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在给好友的信中,写了一首杨花词,花人合一,唯美深情

 谁家庭院木樨香 2022-06-05 发布于山东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柳絮纷飞的时候,花香满城。你看,轻盈的柳絮,却从不与花儿争宠,整日随风飞舞,飞到亭台楼阁上,落到池塘边、水面上。山前村边的小路,绿草茵茵的堤岸,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它们调皮地飘到天上去,又悄悄地落到地面,仿佛流动的白雪,在春天降临人间。偶尔,它们还会追随蝴蝶的脚步,飞到墙外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古往今来,有很多写柳絮的诗词。很多诗人的笔下,柳絮成为漂浮不定、随波逐流的代言者,几分伤感、几分失意。当年,十四岁的陈晓旭,为刘柳絮写了一首诗,清新又有温度。她说,我是一朵柳絮,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因为父母过早地把我遗弃,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这一句,最为感人。

因为这首诗,让导演看到了陈晓旭的才气。她因此饰演了有诗人气质的林黛玉。而《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也曾写过一首缠绵悱恻的柳絮词。林妹妹笔下的柳絮,像人一样命苦。一团团洁白如雪的柳絮,在风中互相追逐,转眼间汇聚成球,转瞬有跟着东风飘走,可是春天却从不过问,任凭它们到处漂泊。

一向以豪放著称的苏轼,也曾为柳絮填过一首词,婉约细腻,不输婉约派词人。公元1081年,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的苏轼,四十四岁,经此打击,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黄州的这段时期,他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首水龙吟,是苏轼词韵他的好友章楶而填的一首词。当时,章楶任职于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经常与苏轼在书信中以诗词往来,彼此酬唱,不亦乐乎。章楶填了一首咏柳花的词,苏轼大为赞赏,认为此《柳花》词妙绝。

豁达乐观的苏轼,为什么会次韵一首伤感的婉约词呢?或许从他写给好友的信中,我们能找到答案。当时,正是暮春时节,柳絮飞扬,章楶远离家人,在外地任职。公务之余,关上房门,他独自面对漫漫长夜,思念远方的家人和好友,心中苦闷无处诉说,无人倾听,只能写入诗中,好友苏轼寄去,聊以告慰自己。

善解人意的苏轼,何尝不能体会好友的内心?他自己辗转这么多地方,对于好友的心情,感同身受。他写了这首杨花词,宽慰远方的朋友。苏轼笔下的杨花,实则写的是以为仕途而漂泊的章质夫,同时,也是天下所有漂泊在外的游子,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苏轼自己。

柳花与杨花,名字虽不同,实则都是柳絮的别称。同写柳絮,很多人对于章楶的原词颇有微词,因为他的上片和下片,表达的主题不一致,白玉有瑕。但是他的词,语言清丽,起笔便点出主题: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假如没有苏轼的次韵,章楶的词,也是一首精品。

但是,大家更喜欢苏轼的杨花词。杨广开凿大运河,让人在河边广泛种植柳树,并为其御赐姓氏杨,杨柳的别称因此而来。同是描写雪花,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生动形象又富有诗意,而她的哥哥却说,仿佛在空中撒盐。当然,以此对比苏轼和章楶,有失公正。我们在肯定章楶的同时,一起品味苏轼杨花词的魅力。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宋代〕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词的上片,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杨花离枝坠地,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娇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词中的从教,意为任凭。诗人开篇即写出杨花的特色,与花相似,但又不是花,没有人珍惜它们,任凭它们被风吹落。诗人用细腻的文笔写出杨花的独特,说它非花,但它的名字却是杨花,也曾装点春天,与花儿同开同落。词中的坠,似再说杨花无情,是为了与后面有思,形成对比。

自古以来,杨花似乎成为随波逐流、薄情的象征。实际上,杨花却是有情有义的。你看,它们未曾离枝前,隐身枝叶间,低调隐忍、从不刻意表现自己。鹅黄色的杨花与嫩绿的柳叶混在一起,让人分不清楚。即使它们很少被人珍惜,也无怨无悔,跟随春风飘到天涯海角,从不停歇。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唐代诗人韩愈,在诗中说,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没有才思的杨花,到了苏轼笔下,变得有了思想,自然引出后面的人花合一。

杨花离枝后,化身轻盈的柳絮,独自飘零,飞到世界各个角落。所到之处,很快就会长出绿荫一片。它们从不向别人乞怜,路旁篱外池塘边,落到哪儿,哪儿就是家,随遇而安,抛家,这一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柳絮脱离母体,随风漂泊的姿态,把原本伤感的离枝飘零,写得诗意盎然。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诗中的柳絮化身为承受相思之苦的佳人,愁肠百结,相思难眠。萦,意为萦绕、牵念。诗人别出心裁,把细长柔软的柳枝,比喻为柔肠。

游子思念家乡,那么与有思的杨花,也会怀念自家的家。对于杨花来说,它们曾经栖息的柳枝,垂下无数枝条的柳树,就是它们的家。所以,诗人才会怜惜杨花,让柳枝化为柔肠,日夜思念漂泊在外的游子,杨花。

至此,花是人,人为花,难以分辨。故以柔肠为喻。她那一双娇媚的眼睛,因为彻夜不眠变得慵懒迷离,在春日里想要努力睁开双眼,却又困意难消,情不自禁地又闭上。诗人明写佳人相思、为离愁之苦伤感,实则写杨花的深情,常被人忽视。这也是苏轼的这首咏杨花词超越章词之处。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这几句真是妙笔生花、浑然天成。慵懒困倦的佳人,春日里进入梦乡。在梦中,她跟随着风儿起飞,飞到万里之外,想去心上人所在的地方,寻找他的足迹。睡梦正酣时,几声黄莺的啼叫把她叫醒。还没有来得及梦见心上人,就已被惊醒,回到现实。

唐代诗人金昌绪曾写过一首春怨诗,一位女子,赶走黄莺,不让它惊了自己的梦,因为她想在梦中见到心上人。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诗写得惟妙惟肖,可爱有趣。苏轼的灵感,应该来源于此。不过,苏轼的化用,更为巧妙。因为前者仿佛是在出演情景剧,提前准备好了剧本。而苏轼在词中的描写,更为真实、贴近生活。女子并未刻意去做什么,一举一动,都是顺势而为,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可见,能写出豪迈诗词的苏轼,他的婉约词,空灵生动、洒脱飘逸,不落窠臼。词中既有佳人相思离愁之神,又有杨花之魂,于冥冥之中,它们心意相通。佳人在梦中神游飘荡,只为寻郎,可惜,人未见梦已惊。杨花欲起又落,似去又还,徘徊不定,两者何其相似?

似花还似非花,如此唯美的意境,读者仿佛已慢慢领悟到精髓。哀怨的相思,缠绵的情意,在苏轼笔下变得轻灵动人,真切感人,读来爱不释手。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清晨的风吹雨打后,哪里还能寻到杨花的踪迹?原来它们早已落入池中,化身浮萍。苏轼曾经亲自做过试验,把杨花放入水中,果然成为浮萍。苏轼不是科学家,对于他说的话,我们无需苛责其是否符合真理。李白还曾在诗中说,飞流直下三千尺呢。诗词中的夸张,有时候是为了升华主题。

词的下片,诗人用浪漫的文笔,寻找杨花的踪迹,用比喻、拟人、反衬等多种方式,突出杨花的多情和有心。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在诗词创作中,反衬经常用到。诗人以落红衬托杨花,通过询问杨花的踪迹,衬托离愁。

杨花飞尽,诗人不觉遗憾。让诗人伤感的,却是西园里百花凋零,满地落花再也不能连接到枝头。一花飘落,尚有其他的花,可以欣赏。落红难缀,春光不再。正如杜甫所说,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此处的不恨,与上片的非花、无人惜想遥相呼应。这种曲笔传情的写作手法,传神贴切。诗人虽写了别人对于杨花的看法,但他的内心,依然关心杨花,不是无情,而是有心。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杨花的归宿。假如可以把春色分成三分,那么有两分归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飘零的落花归于尘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飘零的杨花落入流水。此时,已是暮春时节,诗人怜惜杨花,怜惜春光短暂,难以挽留。

除了苏轼之外,很多诗人也有类似的用法。唐代诗人徐凝对扬州情有独钟,他笔下的月色,与众不同: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以及宋初词人叶清臣,他笔下的惜春之作,分外传神: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细细看来,水中飘落的,哪里是杨花?一点一滴,分明是让人伤心的眼泪。类似的比喻,来自一首写梅花的诗词: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很显然,苏轼的化用,更为形象动人。

整首词以离人泪收尾,韵味悠长,如余音绕梁、多日不绝。你看,苏轼笔下,精彩纷呈,目不暇接。他用文字为我们设计了不同的画面,镜头不停地切换。从流水,切换到佳人的相思泪,然后切换成纷纷飘扬的杨花,情景交融中,其意境优美,让人叹为观止。

三分春色一分愁。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