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秀餐会——民国时期同里镇上的四次雅集

 古稀老人赵 2022-03-30
文章图片1

雅集

雅集,这是古时候诗人文士聚集在一起赏景喝酒、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方式。可以看到记载的,先有西晋书圣王羲之等四十一人在兰亭的修禊之集,有《兰亭集序》为证。后来又有唐代南昌(洪州)都督闫伯屿集群贤於滕王阁之宴,亦是一种雅集,留下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那“落霞”和“秋水”两句已经成为千年绝句,流传万世。

文章图片2

陈去病

这样的雅集,在同里也曾经有过,那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里人陈去病邀集同里的秀才们举办的秀餐雅集。那时科举制试废止已经近30年了,大家在一起设宴饮酒,赋诗纪事,回忆往事,感喟当下。这样的秀餐会前后一共办了四次。

第一次雅集是在1933年春天,地点是在朱家浜的元镇庵。之所以在这里举办原因是陈去病的母亲倪氏夫人是元朝末年文人倪云林的后人,据说倪元林曾经寓居在此,这里还有他手植的牡丹花。

文章图片3

薛凤昌

至于这一次有哪些人参加,做了什么?留下什么诗词佳作?现在已经没有任何记录可寻了。只是在以后几次的雅集中多次提起。譬如说在第二次雅集的时候,薛凤昌先生在集子的序言里说了这么一段话“秀餐集者,始于癸酉之春,陈君佩忍集里中茂才聚资宴会於戴祠者,名也。”他把秀餐集的由来说得很清楚了。这就是同里雅集是以“秀餐会”定名的由来。这才有了后来的一年一度同里秀餐集。

文章图片4

第二次雅集封面

第二次雅集,是在次年即1934年秋天举行的。这次聚会是在东柳圩的东柳别业的金家花园,也就是金松岑先生族弟金仲禹家举行的。薛凤昌先生在《甲戌孟冬同里二次秀餐会诗稿集》的序言里话是这样的:“主人艺菊,五光十色,庭宇杂陈,四壁图书,弥绕情趣。”

此时陈去病先生已经去世,这一次聚会原是金松岑主持,但金松岑临时因故未能出席,金仲禹先生就此成了松岑先生的代表了。为此,薛凤昌先生特意在名录中,金松岑先生名下加了一个注:说“东柳主人代”。

第一次雅集主题是赏牡丹,这第二次是赏菊。这次与会的共有16人。对此,薛凤昌先生说起这件事时,很有感概,他说:“当初科举之时,家弦户诵,里之入夤舍为学官弟子者,无虞百数十人。济济群才,甲于一地。”想想当时一个个都是英英年少,而如今变成头童齿豁,垂垂老矣。尤其是这短短一年之中,陈去病等六人又相继离世,真是“怅岁月之不居,感人生之已迈。”

文章图片5

第二次雅集名录

接着他记下了到会的十六人名录。他们是李闻极(星北)、袁德普(键卿)、薛凤钧(淦夫)、金祖泽(砚君)、王世焕(士谔)、王锡晋(俊绅)、凌炳(小海)、范祖培(葵忱)、沈遐龄(桐生)、金懋基(松存,东柳主人代)、薛凤昌(研耕)、严鸿仪(纪堃)、顾乃行(品叔)、顾凤昌(瑞声)、严琳(玉成)、庞文彬(琴声)。

对这里的诸位前辈,在我的记忆里几乎都是他们的字或是号,当时,朋友们之间的称谓中常常用字或号,很少用名字的。譬如说第一位,大家只知道是李星北,就是不知道闻极其名。又如金砚君、薛淦夫、范葵忱,都是常常听长辈们讲起,所以记忆犹存。而严玉成更是我中学时的语文老师。至于两位姓顾的,一位品叔是我的祖父,瑞声是我的族伯。为此,名单上写了他们的名,在括号里注上他们的字。

这16人排列次序以年长者在前,最长的李星北已是73岁,最小的庞琴声亦已48岁,同岁中以月份先后为序。对此凤昌先生在书写凌小海和范葵忱二位时把次序写反了,他还特意在稿笺上作眉注“此二行应互易”。处事之精细,用心之认真,令人钦佩。

文章图片6

第二集秀餐会薛凤昌诗稿

这次活动留下了一个《秀餐集》,在这里记下了当时的咏诗稿6人10首。为首的自然是本集的主撰者薛凤昌(研耕)先生,他的这首诗是第二集秀餐会的序诗,以此索和。

其一是:“漫云身世误衿青,寥落今如晓后星。岁阅卅余侪废物,(诗中自注:自罢科举至今已三十余年)人才十五半耆龄(十五人中六十以上者凡九人,数已过半)。茱萸未改陶家景,芹藻微留游国馨,光绪一朝犹历历(诸君从黄前科起至唐科止,皆不越光绪一朝),纷传遗民总酸丁。”

其二是:“五光十色欲餐英,相对怡然进一觥。独抱?心甘晚秀,不随春卉竞时荣。自安齑粥见风骨,莫说桑田多暮情。为约年年来聚饮,黄华长伴老儒生。”以下是落款“病侠薛凤昌”。

前一首,历数三十年来科举废止后的无限感概和物是人非。后一首则是有相约年年集聚之意。并以此邀约诸老共赋一曲以助众兴。

对此,金砚君是第一个和诗的。袁键卿、严纪堃、王士谔等皆有和作,而严纪堃一连和了三首。可见其诗兴很浓。

文章图片7

百花笺页

这里篇幅有限,全部诗稿恕不能一一列齐。值得一提的这里还有那位替代族兄金松岑与会的东柳主人金仲禹,亦奉命献诗一首。这件事说来话长,薛凤昌对于仲禹先生这次成为代理的东道主。称赞他不仅提供了优雅的场所,还贡出了雅致的百花笺册,作诗稿之用。这在薛凤昌的秀餐集参与者名单后便有这样的说明:“甲戌初冬,东柳主人出此百花笺册,作为撰述,乃先志之。”

本来,仲禹先生是晚辈,因受族兄金崧岑的委托代为操办此次聚会。只是在多位前辈们的鼓励下,亦和诗一首,留在这第二集的诗笺中。金先生是这样说的:“余始谋食沪上,临行,袁健老、严纪翁命题诗留念。”奉命和诗,这才有了金先生的这首诗:

“寒斋黄菊凌霜秀,合与耆儒共晚芳。白发飘萧雄意气,青衿寥落感沧桑。深樽满座分贤圣,高咏他年备典章。自笑一经陪杖履,槐花落尽学人忙。”

第二次雅集,以薛凤昌的两首结尾诗收场。这次聚会也留下了一张全体照片,只因复印件太小,不便转拍,留下些微遗憾。

文章图片8

第三次雅集后在东柳别业合影留念

第三次雅集,是在1935年十月望日举行的。参会人数,仍为16人,上次到会的王士谔、凌小海、沈桐生、金松岑、庞琴声5人这次缺席。而又有5人与会,他们是:沈文炯(祥之)、朱曾裪(鹿芩)、费书城(拥百)、王家昌(鸣之)、金曾灿(培真)。这一次主题依然是设宴赏菊、饮酒吟诗。地点还在东柳别业金家花园。

文章图片9

第三次雅集封面

这次诗集,仍是薛凤昌作序,更有沈葵忱、严鸿仪、沈中路(诗两篇)、金砚君诸老的诗作。值得说起的是这次雅集之后,公侠薛凤昌除赋诗外,另作十五首四句七律,赠与到位的十五人,每人一首,是为一绝。

这十几首不便一一去说,但是有一首,不能不说,那就是对我祖父顾君品叔的一首。诗里写道:“愚园裙屐昔翩翩,云披风流一喟然。占得人间清静福,园花邨酒内家拳。”读来使我尤感亲切,距今已有86年,却犹如见到他在花园里莳花、打拳。诗的开头,“愚园”二字,点明了西宅别业顾家花园。所说的“裙屐昔翩翩”是记下了民国初年,那时候同里昆剧票房“遏云集”同人重振旗鼓的那段情景。据《同里志》记载当时有任传薪、任韵秋、任佩秋、庞六如、顾品叔、顾启仁、王仪庭、沈心安、庞叔英等,特聘苏州曲师辅导昆剧。它的“排练地点在退思园和顾家花园内。”对于顾君来说,教余时间能在花园里养养花,饮饮酒,打打太极拳,真是享尽人间的清静福。

一人一首,极不容易,但因为都是几十载的老友知己。大家的脾性、嗜好、特长、动静、好恶都是了然于心,确实做到了各个到位,无一雷同。对第三次雅集,我情有独钟的是,因为此集是在乙亥年十月望日举行的,而我就在十天之前的月初出生的。

第四次雅集,在《秀餐集》中,有沈中路所作的附跋,他在跋文中说了这几件事:

四届秀餐会是在青莲禅院举行的。对于这个青莲禅院,薛凤昌在赋诗中也说起:“夙闻里南两牡丹,盘根丛干蟠花坛。一在青莲一元镇,并历百祀称二难,元镇为兄青莲弟。”元镇庵和青莲禅院,在同里来讲,都是观赏牡丹的好去处。时间是1936年三月初六,看牡丹,为四皓祝寿,是此次聚会的主要内容。

这一年正好是沈中路、薛淦夫、王俊绅、金砚君四位年皆七十。参加为四皓祝寿的总共有19人。其中包括四老,只是这次缺了人名清单。

沈中路在附跋中说:“今岁春将残,牡丹簇灵薮。既称隐士觞,复祝花王寿。芹藻旧芬芳,年辈何先后。今兹集丁卯,不少七旬叟。”

作为四老之一的金祖泽,在他的诗里说道:“我岂敢吾侪四皓称,岁寒三友勉趋承。”提起当年的一批老友,更是感概万分尤其是“襕衫着破日如驶,回头五十五年矣,吴陆曹刘游岱魂,章曹戴孙今存几?”这里的吴陆曹刘、章曹戴孙诸公,都是55年前的老友知己,而今已是魂游冥岱,所存无几。纵然今日飞觞祝寿,心中却按捺不住思念旧友的深深愁思。

此外尚有严鸿仪、张良伯(麟书)、薛凤昌、范葵忱以及东泾沈大椿、巢人吴未是(厦)、息影(不明其人姓氏)等一一赋诗为四翁祝寿,会后,四老在牡丹花丛前留影。事后公侠凤昌专为此题下“人花同寿”的篆文。只是在《秀餐集》里没有留下这一珍贵的照片。

同里的秀餐会一共就举办了四次,按照他们的原意,是要一年一年地办下去的,就像沈中路在第四次雅集的跋里写道:“预计后五年,同甲有四友。尔时吾曹来,濡笔序黄菊。韵事播胶庠,无独必有偶。”甚至他还预测:“预计九届秀餐会时,王君鸣之、金君培真、顾君瑞声、余侄丹忱,生于光绪癸未,亦均庆周甲。届时开会或较本届为尤盛也。”多么美好的憧憬!

可惜的是第四次雅集之后,再也没有举办了。原因不言而喻,时局的变动,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事爆发,日军入侵,苏州沦陷,在这国破家亡的关头,举国抗日的时候,这种活动的不再,也是十分自然的了。

文章图片10

现代雅集

从1933年算起,同里的这种雅集过去已近九十年,而今盛况不再。俱往矣!可是江南的这种类似的雅集文化活动,我在《苏州杂志》里,彷佛还时有见到。祈望这种充满华夏文化璀璨之举,能在江南大地上延续光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