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联国民住宅——“赫鲁晓夫楼”的前世今生

 西一里2l6sluho 2022-03-30

从一个大规模拆迁计划说起……

2017年2月,莫斯科市政府公布了新一轮的拆迁计划,在这一计划中,8000栋苏联时代的房屋建筑将被拆除,其中包括大概1000栋兴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板式住宅楼,这些住宅楼还有另一个名字——“赫鲁晓夫楼”。‍

- 01 - “苏穗宗”和他的“穗宗楼”

文章图片1

▲ 赫鲁晓夫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提起赫鲁晓夫,人们总能联想到某种农作物,为此热心的中国网友还将他称作“苏穗宗”。在其执政期间,在他的要求下,苏联各地兴建了一大批5层高的小户型简易住宅楼,这些住宅楼也被后人戏称为“赫鲁晓夫楼”(俄语:Хрущёвка)。

文章图片2

▲ 赫鲁晓夫楼 (图片来源:takprosto.cc)

二战后的苏联百废待兴,城市中激增的人口数与住房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斯大林时期,苏联国民住宅两极分化严重:政府高官、知识分子住在装饰繁复、空间宽敞的“精英住房”中,普通百姓则住在只有公共厨房和公共卫生间的筒子楼里。

文章图片3

▲ 位于利沃夫的斯大林时代精英住宅 (图片来源:www.restate.ru)

虽然筒子楼条件一般、生活不便,但在当时,能住进筒子楼里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当时首都莫斯科出现了大量的棚户区,有房的普通民众也只能几代人一起挤在“老破小”的房屋中,甚至苏共高层领导干部有时也会因争夺住宅大打出手,住房的匮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文章图片4

▲ 1950年 莫斯科市内的筒子楼与棚户区 (图片来源:www.bygonely.com)

然而,传统的建筑建造需要大量工匠,当时的住房建设速度完全无法跟上城市人口的暴增速度。此外,以斯大林时代建设的住宅为代表的旧工艺建筑,建设成本相对高昂。1947-1951期间,为解决住房短缺问题,苏联建筑师尝试过各种方法以降本提速。

文章图片5

▲ 装配式住宅施工现场 (图片来源:supernovum.ru)

1950年1月,时任莫斯科市委书记的赫鲁晓夫主持召开的建筑师会议上,一种从法国学习过来的低成本、易建造的板式住宅楼方案被提出。这一住宅楼方案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部件,预制件均在工厂流水线中生产,然后在工地现场像搭积木一样装配拼接。

文章图片6

▲ 赫鲁晓夫视察装配式住宅项目 (图片来源:kommersant.ru)

为了解决装配式部件的需求,赫鲁晓夫向斯大林申请在莫斯科建设了两所年产量8万至12万立方米的钢筋混凝土装配部件工厂,随着柳别尔齐和红普列斯尼亚联合工厂投入生产,莫斯科开始了一场房屋建造的新技术革命,新增住宅数量飞速提高。

文章图片7

▲ 莫斯科1945年-1952年新建住宅面积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 02 - 一场住宅革命

然而这种装配式建造工艺在初期问题不断:预制板间常有缝隙、容易渗漏、隔音也极差。在经历了几年的实验性建造后,1954年,装配式房屋建筑的主要技术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这一年,苏联政府在五年计划中提出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同年12月,全苏建筑工作者会议在莫斯科召开,赫鲁晓夫在会上要求着手进行大规模住宅建设,并要求建筑师开发一种可迅速复制的建筑模板,使其成为“全世界的典范”。很快,一场住宅设计竞赛就在全苏联展开了。

文章图片8

▲ 维塔利·拉古坚科(左一)(图片来源:dwgformat.ru)

1958年,苏联首个实验住宅区在莫斯科南郊的切廖姆什基(俄语:Черёмушки)开工,它使用的正是之前住宅设计竞赛的优胜者维塔利·拉古坚科(В. Лагутенко)设计的K-7楼型

为了控制成本,K-7楼型建筑形体为简易的火柴盒方盒子,没有多余的装饰;高度控制在五层(苏联建筑规范要求5层以上的住宅需安装电梯);不设垃圾通道,不安装电梯。

文章图片9

▲ K-7楼型构造示意图 (图片来源:планировкаквартир.рф)

但与斯大林时期的筒子楼不同,“赫鲁晓夫楼”中每户都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K-7楼型共有三种户型,分别为30平方米的一居室、43平方米的两居室,以及54平方米的三居室,其中厨房大约6平米,卫生间4平米,室内净高2.6米。

文章图片10

▲ K-7楼型标准层平面图 (图片来源:планировкаквартир.рф)

装配部件从流水线上生产后,直接运到工地用起重设备组装,由于都是标准件拼接,施工几乎不需要图纸,所以建造效率十分惊人,一栋楼一般两周即可完工。有时候为了赶生产指标,甚至会动用空军直升机来支援建设,比如当时在列宁格勒就曾创下了5天完工的记录。

文章图片11

▲ 吊装中的住宅楼 (图片来源:takprosto.cc)

此外,由于同一社区中的住宅基本都用同一套图纸,各栋楼的规格一致,就像复制粘贴出来的一样。为了使连绵不绝的火柴盒大楼不致太过压抑,还在楼栋之间装点上了绿地、人造山丘和池塘。

文章图片12

▲ 1964年切廖姆什基第9期住宅楼 (图片来源:康奈尔大学图书馆)

就这样,“多快好省”的切廖姆什基模式很快被复制到了苏联的各个角落,甚至还催生了一部百老汇式的歌舞片《切廖姆什基》,由肖斯塔科维奇作曲,记录了工人阶级欢天喜地搬进新家园的盛况。

文章图片13

▲ 歌舞片切廖姆什基剧照 (截图自YouTube)

然而,这一住宅政策也遭到了不少反对,除了来自苏共内部的反对声音外,还遭到不少建筑师的反对,因为这是一种“不需要建筑师”,只靠标准图集就能迅速“繁殖”的住宅,建筑师们也大都不屑于接触这一类型的项目。

文章图片14

▲ 建设中的楼群(图片来源:supernovum.ru)

1955年8月23日,赫鲁晓夫将斯大林于1934年设立的“苏联建筑艺术研究院”改组为了“建设施工与建筑艺术研究院”,将建设施工置于首位,将住宅的艺术属性进一步削减,建筑师的角色从艺术家一夜之间变成了工匠。

自K-7系列之后,“赫鲁晓夫楼”又出台了几版新方案,但都大同小异。1959年到1985年间,苏联建造了大约580万套公寓,解决了大量城市人口的居住问题。

文章图片15

▲ 几种版本的赫鲁晓夫楼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 03 - “穗宗楼”的没落

抛开建筑缺乏美感特色这一点,似乎整体也还可以接受,毕竟有独立厨卫还免费分配,还要啥自行车啊?但为何又出现开头所说的大批拆除赫鲁晓夫楼的情况呢?最直接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设计寿命

“赫鲁晓夫楼”最初设计的使用寿命只有25年,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这只是权宜之计,将来会有更好的房屋取而代之。然而实际上,很多俄罗斯家庭一住就是50年以上,历经风霜数十载,这些住宅楼日渐破败,有些甚至成了危房。

文章图片16

▲ 赫鲁晓夫楼外立面现状(图片来源:zen.yandex.ru)

文章图片17

▲ 楼梯现状(图片来源:klops.ru)

文章图片18

▲ 室内现状(图片来源:klops.ru)

二、空间尺度

赫鲁晓夫楼在设计之初为了节约成本,严格控制着每户的厨房、卫生间、门厅和过道的面积,以最节约的面积来满足居住需求。在后面的几版楼型中,也维持着与K-7楼型相似的户型面积。

文章图片19

▲ 1-464与1-335楼型的户型图(图片来源:remstroiblog.ru)

虽说当初的每一平方厘米都经过了详细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和计算,但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是不够用的。除去平面空间狭窄的问题,室内2.5m-2.6m的净高,对于中国人来说都已经觉得低矮,对于平均身高更高一些的东欧人民而言更是逼仄。

文章图片20

▲ 赫鲁晓夫楼的人体空间尺度研究(图片来源:varlamov.ru)

由于空间狭小,人们便想尽办法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发明了各种折叠家具、储物收纳家具,以最大化实现空间的集约化利用。

▲ 赫鲁晓夫楼中的集约收纳家具(图片来源:varlamov.ru)

三、建造缺陷

为了降低成本,建筑构造及材料也严重缩水,以K-7楼型为例,套间内部隔墙的厚度最小仅为4厘米,每户之间的隔墙厚度仅为8厘米。由于预制楼板、墙壁厚度较薄,并且在建设之初没有使用任何的隔音吸声材料,因此这类住宅的隔音性能极差,所以人们只能通过在墙上贴隔音海绵、钉地毯等方式尽可能地隔音。

文章图片22

▲ 赫鲁晓夫楼的住户在墙上铺贴隔声海绵(图片来源:remstroiblog.ru)

此外,由于使用预制板拼接,不可避免存在拼缝。虽然头几年有抹灰层保护一下,但很快,接缝处的抹灰就会开裂甚至脱落,导致接缝结冰、屋顶漏水等问题,即使后期修补也无法根本解决。

文章图片23

▲ 开裂渗漏的室内墙壁天花(图片来源:klops.ru)

文章图片24

▲ 讽刺赫鲁晓夫楼预制板拼装质量的漫画(图片来源:varlamov.ru)

- 04 - 今时今日

遗憾的是,这些原本设计寿命25年的住宅没有如愿被更好地免费住宅取代,住在这里的居民也没能迎来共产主义社会。

苏联解体后,这些住宅逐渐成为落后的象征,从1999年开始,“赫鲁晓夫楼”就被逐渐拆除,莫斯科最后一栋初代K-7住宅楼也已于2017年6月22日被拆除。时至今日,90%的“赫鲁晓夫楼”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层住宅。

文章图片25

▲ 拆除中的赫鲁晓夫楼(图片来源:varlamov.ru)

“赫鲁晓夫楼”曾是苏联经济适用房的典范,如今却成为低收入困难户的象征以及低端简陋、粗制滥造的代名词。现在的俄罗斯正值而立之年,这些曾经的住宅也逐渐湮没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俄罗斯的住宅也早已经完全商品化,不断推陈出新。

文章图片26

▲ 赫鲁晓夫楼的收房宣传画(图片来源:varlamov.ru)

然而,它曾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城市发展项目,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勇敢的尝试。没有人能否认,它的出现曾照亮了无数苏联底层人民的心,让苏联人民能住进属于自己的房子里,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

文章图片27

▲ 截图自setafi.com

在我搜集资料的时候,看到一条评论是这么说的:Те, кто критикуют 'хрущевки' никогда в подвалах не жили(那些批评“赫鲁晓夫楼”的人,从来没住过地下室)。


参考链接文献:

[1]«Я живу в первой хрущевке России» (the-village.ru)

[2]'ХРУЩЕВКА' КАК СПОСОБ ЖИЗНИ: ygashae_zvezdu — LiveJournal

[3]Как мы дошли до жизни такой: хрущёвки — Teletype (varlamov.ru)

[4]История домов серии К-7 | DWGFORMAT | ПРОЕКТИРОВАНИЕ

[5]Первая 'хрущевка' в СССР. Москва, ул.Гримау, 16 | moscowwalks.ru

[6]The Disappearing Mass Housing of the Soviet Union - Bloomberg

[7]黄金生.“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 让苏联人情感复杂的“赫鲁晓夫楼”[J].国家人文历史,2018(13):32-37.

[8]俄罗斯人送别“赫鲁晓夫楼”-青年参考 (cyol.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