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江桥(俗称洋桥、现名步行桥)是一九五零年建成的,是上饶城区信江河上第一座钢铁大桥。 此前上饶城区信江北岸和信江南岸主要靠两座浮桥连接:上浮桥连接北岸的南门口码头和南岸的豆芽弄码头。下浮桥连接北岸的抗建路码头和南岸的水南街码头。信江桥建成后下浮桥就移到下游去连接北岸的渡口码头和南岸的汪家园了。 ![]() (90年代的步行桥两岸) 信江桥很美:十二组桥墩每组设计为由两根圆柱和顶部的主横梁、底部的底座组成门形框架,框架中间用三根横支梁分隔成上下两个矩形框,矩形框内各加一个X型支梁支撑。用钢筋混泥土浇注成一个整体的桥墩,显得非常纤秀挺拔而稳定坚固。比例适当的钢梁架在桥墩上面让人一眼便能看到其线条简洁而刚强有力。桥面中间是一条四米来宽跑汽车的双向单车道,车道是用枕木横向铺设在钢梁上做底、上面再用长方木料纵向铺设两条约一米宽的汽车轮道。车道两边是用型钢焊接的护栏,护栏外侧各有一条约一米宽的单向人行道。人行道是在型钢焊接的支架上用厚厚的木板条铺成的,人行道两边的栏杆也是用型钢焊制的有一米多高漆成墨绿色,人走在桥上感觉既清新又安全。 ![]() 那时的信江桥因其战略位置的重要而受到特别严格的保护:桥两头都设有岗亭,日夜有荷枪实弹的士兵站岗放哨管理车辆和人员通行,车辆和行人都不允许在桥上停留。夜晚桥下也有探照灯不断照射,上下游五十米内禁止船只停留和人员靠近。南岸的钟山和黄金山上还架有高射炮,防止敌机空袭。 这样严格的警戒,保护信江桥的同时也保护了桥下的鱼。热天走在桥上,我总爱放慢脚步偷看桥下。那时信江河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在桥墩边上常有成群结队的大草鱼悠闲地游来游去。还有一些甲鱼爬到桥墩上晒太阳,这里俨然成了鱼儿的乐园。 当年的信江桥是浙赣闽三省交通要道的咽喉,是支援解放台湾运输大动脉的节点。信江桥上跑过多少汽车,运过多少战士和物资无法统计。记得当年信江桥还开过坦克,那可是大大超过了此桥原来的设计要求。信江桥原本是通车大桥,那时的军用卡车主要是苏联的嘎斯、吉尔和美国的道奇。嘎斯自重约三吨载重约三吨,吉尔和道奇自重约五吨载重约五吨,即使偶有超载最多也是十几吨。而坦克至少三四十吨,这么重的坦克要过桥,有关人员都感到很为难。可前线需要就是命令,相关人员只有千方百计想方设法。他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对原车道进行加强增加受压面积以减少压强,在车道上铺盖麻袋草袋以减少震动,整个桥面上只允许开一辆坦克,(要等前一辆坦克过了桥,后一辆坦克才能上桥)以防共振。坦克终于在大家共同注视下一辆一辆安全地开过信江桥奔赴福建前线,大家紧绷着的心才放松下来,全场一片欢欣。 ![]() (50年代的信江桥) 今天我们看到的步行桥已是经过强化改造,将原来几十公分高的钢梁换成了现在一米多高的钢筋混凝土梁,枕木桥面也换成了混泥土桥面。因此桥面高出两头路面几十公分故而在桥的两端加了几级台阶,车辆无法上桥便成为了真正的步行桥。 与后来陆续在其上下游建造的大桥如(新)信江大桥、胜利大桥、长塘大桥、上饶大桥上繁忙而喧嚣的车流相比,步行桥似乎显得有些悠闲而宁静。但是七十余年来它始终在老上饶人的心里占据着更为重要的位置,我们怀念它曾经的轰轰烈烈,对它立下的不朽功勋满怀敬意。我们也珍爱它现在的平淡闲适,每当夏日黄昏漫步在步行桥上还常能听到两三个老上饶人聚在一起深情的谈论他们所知道的信江桥的往事。偶尔我也会抚着栏杆伫立在桥边凝望,脑海里往事泉涌仿佛是握着老朋友的手在热情地交谈。 ![]() (2018年摄,作者:潘宏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