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2种糖尿病,如何使用降糖药?

 茂林之家 2022-03-30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可分为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目前降糖药物主要是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α-糖苷酶抑制剂(AGI)、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二肽基肽酶IV(DPP-4)抑制剂、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胰岛素等。

一.糖尿病前期的降糖药物选用

糖尿病前期是正常糖代谢向糖尿病转化的过渡阶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及两者的混合状态(IFG+ IGT),标志着将来发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等的风险增高。

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GLP-1受体激动剂、奥利司他等可逆转或预防糖尿病前期进展,降低糖尿病前期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其中阿卡波糖、二甲双胍长期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较为充分。

①阿卡波糖

目前唯一获得IGT适应证的降糖药物,通过抑制肠道糖苷酶的活性来延缓糖类食物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特别适于超重或肥胖的IGT者,单独服用通常不会引起低血糖,并可改善其他降糖药物的低血糖风险。推荐阿卡波糖150~300mg/d,餐前即刻吞服或与第一口食物嚼服。

常见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增多等,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可减少不良反应。偶见一过性的肝功能检查异常(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停药后可恢复正常。若出现低血糖,需使用葡萄糖或蜂蜜,而食用蔗糖或淀粉类食物纠正低血糖的效果差。

禁用于患有因胀气可能恶化的疾患(如Roemheld综合征、严重的疝气、曾行胃肠道外科手术、肠梗阻和肠溃疡)、有明显的消化和吸收障碍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严重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25ml/min)者。

②二甲双胍

2型糖尿病控制高血糖的首选或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治疗的基础用药,已被证实其可预防糖尿病,但尚未获批准用于预防糖尿病,单独服用通常不会引起低血糖,并改善血脂、减轻体重、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延缓老年痴呆症发生等。

二甲双胍750~2000mg/d可控制体质量及预防糖尿病。

常见胃肠道反应,多见于用药10周内,随服药时间的延长,多数可逐渐耐受或症状消失。长期使用可能致维生素B12缺乏,尤其是伴贫血或周围神经病变者,需定期监测维生素B12水平。

禁用于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未纠正、有乳酸中毒史、糖尿病乳酸酸中毒、急性或慢性代谢性酸中毒、可引起组织缺氧的疾病(尤其是急性或慢性疾病的恶化,如呼吸衰竭、失代偿性心衰、近期发作的心肌梗死、休克)者。

避免用于血清转氨酶超过3倍正常上限或有严重肝功能不全者。

此外,糖尿病高危人群是糖尿病发病风险增高的人群,其进展为糖尿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和微血管病变的风险等可显著增加,药物治疗能明确延缓糖尿病的进程,有远期获益。

糖尿病高危人群可选择的降糖药物主要是阿卡波糖、二甲双胍。

二.缓解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选用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进展性疾病,需长期使用降糖药物,而缓解T2DM可在较长时间内免于使用降糖药物,进而延缓病情进展,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因改善胰岛素分泌受损、胰岛素抵抗(IR)、肥胖等,可减缓血糖升高的速度或使高血糖逆转到相对低的水平,故对超重或肥胖的T2DM者,早期通过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体重而缓解T2DM。缓解T2DM可短暂使用奥利司他、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及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奥利司他为减重药物,其是胃肠道脂肪酶抑制剂,可阻止甘油三脂(TG)水解,减少膳食中TG的吸收,并促使脂肪排除体外,有减轻和维持体重、预防反弹的作用,建议用于BMI≥27kg/m2的T2DM者,可短暂使用(12-24周)。

可致脂肪泻、大便次数增多、胃肠排气增多、油性斑点、脂肪(油)性大便、大便紧急感、大便失禁,长期服用(1 年以上)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及β胡萝卜素的吸收,罕见肝功能损伤。

禁用于慢性吸收不良综合征、器质性肥胖(如甲减)、器官移植、胆汁淤积症、未超重者。

降糖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可减轻体重,其联合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较其他联合治疗T2DM者,体重减轻最多与低血糖反应最少,并使心脑血管疾病与全因死亡发生率最低;其与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联合是对T2DM病理生理的治疗方案,联合治疗者HbA1c<5.7%比例更高。

对HbA1c不达标的T2DM者,短期(8-12周)辅助使用有显著改善体重的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联合治疗,有助于缓解T2DM。

对超重或肥胖的T2DM者,初诊时血糖水平高(HbA1c≥10%,空腹血糖(FPG)≥11.1mmol/L)并伴明显高血糖症状或出现酮症酸中毒(DKA),可短期(2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助于缓解T2DM。

若高血糖明显改善、DKA纠正后,如符合缓解T2DM,可使用改善体重的非胰岛素治疗,以促进T2DM的长期缓解。

图片
图片

参考文献

1.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383.

2.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2018年版)[J].中华内科杂志,2018,57(9):626-634.

3.深圳市社区成人居民糖尿病筛查与糖尿病前期医学干预专家共识[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20):194-198.

4.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36(5):371-380.

5.中国糖尿病前期临床干预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稿)[J].药品评价,2019,16(7):3-13.

6.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专家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2,16(1):7-14.

7.缓解2 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1,29(9):641-652.

8.钱之玉.药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523-524.

9.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24(5):388.

10.母义明等.临床药物治疗学-内分泌代谢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68-70.

11.药学专业知识(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52-253.

12.孙路路.糖尿病用药咨询标准化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1.

13.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9,27(3):161-168.

14.陈新谦,等.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69.

15.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24(10):871-879.

16.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9,35(3):190-19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