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杯2022全国第三届清明节笔会】作品大展:刘振勋

 中国作家图书馆 2022-03-29

参赛点击标题:中华杯2022全国第三届清明节笔会海内外征稿

伴随一生的教诲

刘振勋

值此,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来临之际,我以怀念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情怀,书写对母亲一些教导的回忆。
 四十多年来,母亲对我的养育之恩,难以忘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以报恩,坚持三点:一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不负母愿;二是每年的传统节日,都亲自前往墓地祭扫、拜谒、上香、献花、献果、敬酒、烧纸钱,表达缅怀思念之情;三是写点文字,追忆母亲生前的一些往事。
我已年逾古稀,这一生中,读过好多书和文件,听过许多报告和演讲,真正印在脑子里的,并让我受用一生、指导我一生行动的,还是目不识丁的母亲说过的那些 “名言”。
少年时生活在乡村,母亲领我们姐弟干活时,看着我们见到活计犯愁,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眼是懒蛋,手是好汉。”母亲给我们讲:“这些活,眼睛看到它就发愁了,手却不一样,老老实实地干,它才是吃苦耐劳的好汉”。母亲这句口头禅,教育我们热爱劳动,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坚持不渝。“欺人是祸,容人是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母亲常讲的二句话。母亲是在教育我对人要宽容谦让,善待他人,和同学、同事和睦相处,不要斤斤计较,不要乘人之危,欺负人的人没有好下场。我依此做人,依照行事,心底踏实,生活实在,受益匪浅。
母亲经常告诫我们说:“勤俭莫穷人”“笑破不笑补”。意思是说,经常勤劳节俭过日子就不能受穷,我小的时候,家里是相当的困难,母亲精打细算,勤俭持家,我们穿的衣服、鞋、帽,那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当年那样的艰难,供我念书,一直到政府为我安排工作。现在的生活条件是相当得好,我还依然保持节俭的好习惯,有时年轻人还看不惯。不要忘了,饱暖思节俭。千年古训今犹在,节俭高风世代传。粒粒盘中辛苦粟,丝丝身上碌劳绢。裘成积腋溪成海,石垒群峰字垒篇。为有衣食人饱暖,感恩大地谢桑田。
母亲还常说:“年好过,节好过,日子不好过”,其意在教育我们实实在在、量力而行地过好自己的日子,不追求时髦,要细水长流。
我参加工作之后,母亲经常告诫说:“莫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教育我做事要对得起良心,要与人为善,公私分明,不贪不占,克己奉公,只要光明磊落,就会无所畏惧。当我作了领导,母亲更是提示我:“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教育我努力认真地做好工作,全心全意为民办事。我做到了艰苦奋进、培养了坚强意志、学会了宽容和体谅人,都得感谢我的母亲。在我近30年的领导职务中,能够拒腐蚀,永不沾,洁身自好,心底踏实,生活实在,保持了一个中共党员的本色和人格,基本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母亲平常的一句话,但在我的心灵却是抹不去的记忆。母亲教我说话、走路、做人,教我勤俭持家,催我奋发图强……。这就是伟大而平凡的母爱,不管你在不在乎,她都在你的身边保护着你,影响着你的一生一世。
从我懂事时起,就对母亲非常钦敬。母亲是个出身非常贫苦的人,我父亲家也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垅。只能靠给人家打长、短工,薅草拔苗,拆洗被褥维持生活,面对极端贫困的生活,母亲没有屈服过,总是乐观地面对。40岁才有我,为了子女劳碌奔波,什么都肯做,甚至到十里远的外村乞讨,历尽千辛万苦,对刘家任劳任怨,无限忠贞不渝,鞠躬尽瘁,就向一只燃烧的蜡烛,照亮着家人,燃烧着自己。母亲以自己正直刚烈,朴实勤劳,善良贤惠,坚强刻苦,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    
一些往事,恍如昨日,依然萦绕在心头,索动着我的梦魂,少年时我常常是一觉醒来,看到劳累一天的母亲还在煤油灯下,为我缝补破旧的衣裳,她坐在我身旁用手背揉着昏花的双眼,为我掖好被子……许多时候,我伏在炕桌上写作业,偶尔抬起头来望着坐在炕梢不停歇的母亲。有时望着望着,眼眶一热就再也挡不住奔涌而出的泪水。中午或傍晚又看到母亲大热天下地薅草回来,背上一大捆柴火,胸前胳膊上还挎着一筐野菜,看到母亲如此辛劳,我幼小的心灵常常是一阵酸痛。母亲那种坚韧、不畏劳苦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
母亲虽然是普通的农民,但她豁达,明事理,守本分,勤俭持家;
我的成长见证母亲青春的流逝。我在拥抱辉煌,母亲却在积累沧桑。母亲的光阴映衬我的未来。
45年前,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母亲的“名言”依然不过时,她的智慧始终闪烁着光芒。像春天的婆婆叮,越嚼越有滋味。我会永远记住并教育子孙,也要永远记住这些朴实无华,富有人生哲理的名言。
2008年我出版的诗词选,收集了我当年的诗文心声: 
一、慈母寿辰方庆罢,忽然谢世我魂崩。
泪泉翻涌心将碎,此后相逢在梦中。
二、宁台外债求医药,甘苦辛劳瘁心身,
治病争命生死决,母爱骤然成珍存。
牵手至冰泪盈襟,饥饱冷暖述谁听。
三、寿材早备母心愿,辞世棺殓吾断肠。
故邻几百迎灵柩,十年别离魂归乡。
悲情难控母子分,坟前长跪哭爹娘。
四、母亲辞世一周年,笑貌音容未杳然。
节日虔诚盘果供,高堂犹座共同餐。
坚贞慈母担风雨,寡母孤儿家境寒。
教子做人学事理,忠仁孝义信诚谦。
母亲去世45年了。她的像片,让我放大到12寸,始终摆放在室内显著的位子,从平房到楼房,几次搬新居,我都是亲自把母亲请进新居。她依然每天都在安详地微笑地看着我们幸福美满的生活。
 
  年复一年又将迎来了——清明节。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在现实社会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民俗节日,“清明节”的得名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密码”。清明扫墓祭祖这一相沿悠久的习俗,源于传统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和孝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崇本尊亲、慎终追远、感念先人功德的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因而成为清明节,节俗活动的核心内容。清明是一个祭祖的节日,是对先人的哀思具有调节身心、舒缓压力和改善人际关系的作用。
这些习俗活动体现民众顺应天时、和谐共生的朴素理念。
   作为一个承载着很强的中国传统文化且富于特色和活力的传统节日, 
然而,一个伟大民族在前进的时候,都不会忘记每年在特别的时刻回顾一下历史。
时值清明节来临之际,写此文,是对伟大母亲的缅怀、追思。
母亲伟大的形象,高贵的品德,将世代铭刻在我们心中。
现摘录《母亲碑文》中的词句,再诉怀念之情。
 “母亲与我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掖扶子成人,历尽艰辛,饱尝苦难,恩同海山,儿思母音容依悉。”“含辛茹苦经艰境,育儿成才孝廉行。毕生精力刘家献,晚年带孙功更丰。高风贞节平生度,十里八村好名声。乐守清贫风雨累,厚善勤俭后人承。永垂千古刘张氏,吾辈子孙感恩情。”
清明渐至,思亲入梦,呼之不应,醒而伤怀。故而命笔,撰此文,寄哀思。
刘振勋笔(网)名:闲庭信步,辽宁省铁岭市县级退休干部,退休17年中,在全国97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300多篇、200多万字,另有诗词1200多首。参加全国各类征文获得金奖、特等奖的作品120多篇(首),获得一二三等、优秀奖达1100多篇(首)。出版个人专著五部(诗词3部、散文2部)话剧剧本一部;编辑出版文学作品二部。有四百多篇作品和诗词被收录《全国文学艺术精品集》等二十多个大型文集。

被聘为中国散文学会写作中心创作员,中华散文网特邀作家,中国互联网文学联盟特约作家,世纪百家国际文化发展中心高级创作员,中华当代文人联谊会名誉会长。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学会会员,铁岭市、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诗词协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