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剧《老中医》学中医系列一:铃医——走方的郎中 发表者:黎崇裕 1860人已读 电视剧《老中医》中提及江湖铃医(走方郎中,古时行医之时,郎中身负药箱、手摇串铃,于村市街巷往来奔走,除灾治病)的情况,虽然剧中的铃医是卖假药骗钱。但是现实中有不少的铃医往往身怀绝技或有一技之长。《串雅内外编》一书记载的就是各家铃医的经验集。其实在我们客家地区也是有不少铃医,比如我的老家寻乌客家地区很多民众都认识草头药(客家称谓,即中草药,多只鲜品),平时有个头疼脑热,一般都是自己先采把草药治疗,或者诊疗效果不佳时,往往都会在早晨河边洗衣或是平时闲聊的时候向大家讨要偏方,只要听说有什么偏方可以治疗,基本都是会试试,更有甚者是采用走方郎中的办法来治疗。 走方的郎中古已有之,盛行于宋元时期。《夷坚丙志·韩太尉》记载:“迁御医王继先诊之,曰:'疾不可为也,时气息已绝’。适草泽医过门,针其四体至再三,鼻息拂拂,微能呻吟。”这里的“草泽医”就是指的走方的郎中,又称“走方医”。但在客家,走方的郎中往往并不是职业的走方医,对于他们来说行医治病只是副业,而主业一般多为卖货郎(指的是卖针线、卖小孩子玩具等)、卖粄子的、收破烂的、告糖子的(指的是卖麦芽糖,那时客家儿童没有什么零用钱,但是可以用鸡毛、鸭毛、烂铜烂铁、烂鞋子去换)等。这些人所掌握的药方可能并不多,但大都是一用就灵的偏方、秘方,正所谓“单方一味,气死名医”,若你有缘遇上,往往有起死回生之效。所以在客家民间又有“看中医,有时候看的就是你们之间的缘分”之说。 当地有户人家,家中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大女儿得了一种怪病,到处治疗都没有效果。住院也住了很久,反而越来越严重,最后只剩的皮包骨,看起来很吓人,医院让她出院,说没有办法治了。一天姐妹俩在自家门口,大女儿懒洋洋地晒着太阳,小女儿则在“搞泥沙”。一个卖货郎经过这里,看到她俩,就问在“搞泥沙”的小女儿晒太阳的女孩是谁,小女儿说是自己的姐姐,得了不治之症。卖货郎说你去喊你阿爸来,我有办法治疗。于是家里的男主人中午请卖货郎在家吃了一顿,卖货郎告诉他这个病叫无名肿毒,病情到了比较严重,但是还是有办法治。家里的男主人中午就请卖货郎在家吃了一顿饭,卖货郎告诉他这个病叫无名肿毒,病情比较严重,但还是有办法治疗:挖些凤尾草,然后放在黄牛屎堆里煨,记住这个黄牛屎一定要是黄牛刚拉下的,还是热的,煨后再用带有凤尾草的黄牛粪涂病孩的全身,慢慢就会好起来。于是,男主人每天按照卖货郎的方法来做,没过多久,大女儿的病情渐渐缓解,直至痊愈。几年后,当那个卖货郎再次来经过这家门前时,家里人一眼就认了出来,又请卖货郎在家吃了一顿午饭,然后还煎了一条“太鲤麻”(寻乌客家语,指的是大鲤鱼),另外还包了一个30元的红包送给他,在那个年代,30元钱已经是很多了。后来,大女儿直到结婚生子都未再发过病。 凤尾草功在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解毒。中医一般把它当做清热燥湿、凉血止血的药物来使用,而用于无名肿毒的外敷治疗却少之又少,其实何谏所著的《生草药性备要》(本书收载《本草纲目》未载之药315种,这些药多产于我国东南客家地数省)中早就提到:“凤尾草味辛,性平,洗疳、疔、痔,散毒,敷疮。治蛇咬诸毒、刀伤,能止血生肌,舂汁调酒服,渣敷患处。研末收贮治气痛。”可见凤尾草是可以外用的,外洗或者外敷,而那个走方郎中用的就是用外敷法。从凤尾草的功效看,也是可以治疗皮肤病的,有散毒生肌的功效,对于消瘦体型的无名肿毒确实是一味对剂的良药。而清·李文炳辑《仙拈集》(又名《李氏经验广集良方》)卷四引《碎金》的牛粪散可治:“一切痈疽毒肿,湿热诸疮,毒水淋漓,久不收口;并小儿痘疮破烂,百药不效者”,说明牛粪也有治疗肿毒的作用的。同时,牛粪的保温效果很好,利用牛粪的余热可以促进药物的功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