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邮说医学史65: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马海德

 Xiac2cmv1bxedf 2022-03-30

邮说医学史65:

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马海德

       他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医学博士,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西方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原外籍公民。他是美国人民的优秀儿子,更是中国革命队伍里的坚强战士,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他是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在中国整整度过了五十五个春秋,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2009年,他被评为“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重温马海德的故事,我们又一次为感动中国的大爱而动情。

中国邮政《中国结》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附票图案为马海德大夫像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1910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城。童年时他们一家六口患流行性感冒全都病倒了,因家庭贫困而无钱治疗。这时,一个善良的老医生救了他们全家。老医生自己生活并不宽裕,但一遇到生活困难的病人,就治病不收费或少收费。他来到马海德家,给全家人检查、打针,并留下了一些药物。几天后,他又给马海德家送来了土豆条、面包等食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这件事对马海德影响很大,他从此立志当一名医生。

       1933年,马海德在瑞士日内瓦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随后就越过重洋来到中国,在上海行医并进行热带病的考察。在中国,他感到当时中国的社会弊病要比人体疾病严重得多。在美国著名作家史沫特莱等人的影响下,马海德开始学习《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他得知,有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红色根据地”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1936年5月,马海德和斯诺经宋庆龄介绍来到陕北苏区,毛泽东在百忙中接见了他们。在和毛泽东长谈以后,周恩来周密地安排他们到苏区各地参观、访问。斯诺后来写出了震动中外的《西行漫记》,马海德则结合自己的专业写了一份《苏区医疗卫生工作考察报告》。在报告中,马海德不但详细叙述了苏区各医疗机构的状况,还就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医疗条件、药品器械、医务人员素质、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量的改进意见。此外,他还针对苏区缺医少药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大力加强预防工作的建议。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高度评价了马海德的这份实事求是的报告,任命他为革命军事委员会卫生顾问。

       马海德在延安整天骑着马、背着药包到处奔走,营地里、学校中、广场上、大树下、山坡边,甚至路旁边,都是他治病的地方。在治疗中,他不怕苦、不怕累,甚至不怕染上传染病。有一次,一位战士被毒虫咬伤,马海德就对着伤口,一口一口地把毒液吸出来,这位战士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很快,延安有一名心肠好、为人诚实、医术不凡的洋大夫的消息就流传开了。

马海德大夫在延安与毛泽东主席在一起

       1936年10月,马海德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2月,马海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年底依据“因陋就简,自己动手,勤俭办医疗事业”的方针,筹建了卫生部直属医疗所和陕甘宁边区医院。他除了担任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的保健医生,还坚持为广大军民治病。据有病案可查的记录,仅1944年到1947年间,马海德在延安地区诊治的伤病员就达到了4万多人次。马海德尽心尽职、全身心的付出,为八路军和红色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8年3月,加拿大著名外科专家白求恩来到延安。白求恩在延安的三周,马海德向他介绍了苏区的医疗卫生情况,两人多次在窑洞里畅谈国际形势、中国抗战、哲学、医学等问题到深夜。白求恩随军开赴前线进行战地医疗救护后,白求恩发往国外的稿件、照片、信件、书报等都是由马海德转寄的。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不幸以身殉职,毛泽东于12月21日撰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马海德在白求恩去世后的第三天,写下了《我认识的白求恩》一文,并于1940年2月15日发表在香港《新闻通讯》第13期上。

       为了永远纪念白求恩,继承和发扬白求恩精神,八路军总部颁发命令,将八路军医院改建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在中央军委卫生部的领导下,马海德在改建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后,又在其下先后发展了8所中心医院,24所分院,形成了总计拥有11800张病床的军队医疗网络。所有这些医院都下设门诊部,以便让这些医院在为八路军服务之外,能够更好地为当地人民群众服务。在医院里,马海德和其他中国医生一样看门诊,查病房,照顾各种病人。1943年5月,在抢救一位名叫谭得的女同志时,马海德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400毫升O型血。马海德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撑起了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一片蓝天。

马海德大夫在延安与妻子苏菲合影

马海德大夫在延安与妻子苏菲合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申请加入中国籍,成为第一位正式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1950年他被任命为卫生部顾问,而他则认为,一个医生长期坐在办公室里是不对的。于是,他坚持每周到协和医院去出两次门诊。在马海德的诊室里,总是备有一些小玩具,因为很多孩子看到马海德的大鼻子、深眼睛就被吓哭了,这时马海德就会给孩子一个小玩具玩。这招还真有效,而看完病后他一般就把玩具送给孩子了,以至于马海德的爱人苏菲不停地要给他去买小玩具。

       1953年,马海德提议并协助组建了中国医学科学院所属的皮肤性病研究所,会同有关专家制定了在全国范围内消灭性病的计划,拟定了“大剂量青霉素十日疗法”的治疗方案,带领防治性病的医疗队走遍了全国各地。马海德最了不起的一点,就是他的工作方法特别好。每到一个地方,他总要先听听这个县领导的汇报,让地方领导干部感到受重视,另外再把县里的赤脚医生组织成一个培训班,着手在当地培养医生。这样一来,有了当地医生的参加,加上当地政府领导的重视,工作进展起来就很顺利了。经过马海德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取得了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消灭性病的震惊世界的成就。

       在防治性病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马海德又确定了新的目标——消灭麻风病,提出了“以点带面”和“开展社会防治和隔离治疗相结合”的建议。他率领医疗队深入广东、福建、江西、江苏的山村、海岛,开展麻风病调查研究和防治工作。医疗队初到边远地区,特别是到牧区时,那里的群众不敢抽血检查,马海德立即拉起袖口,亲自给他们作抽血示范。当时,人们对麻风病持有一种偏见,麻风病人受到社会严重歧视,而马海德则给予了麻风病人深切的同情,不仅给他们以药物治疗,还给他们以精神上的安慰。他去麻风病医院,从来不穿隔离衣,也不穿白大褂。他和麻风病人握手,和他们拥抱,随意轻松地和他们交谈,用手去检查病人的身体,触摸他们皮肤溃烂的部分,与他们同桌吃饭。许多在旧社会饱受歧视的患者,见到此情此景都十分激动,甚至泪流满面。

马海德大夫在给麻风病人做检查

       文革期间,麻风病防治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海德又重新投身于防治麻风病的第一线。1981年,马海德提出了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的口号。他去各地开展防治麻风病工作时,一般都会先找该省的卫生厅长去亲自慰问麻风病人,以便更好地发挥省里领导的一些优势,来帮助宣传如何正确认识、防治麻风病。

       1985年,马海德主持召开了中国第一届国际麻风病学术交流会,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位著名麻风病专家出席了这次会议。马海德提供的大量数据,让与会专家们对我国将在2000年前基本消灭麻风病这一结论感到既惊讶又信服。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在广州成立了中国麻风病防治研究中心和中国麻风病福利基金会。他根据中国国情,将麻风病传统的住院隔离治疗改为社会防治,并把国外治疗麻风病的新技术——“强杀菌剂联合化疗”引进中国,大大提高了疗效。新的药物方法在1986年底就已在各地推广,大大加快了消灭麻风病的进程。在大量消灭麻风病的同时,马海德还想到了中国17万因麻风病致残者的康复问题,以及麻风病防治人员的培训、提高问题。为此他提议成立了麻风病康复中心和麻防医务人员培训基地。

       马海德晚年被查出患了癌症,在五年时间里接受了八次手术。他感觉自己时间已不够用,更是夜以继日地工作,终因体质太过虚弱,于1988年昏倒在北戴河的三省会议会场上。临终前他住在协和医院,人已瘦得不成样子,每天仍在病床上办公。当他听说广东山区一些麻风病人生活很艰苦,没有菜吃,只能以盐水泡饭为生,他在病床上伤心地哭了。他让爱人苏菲用自己的名义给广东省领导写信,希望能改善这些麻风病人的生活现状。这封信,是马海德一生寄出的最后一封信。1988年10月3日,马海德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

       马海德半个多世纪与中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这是他一生信仰的选择,他把自己托付于他一生的事业,托付于唯他永远的中国。他以强健民族身心为己任,视人民群众的病痛如己身,医德高尚,毅力顽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呕心沥血,忘我奉献。1988年9月,卫生部授予他“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号召全国医务人员学习他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马海德大夫纪念邮戳片

       苏州市吴中区皮肤病防治所(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皮肤科),前身为吴县沙湖疗养院(麻风村),始建于1965年9月,从事吴县麻风病的诊断、治疗工作。1984年,沙湖疗养院迁至苏州市东大街,撤院建所,成立吴县皮肤病防治所。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知名度的苏州市皮肤病防治重点专科。吴中区皮肤病防治所(吴中人民医院皮肤科)在防治麻风病和推进皮肤病学科建设的历史上,有过一件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重大事件,就是马海德1986年的来访。

       1986年10月,马海德以卫生部顾问的身份,亲自陪同日本笹川纪念保健协力财团的汤浅洋博士一行,前来当时位于苏州市东大街的吴县皮防所考察。马海德非常关心吴县的麻风病防治工作,向相关医务人员详细了解情况,在对吴县皮防所工作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时,提出了进一步落实麻防工作的一些建议和要求。在马海德的精心安排下,通过和日方多次真诚的会谈,最终达成了由日本松绿神道大和山无偿捐助在位于苏州市人民南路的吴县红十字医院(后更名为吴县市第一人民医院、吴中人民医院)内建造麻风康复大楼和购置各种医疗仪器和康复设备的协议。就这样,全国第一幢建在综合性县医院内的麻风康复大楼,雄伟地矗立在吴县红十字医院的大院内,原来十分简陋的皮防所就此走出困境,迅速发展壮大,全面开展麻风病社会防治、畸残矫治手术和康复等工作,同时还开展了各类皮肤病、性病的门诊和住院治疗,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业务量年年倍增。由于开了个在综合医院内设麻风康复病区的好头,各乡镇卫生院也都开始接纳当地患其他疾病的麻风病人住院治疗了。

       在马海德的关心、帮助和指导下,吴县成立了“吴县麻风病防治协会”,各乡镇也先后成立了“乡镇麻风防治研究会”,由政府牵头具体落实各项麻防措施。根据马海德提出的麻风病社会防治原则,所有隔离病人(132人)全部出院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们的工作与生活也都得到了妥善安排。在地方政府的关心帮助下,这些返乡病人非常满意,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建设和工农业生产之中,社会上对麻风病人的偏见和歧视也逐步减轻,麻风病人真正回到了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吴县麻防工作的这些成就,得到了马海德的认可和高度赞赏。经过近十年的努力,1995年11月,江苏省麻风考察组考核皮防所的麻防工作和吴县市的麻风病防治现状后,正式宣布“吴县市达到基本消灭麻风指标”。

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皮肤科候诊大厅里的马海德大夫汉白玉雕像,“学习马海德、大爱献人民”是每年新入职医务人员的第一堂人文教育必修课

       跨入新时代,苏州市吴中区皮肤病防治所全体医务人员进一步弘扬马海德等老一辈新中国卫生事业先驱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将关爱、呵护麻风病人作为工作的立足点,以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为支撑,以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医疗人才队伍为基础,将皮防所业务进一步拓展壮大,逐步形成了以皮肤病诊疗为根本,以性病、艾滋病、麻风病防治工作为重点,集医、教、研、防四位一体的皮肤性病防治工作新格局。

       吴中区皮肤病防治所之所以能取得这些骄人的成绩,都是与马海德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分不开的。当年马海德来到吴县皮防所,为推进麻防工作而全力促成了与日本友人的合作,为皮防所走出困境,进一步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一位可亲、可敬、可爱、可信的人,在和他的接触中,他对麻风病人的无私大爱和崇高医德深深震撼了我们全体医务人员的心灵。而今,他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作风,他的精神,他的风范,他的品德,早已植根于我们心中,并将永远激励我们为进一步做好麻防工作,直至最终消灭麻风病而不懈努力。

2016年9月,笔者时任苏州市吴中区皮肤病防治所所长,前往北京马海德大夫的家中探望苏菲大姐,与苏菲大姐(左二)及其孙(左三)合影,左一为国际友人山口女士(日本),背景为挂在客厅墙上的马海德大夫油画坐像

作者简介

王平,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华医学集邮研究会副会长。

YIXUELISH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