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代旅行家

 西一里2l6sluho 2022-03-30

目录

1孔子 2张骞 3朱士行 4法显 5郦道元 6玄奘

7王玄策 8车奉朝 9鉴真 10杜环 11范成大

12丘处机 13周达观 14汪大渊 15郑和 16徐霞客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山东曲阜人,孔纥子,母颜徵在,春秋末期教育家,思想家与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幼年丧父,青年时做过委吏,乘田等职,曾问礼于老聃,问官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博闻强记,前531年管理畜牧。前525年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开办私人学校。前522年被齐景公召见,讨论秦国称霸的问题。前518年南宫敬叔拜师,相传孔子问乐于苌弘。500年迫使齐国返还鲁国领土,次年任中都宰,升任大司寇,摄行相事,诛杀佞臣少正卯。前496-前484年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前484年返回鲁国,在杏林设坛教徒,晚年从事著作,删定《诗书》《礼乐》《周易》《春秋》。前479年去世,葬于鲁城孔林。去世后,再传弟子将其与弟子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黩百家,表章六经”,确立巩固孔子学说在文化中的主轴地位,后世统治者尊称其为圣人,又称至圣先师或万世师表。

文章图片1

孔子

家庭成员

祖父:伯夏(子夏):宋国贵族后裔,流亡鲁国,后为鲁国大夫。父亲:孔纥(前621-前549)名纥,字叔梁,伯夏子,河南商丘人,曾任鲁国大夫。先祖流亡鲁国,定居昌平陬邑。初娶有施氏,生九女,后又纳妾,生子孟皮。68岁娶颜氏,70岁生孔子。能文善武,官至陬邑大夫,与狄虒弥,秦堇父并称鲁国三虎将。

母亲:颜征在(前570-前535)名征在,山东曲阜人,孔子生母,17岁嫁孔梁纥。丈夫死后,与孔子相依为命,前535年去世,时年36岁,后加封为启圣王夫人。

妻子:亓官氏(前550-前485) 兄弟:孔孟皮 儿子:孔鲤

孔子世系

世系

称谓

封号/年代

先祖

微仲衍

宋国君主


宋公稽

宋国君主


宋丁公

宋国君主


宋前湣公

宋国君主


弗父何

宋国上卿


宋父周

宋国上卿


世子胜


七世祖

正考父


六世祖

孔父嘉(-前710)

宋国大臣

五世祖

木金父

肇圣王(追封)

高祖

祁父

裕圣王(追封)

曾祖

防叔

诒圣王(追封)

祖父

伯夏

昌圣王(追封)

叔梁纥

宋真宗时封齐国公,至顺元年封启圣王。1530年封启圣公,雍正间复封启圣王。

孔子后裔

孔鲤(前532-前482)山东曲阜人,孔子儿子。因其诞时鲁昭公赐鲤鱼而得名,后被宋徽宗封泗水侯。

孔伋(前483-前402)字子思,孔子嫡孙,孔鲤子,封沂水侯,战国初著名思想家。受教于曾参,门人再传孟子,宋徽宗年间追封沂水侯,后追封述圣公,尊为述圣,受到儒教祭祀。

孔白(前440-前393)字子上,孔鲤之孙,孔伋子,卒年47岁

孔求(前400-前356)字子家,孔白子,山东曲阜人,终年45岁。

孔箕(前365-前320)字子京,孔求子曾任魏相,终年46岁。

孔穿(前325-前275)字子高,孔箕子,与公孙龙因辩论而成名,终年51岁,战国时思想家。

孔谦(前297-前237)字子顺,孔穿子,名慎,鲁国人,孔子7代孙。历仕魏国,魏安釐王时拜相位,为魏王连和于赵,生孔鲋,孔腾,孔树,前237年去世,享年61岁。

孔鲋(前264-前208)字子鱼,秦始皇统一后,隐居不出仕。后陈胜聘为太师,封文通君,拜少傅,前208年去世,享年57岁。

孔腾:字子树,孔子后裔,孔谦幼子。前195年封奉祀君,汉惠帝时征为博士,后任长沙王太傅。子孔忠,孙孔武,孔安国。

孔忠:字子贞,孔腾子,孔武之父,生子武,安国,享年58岁。

孔武:字子威,孔子十世孙,生子延年,汉文帝时封博士。

孔安国(前165-前90)字子国,孔丘十世孙,孔忠子,著有《古文尚书》《古文孝经传》等。受诗于申公,受尚书于伏生,武帝时官至谏大夫,临淮太守。武帝后期,刘余破坏孔府旧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及《孝经》奉诏作书传,定为《古文尚书》著有《古文孝经传》。

孔延年:孔子11代孙,文帝时以治《尚书》出名,征为博士,转继太傅,后任大将军,卒年71岁。

孔霸(前105-前34)字次孺,山东曲阜人,客居京师,孔延年子,其子孔光是西汉名臣。少有奇才,从夏侯胜治尚书,颇有成就。昭帝时征为博士,宣帝时以太中大夫授太子司经,迁詹事,后为高密王相。元帝即位,拜太师,赐爵关内侯,前43年封褒成君,徙居长安,谥号烈君,享年72岁,子福,捷,喜,光。

孔光(前65-5)字子夏,山东曲阜人,西汉大臣,太师孔霸子,官至大将军,丞相,太傅,太师。幼随父徙长安,二十岁时举为议郎。后得匡衡推举为方正,入朝任谏大夫。性格刚正,贬出朝官,后辞官回家收徒讲学,所教弟子多为博士。汉成帝即位,举为博士,赈济灾民,后迁仆射,尚书令,御史大夫。前7年迁大将军,继而拜丞相,封博山侯。汉哀帝即位,封千户。傅太后指使亲信加以诋毁,被罢免还乡。前2年召其入朝,授光禄大夫,不久拜丞相。平帝刘衎即位,太皇太后临朝称制,政事尽委于大司马王莽。后上书辞官回乡,拜为太傅,次年拜太师,后称病辞职。5年4月病死,终年70岁,谥简烈侯,子放。

孔福(前67-前6)字伯祥,孔子第十四世孙,孔霸长子,孔光之兄。选充唐山县尉,太行盗贼蜂午,委捕骁勇无敌,西境安宁,升南和县尹。前48年孔霸上书请求为孔子奉献祭祀,便将户籍归还鲁县,由其供奉孔子祭祀。孔霸去世后,继承褒成君爵位。前8年封关内侯,封绍嘉侯,次年去世,享年62岁。

孔房:孔子十五代孙,孔福之子。孔福去世后,前5年袭封褒成君爵位。去世后,其子孔莽继承褒成君。

孔均:字长平,本名莽,改名均,孔房子。公元1年封褒成侯,王莽欲拜其为太尉,上书辞谢未就职,享年81岁。

孔志:孔均子,38年复封褒成侯,食邑千户,明帝年间去世。

孔损:字君益,孔志子,孔子18代孙。72年袭爵,85年至阙里祭祀孔子时,孔损助祭,92年封褒亭侯,食邑1千户。

孔曜(-168)字君曜,孔损子,124年封奉圣亭侯,子孔完,孔瓒。

孔完:孔曜子,169年袭褒亭侯,因早逝无子,由侄孔羡袭爵。

孔羡:字子余,孔瓒子,孔完侄。220年拜为奉议郎,221年封宗圣侯,赐食邑百户。

孔震(250-324)字伯起,孔羡子,魏封宗圣侯。267年封奉圣亭侯,拜太常卿黄门侍郎,食邑2百户,享年75岁。

孔嶷:名亭,字成功,孔震子,孔子23代孙,325年封奉圣亭侯。

孔抚:孔嶷子,举孝廉,辟太尉掾,袭封奉圣亭侯,拜豫章太守。孔子24代孙,生子孔懿。

孔懿:孔抚子,东晋时袭奉圣亭侯,孔子25代孙,享年61岁。

孔鲜:字鲜之,孔懿子,孔子26代孙,442年袭封圣亭侯。

孔乘:名秉,字敬山,孔鲜子,473年封崇圣大夫,食邑500户。

孔灵珍:孔乘子,初任秘书郎,袭爵崇圣大夫,495年改封崇圣侯,孔子28代孙,食邑百户。孔文泰:孔灵珍子,袭崇圣侯,享年58岁。孔渠:孔文泰子,孔子30代孙,袭封崇圣侯。

孔长孙:孔渠子,孔子31代孙,550年改封崇圣侯,食邑百户。有二子,长子英悊,次子嗣悊,长子早逝,享年64岁。

孔嗣悊(554-623)孔长孙子,文帝时应制登科,授泾州司兵参军,升迁太子通事。608年封绍圣侯,食邑100户,享年70岁。

孔德伦:孔嗣悊子,孔子33代孙。626年封褒圣侯,食邑100户,武则天时赐予玺,衣服等,享年71岁。

孔崇基:孔德伦子,695年袭封褒圣侯,705年授朝散大夫,陪祭朝会,不久去世,享年56岁。

孔璲之(-741)字藏晖,孔崇基子。717年袭褒圣侯,授国子四门博士守邠王府文学,蔡州长史。739年改封文宣公,兼任兖州长史,迁都水使者,741年去世。

孔萱:孔璲之子,袭封文宣公,任兖州泗水令。

孔齐卿:孔萱子,782年袭封文宣公,兼任兖州司马。

孔惟眰(768-832)孔子38代孙,孔齐卿子。初居宁陵,818年袭封文宣公,调任兖州参军,奉孔子祀,享年65岁。

孔策(794-850)字元勋,孔惟晊子,842年袭封文宣公。历任国子监博士,847年白敏中奏请岁给户绢百匹,享年57岁。

孔振(818-891)字国文,863年袭封文宣公,举进士甲科,官至监察御史,左补阙水部员外郎,享年74岁。

孔昭俭(843-902)孔振子,袭封文宣公,孔子41代孙。后授广文博士,享年60岁。

孔光嗣(872-913)字斋郎,孔昭俭子。905年授泗水令,后因时世动乱,失去封爵。913年被庙户孔末所杀,享年42岁。

孔仁玉(912-956)字温如,孔光嗣子,930年任曲阜县主簿。932年袭封文宣公,940年兼任曲阜县令。952年幸曲阜拜孔庙及墓,召其赐五品服,享年45岁,子宜,宪,冕,勖。

孔宜(941-986)字不疑,孔仁玉长子。966年任曲阜县主簿,978年迁太子右赞善大夫,袭封文宣公,通判密州,历迁殿中丞。986年随军北征督军粮,涉拒马河溺死,享年46岁。

孔延世(978-1016)字茂先,孔子45代孙,孔宜子。997年袭封文宣公,兼任曲阜县令,赐白金及御书,享年39岁,子圣佑。

孔圣佑(999-1033)孔延世子,1021年袭封文宣公,任曲阜知仙源县事,1033年病死,时年35岁,以孔延泽子孔宗愿袭封。

孔宗愿(1004-1065)字子庄,孔延泽之子,孔子46代孙。天圣中以孔道辅蔭补太庙齐郎,1035年九月授国子监正,封文宣公,知仙源县事,1055年改封衍圣公。

孔若蒙:字公明,孔宗愿子,1068年袭封衍圣公兼曲阜县主簿。1086年改为奉圣公,专主祀事,1098年废掉爵位,由其弟孔若虚袭封奉圣公,生子孔端友,孔端操。

孔若虚:字公实,孔宗愿次子,孔若蒙弟,1104年改为衍圣公。生子端本,死后,由孔端友袭封衍圣公。

孔端友(1078-1132)字子交,孔若蒙子,1104年授直秘阁,袭封衍圣公,大观间复封衍圣公。1115年授至圣文宣王庙祀朱印。1121年转通直郎,赐绯章服,1128年随高宗南渡,称为南宗。孔端操留守林庙,袭封衍圣公,称为北宗。

孔端操:孔若蒙子,孔端友弟,留守林庙,后被金朝册封衍圣公,子孔瑄,孔璠,孔瑱,孔玠死后,幼子孔玠袭爵,孔玠子孔搢,孔搢子孔文远,孔文远子孔万春,孔万春子孔洙袭南宗衍圣公。

孔璠(1103-1140)字文老,孔端操次子,1133年袭封衍圣公,主管祀事,1137年丢掉爵位。1140年金廷准备授为承奉郎,袭封衍圣公,未受封便去世,享年38岁。

孔拯(1136-1161)字元济,孔璠子,孔子后裔。1142年袭封衍圣公,加文林郎,1161年病卒,时年26岁,其弟孔摠袭封。

孔摠(1138-1190)字元会,孔拯弟。1163年袭封衍圣公,加文林郎,赠光禄大夫。在宋金对峙混战中,依靠孔氏族人力量,修建林庙,赢得族人敬畏,享年53岁,生子孔元措,孔元綋。

孔元措(1182-1251)字梦得,孔摠子,孔子第51代孙,1191年袭封衍圣公,加文林郎。出任曲阜县令,授中议大夫,金宣宗年间授东平府通判,改太常博士,太常寺丞,同知集贤院。金哀宗年间授泰定军节度使,兖州观察使兼太常少卿,后迁光禄大夫。1234年赴汴京,金国灭亡,返回曲阜,享年70岁。

孔浈:字昭度,孔元綋孙,孔之固子,山东曲阜人。后被人告称贱民李姓所生,因而被夺爵。历任金朝安远大将军,武昌节度判官。1251年袭封衍圣公,后被人告发,因而被夺爵。

孔治(1234-1305)字世安,孔之全子,孔元用孙,1295年封衍圣公。1260年任曲阜县尹,1263年代管孔林与孔庙祭祀事。1266年授承事郎,1285年授奉训大夫,单县防御史。1291年升奉直大夫,知密州,1295年袭封衍圣公。孔若愚-孔端立-孔琥-孔拂-孔元用-孔之全-孔治

孔思诚(1260-1315)孔治子,字致道,孔子54代孙。1307年袭封衍圣公,族人不服,被解除爵位,1316年由孔思晦袭封。

孔思晦(1267-1333)字明道,孔思诚弟,孔浣子。勤学博识,而且以孝闻名,负责修建林庙。天姿颖秀,受业于浔江张受,家中甚为贫困,亲自下地耕种,深受张篆器重。1316年袭爵衍圣公,1327年升嘉议大夫,1333年去世,享年67岁。

孔克坚(1316-1370)字璟夫,孔思晦子。1340年袭封衍圣公,历任嘉议大夫,通奉大夫,官至国子祭酒,均未赴任。朱元璋诏见时,亲笔谕孔克坚,接诏后兼程进见。1368年钦颁圣旨,孔氏子孙皆免差役,赐给两千顷田地。

孔希学(1335-1381)字士行,孔克坚子,孔子56代孙。少好读书,善写隶书,文词尔雅,1368年袭封衍圣公。1380年令衍圣公班列文臣之首,专主孔子祀事,享年47岁。

孔讷(1358-1400)字言伯,孔希学长子,孔子第57代孙。诗书有较高造诣,为人宽厚。1384年袭封衍圣公,1400年9月病死,享年43岁,子孔公鑑。

孔公鑑(1380-1402)孔讷子,名公鉴,孔希学孙,1401年袭封衍圣公,次年病死,享年23岁。

孔彦缙(1401-1455)字朝绅,孔公鉴子。1410年袭封衍圣公,精篆书,著有《书史会要》1455年病死,享年55岁。

孔承庆(1420-1450)字永祚,孔彦缙长子,孔子60代孙。生母夏氏,因先于父亲去世,未能袭封。1455年因其子孔弘绪袭爵,追赠袭封衍圣公。

孔宏绪(1447-1503)字以敬,号南溪,孔承庆长子。1455年袭封衍圣公,1469年因宫室逾制,削夺爵位,改由孔宏泰袭爵。1498年恢复衍圣公冠服家居,不久去世,享年57岁。

孔宏泰(1450-1503)字以和,孔承庆次子,1469年袭封衍圣公。1499年孔庙遭火灾,正在朝中,孔宏绪率弟子奔救,火后素服哭庙,蔬食百日,享年54岁,爵位由孔闻韶袭封。

孔闻韶(1482-1546)字知德,号成庵,孔宏绪子。1503年袭封衍圣公,次年新庙建,主持祭孔事务,1508年上奏要求税粮。同年主持洙泗书院,后授闻礼五经博士,专主子思书院祀事。1512年与山东巡抚赵璜,佥事潘珍奏准将曲阜县从旧县迁至阙里,以城卫庙,次年兴工修筑。

孔贞干(1522-1559)字用济,号可亭,孔闻韶子,孔子63代孙。1546年袭封衍圣公,1559年去世,享年38岁,子尚贤,尚坦。

孔尚贤(1543-1621)字象之,号希庵,孔贞干子。1559年袭封衍圣公,赠太子太保,有二子:胤椿,胤桂,以从弟孔尚坦之子孔胤植袭爵,后来改胤为衍字,享年79岁。

孔胤植(1592-1647)曲阜人,字对寰,号懋甲,孔子65世孙,孔尚坦子,孔贞宁长孙。1620年因孔尚贤过世无嗣,入继大宗并继任衍圣公。死后,改名衍植,1621年袭封衍圣公。1627年加太子太保,1630年晋太子太傅。明亡后,依附清朝,入京朝拜,班列大学士之上。1646年赐衍圣公府,享年56岁。

孔兴燮(1620-1666)字起吕,号辅垣,孔衍植子,1648年袭封衍圣公,1650年升太子太保,1665年去世,享年47岁。

孔毓圻(1657-1723)字钟在,号兰堂,孔兴燮子。爱好诗文,工于书法,善画墨兰。1667年袭封衍圣公,1670年授光禄大夫,1676年晋太子少师。清圣祖来曲阜庙谒林,为皇帝讲经,引驾,还请求扩展孔林,减轻租赋设置百官,享年67岁。

孔传铎(1673-1735)字振路,号牖民,孔子68世孙,衍圣公孔毓圻长子。工于诗词,其著作甚多。1723年袭封衍圣公,康熙年间赐二品冠服,1730年孔庙工程完成,次年清世宗又命修孔林,不久去世,享年63岁,子继濩,继汾,继涑。

孔继濩(1697-1719)字体和,孔传铎长子,未袭爵而死,后追封为衍圣公,享年23岁。

孔继汾(1721-1786)字体仪,号止堂,孔子后裔,孔传铎第四子,清代学者和经学家。著有《阙里文献考》《孔氏家仪》《乐舞全谱》《匡仪纠谬集》并校刻《文献通考序》。

孔继涑(1727-1791)字信夫,号谷园,别号葭谷居士,山东曲阜人,孔传铎第五子,孔继汾弟。1768年中举人,候补中书,工书法,为张照女婿,在玉虹楼苦练12年,得其笔法,后刻有《玉虹楼帖》《玉虹鉴真帖》《国朝名人法帖》等。

孔广棨(1713-1743)字京立,号石门,孔继濩子。1731年袭封衍圣公,授二品冠服,多次受世宗召见。能诗文,著有多集诗卷,1743年病死,享年31岁。

孔昭焕(1740-1783)字显文,号尧峰,山东曲阜人,孔子第71代孙。1744年袭封衍圣公,1748年正月弘历巡幸阙里,祭祀孔子,命其族人孔继汾等在诗礼堂给皇帝讲经,弘历谒孔林,赐书籍,文绮,貂币,升孔中书,1756年上疏被斥责。1771年陪同乾隆爷到曲阜祀孔子,1783年病死,享年44岁。

孔宪培(1756-1793)原名允宪,字养元,号笃斋,孔昭焕子,山东曲阜人。博学多才,工书画,尤擅长画兰,1783年袭封衍圣公。娶公主为妻,孔府步入盛世。乾隆皇帝5次到曲阜,并每年得到貂皮,锦缎,貂冠朝服,蟒袍等多种赏赐,享年38岁。

孔庆镕(1787-1841)字陶甫,又字冶山,孔宪增子。因孔宪培无子,以其为嗣,1794年袭爵,授光禄大夫。博学多才,擅长写诗及绘画和书法,历代衍圣公中最有才学的人物。多次受到皇帝召见,1841年去世,享年55岁。

孔繁灏(1804-1860)字文渊,号伯海,孔庆镕子。1841年袭封衍圣公,1850年入京朝拜,晋封太子太保,享年57岁。

孔祥珂(1848-1876)字则君,号观堂,孔繁灏子。1863年袭封衍圣公,1876年病死,享年29岁,赐谥庄。

孔令贻(1872-1919)字燕庭,孔祥珂子,1877年袭封衍圣公。1915年袁世凯封其为衍圣公,称帝后,曾加郡王衔。曾受光绪帝召见,并在慈禧太后大寿时,奉母挈妻进京贺寿,慈禧太后蒙双眼花翎之赐,1919年在惊吓中病死,享年48岁。

孔德成(1920-2008)字玉汝,号达生,山东曲阜人,孔令贻子,孔子第77代孙。1920年袭封衍圣公,1935年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48年赴台湾。曾任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中兴大学教授,台湾地区考试院院长等职,2008年10月在台湾逝世,享寿88岁。

2张骞(前164-前114)字子文,汉中郡城(陕西城固县)人,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汗血马,葡萄,苜蓿,胡麻等。前139年从长安出发,后到陇西,经过匈奴腹地被俘。在匈奴十多年的时间里,虽然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后来逃脱,西行至大宛,经过康居,抵达大月氏,后再至大夏,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改从南道,仍然被匈奴捕获,拘留一年多。前126年乘匈奴内乱,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报告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前123年授校尉,随卫青征匈奴,因功封博望侯。后来复劝汉武帝联合乌孙,拜中郎将,前119年率领3百人出使乌孙。当到达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等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恩,前115年返回长安,次年去世,享年51岁。

文章图片2

张骞

3朱士行(203-282)法名八戒,名士衡,河南禹州人,晋代高僧。250年印度沙门僧柯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设戒坛,首先登坛受戒。260年从雍州出发,越过流沙到于阗国,得到《大品经》梵本。在那里抄写经文,282年派弟子弗如檀等人送回洛阳,自己留在于阗,半年后去世,译有《放光般若》享年80岁,《大品般若经》开启了义学的先河,将西域佛教传入我国,促进各国政治与文化的交流。

文章图片3

朱士行

4法显(334-420)东晋高僧,山西临汾人,晋代旅行家,翻译家,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本姓龚,出生平阳郡武阳县,在局势的岁月中度过前半生。兄长三人,幼年夭亡。3岁时父母将他送到庙里,以乞求佛祖的保佑。10岁时父亲逝世,不久母亲也身亡,20岁时受戒。严格遵守教义,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但是当时僧侣们都不守清规,对此深有感触,立志亲自去佛国求法。399年约众僧侣共五人,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经河西走廊西行,当经河西走廊,向西南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于阗,南越葱岭,取道印度河流域,经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入恒河流域,达天竺境,又横穿尼泊尔南部。来到东天竺,在摩竭提国巴达弗邑留住3年,学习梵书佛律,后取海路单身回国。409年来到斯里兰卡,花两年时间抄集岛上的经律。在回国后撰写的游记中,把斯里兰卡称为狮子国,引起了学者广泛地关注。离开敦煌后,出阳关西行,进入了白龙堆大沙漠。所到的地方都是沙漠地带,气候极为干燥,白天酷热,夜里则很寒冷,天气变化无常,沙子弥漫天地。无论是人还是牲畜都会被埋没在沙漠里。法显一行人所到达的西域主要是新疆和田一带,受到了君主的礼遇,在那里对佛教有了更深的认识。到达北天竺和中天竺地区,抄录了印度佛经之后,不愿再从陆路返回,听从船长的劝告,先到斯里兰卡,在那里等待回国船只,413年到达建康,次年写出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法显传》又称《佛国记》等,书中记述地域甚广阔,对所经中亚,印度等国地理,在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章图片4

法显

5郦道元(466-527)字善长,河北涿州人,北魏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子。 初以父荫入仕,袭封永宁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出任尚书郎,太傅掾,升任治书侍御史。后受到尚书仆射李冲弹劾,遭到免职,历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外任冀州长史,青州刺史,鲁阳太守,河南尹等职。执法严峻,颇有威名 ,招致宗室怨恨。527年齐王萧宝夤造反,当时拜关右慰劳大使,负责监管萧宝夤,遭到杀害。武泰初年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著有《水经注》四十卷,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另著《本志》等文,均已失传。

文章图片5

郦道元

家庭成员

祖父郦嵩,曾任北魏天水太守。父亲:郦范(428-489)字世则,名记祖,范阳人,北魏官员,郦道元父亲。初在供职东宫,文成帝继位后,赐爵永宁男,授宁远将军。467年随将军慕容白曜攻打南朝宋,参与军事谋划。魏军按照其计策杀败宋军,连下数城,慕容白曜荐其为青州刺史。471年进爵永宁侯,升任尚书右丞。484年任平东将军,青州刺史,封假范阳公,489年因病去世,终年62岁,谥号穆,子道元,道峻,道博,道慎,道约。

6玄奘(602-664)名陈袆,河南偃师人,唐代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创始者之一。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等经论。出家后,因感觉各派学说纷歧,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629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631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等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著《会宗论》三千颂,批驳师子光反对《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历经十七年坚韧不拔的苦行,645年回到长安。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到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住大慈恩寺。后从事译经事业,先后译有《大般若经》《解深密经》《大菩萨藏经》《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等。弟子有几千人,其中有窥基,圆测,普光,法宝,神泰,靖迈,慧立,玄悰,神昉,辨机等。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如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吴承恩《西游记》等。 

文章图片6

玄奘

7王玄策(607-671)河南洛阳人,唐代官员,外交家和旅行家。643-661年三次出使印度的使节。初任融州黄水县令,历迁右卫率府长史。643年三月派行卫尉寺丞李义表为正使,任其为副使,随印度使节报聘,645年正月到达摩揭陀国的王舍城,次年回国。647年作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当时戒日王病死,印度那伏帝王阿罗那顺立,发兵拒唐使入境。从骑三十人全部被擒,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发兵一千二百人,与泥婆罗王那陵提婆兵七千骑及西羌章求拔兵共助其讨伐阿罗那顺,俘阿罗那顺而归。同年俘获名叫那罗迩娑婆的和尚,为了迎合唐太宗,把他献给唐太宗。印度和尚专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并说吃了炼制的丹药,一定能长生不老。因功封朝散大夫,并押阿罗那顺献俘于太庙。不久,李世民病死,因此受到牵连,终生再未升迁。曾经几次出使印度,带回佛教文物,对中印文化交流作出贡献,著有《中天竺国行记》十卷。657年第三次出使印度,在各地访问之间,次年前往摩诃菩提寺参拜,著作有《中天竺行记》。

8车奉朝(731-812)本姓车氏,法号悟空,陕西泾阳人,先祖是北魏拓跋氏。幼年丧父,早年从军。751年唐玄宗派张韬光及40余众护送罽宾使者返回时,出任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后随唐朝使团出使天竺罽宾国,753年使者抵达罽宾国驻地犍陀罗。757年因患重病,不能如期随团返中原,留在犍陀罗养病。随后落发为僧,取名法界,随舍利越魔学习梵语,随其游历罽宾,天竺等国问道,研学佛法。764年南游中天竺国,几年后萌生返唐之意,向师傅提出东归请求,舍利越魔怜悯其心,准其所求。舍利越魔赠与法界梵文《十力经》《十地经》佛舍利等圣物,请其带回大唐。789年离开龟兹,次年二月抵达京城长安。入朝后,将带回的佛牙舍利及经卷进奉入内。经功德使窦文场的奏请,唐德宗敕命其住长安章敬寺,并赐法号悟空。自离开长安到返回长安,前后共计40年,回到云阳省亲时,父母早已亡故,812年正月圆寂于护法寺。

文章图片7

悟空

9鉴真(688-763)本姓淳于,江苏江都人,唐朝名僧,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701年在大云寺为沙弥,受戒于高僧智满禅师,后赴长安从弘景法师受具足戒,先后达三年,遂返扬州。713年回到扬州,出任扬州大明寺主持。733年日本僧人荣睿与普照赴唐朝学佛,并邀请鉴真赴日传佛。他欣然应允,并克服困难,先后六次始获成功,携带佛经和佛具及佛象,753年抵达日本。此时,双目失明,仍努力弘扬佛法,传播中国佛教文化,讲授医药知识,至今日本奈良招提寺及东大寺正仓院保存有其遗迹。治愈光明皇太后及圣武天皇之病,授予大僧都封号,著有《鉴上人秘方》。

文章图片8

鉴真

10杜环(-768)杜佑族子,湖北襄阳人,唐朝旅行家。751年出征西亚,在战争中被俘虏。从此,漫游阿拉伯许多国家和地区,到达地中海东岸,走完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全程。762年后乘上商船,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踏上归程,最后抵达广州。初由广州乘船过南海,经越南南部,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又进入斯里兰卡,绕过印度南端,到达波斯湾,沿着幼发拉底河到巴士拉,这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最远的一条航线。第一个到达地中海沿岸的人,是第一个走完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旅行家,全程约八万里,著作有《经行记》。762年回国后,把各个地方的见闻写成书,引起当时人们极大的兴趣。随着岁月的流逝,但是,杜佑把见闻摘录到《通典》中。进入非洲后,亲眼见到埃及,努比亚和埃塞俄比亚流行大秦法,埃及的国教和努比亚沿海的阿拉伯人则信大食法,而尼罗河以东苏丹内从事贸易的牧民贝贾人崇奉寻导法。

11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至能,又字幼元,晚号石湖居士,江苏苏州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1154年中进士,历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1167年知处州,1170年出使金国,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争求改定受书之仪,不辱使命而还。次年以中书舍人出知静江府,1175年调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1178年升任参知政事,相继知明州,建康府,颇著政绩。晚年退居石湖,加资政殿大学士。素有文名,尤工于诗,风格平易浅显,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喜欢游历各地,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等著作。1193年逝世,享年68岁,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称其为范文穆。

文章图片9

范成大

12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山东登州栖霞人,金代元初道士,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74岁高龄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19岁出家,次年拜王重阳为师,追随左右,与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合称全真七子。王重阳羽化后,在陕西磻溪洞穴中居住6年,苦心修道,后来隐居在龙门山励志精修7年。1190年金章宗下诏禁罢道教,于是东归栖霞。1214年秋,请命招安山东杨安儿义军,获得成功。金朝与南宋先后派遣使者召请他,皆不应诏。元太祖闻其名,自乃蛮使者召请,毅然率弟子18人从莱州出发,跋涉万里,两年后抵达西域大雪山。太祖问他如何治理天下,他回答应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回答以清心寡欲为要,并进言欲统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太祖深契其言,尊为神仙,弟子李志常撰写《长春真人西游记》。返归燕京后,太祖赐以虎符,玺书,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并免除道院一切赋税差役。于是,广发度牒,建立平等,长春,灵宝等八个教会,大量建立宫观,道侣云集,全真道获得很大发展。1227年羽化于宝玄堂,至元六年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1310年封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俗称为长春真人。所创龙门派,撰有《大丹直指》《磻溪集》六卷。

文章图片10

丘处机

13周达观(1266-1346)字达可,号草庭逸民,渐江温州人,元代地理家。1295年由温州出发,奉命随元使赴真腊访问,次年至真腊国,1297年返国,撰成《真腊风土记》。记录其山川草木,城郭宫室及工农业贸易等,是珍贵的国际历史文献,有法,英文,日文等多种译注本。在真腊仔细观察吴哥窟独特建筑群体,体会了包藏其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回国后,根据亲身见闻,写成《真腊风土记》一书。真腊与暹罗发生战争,吴哥终沦为废墟,吴哥文化随即被湮没,无人知其存在。真腊的建筑艺术高超,作为中国和柬埔寨历史的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如今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怀念。

14汪大渊(1311-1367)字焕章,江西南昌人,元代航海家,著作有《岛夷志略》。他经常四处游历,书中记述所游历地方共九十九处,皆记山川,风景以及贸易等情况,全书收录地区达到二百多个。自幼在泉州长大,泉州内居住的大食人和印度人,从此对海上航行产生浓厚的兴趣。1330年毅然出海,开始第一次西行远航,从泉州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苏门答腊,缅甸,印度,阿拉伯与埃及,横渡地中海到西北非洲的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折向南直到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再到澳洲,从澳洲到加里曼丹岛,又经菲律宾群岛,最后返回泉州,历时五年才返回故乡。回来后,利用空闲时间对旅行笔记加以整理。1337年再次出海,以泉州为起点,这次游历南洋群岛,印度洋西面的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莫桑比克海峡及澳洲各地,1329年重返泉州。第一次出海,游历中南半岛的许多国家,如交趾,占城,真腊等国家。交趾与元朝之间贸易很发达,向元朝输入沙金,白银,象牙,槟榔等,交趾那里地广人稠,田多沃饶,崇尚礼仪,还游历泰国等地。第二次出海,曾进入菲律宾群岛。这书中记录当时亚非各国的实况记录,除了风土人情之外,收集了当地物产和商品的产销情况。此书不仅给世界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提供重要资料,更加了解元代外贸史的侧面。

文章图片11

汪大渊

15郑和(1371-1433)回族,云南昆阳人,原名马三宝,明代航海家和军事家。祖辈信奉伊斯兰教,去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1381年明军进攻云南,被掳入明营,阉割成太监。进入燕王府,成为朱棣的助手。1399年在靖难之变中,在郑州立下战功,1404年赐郑姓,改名和,任内宫太监,封三宝太监。次年与王景弘等率兵2万余人,乘宝船62艘,远航南海及西洋。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占城,爪哇,锡兰等地,经过印度西岸折回。1407-1433年先后六次出使西洋,历时28年,途经30余国,最远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每到异国都以瓷器,丝绸和金银等物,各国大多与明朝通好。所到过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至今还有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迹。娄东《通番事迹记》长乐《天妃灵应之纪》《郑和航海图》都有详细的记载。1433年积劳成疾,在古里病逝,七月船队回国,赐葬牛首山南麓。郑和下西洋的成就,主要是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同时,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主要是开拓新航路。

文章图片12

郑和

家庭成员

父亲:马哈只(1344-1382)云南昆阳人,朝拜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娶温氏为妻,生有马文铭,郑和,1382年死于战争。马文铭:马哈只长子,郑和兄长,以郑恩来过继郑和为嗣。

文章图片13

宝船模型

文章图片14

郑和船队

16徐霞客(1587-1641)江苏江阴人,名弘祖,字振之,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被后人称为游圣。一生当中游遍了中华秀美山川,极富有传奇性。幼年好学,博览群书,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时立下旅行大志,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1605年父亲去世,母亲鼓励其远游。不畏艰险,曾经三次遇盗,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完成了著作《徐霞客游记》,1640年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其回江阴,55岁病逝于家中,撰写的《徐霞客游记》具有深远的影响。

文章图片15

徐霞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