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惯养成|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2-03-30

1经典案例一个流浪汉来到我家门前,他想向母亲要点吃的。这个流浪汉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个手臂都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

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可是母亲却指着屋前的一堆砖对流浪汉说:“你帮我先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可以吗?”流浪汉顿时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忍心让我搬砖?如果你不能帮助我,我不会怪罪你,你何必刁难我呢?”

母亲不生气,她对流浪汉笑一笑,然后俯下身用一只手抓起了两块砖。当搬过一趟回来时,她温和地对流浪汉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呢?”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启示呢?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而生活自理能力就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为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何要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原因1、影响孩子的认知发展孩子一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不愿意接受大人的安排,喜欢自己去尝试,显示自己的能力。孩子的独立自主意愿增强,他们渴望在这种独立行动中体验快乐、获得成功的经验,从而形成自信。

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对周围有着极强的观察力,他们通过探索感知世界。许多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恰恰是在探索和感知世界,如果我们不把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孩子会变得不敢尝试,无形中不仅阻碍孩子探索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也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2、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有些孩子性格比较温顺,父母不让做的事情,就不敢去做,表现得很乖巧、很听话,而他们的父母也经常在外人面前,把这一点当作孩子的优点来炫耀。孩子为了讨好父母,就会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进行掩藏,不敢表达,总是看着大人的脸色行事。

3、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不让孩子去尝试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剥夺了孩子探索,尝试的机会,这种思维方式就会得到反馈,就会得到一个遇事不懂思考,喜欢直接说“不”的孩子,殊不知有因便有果。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何巧妙地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1、正面表达语言能激发观念和图像,我们所说的每句话都会在孩子的大脑中形成画面,更有可能变成现实。比如孩子正在爬高, 不要说:“不要爬了,你会摔下来。”而应该说:“你要扶好,稳稳地爬。”正面的表达方式却能够让孩子学会更加注重自身安全,学会保护自己,专注地去完成高难度动作。

2、以理服人

年幼的孩子好奇心都非常强烈,父母越是禁止,孩子越是想要尝试。

要带孩子出门,时间很紧,如果对孩子说:“你怎么还没有穿好鞋子,不要再拖拖拉拉了。”而应该对孩子说:“我们下午三点就要到钢琴老师那里,现在你要把鞋子穿好,两分钟后,我们就出发,不然可能会迟到。”

这么做,也许并不能保证孩子会立即执行,但是却表明了我们尊重孩子、以理服人的态度,也向孩子强调了用理由去激发行为的重要性。

3、设置“减速带”

有时,我们需要提前设置“减速带”,通过改变环境,让事情变成一种简单有效,还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事。

如果孩子不想让别人玩他的玩具,最有用的办法不是对孩子说:“你不要那么自私,要懂得分享。”而是在别人来之前,把玩具藏起来。

4、让孩子做选择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孩子自己做选择,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又可以发展孩子的自控力。

比如孩子想喝酸奶,我们不要说:“太凉了,不能喝,你想生病吗?”而应该说:“妈妈知道你特别想喝酸奶,但是酸奶刚从冰箱里拿出来,太凉了,你感冒还没好,最好先放一会再喝。不过,你可以自己做决定。”

我们既用同理心表达对孩子的尊重,又向孩子描绘了后果,最后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5、利用自然后果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从经验中学到的东西通常是最多的,我们可以利用自然后果的力量,让孩子尝试。

天气寒冷,孩子却固执地不愿意穿上外套出门。这时,我们不要强迫孩子:“不行,你必须穿上外套,外面太冷了,你会冻坏的。”而是让孩子自己决定,当他发现外面很冷,下次就一定会记得多穿衣服。

6、多鼓励表扬如果我们多关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多用鼓励和表扬的方式,孩子就会树立起自信心。

比如孩子正在画画,一眼看上去画得确实不太好。我们不要说:“这个地方画得不好。”而应该说:“妈妈觉得这里画得很有趣,这里再修改一下,会不会更有趣。” 这样说既给了孩子肯定与鼓励,又为孩子指出了改进的方向,孩子就容易接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