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密:刘墉当不了军机大臣原因

 liuhuirong 2022-03-30

刘墉是乾隆朝的名臣,是清代官方文献中经常被提到的,而且刘墉在民间的名气也很大,一部《刘公案》让他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可是纵观刘墉的为官经历,却让人颇为费解,他自始至终都没有进入核心权力层。


刘墉的仕途简历是很耀眼的,在地方任过职,当过知府、道员、学政、按察使、巡抚、总督;在京为官期间,又转任各部尚书、左都御史、协办大学士,至嘉庆初年晋体仁阁大学士。

按说刘墉要资历有资历,要能力有能力,可就是差了最后一哆嗦,没能迈进军机处的大门。或许这对于刘墉来说,是仕途上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那么,刘墉作为乾隆朝重要的大臣,为何就进不了军机处呢?仔细分析起来,确实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和乾隆皇帝不在一个节奏上

刘墉是典型的官二代,有了父亲刘统勋这棵大树,他考进士入翰林比一般的读书人来得容易得多。甚至从某种程度来讲,乾隆皇帝对刘墉是有特别照顾的,多少还是给了刘统勋的面子。


刘墉其人与纪晓岚一样,骨子里多少有点读书人那种清高自傲的气节,传统的中原儒家文化对他的影响很大,这就意味着,刘墉和许多读书人一样,内心里或许并不认可清王朝的正统地位。不过,这种危险的思想刘墉不会表露出来,只是从他的为官之学上略有体现。

乾隆是个智商、情商很高的皇帝,刘墉的这种潜意识他应该是有察觉的,所以君臣之间总是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以才华而言,刘墉确实能胜任军机大臣一职,但这种感觉总是让乾隆心里头不踏实,所以终乾隆一朝,刘墉都只是停留在从一品这个位置上,直到嘉庆初年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授予刘墉大学士一职。


其二、和乾隆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

刘统勋、刘墉父子的仕途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刘统勋在陕甘总督任上,因新疆军务问题就被乾隆革职查办过,若非乾隆加恩,流放发遣估计是跑不掉的。刘墉在山西太原知府任上,因失察之罪论死,险些丢了脑袋。

乾隆的执政风格很鲜明,就是不管对大臣有多么宠信,但只要出现问题,就丝毫不讲情面,这一点他比康熙、雍正更甚。就像纪晓岚一样,平常很受恩宠,但一旦涉及军国重事,稍有言辞就被乾隆贬得一文不值。

刘墉是经历过风浪的,他对乾隆的手段很清楚,所以后来为官十分谨慎,大臣一旦有所顾忌,办起差来自然也就瞻前顾后,用乾隆的话来说就是“不实心用事”。


刘墉在京为官期间,隔一段时间就会故意出现一些差错,但他的分寸把握得很好,能把错误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即要让乾隆训斥一番,同时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乾隆何其聪明,能看不出刘墉的这些小九九,只是对于刘墉的明哲保身他也没有办法,所以每次训斥革职之后,总会重新启用刘墉。事实上,乾隆对刘墉的评价不算高,在晋升刘墉为大学士时,上谕中就说如今大学士出缺,实在是没有人可选,刘墉向来办事不靠谱,但念其资历深就勉为其难让他补大学士一职。


其三、刘墉不是平衡政局的合适人选

乾隆中后期,和珅迅速崛起,到了乾隆晚年,和珅的权力达到顶峰。但乾隆对和珅也不是一味地宠信,实际上还是有所保留的。对于视皇权为生命的乾隆来说,任何人都不能触碰他的底线,因此在用和珅的同时,也对他加以防范。

乾隆晚年的军机处很有特点,军机大臣当中总是有那么几个人是与和珅当面锣对面鼓对着干的,比如阿桂、王杰、董诰等,都是坚决反对和珅的。

朝中有反对和珅的势力,是乾隆喜闻乐见的,只有大臣们窝里斗才会让他这个皇帝觉得没有威胁,而且借着这些人又可以随时敲打和珅,和珅也是一点就透的人,自然也不敢轻举妄动,只能以绝对忠诚来博得乾隆的信任。


刘墉的缺点就在于太八面玲珑了,他既与王杰、董诰等人站在同一战线上,但同时又没有与和珅撕破脸,始终保持着一个安全且略带友好的距离。说白了,刘墉此举颇有两面派的意思,这种情况是乾隆所不愿意看到的。乾隆更喜欢的是态度鲜明,要不就站在反对派一边,要不就依附和珅。

试想刘墉这个态度,让他进军机处乾隆很担心,这势必会打破原来的生态系统,搞不好刘墉就会成为和事佬,乱了乾隆多年来的精心布局。所以,刘墉入值军机处,是不利于平衡当时的政局的。


刘墉入值军机处最好的节点应该是在嘉庆清算和珅之后,然而遗憾的是,这个时候的刘墉年纪太大了,体力精力已经跟不上,况且嘉庆帝亲政不久,乾隆朝遗留下来的政治影响力仍在。这一时期,嘉庆帝的执政风格也较为保守,在高层人事上没有太多的变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