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郎不秀”与“不稂不莠”

 煮字疗饥燃湿柴 2022-03-30


   《红楼梦》八十四回,贾政说:“姑娘也要好,第一要他自己学好;不然不稂不莠的,反倒耽误了人家的女孩儿,岂不可惜!”《国语》说:“马饩不过稂莠”,一般都解释“稂莠”为“害苗之草”。唐人舒元舆《坊州按狱》诗有:“去恶犹农夫,稂莠须耘耨”的句子。清人沈自南的《艺林汇考》引文说:“今俗鄙称有'不郎不秀’之语。有解曰:此祖《诗》语。《诗》云'不稂不莠,禾粟生穂。’盖不实之称也。”可是《诗经》又说:“既坚既好,不稂不莠”。禾粟仅生穂而无谷,则与稂莠差不了多少,所以《儒林外史》也说:“人生世上,难得是这碗现成饭,只管稂不稂莠不莠的到几时?”

   明人高士奇《天录识余》说:“洪武初年,每县分人为哥、畸、郎、官、秀五等,家给'户由’一纸,哥最下,秀最上;而每等之中又有分等,巨富谓之'万户三秀’。如'沈万三秀’,即为秀之三者。”所以于“卖油郎”、“秦小官”一出场,就已经显示了不同经济地位的差别。《水浒》中人物郓哥、武大郎、柴大官人等比比皆是,另一位明人汤沐在《公余日录》中说:“明初,闾里称呼有二等,一曰秀,一曰郎。”那是民间对于贫富人家的简单分别。

     钱伟疆《素丝堂晬语》说他看到旧家谱中,其始迁之祖别名为“万十三秀”。从很多钱氏谱牒中知道了元明之间苏浙地区,多爱以“万、千、伯、仲为行辈”。于是就有了万三、千六、伯九之类,“明初犹沿其俗。尾加以秀者,尊称也,犹后世之呼为公。”十三秀自然就更了不得了。而五等中的“畸”,是所谓“畸户单丁”尚不属最低一等,《红楼梦》原本,就曾经过“畸户叟”之手。“小二哥”才属最底层。

   《初刻拍案惊奇》有句话:“你这样的人,种火又长,拄门又短,郎不郎秀不秀的。” 顾张思《土风录》载:“子弟无所事事,谓之郎不郎,秀不秀。”夹在郎秀之间的是官。唐代的官户属于贱民,多为有罪籍没入官的人及其家属。宋朝的官户是指官员之家,也可以通过封赠或者出钱、纳粟买官取得资格。范文澜的《中国通史》说:“官员家属和他们的后代,都叫官户”,他们享有免役的特权。这种人家,容易出现一些游手好闲之徒,所以“郎不郎,秀不秀”,大有现在说孩子:“既没有特长,又不肯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当官了”那样的揶揄意味。这种人与郎秀相比都不实在,但秀与官又有着密切关系。邹应龙《劾严世蕃父子疏》说:“世蕃之门纷然如市。有刑部主事今告病,礼部祠祭司员外郎项治元者,本为富家,必欲得此,乃增至一万三千金。世蕃家人严年为之递送,竞升吏部主事。人以所贿之数,有符昔之富民沈万三者,乃以'沈官儿’呼之。”

    稂莠自身不齐,与禾粟也不齐。“不稂不莠”一变而为“稂莠不齐”,二变而为“良莠不齐”,解释起来也就有点令人抓狂了。

                                             原载《就是》2012年第二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