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绿岛飞花。九江镇海寿岛上的黄金风铃木迎春绽放,斑斓夺目,宣告环岛花海花潮已经到来,吸引了不少市民来海寿岛踏春赏花。他们沿着海寿岛环岛绿道漫步,听徐徐江风,品水乡风情,远眺群山迤逦,近看斜晖脉脉,江面金光潋滟;或骑行于环岛路上,江风徐来,两侧修竹绿草起伏摇曳,可见之处农耕风貌与休闲步道相互映衬。 在海寿岛上环岛骑行的游客。珠江时报全媒体记者 梁卫展 摄 海寿岛环境变美,交通便捷,每年渐增数万名游客是最好的见证。这一切变化,得益于南海区交通运输局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全面实施对标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城市建设要求,以建设“四好农村路”为目标,积极完善农村公路体系,逐渐构建起便民惠民、乡村振兴的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网络,兴建产业路、致富路。 织密路网,岛上群众收获“红利” 三季有花开,四季有常绿。近日,记者乘坐渡轮来到海寿岛,行走在海寿岛的大地上,村道干净平整、标线清晰,从上空俯瞰,宛如一条条灵动飘逸的绸带,依次串联起岛上水域、湿地、绿地、花卉等多重自然生态景观。 海寿岛上有着近7公里长的绿道景观长廊。珠江时报全媒体记者 梁卫展 摄 “以前这里只有一条泥路,下雨天出入一趟能把泥点子溅到脸上。”海寿村村民李映霞回忆道,直到2011年,海寿岛实现全岛道路水泥硬底化,岛内村民出行彻底告别“泥腿子”。 海寿村路开始整治。 借助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契机,2020年10月起,南海区投入约2800万元对岛上约10公里道路进行硬底化改造。2021年11月,继续提升道路品质,投入约400万元铺设沥青约10公里。 一条路带动一个产业,一条路致富一方百姓。“以前我们村的交通不好,发展产业特别不方便,现在路好了,为我们搞养殖提供了方便。”一名鱼塘主说,海寿岛曾是一片少有人知晓的渔村角落,滩涂四野,如今,一辆辆大货车、小轿车、摩托车满载着农民丰收的喜悦,在干净整洁的村道上往来如梭。 “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这种生活,现在的日子放在以前,那是想都不敢想!”提及现状,村民李锦然说,泥路变水泥路,不仅村民出行方便,农业、养殖收益大大提高,村民生活慢慢变好,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 绿道景观长廊一角。珠江时报全媒体记者 梁卫展 摄 三分建七分养。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通过采取“村党支部+护路员+分段承包”的模式,建立多机构协调配合、沿线群众积极参与的运营管理机制,定期开展公路养护。“我们按照四清一保工作要求,及时清扫路面,及时清理边沟,及时清除公路两边的杂草,清通沟涵,确保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质量稳步提升,农村公路养护率实现100%。” 强化管养,路美景好促进文旅发展 “在这里能寻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山中美景,享受到'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湖畔时光,体验到'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农家生活。”来自桂城的游客张宇说,每年春天,他都会带家人到海寿岛游玩,不负这美好的春日风光。 “四好农村路”不仅铺就了民生路、民心路,还铺就了资源路、产业路,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与地域特色深度融合,创新“公路+”模式,通过“公路+产业”“公路+旅游”“公路+文化”“公路+康养”等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宽、丰富、完善了农村公路服务功能,带动了休闲旅游、农副产品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助岛内群众增收致富。 海寿岛上有着近7公里长的绿道景观长廊。珠江时报全媒体记者 梁卫展 摄 纵横交错的路网,不断完善提升的绿道,外联内通的交通格局成为海寿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中,恩山·海寿方舟就是首家进驻的民宿。“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恩山·海寿方舟民宿负责人黄冠之说,“海寿岛交通便利,在海寿岛开民宿更像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目前,这个面积仅2.8平方公里的江心小岛已成为佛山少有的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岛类旅游目的地,年均游客量超20万人次,在保持海寿岛原生态的基础上,沿路已逐步建设民宿客栈、亲子体验、拓展训练、房车营地、摄影基地等项目,文旅市场潜力得以进一步释放。 “四好农村路”的大力建设,打造了南海乡村振兴的幸福路,开启了南海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新时代。今后,在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南海区将继续健全公路养护工作机制,做到“管好、护好、运营好”,使农村公路更加畅通、安全、舒适、美丽,实现交通、经济、社会发展多方共赢。 文/珠江时报全媒体记者 沈芝强 通讯员 刘颖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