可以出现喘而汗出的情况。
既然两条方都可以治疗气喘,就是现在讲的气管炎、肺炎一类的病,那临床上怎么样鉴别使用呢?我个人认为,因为
葛根芩连汤的重心是在大肠,所以它除了喘而汗出以外,还有下利的症状就是拉肚子,一天三四次、四五次,大便颜色鲜黄,解大便的时候肛门有灼热的感觉另外前额痛连后项,脉浮,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使用葛根芩连汤
麻杏石甘汤病变重心在肺,病人喘而汗出,但大便不稀,没有前额痛连后项有口渴,舌苔偏黄,这个时候就使用麻杏石甘汤。
我记得前年在这里讲课的时候,这里的吴老师,他的小孩生病住院,发烧咳嗽,在医院用了抗菌素,当时病情还是有所好转,但出现了出汗的症状,用了几天抗生素,咳嗽是好些,但是很多汗。他问我应该怎么办,我就给他提了一个治疗思路,提了两个方子:
如果是出汗伴有大便拉稀,大便颜色比较黄,肛门灼热,小孩子不晓得什么肛门灼热,那就看肛门比较红的,脉浮的,当然小孩子也不晓得什么前额痛连后项,不到一岁的小孩子不会讲,那么只要是出现热象,就建议使用葛根芩连汤加味。
如果病人现寒象,大便也拉稀,但颜色不是很黄,肛门也不是好红,大便也不是特别臭,就建议使用参苏饮。讲了以后我就回南昌去了,两天后他给我打了个电话,说按我的提示用了参苏饮的原方,吃了药以后症状明显好转。
所以在用了药,用了抗菌素以后出汗,或者大便拉稀,有两种情况,一个是葛根芩连汤证,是热证,一个是参苏饮证,偏于寒证,葛根芩连汤完全是实证,参苏饮是虚实夹杂症,葛根芩连汤用六经分类是属于阳明经,而参苏饮是太阴经,病变部位不同,主症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不同。临床上这种病人很常见,很多病人用抗菌素以后出现大便拉稀,出汗,这个时候不能够用玉屏风散,玉屏风散虽然可以止汗,但不能止咳,不能够化痰,所以效果肯定不好。我从事中医工作有四十多年,病也看了不少,我觉得只要辨证论治正确,疗效是相当好的,有时剂量虽然很轻,但真正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所以大家一定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详细的望闻问切,然后再进行辨证,再选方用药。
例如去年我看了一个病人,十三岁不到,西医诊断是化脓性心包炎,住在南昌某医院,一直高烧在40.5℃到40.7℃之间,住了五十天,什么高档抗菌素都用了,就是不退烧,还做了两次手术,一次切开引流,在胸部打了三个孔,引出了一些脓,但体温还是不降,第二次手术因为化脓引起心包粘连,又做了心包剥离手术。两次手术,住院五十多天,长期使用抗菌素,包括泰能,一天的剂量就是一千五百块钱,这是很贵的了。这个病人是江西农村的,你们大家在广东可能不晓得,广东是有钱的地方,可是我们江西好穷啊,经济不发达,我工作了四十多年,现在工资也才两千多块。后来这个病人提出请我去会诊,那个心外科的医生就讲,我们西药都治不好,各种抗菌素都用了,中医肯定治不好的,我听了以后特别不是滋味呀。那病人家属就想请我偷偷到医院去看一下,我说偷偷去看一下?偷偷摸摸就不能够看,我们毕竟不是小偷,虽然我名气不算很大,但还是有些人认得我们,不请就去给人家看病,这个方法不可取,我给你介绍个方法,我一个同学就在那个医院中医科当主任,业务不在我之下,你请他去会诊,本院会诊方便一些。结果心外科那些医生也不同意,还是那句话,西医都治不好,中医怎么能治的好?后来病人用了六万块钱,五十多天,两次手术,长期使用抗菌素,加起来用了六万块钱,六万块钱对我们江西的农村是天文数字了。病人没有钱了,自动出院了,家属包了一部好破烂的汽车,把病人就装到我这里来了,他就说:伍主任哪,请你给我治治吧,死马当活马医,治的好,我感谢你,治不好也就算了。我一看病人身上还插着三根引流管子,还有个氧气袋,还有输液没打完,我仔细看了半个小时,最后想了一个没办法的办法。心包积液我也没看过,但我就是不服气,你西医治不好,中医就也治不好吗?他是化脓性心包炎,我最后却用了《金匮要略》治疗肺痈的方子千金苇茎汤,加了点鱼腥草、滑石,当时体温40.7℃,开了三包药,他就回乡下去了。吃了三包药以后,这个小孩子的祖父、母亲都来了,说药有些作用,体温落下来了,现在是38℃多,我说有好转就效不更方,还是原方再吃三包,三包以后,从38℃多退到37℃以下了。这个病人在心外科住了五十多天,花了六万块钱,都没有退烧,在我这里一百块钱都没花到就退了烧。胸部不是有三个洞吗,用补气补血的方法治疗了一段时间,三个洞也闭合了,总共没有花到五百块钱。
我给他治好这个病,还不到他一天的医药费,病人想要感谢我,我说你拿什么感谢我?我需要的东西你没有,我缺房子住,你送套房子给我吧,你送不起,你送几袋苹果?我不要,苹果我有的是,我说你要真正感谢我,你就到那个医院的心外科讲你的病是伍炳彩给你治好的,这就行了。所以我们搞中医的要争气啊,我觉得我们现在好多中医同志不够争气,为了几个钱,开高档抗生素,拿回扣,又是中药,又是西药,又是成药,就算治好了病,也不一定是中药治好的。我每一个病人就是一张中药饮片处方,有效,我们明白中药的功劳,没效,我们明白过错,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前不久有人在网上发表文章,要取消中医,这不是空穴来风啊,我们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作为一个中医师,尤其像我们这些人作为一个高级中医师、主任中医师,还是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有些还是院士,更要扪心自问,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没有达到这个职称的水平。我扪心自问,虽然我得到了这个主任中医师的头衔,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我都解决不了,所以我经常向书本请教,向同行求教,我们自己不努力,人家就瞧不起呀。但中医现在的水平到底怎么样,我们自己扪心自问一下,我是觉得惭愧呀,好多问题解决不了,可是好多人还沾沾自喜,解决不了问题还吹牛皮,写文章就乱写、乱抄,麻杏石甘汤治肺炎一例也是一篇文章,这算什么文章?五十年代就这样写,你现在还是这样写,有什么新意?所以只要进了中医这个门,你就要好好干,否则你就干脆不要学中医,现在赚钱的门路很多,做生意最赚钱,你可以去学做生意,何必要到这里搞中医呢?现在全国中医号称三十多万,但是据说只用中药饮片治病的中医不足三万人,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怪不得人家说要取消中医,我们要反省反省自己。人家问伍老师你为什么不开些回扣药啊?我始终是这样要求自己:我伍某人智力不行,体力不行,人力也不够,不能够在中医方面有所作为,但是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要不损中医这个名词,宁愿自己少赚点钱,也不赚这种不应该赚的钱。所以中医目前的现状令人担忧,这个话是离题太远了。刚才我们讲到喘而汗出,葛根芩连汤跟麻杏石甘汤的区别大家听清楚了吧?这是第三个问题。

关于条文的第四个问题,葛根芩连汤证中有下利,而有下利的方证在《伤寒论》太阳病篇里面还有葛根汤,见于第32条,这两个方都可以治疗由于误治而引起的下利,这是它们相同的地方。但是葛根汤是寒利,而葛根芩连汤属于热利,所以葛根汤证大便的特点是水粪皆下,既有水,又有大便,而且没有肛门灼热,口里面也不作渴,舌质是淡红,舌苔是薄白。而葛根芩连汤证大便的颜色是黄色,鲜黄,肛门发烧,舌苔可能有些黄,可能有些作渴,还有喘而汗出。所以这两个方都是治疗下利,但是临床表现不同,因此要注意区别。另外还要和藿香正气散鉴别,藿香正气散的主症也是大便水粪皆下,但是有湿,舌苔白厚,比较容易鉴别。我们搞中医,一定要有鉴别的头脑,有比较才有鉴别。那么关于葛根芩连汤,我们就简单的讲这四个小问题。

.葛根芩连汤为常用经方,本方由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四味药组成,见于《伤寒论》34条,原文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本方在《方剂学》中列入解表清里之剂。一般认为本方有解表清里之功,主治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汗出的病证;并认为本方为太阳阳明经药。

如《医方集解》:“此足太阳阳明药也,表证尚在,医反误下,邪入阳明之腑,其汗外越,气上奔则喘,下陷则利,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专治阳明之表(葛根能升阳明清气,又为治泻圣药),加芩连以清里热,甘草以调胃气,不治利而利自止,不治喘而喘自止矣。又太阳表里两解之变法也。”

喻昌曰:“太阳病,原无下法,当用桂枝解外,医反下之,则邪热之在太阳者,未传阳明之里,所以其脉促急,其汗外越,其热上奔则喘,下奔则泄,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以专主阳明之表,加芩、连以清里热,则不治喘而喘自止,不治利而利自止。此又太阳阳明两解表里之变法也。”

以上引证说明,不少医家认为葛根芩连汤为太阳阳明之方。

01

根据姚荷生老师的经验,本方应为阳明经脉方,依据有二:

一为葛根为阳明经主药。

如《中药学讲义》认为性味甘辛平,归经入脾胃经,功效升阳发表,解肌透疹,生津止泻。

《本草纲目》引王好古曰:“气平味甘,升也,阳也,阳明经引经的药也。”

张元素曰:“升阳生津,脾虚作渴者,非此不除,勿多用,恐伤胃气。张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内加麻黄、葛根;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是用此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非即太阳药也。头颅痛如破,乃阳明中风,可用葛根葱白汤,为阳明仙药。若太阳初病,未入阳明而头痛者,不可便服升麻、葛根发之,是反引邪气入阳明,为引贼破家也。”

时珍曰:“本草十剂云轻去实,麻黄、葛根之属。盖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所以二味药轻扬发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

再者《医学入门》认为:“浮而微降,阳中阴也,足阳明经药。盖解肌发汗,目痛鼻干,身前大热,烦闷欲狂,头额痛者阳明症也,可及时用之”;

并有歌诀云:“葛根甘平善解肌,阳明头额痛乃宜,呕渴泻痢酒毒解,痹风胁痛亦能医。”

由上可看出,葛根是阳明经药,其方当是阳明经脉方,这是它的病变部位;因为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故其病因为风燥;其主症是前额痛连后项,目痛鼻干,苔白或薄黄,舌正常或偏红,脉浮。

只要具备以上症状,就可选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何以其能治颈项不舒,原因是葛根能滋养津液柔筋脉。

而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迎香),挟鼻上行,相交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脉相会,下行沿鼻外上齿中,还出,环口绕唇,下交承浆,分别沿下颌的后下方,经大迎,过耳前,沿发际至于前额。

02

临床应用举例:

一、额窦炎

王某,男,34岁,西医师,1970年9月4日初诊。

自诉患鼻炎多年,每因受寒发作加剧,现症前额痛以胀痛为主,后项不适,流鼻涕,鼻干燥,口或渴,饮食二便如常,苔微黄,舌正,脉弦,两寸浮

用葛根芩连汤合四逆散加牡蛎、吴茱萸,初服3剂,额痛明显减轻,连服15剂,前额痛消失,鼻涕大减。

以后也屡有发作,即自服上方,疗效均好。该患者以后用上方治疗其他类似病人,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二、鼻衄

胡某,女,30岁,农民。

自诉经常鼻出血,尤以晚上睡着后为多,屡服药疗效不佳,遂于1988年5月24日初诊,除鼻衄外,常鼻干鼻燥,前额痛,后项不适,寸脉浮,余无明显异常。

遂葛根芩连汤加白茅根、焦栀仁,服5剂鼻血停止,再服14剂,前额痛也除,未再复发。

三、肺心病心衰

朱某之母,80岁,患肺心病多年,近来感冒之后又发热,口渴欲冷饮,咳嗽痰黄,气喘,动则加剧,心慌胸闷,面红,前额不适,纳减,大便黄,小便黄,苔薄黄,舌红,脉弦数有间歇,两寸脉浮

投以葛根芩连汤合宣痹汤,3剂热退,胸闷心慌气急减轻,再服5剂,病近期控制。

另:《温病条辨》上焦篇宣痹汤:射干、郁金、枇杷叶、通草。

四、痿证

舒某,女,67岁,1986年7月24日初诊。

前日外出,归途中逢下大雨,躲避不及,在大雨中走了几分钟,久未下雨,一下雨地面热气很重,回家后即感两脚无力,第二天,竟不能起床,不能走路,二便均需人接,脚不痛,但觉无力,口褐,有汗,全身无力,脉濡寸旺

初用李氏清暑益气汤加味3剂,症不见减。

后思治痿独取阳明,加之患者前额痛,后项不适,于是用葛根芩连汤加白鲜皮、地肤子,服5剂,能起床走路,但不稳,连续服50余剂,康复如初。

五、神经官能症

熊某,女,40岁,1989年5月27日初诊。

经常头昏头痛,前额不适,后项不舒,喉常痛,心烦脾气急,睡眠不好,口或渴,纳可,多食则胀,口苦,大便如常,小便黄,月经稍提前,量偏多,色红,经期上症加重。

曾在市某医院住院治疗,无效,乃来诊。切其脉,两寸浮,苔白,舌红,望其喉,充血有滤泡。

遂用葛根芩连汤合银翘马勃散,连续服用,病逐渐减轻,服至春节前病愈,上班恢复工作。

六、口疮

何某,男,57岁,洪都机械厂干部,1988年5月27日初诊。

经常口舌生疮,伴口渴、口臭,询其症,尚有前额及后项不适,易出汗,大便或结,小便黄,眠差,苔黄,舌稍红,寸脉浮

遂用葛根芩连汤加蒲公英、焦栀仁、厚朴、枳实,5剂症大减,再服5剂,痊愈。以后曾复发几次,均用上法治愈。

七、盗汗

同事李某之外甥,7岁,1989年12月7日初诊。

素每晚睡后即出汗,全身均有汗,醒后汗止,平时喜喝水,纳可,大便偏干,小便如常,苔白,舌红,脉濡。

初用当归六黄汤连服14剂,无效。

后询知其有鼻炎,前额不适,仔细切脉,脉濡两寸微浮,遂用葛根芩连汤加牡蛎,初服7剂,症大减,再用7剂,盗汗停止。

八、牙龈肿痛

赵某,1996年春节前,右侧下牙龈肿痛,纳差,不欲食,想呕,注射青霉素3天无效,改用中药,询其症尚有口苦口黏,前额痛,口臭,小便深黄灼热,寸脉浮

用葛根芩连汤合温胆汤加茵陈、焦栀仁、蒲公英,5剂而愈。

九、呕吐、小儿泄泻

林某,男,4岁,8月间突然发热,呕吐泄泻,日夜数十次,口渴欲饮,饮即吐,泻下初似木樨花状,后为清水,体温39℃,苔白。

予葛根芩连汤加陈皮、竹茹、益元散、法半夏、生姜,1剂热减,吐泻较瘥,3剂痊愈。

十、痢疾

伍某,男,30岁。痢下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有脓血,伴发热、口渴、纳差,苔薄黄,舌红,脉浮数

用葛根芩连汤加薄荷、槟榔、山楂、枳壳,3剂症大减,继服病愈。

十一、颈椎病

程某,女,50岁,1995年6月12日初诊。

因颈项不适医院诊断为颈椎病,先用牵引,后用中药治疗不效而来就诊。询知除颈项不适外,还有前额不舒,脉浮,苔白,舌偏红。

用葛根芩根汤加花粉,先服5剂,症状大减,再服10余剂,颈痛消失。

十二、重症肌无力(眼肌型)

吴某,女,18岁,因双侧眼睑下垂,影响视力,先求诊于西医,诊断为重症肌无力(眼肌型),服用新斯的明无效,服中药亦无效,而从弋阳来南昌求诊。除上症外,还伴有前额、后项不适,苔白,舌红,脉浮。

用葛根芩连汤加刺蒺藜、钩藤,连服50余剂,病愈。

临床运用应抓住葛根芩连汤的病因、病位、主症,不管西医诊断为什么病,均可用本方取得疗效,这就是异病同治。

.白头翁汤与黄芩汤,葛根芩连汤的分别

白头翁汤只有二条:热利下重,下利欲饮水,脓血利,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并属厥阴病。

        葛根芩连汤:喘而汗出,泻热下利,太阳阳明病。

        黄芩汤:【黄芩,白芍,炙甘草,红枣】呕吐加半夏生姜,太阳少阳合病,血利腹痛。

        外台黄芩汤:白芍换为干姜人参。

        黄连汤:外台黄芩汤的黄芩换为黄连。

黄连有烦,痛。

人参有心下痞,痛。

白芍炙甘草,腹部拘急痛,如非此痛,腹部松软。

1、黄芩汤方:(方剂组成)黄芩 10 克,炙甘草 6 克,芍药 6 克,大枣 4 枚。(用法)水煎温服。(方解)黄芩主肠痹下利,本方用为主药。甘草、芍药、大枣治腹挛痛且缓急迫,故本方为治下利有热、腹挛痛而 急迫者。 第 172 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注解: 太阳病之发热恶寒与少阳病之口苦咽干同时出现, 故谓太阳与少阳合病, 若此合病自下利者, 宜与黄芩汤; 若更呕者;则宜黄芩加半夏生姜主之。 按:发热腹泄,或痢疾而腹挛痛者,即可用本方,不必限于太阳与少阳合病。若里急后重,或便脓血,宜更加大 黄。 (辨证要点)发热腹泄,腹痛者。 2、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方剂组成)黄芩 10 克,炙甘草 6 克,芍药 6 克,大枣 4 枚,半夏 12 克,生姜 l0 克。(用 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黄芩汤加半夏、生姜,即黄芩汤与小半夏汤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第 172 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注解:见黄芩汤方。 《呕吐哕下利病》第 11 条:干呕而下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注解:干呕较呕证轻,干呕而下利者,当然有用本方的机会,但宜参照上条所述证候为妥。 (辨证要点)黄芩汤方证又见恶心、呕吐者。 (验案)刘某,女,50 岁。初诊日期 1965 年 9 月 12 日。因吃不洁葡萄后,患急性胃肠炎,出现身热恶寒、腹泄稀 水便,温温欲吐,服葛根加半夏汤后,热退而吐利不止,苔白厚,脉弦细数。证属太少合病,为黄芩加半夏生姜 汤证:黄芩 10 克,炙甘草 6 克,白芍 10 克,大枣 4 枚,半夏 12 克,生姜 10 克。结果:上药服一剂,体温恢复 正常,腹泄止,胃稍和,仍不思饮食,服二剂,身微汗出,食饮如常,仍感乏力。 3、六物黄芩汤方:(方剂组成)黄芩、人参、干姜各 10 克,大枣 4 枚,桂枝 3 克,半夏 12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亦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的复制,不过以干姜易生姜,以人参易芍药,且加少量桂枝,虽主治大致同,但此 偏于寒者。 《呕吐哕下利病》附方(二)《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 : 注解:本方治干呕下利的作用,虽与黄芩加半夏生姜同,但本方有人参,当有心下痞硬。无芍药则腹肌当虚软而 不挛急,临证时宜细辨。 按:的黄芩汤与《外台》黄芩汤名同而药不同,为便于区别,故把《外台》的黄芩汤称之为六物黄芩汤。 (辨证要点)干呕下利而心下痞硬者。 4、三物黄芩汤方:(方剂组成)黄芩 10 克,苦参 10 克,生地 18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三物均有解热除烦的作用,由于生地的用量独多,故尤宜于有发热心烦之血证。 《妇人产后病》附方(一)《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草褥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 : 头不痛但烦者,与三物黄芩汤。 注解:见小柴胡汤方。 (辨证要点)里热血热见心烦、手足心热者。 5、黄连汤方:(方剂组成)黄连 10 克,炙甘草 10 克,干姜 10 克,桂枝 6 克,人参 6 克,半夏 12 克,大枣 4 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六物黄芩汤以黄连易黄芩而加甘草,故主治亦略同。但黄连尤长于治烦悸,且治腹痛,故治六物黄芩 汤证心烦悸甚而腹中痛者。 第 173 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注解:胸中有热,指胸中发烦热。胃中有邪气,指胃中有水气。腹中痛,欲呕吐,为热与水气相搏的结果,故以 黄连汤主之。 按:本条虽未言下利,但就药物论,治疗呕而下利当亦有验。 (辨证要点)心烦、心下痞满、腹痛、或干呕下利者。 6、黄连阿胶汤方:(方剂组成)黄连 12 克,黄芩 6 克,芍药 6 克,阿胶 10 克,鸡子黄一枚。(用法)水煎三味,汤 成去滓,内胶烊尽,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 (方解)黄连、黄芩除热止烦,芍药、阿胶、鸡子黄养阴补虚,故治虚热而心中烦悸不得眠,或失血,或便脓血者。 第 303 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注解:少阴病二三日以上,即常传里,或半表半里,今心中烦不得卧,为内传半表半里的虚热证候,宜以黄连阿 胶汤主之。 按:本方不仅治此证,若虚热心烦为目标,可活用于诸失血和久痢便脓血者俱有验。 (辨证要点)虚烦心悸不得眠、手足心热、或下利便脓血者。 (验案)张某,男性,48 岁,病历号 182577,1965 年 12 月 13 日初诊。因患肺炎而高烧半月方退,但遗心烦、失 眠一月不愈,口苦思饮,手足心热且易汗出,苔黄。舌质红,脉弦细数,证属久热伤阴,致使阳不得入于阴,治 以养阴清热,与黄连阿胶汤:黄连 10 克,黄芩 6 克,白芍 6 克,生阿胶烊化 10 克,鸡子黄一枚 结果:上药服一剂即感心烦减,夜眠好转,三剂诸证竟全解。7、白头翁汤方:(方剂组成)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 10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四物均属苦寒收敛药而有除热烦、止下利等作用,白头翁更能逐血止痛,合以为方,故治热利下重、心烦 腹痛等。 第 371 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注解:因内热而下利、里急后重者,宜白头翁汤主之。 373 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注解:热盛则思饮,故下痢而欲饮水者则为热痢可知,宜以白头翁汤主之。 按:由以上所述,则急性肠炎或痢疾,均有应用本方的机会,不过必须详审其为热痢乃可用之。若里急后重,渴 欲饮水俱属其候,但后重滞下,宜更加大黄。 (辨证要点)热痢下重、腹痛者。 8、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方剂组成)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 10 克,甘草、阿胶各 6 克。(用法)水煎诸 药成,去滓内胶烊尽,温服。 (方解)于白头翁汤加益气的甘草,和止血的阿胶,故治白头翁汤证虚乏少气而有血证、或血便、或粘血便者。 《妇人产后病》第 10 条: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注解:虚极,即疲乏少气的意思。妇人产后而以病痢。因使其人疲乏少气者,宜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按:凡白头翁汤证,若所下为血便、或粘血便而虚乏少气者,即宜本方主之,并不限于产后虚极。 (辨证要点)白头翁汤证又见血便、粘血便而虚乏少气者。 (验案)张某,女性,31 岁,病历号 493431,1965 年 3 月 10 日初诊。诉自前日开始腹泻便红白粘液,日二三次, 夜七次,腹痛里急后重,恶心,纳少乏味,发冷溲黄,服西药无效,现孕已七月,有血吸虫病史。苔薄白,舌质 红,脉沉细滑数。证属湿热滞下,伤及血分,治以清热凉血,兼以祛湿导滞,与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白头翁 10 克,黄连 5 克,黄柏 3 克,秦皮 3 克,甘草 10 克,阿胶 10 克(烊化) 结果:服二剂后,大便未见脓血,稍带粘液,每日二次,上方增黄连为 15 克,黄柏为 6 克,加茯苓 10 克,服一 剂后腹痛已,大便日二次行仍稀,上方再加焦白术 10 克,服三剂而诸症愈。 9、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方剂组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各 10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干姜、人参理中焦之虚寒,黄连、黄芩解上亢之烦热,故此治上热下寒、呕吐、下利而心下痞硬者。 第 359 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注解:本自寒下尤其不可吐下,医者无知而复吐下之。寒格指上热下寒的为证言,即是说,伤寒则上有热,本自 寒下则下有寒,再逆之吐下,邪热内陷则上愈热。伤其中气则下愈寒。若食入口即吐者,宜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主之。 按:依据经验,以本方治胸中烦热,吐逆不受食而下利者,确有验。以是可见,本自寒下,当指其人本有旧微溏 的一类下寒证甚明。 (辨证要点)胸中烦热、恶心呕吐而大便溏者。 10、半夏泻心汤方:(方剂组成)半夏 12 克,黄芩 10 克,干姜 10 克,炙甘草 10 克,人参 10 克,黄连 3 克,大 枣 4 枚。(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半夏、干姜驱饮止呕,黄芩、黄连解痞止利,饮留邪聚均由于胃气的不振,故补之以人参,和之以草枣, 此为呕而肠鸣、心下痞硬的主治方。 第 149 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 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 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注解:见大陷胸汤方证。 《呕吐哕下利病》第 10 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注解:水因热激故呕而肠鸣;胃虚邪凑故心下痞硬,半夏泻心汤主之。


*清肠热三方——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伤寒论》里有三个清大肠热治疗泄泻、痢疾的方剂,分别是葛根黄芩黄连汤(简称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这三个方子在临床上使用的几率很高,这是因为大肠热比较多见的缘故。

  大肠有热可致大便不调

  大肠,中医称为“传道之官,变化出焉”,指大肠是主管传导糟粕的。大肠将小肠吸收后的水谷糟粕中的水分再吸收,使之变成粪便,并排出体外。如大肠有热,就会出现大便的异常,表现为两类现象:一是热注大肠后,迅速地损伤大肠的阴津,而由热化燥,表现为大便秘结;一是热在大肠,由于热性急速,使大肠蠕动加快,并迫使大肠内的津液外出,表现为大便泄泻,多见于各种肠炎。中医治疗前者要通腑泻热,即用泻药通下大便,用《伤寒论》里的承气汤(包括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而后者的中医治疗要采用清肠止泻的方法,可以分别用葛根芩连汤、黄芩汤或白头翁汤等。

  葛根芩连汤主治热性腹泻

  葛根芩连汤是治疗热性泻利的良方,包括各种急、慢性肠炎,只要是大肠有热的,用之即效。肠炎有寒有热,如果拉出的大便松松散散不成形状,气味腥而不臭,甚至是吃什么拉什么,俗称为“直肠子”,多是寒证,《伤寒论》用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四逆汤等治疗。如果拉出的大便是糊状,黏黏稠稠,粘在便盆上冲不下去,或拉出的虽为清水,但臭秽异常者,都是属于大肠有热,用葛根芩连汤治就最好。

  葛根芩连汤治热性泄泻,效果非常直截了当。有一30多岁男性病人,本患再生障碍性贫血,一日因饮食不调突然腹泻,当天达9次,恶心呕吐,腹痛,肛门处很热,像抹上辣椒的感觉,拉出的粪便很黏,舌苔厚腻。此为急性肠胃炎的表现,多因饮食不节或饮食不洁而发病,夏季多见,中医认为多由热邪下注大肠所导致。此病案即如此,用葛根芩连汤,1剂腹泻即止。

  葛根芩连汤

  葛根芩连汤,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4味药物组成,方中最关键的药物是葛根、黄连两味。

  葛根的妙用

  葛根有升阳止泻的作用,是肠道、消化系统的常用药;葛根既入太阳经,又入阳明经,所以身体前后的疾病都可以治,如治头痛,既可以治前脑门痛,也可以治后脑勺痛。

  葛根通过升阳气的作用,可以治疗重症肌无力症,轻的如眼睑松弛下垂,可以配合健脾胃的黄芪、山药、白术等。

  葛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够生发阳气,又可以舒经解痉。眼睑松弛眼睛睁不开用葛根,眼肌紧张眼睛闭不上也可以用葛根,有些孩子夜晚睡觉眼睛半闭,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都可以使用葛根,可加一些钩藤、秦艽等祛风解痉的药物一起使用。

  葛花可解酒,对不胜酒力,或酒后头痛、头重不爽,可用葛花10克(没有葛花可以用葛根15克)煮水饮用。

  黄连是上等的“消炎”中药

  黄连是清热燥湿药,善于清除肠胃中的湿热,且能保护大肠的传导功能,中医称为“厚肠”,所以黄芩、黄连是上等的“消炎”中药,能够有效清除肠内炎性物质而不损害肠胃。

  葛根芩连汤治疗的其他病症

  酒泄(肠激惹综合征):葛根芩连汤还可治喝酒或过食辣椒引起的泄泻,属于“肠激惹综合征”类,中医称为“酒泄”。这类泄泻临床很是多见,现在的人们酒量都见长,爱吃辣物,这些东西刺激性强,肠黏膜细胞受到刺激后分泌增加,肠蠕动就加快,于是就会拉肚子,从中医角度而言,属于大肠湿热的较多。

  一患者,男,50多岁,腹泻几十年,每于饮酒后大便即泻,所泻时为糊状,时为清水,被诊为“慢性结肠炎”,舌苔白腻。我给他用葛根芩连汤,合上平胃散,并嘱咐一定戒酒,不食辛辣之物。14剂后来复诊,腹泻基本未发。该病人后又因饮酒复发一次,还是用本方得到控制。

  经常喝酒拉肚子的人,可自行服用葛根芩连汤加马齿苋:葛根1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炙甘草6克,马齿苋30克。

  牙龈肿痛:大肠与胃同属于阳明经,所以大肠热是阳明经热的一部分,大肠有热可以影响到胃,热可以到阳明经的任何一个地方,比如牙龈,上牙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下牙属于足阳明胃经,肠胃有热常是牙龈肿痛的一个原因,偏于胃热的用白虎汤,或清胃散,偏于肠热的就用葛根芩连汤。

  鼻疾:手阳明大肠经“上挟鼻孔”,所以阳明大肠经有热可致鼻疾,鼻炎、鼻窦炎等。属于大肠热者,都可用葛根芩连汤治疗。有些鼻窦炎经常流鼻涕不止,因热而致的,使用葛根芩连汤非常有效。有人用葛根芩连汤治酒糟鼻,也是这个道理。

  泌乳素增高症:妇科泌乳素增高症,属内分泌失调病,该病或见乳汁自溢,甚至没有结婚、生孩子就分泌乳汁,严重的伴有闭经。因乳头属于阳明经所过,若阳明有热,逼迫津液外泄,在外为汗出,在下为大便泄泻,在乳就表现为乳汁自溢,泌乳素升高。故像《伤寒论》的白虎汤、葛根芩连汤等清阳明热的方剂,都可治这些疾病,我曾用葛根芩连汤或白虎汤,或二方合用治泌乳素增高症,有确定疗效,伴闭经可加一些补肾、通经活血的药。

  黄芩汤治热性腹痛泄泻

  黄芩汤由黄芩、芍药、甘草、大枣组成。黄芩汤也是治疗大肠热利的,本方的适应症也与葛根芩连汤一样有大便黏泻,肛门灼热,所不同是黄芩汤治热利腹痛一症比较明显,这是因大肠热是从肝胆而来,气机壅滞较明显,所以内用芍药与甘草相配,是缓解平滑肌及神经痉挛的有效方剂,黄芩汤一边用黄芩清除胆热、大肠热,一边用芍药甘草汤缓解大肠痉挛,故大便前腹痛明显的热性泄泻用黄芩汤较好,如泄泻严重的,也可用葛根芩连汤加芍药变通。

  黄芩是“天然的消炎药”

  黄芩被奉为“天然的消炎药”,主要在于它的清热作用,当然只有炎症属于热时才能使用它。黄芩汤中用黄芩,主要是清除胆热,以斩断热痢的来源,兼清肺热、肠热。

  黄芩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清肺热,作用于呼吸系统,用于痰热咳嗽、气喘及一切由肺热引起的病症。

  黄芩也是妇科常用的药物,可以治疗月经病、倒经、带下病。明朝有个医家叫武之望,编一本书叫《济阴纲目》,里面有许多方子用到黄芩,其中还有个“一味黄芩汤”,治疗妇女倒经。金元时代的李东垣认为黄芩与白术配伍还有安胎的作用,很多大夫在安胎的方子中喜欢用,但前提是因热导致的胎动不安较为适合。

  中药“三黄”

  黄芩与黄连、黄柏并称为“三黄”,可以清两种热,一种是火热,一种是湿热,但三者的作用有所不同。治火热时,黄芩偏于清肺热、胆热,黄连偏于清心热、胃热,黄柏善于清肾中虚热;治湿热时,黄芩偏于清上焦湿热,黄连偏于清中焦湿热,而黄柏偏于清下焦湿热。

  白头翁汤治热性痢疾

  《伤寒论》说:“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热利,就是热性的下利,在这里主要指因大肠湿热导致的痢疾,在《伤寒论》里,腹泻、痢疾统称为“下利”,现代临床区分为泄泻、痢疾两种,二者表现不同。泄泻时大便一泻如注,没有脓血;而痢疾表现为大便泻下不爽,脓血夹杂,腹痛下坠,专业术语称作“里急后重”,《伤寒论》这一条所说的“下重”,就是指的里急后重。这种表现是腹痛时急欲大便,但跑到厕所大便时又拉不出来,肛门处下坠感、灼热感。

  白头翁汤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4味组成。临床用于治疗大肠湿热型痢疾,这4味药物都是清湿热的药物,组合在一起,治大肠湿热力量强大,尤其是白头翁,杀肠道细菌的作用非常明显,是清大肠湿热、止痢的王牌药物。秦皮清湿热而又具有收涩以止痢的功能,是本方的特色。白头翁汤,常作为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的首选方剂。

  白头翁汤的广泛运用

  白头翁汤总以清大肠湿热最为擅长,有时大肠湿热并不表现为泄泻或痢疾,只是大便发黏,大便后肛门灼热感或肛门瘙痒,一样可以使用白头翁汤。一中年妇女,患肛门瘙痒症,夜里痒的难以入眠,已两个多月,曾按肠炎、痔疮治疗过,解大便时黏滞不爽,肛门发热,用白头翁汤7剂而愈,继服7剂巩固。

  此外,白头翁汤的这四味药走中下焦,可以广泛用于下焦湿热的病症,其中治疗泌尿系感染就很好,对尿频、尿急、尿痛者,可加上茵陈蒿、车前子等。

六腑保健之大肠*星星论道

这一章我们说说大肠,大肠出问题,会表现为:便秘,泄泻,便血,痔疮等,下面我们一一说明。

     一 便秘 便溏

     大肠最常见的毛病就是便秘,是由于大肠蠕动慢引起的。而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大肠的问题与气虚相关。我们选用枳壳和生白术组成对药。

     枳壳

     性味归经:味苦,酸,性微寒 。归肺、脾、肝、胃经。

     功能主治:破气,行痰,消积。治胸膈痰滞,胸痞,胁胀,食积,噫气,呕逆,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禁忌:脾胃虚弱及孕妇慎服。

     简单说,枳壳具有下气、通导大肠的功效。

     生白术

     性味归经:味苦、甘而性温。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功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便秘经典方

     材料:生白术 30--60克 枳壳 10--15克

     制作:水煎服,早晚服。上面是一天的量。

     适用人群:大便排不净,久蹲不下。

     用法:七天一个疗程。一般需要3--4个疗程。

     如果是泄泻,一般是脾胃虚寒。脾胃虚寒的特点是,不能吃凉的,一吃凉的就拉稀。肚子胀。

     出现脾胃虚寒的情况就不能再用生白术了,要用炒白术。

     炮姜加炒白术,这就是张仲景的著名方剂理中汤。这里,炮姜可以温脾阳,炒白术则可以补脾气,二者配合相得益彰。

     小贴士:白术分为三种,生白术,炒白术和焦白术。

     生白术可以健脾通便,炒白术可以健脾止泻,焦白术可以固脾止泻。

     姜也有三种,生姜,高良姜和炮姜。

     生姜可以发散风寒,和胃止呕。高良姜可以温胃散寒,止痛。炮姜可以温脾止泻。

                          便溏经典方

     材料:炮姜 6--9克  炒白术 15--30克

     制作:水煎服。

     1--3周可基本痊愈。

     用于大肠保健的药食两用美食--厚肠饼

      材料:炒白术 15克       炮姜 3克     鸡蛋 3个       面粉 450克

      制作:将药材研成细末,加鸡蛋、面粉和适量的油、盐、红糖拌匀,做成饼状,放入平底锅,两面煎成金黄色即可食用。

     功效:厚肠胃,止溏泄。

     三 痔疮 便血

     对于痔疮和便血我们可以用槐角加生地榆组成对药。

     槐角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用于肠热便血,痔肿出血,肝热头痛,眩晕目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或嫩角捣汁。外用:适量,水煎洗;或研末掺或油调敷。
     禁忌:脾胃虚寒、食少便溏及孕妇慎服。
 
     生地榆
     性味归经:苦、酸,凉。归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泻火敛疮。
 
     槐角加生地榆既是宋代名药--槐角丸。
 
                                 痔疮代茶饮
     槐角 12克加生地榆 30克,煮水代茶饮,对于急性的,一天就可以见效。对于慢性的,可以连服三天。
       最好的保健方法莫过于锻炼,切记!

       热水气还没有过风池风府穴,就因为风池风府穴有风邪灌进来把它打断了,那这个没有经过冷却就打断了掉下来的热水就会造成这个人那,急性的拉肚子,而拉出来的东西是烫烫的热热的,有点烫屁股,臭臭的。那这样的一个症状可能你送到西医院,他会说急性肠胃炎,对不对,可是中医就会说这是你的太阳经之气被打断了,掉下来造成的。那你如果吃有一点清热,然后又把这个水气用葛根拉回去的这个葛根黄芩黄连汤的话,吃了以后就会觉得好像后脑勺原来卡住的地方开始有个东西钻过去通了,然后一通之后他的拉肚子就停了,你完全不需要处理那个肠胃不肠胃炎的问题。

*泻神效:白矾酸寒,治热性泄;

处方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药物组成 葛根15g,甘草6g(炙),黄芩9g,黄连9g。

功能 清泄里热,宣肺平喘。

常规用法 上4味,以水7L,先煮葛根减2L,内诸药,煮取2L,去滓,分温再服。

本方以葛根为君药,解肌升清,退肌表之热,又可领出陷下之邪转出阳明而解;芩连苦寒,清热燥湿,厚肠止利,尤其协热下利,热在胃肠,出现便秽黏腻灼肛,非此方不能为之。治法虽属表里双解,但仍以清里热为主,表证兼之。如果里热壅肺,出现无汗或少汗,咳嗽而喘,服此方亦有良效。

 临床新用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金银花30g,连翘30g,杏仁12g,荆芥穗12g,薄荷6g,治疗风温上感,无汗而喘。

    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疹后下利,配炒扁豆30g,炮姜6g,木香6g,槟榔炭1Og,芍药1Og,甘草6g。

    葛根黄芩黄连汤治沙门氏菌感染引发的毒热下利,配白头翁30g,秦皮20g,生地榆20g。

    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下利便脓血,配汉三七4g(冲),白及15g,五倍子1Og,椿皮30g,赤石脂30g。

医案举例

例1患者,男,48岁。下利始发,身热恶寒,体温38.8℃,头痛烦渴,腹疼痛,下利灼热,里急后重,大便日行4~6次,脓血杂下。便检:脓细胞(+++),红细胞(++);血检:白细胞计数16.8×109/L,中性粒细胞78%。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沉取有力。

辨证:湿热毒痢,灼肠下血。

治法:清热燥湿,解毒导滞。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组成:葛根30g,黄芩1Og,黄连12g,秦皮30g,白头翁30g,白芍30g,甘草15g,当归12g,木香12g,焦榔片12g,山楂炭30g。1.5剂/次,水煎分早、午、晚3次温服。

复诊:服药3日,身热退,下利大减,脓血少许,脉象转缓,继服3剂愈。

例2患儿,7岁。风温新感,身热而咳,咽干口渴,舌苔微黄。医以泻肺之药下之,大便日行三四次不等。黏腻灼肛不爽,汗出喘咳,呼吸急促,身热依然。听诊呼吸音粗,左肺下叶有少许哕音;血白细胞15.2×109/L,中性粒细胞82%;胸透左肺下叶有片状阴影。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两寸尤甚。

辨证:温毒内陷,灼肠追肺。

治法:表里双解,清肺安肠。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组成:葛根15g,黄芩8g,黄连5g,甘草8g,杏仁6g,天虫12g,银花30g,冬瓜子20g,桑皮20g,鱼腥草20g,鲜苇茎30g。1剂/日,水煎150 ml,分早、午、晚3次温服。

复诊:药服3天,热退神安,喘咳明显好转,下利止,黄腻苔退,脉转平静,继服原方3剂愈。

例3患者,男,38岁。企业经理,外事繁多,以酒会友,酗酒成癖。酒乃热物,多饮则口干渴,喜冷饮,肥甘厚味,充其肠胃。饮食失宜,冷热共饮,积聚胃肠,脾不得运,灼肠下利,腹痛后重,黏腻灼肛,舌深红,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酒利。

治法:清热燥湿,厚肠止利,解酒升清,导滞除重。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组成:葛根30g,黄芩1Og,黄连12g,甘草12g,白头翁30g,秦皮18g,木香15g,榔片12g,大黄9g,山楂炭30g。1剂/次,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复诊:服药4剂,神清气爽,身感舒适,无烦闷躁扰之苦,下利减少过半,腹痛坠感好转,舌转淡红,脉趋平缓,热毒积滞大为消减,继服上方5剂愈。嘱患者戒酒,以防反弹。

葛根黄芩黄连汤是为太阳病误下而致邪热下利的救误之方。同时,要把握病位在胃肠,性质属湿热,病机因陷下,治法宜外解。如果湿热久积胃肠,菌株孳生,毒侵肌表而热邪不退者,同样适宜。另外,时邪趋里内迫于肺而致咳喘证者,服之效果亦佳。

葛根芩连汤
1.急性肠胃炎或传染性肠胃病症

有一位学员的公子是台大化学系毕业,服兵役休假返家,饮水不当上吐下泻,送三总急诊,打点滴。因当日是星期假日我休诊,学员来电找到我。我要他当晚九点半来诊所配药,拿回三总服后,上吐下泻止,只剩腹痛,症状缓解很快。

病盖头的“痢”是有细菌病毒感染所致,临床见证为口渴、腹痛、尿赤短少、大便臭秽黏滞、发热等等。如阿米巴菌感染、痢疾杆菌感染、金黄葡萄杆菌感染等属之。至于没有病盖头的“利”,是由于本身肠胃功能虚弱所致。临床见证为口淡、唇白、腹微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手脚冰冷,很容易辨证。

2.肠病毒

一位苏姓中医同道小孩肠病毒,也用本方很快就缓解。但是方中黄芩、黄连都是大苦大寒的药,难以入口,所以如何改良方剂口感,可能有待专家研究也。


  《伤寒论》里有三个清大肠热治疗泄泻、痢疾的方剂,分别是葛根黄芩黄连汤(简称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这三个方子在临床上使用的几率很高,这是因为大肠热比较多见的缘故。

  大肠有热可致大便不调

  大肠,中医称为“传道之官,变化出焉”,指大肠是主管传导糟粕的。大肠将小肠吸收后的水谷糟粕中的水分再吸收,使之变成粪便,并排出体外。如大肠有热,就会出现大便的异常,表现为两类现象:

        一是热注大肠后,迅速地损伤大肠的阴津,而由热化燥,表现为大便秘结;

        二是热在大肠,由于热性急速,使大肠蠕动加快,并迫使大肠内的津液外出,表现为大便泄泻,多见于各种肠炎。

        中医治疗前者要通腑泻热,即用泻药通下大便,用《伤寒论》里的承气汤(包括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而后者的中医治疗要采用清肠止泻的方法,可以分别用葛根芩连汤、黄芩汤或白头翁汤等。

       黄芩汤是一个什么样的汤呢,它是一个热性的感冒的病邪钻到你的肚子里面,然后你是热性的拉肚子,就是拉出来的东西还是烫屁股的,还是臭的,但是你肚子同时又有很严重的绞痛的感觉。那这个时候你就要用黄芩去清热,里面还有一味药是芍药,芍药可以把那个绞紧的肠子松开来,这样子的话才能让那个人不要绞痛,然后那个拉肚子停下来。那其实黄芩汤是不是一个标准的太阳病,其实不一定,因为它已经内陷了,就是那个邪气已经掉进来了。

  葛根芩连汤是治疗热性泻利的良方,包括各种急、慢性肠炎,只要是大肠有热的,用之即效。

        肠炎有寒有热,如果拉出的大便松松散散不成形状,气味腥而不臭,甚至是吃什么拉什么,俗称为“直肠子”,多是寒证,《伤寒论》用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四逆汤等治疗。

        如果拉出的大便是糊状,黏黏稠稠,粘在便盆上冲不下去,或拉出的虽为清水,但臭秽异常者,都是属于大肠有热,用葛根芩连汤治就最好。

  葛根芩连汤治热性泄泻,效果非常直截了当。有一30多岁男性病人,本患再生障碍性贫血,一日因饮食不调突然腹泻,当天达9次,恶心呕吐,腹痛,肛门处很热,像抹上辣椒的感觉,拉出的粪便很黏,舌苔厚腻。此为急性肠胃炎的表现,多因饮食不节或饮食不洁而发病,夏季多见,中医认为多由热邪下注大肠所导致。此病案即如此,用葛根芩连汤,1剂腹泻即止。

  葛根芩连汤,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4味药物组成,方中最关键的药物是葛根、黄连两味。

  葛根的妙用

  葛根有升阳止泻的作用,是肠道、消化系统的常用药;葛根既入太阳经,又入阳明经,所以身体前后的疾病都可以治,如治头痛,既可以治前脑门痛,也可以治后脑勺痛。

  葛根通过升阳气的作用,可以治疗重症肌无力症,轻的如眼睑松弛下垂,可以配合健脾胃的黄芪、山药、白术等。

  葛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够生发阳气,又可以舒经解痉。眼睑松弛眼睛睁不开用葛根,眼肌紧张眼睛闭不上也可以用葛根,有些孩子夜晚睡觉眼睛半闭,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都可以使用葛根,可加一些钩藤、秦艽等祛风解痉的药物一起使用。

  葛花可解酒,对不胜酒力,或酒后头痛、头重不爽,可用葛花10克(没有葛花可以用葛根15克)煮水饮用。

  黄连是上等的“消炎”中药

  黄连是清热燥湿药,善于清除肠胃中的湿热,且能保护大肠的传导功能,中医称为“厚肠”,所以黄芩、黄连是上等的“消炎”中药,能够有效清除肠内炎性物质而不损害肠胃。

  葛根芩连汤治疗的其他病症

  酒泄(肠激惹综合征):葛根芩连汤还可治喝酒或过食辣椒引起的泄泻,属于“肠激惹综合征”类,中医称为“酒泄”。这类泄泻临床很是多见,现在的人们酒量都见长,爱吃辣物,这些东西刺激性强,肠黏膜细胞受到刺激后分泌增加,肠蠕动就加快,于是就会拉肚子,从中医角度而言,属于大肠湿热的较多。

  一患者,男,50多岁,腹泻几十年,每于饮酒后大便即泻,所泻时为糊状,时为清水,被诊为“慢性结肠炎”,舌苔白腻。我给他用葛根芩连汤,合上平胃散,并嘱咐一定戒酒,不食辛辣之物。14剂后来复诊,腹泻基本未发。该病人后又因饮酒复发一次,还是用本方得到控制。

  经常喝酒拉肚子的人,可自行服用葛根芩连汤加马齿苋:葛根1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炙甘草6克,马齿苋30克。

  牙龈肿痛:大肠与胃同属于阳明经,所以大肠热是阳明经热的一部分,大肠有热可以影响到胃,热可以到阳明经的任何一个地方,比如牙龈,上牙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下牙属于足阳明胃经,肠胃有热常是牙龈肿痛的一个原因,偏于胃热的用白虎汤,或清胃散,偏于肠热的就用葛根芩连汤。

  鼻疾:手阳明大肠经“上挟鼻孔”,所以阳明大肠经有热可致鼻疾,鼻炎、鼻窦炎等。属于大肠热者,都可用葛根芩连汤治疗。有些鼻窦炎经常流鼻涕不止,因热而致的,使用葛根芩连汤非常有效。有人用葛根芩连汤治酒糟鼻,也是这个道理。

  泌乳素增高症:妇科泌乳素增高症,属内分泌失调病,该病或见乳汁自溢,甚至没有结婚、生孩子就分泌乳汁,严重的伴有闭经。因乳头属于阳明经所过,若阳明有热,逼迫津液外泄,在外为汗出,在下为大便泄泻,在乳就表现为乳汁自溢,泌乳素升高。故像《伤寒论》的白虎汤、葛根芩连汤等清阳明热的方剂,都可治这些疾病,我曾用葛根芩连汤或白虎汤,或二方合用治泌乳素增高症,有确定疗效,伴闭经可加一些补肾、通经活血的药。

  黄芩汤治热性腹痛泄泻。黄芩汤由黄芩、芍药、甘草、大枣组成。黄芩汤也是治疗大肠热利的,本方的适应症也与葛根芩连汤一样有大便黏泻,肛门灼热,所不同是黄芩汤治热利腹痛一症比较明显,这是因大肠热是从肝胆而来,气机壅滞较明显,所以内用芍药与甘草相配,是缓解平滑肌及神经痉挛的有效方剂,黄芩汤一边用黄芩清除胆热、大肠热,一边用芍药甘草汤缓解大肠痉挛,故大便前腹痛明显的热性泄泻用黄芩汤较好,如泄泻严重的,也可用葛根芩连汤加芍药变通。

  黄芩是“天然的消炎药”

  黄芩被奉为“天然的消炎药”,主要在于它的清热作用,当然只有炎症属于热时才能使用它。黄芩汤中用黄芩,主要是清除胆热,以斩断热痢的来源,兼清肺热、肠热。

  黄芩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清肺热,作用于呼吸系统,用于痰热咳嗽、气喘及一切由肺热引起的病症。

  黄芩也是妇科常用的药物,可以治疗月经病、倒经、带下病。明朝有个医家叫武之望,编一本书叫《济阴纲目》,里面有许多方子用到黄芩,其中还有个“一味黄芩汤”,治疗妇女倒经。金元时代的李东垣认为黄芩与白术配伍还有安胎的作用,很多大夫在安胎的方子中喜欢用,但前提是因热导致的胎动不安较为适合。

  中药“三黄”

  黄芩与黄连、黄柏并称为“三黄”,可以清两种热,一种是火热,一种是湿热,但三者的作用有所不同。治火热时,黄芩偏于清肺热、胆热,黄连偏于清心热、胃热,黄柏善于清肾中虚热;治湿热时,黄芩偏于清上焦湿热,黄连偏于清中焦湿热,而黄柏偏于清下焦湿热。

  白头翁汤治热性痢疾

  《伤寒论》说:“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热利,就是热性的下利,在这里主要指因大肠湿热导致的痢疾,在《伤寒论》里,腹泻、痢疾统称为“下利”,现代临床区分为泄泻、痢疾两种,二者表现不同。泄泻时大便一泻如注,没有脓血;而痢疾表现为大便泻下不爽,脓血夹杂,腹痛下坠,专业术语称作“里急后重”,《伤寒论》这一条所说的“下重”,就是指的里急后重。这种表现是腹痛时急欲大便,但跑到厕所大便时又拉不出来,肛门处下坠感、灼热感。

  白头翁汤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4味组成。临床用于治疗大肠湿热型痢疾,这4味药物都是清湿热的药物,组合在一起,治大肠湿热力量强大,尤其是白头翁,杀肠道细菌的作用非常明显,是清大肠湿热、止痢的王牌药物。秦皮清湿热而又具有收涩以止痢的功能,是本方的特色。白头翁汤,常作为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的首选方剂。

  白头翁汤的广泛运用

  白头翁汤总以清大肠湿热最为擅长,有时大肠湿热并不表现为泄泻或痢疾,只是大便发黏,大便后肛门灼热感或肛门瘙痒,一样可以使用白头翁汤。一中年妇女,患肛门瘙痒症,夜里痒的难以入眠,已两个多月,曾按肠炎、痔疮治疗过,解大便时黏滞不爽,肛门发热,用白头翁汤7剂而愈,继服7剂巩固。

  此外,白头翁汤的这四味药走中下焦,可以广泛用于下焦湿热的病症,其中治疗泌尿系感染就很好,对尿频、尿急、尿痛者,可加上茵陈蒿、车前子等。

.葛根芩连汤■黄连配合败酱草■肠道湿热湿热头痛

葛根芩连汤可以改善肠道湿热,同时对脾虚亦有一定的调理作用。葛根芩连汤由四味药组成,葛根30g,黄芩20g,黄连5g,炙甘草5g,原方用于清泄里热,解肌散邪,主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我在临床中常常用来调治胃肠湿热引起的口臭、口粘,大便不净感、大便黏滞等,每用颇有效验,方子虽小,但攻补兼有,妙在一味葛根,貌似发表解肌,实则升举脾胃清阳之气,是该方的主药。西医常处方调节肠道菌群药物,需要服用一定时间。湿热头痛是临床常见证候,笔者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湿热头痛,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有关认识与方法介绍如下。

葛根芩连汤体质
体格壮实,四肢及后背肌肉发达,面有油光,唇舌暗红。易肌肉酸痛、周身困重,常有项背部不舒服。大便次数多而不成形。应酬多、压力大的中年及中老年男性。
易患疾病谱颈椎病,代谢紊乱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疾病:如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快速性心律失常、脑中风。

湿热头痛的病因病机
    阳盛之体、饮食失节是湿热头痛的常见病因。湿热既可从外感受,也可由内而生。一般认为,湿热头痛多见于外感病,但就临床所见而言,湿热头痛之属于内伤者更为多见。
湿热头痛的病因,涉及外感、饮食、内伤、久病等方面。其中饮食失节最为常见,而素体阳盛则是发病的基础。
湿热头痛的病机湿热阻滞气机,壅滞经脉
湿热头痛的证候特点
湿热头痛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沉重或昏闷不爽,反复发作,或头痛连项,或颈项拘紧,或见胸闷脘痞,口苦口干,口渴,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溏垢,或闭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或滑数。湿重者则大便多偏溏,或胶着黏腻而滞下不爽
湿热头痛的临床特征是:①头痛沉重或昏闷不爽,或见颈项拘紧不适;②病程长,发展缓慢,反复发作;③口苦口干,或大便不爽或溏垢;④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或滑数。
湿热兼夹证候
        湿热夹痰证 湿热与痰热病人皆可见出现胸闷脘痞、口中黏腻、舌红苔黄腻等临床表现,痰热病人常见咯吐黏痰,甚则头晕、头昏、目眩,或伴有精神、神志异常,记忆力减退,等等。此外,湿热夹痰为病者可以见形体肥胖等。
        湿热夹瘀证 湿热夹瘀常见头痛经久不愈,反复发作,头痛部位固定,舌质以暗红、紫暗常见,或舌体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滑或弦,或沉细或细涩。
        湿热夹郁热证 现代社会精神紧张、饮食失节是常见致病因素,故临床常见湿热郁遏、气机不畅兼夹精神紧张、气机失和者,则湿热与气郁交互为患。气郁易于化火,故在湿热之中,常见火热偏盛之象。其临床表现更为复杂,二者皆以舌质红为常见,而湿热证为主则以舌红苔黄腻为主,郁热易于伤阴,舌质红,舌苔黄而少津,伴见精神紧张,情志不畅,头痛发作与加重常常受精神情志因素影响。

葛根芩连汤治疗
        湿热头痛治法为:清热利湿,通络利窍。以葛根芩连汤为主方治疗。
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由葛根30g、黄连5g、黄芩20g、炙甘草5g
加减:
       湿热并重,选加白鲜皮15g,苦参9g,栀子9g;
        湿重于热,选加佩兰12g,防风9g,猪苓15g,茯苓15~30g;
       热重于湿,选加连翘30g,滑石20g,栀子9g;
        心烦失眠,选加竹叶9g,滑石15g;
        恶心呕吐,选加旋覆花15g(包),竹茹15g,芦根15~30g;
        口干口渴,选加天花粉15g,北沙参15~30g;
        湿热夹痰证,上方加半夏9g,牛蒡子15g,栝楼15~30g,以清化痰热;
        湿热夹瘀证,上方加丹参15g,川芎12g,僵蚕15g;
        湿热夹郁证,上方加郁金15g,川贝母9g,香附15g;
        湿热伤阴,加石斛15g,天花粉15g,生地15g。

        若患者胁肋不适或胀痛,心烦易怒,则为肝胆湿热,宜合用茵陈蒿汤、白头翁汤或大柴胡汤加减。此外,还要随证加入理气、醒脾、化湿的药物。

典型病案
患者黄某,女,36岁。济南人。2007年3月17日初诊。
主诉:头痛近1月,加重4天。现病史:患者春节后发生头痛,以巅顶处为著,连及枕部、颈项,以胀痛为主;无视物异常及畏光,严重时伴恶心、呕吐,呕吐后症状可略有缓解;头痛每天均发作,服脑清片后症状亦可缓解。平素性格急躁,长期伏案工作,颈项不舒;头痛发作与劳累情绪差有关,口干,纳眠可,大便黏滞挂盆,月经周期正常,经量偏少。舌质红,苔薄黄略腻,脉弦细。体格检查:血压95/60mmHg。神志清,右肩部有压痛。中医诊断:厥阴头痛;西医诊断:紧张型头痛。
辨证:湿热内蕴,气机不畅,经脉失和。治法:清利湿热,调和气血。
方药: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加味。葛根20g,黄芩12g,黄连6g,炙甘草9g,白头翁18g,秦皮12g,生白芍15g,川芎9g,明天麻15g,木瓜15g,丹参15g,菊花15g。6服,水煎服,每日1服。
2007年4月4日二诊:头痛缓解,颈部不适,睡眠尚可,觉醒后舒适度差。月经量少。舌暗红,苔薄黄少,脉沉弦。此为湿热渐化,气血未和。治当继以清利湿热,调和气血,兼以养血安神。上方去黄连、黄芩,加当归15g、酸枣仁30g。6服,水煎服,每日1服。另予安神胶囊60粒,尽剂后服用以善其后。
随访至今,头痛未复发。    

黄连配合败酱草,能清除胱肠湿热。肠中食积腐败,残渣不出,败酱草主之。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炒莱菔子、决明子各10克,善通润六腑。

舌根部厚腻、厌食、没胃口,乃肠道有积。一味鸡矢藤20克打粉煮水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